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 >

第11章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第11章

小说: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才会正,才会让自己的一切获利手法符合道德规范的约束,使自己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并懂得自己行为中涉及的种种道德问题。 
        
        然而有的人则不同,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无德无道无良知,只要能弄到钱,就不怕做小人。有的当权者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有的经商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凡此种种,无一不是丧失良知的表现,自然,也肯定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大学》里有一段话,意思是说:财富这玩意,只要有德望,它就自然会聚集到你身边来。德是本,财是末,财不聚集,是可耻的事,聚集后不知散财,也是可耻的事。有的人不明此理,所以往往不择手段聚财,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最终也未和财神爷结缘。聪明的人才知〃德是根本,财是末端〃的道理,因此不管贫富都能悠悠度日,在任何境况下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有如此道德境界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所以有人说,金钱这东西真是莫名其妙,它并不跟着人的感觉走,即使腰缠万贯,如果不觉得自己幸福,那就是不幸福的人。反过来说,即便分文没有,假如感觉自己很幸福,那就是幸福的人。因此,在中国做事,大可不必为聚财而不择手段,最后落下一个骗子、奸商……的丑名,要聚财,更要聚德。千万要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聚干净财,聚良心财,聚清白财。 
        
        3、喜怒哀乐,合乎于礼   
        清人颜元有一段话说:〃思考、心念每时每刻严谨端正,身形每时每刻正规肃穆,脚步步步合乎规矩。〃意思是每时每刻要学习礼法,念头应该每时每刻想到平安,声音脸色应该每时每刻和蔼,喜怒哀乐应该让它符合礼节,这就得每时每刻学习礼乐。所以说,礼仪乐律不可以一时一刻离开身体。 
            
      虹桥书吧HQDOOR  
      第25节:喜怒哀乐,合乎于礼       
        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人恐怕为数不多,但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为人处事讲求礼仪的传统美德则是每个中国人都大致明白的。   
        前面说过,中国人的礼仪多到让外国人吃惊的程度。古时候的中国人举手投足都显现出礼仪,让人感觉温文尔雅,因此而赢得了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好名声。儒道思想从来就强调人必须懂礼,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礼相待,只有谦和礼貌地为人处事,才有可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得到一致的好口碑,做起事情来自然会有贵人相助,事情也就会做得比较顺了。因此,在中国做事,礼仪就是〃敲门砖〃,无论在家庭、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能给他人留下谦和懂礼的好印象,他人才有可能帮助你完成要做的事情。这个道理,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皆是如此,由此可见,礼仪作为在中国做事的原则是毫无疑义的。 
        
        一个人懂不懂礼仪,首先看他能不能孝顺父母。孝顺是摆在第一位的,只有孝顺父母、对父母永怀感恩之心的人,才有可能对他人实施礼仪。   
        《后汉书》中有记载说,蔡顺,字君仲,为人很孝顺。太守韩崇听说了他的孝行,就召他做东郭祭酒。他的母亲一辈子都害怕打雷,等到母亲死后,每逢打雷的时候,蔡顺就总是绕着母亲的坟墓哭泣着说:〃蔡顺在这儿,母亲不要害怕!〃韩崇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每逢打雷时,就派马车到墓地去接蔡顺。 
        
        历史上还有一个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   
        东汉大臣黄香9岁时母亲就病死了,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守在母亲身边,劳累加上悲伤使他瘦得皮包骨头,但他还是陪伴着母亲不离左右,受到邻居们的齐声赞扬。母亲死后,小黄香对父亲越发孝顺,他全身心地关心、体贴、照顾父亲。黄香的家在湖北的江夏,(现云梦县东南),炎热的夏季,夜间酷热难当不说,蚊子还多得吓人。为了让父亲睡个好觉,每日天未黑小黄香就开始守在睡榻边,用扇子不停地扇,把父亲的床席扇凉,把蚊虫扇跑,使父亲得以安寝。数九寒天,北风刺骨,屋里没有炭火,冷得像冰窟。为了让父亲暖和一点,每天父亲睡觉前,小黄香都要自己先脱下衣服钻进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子焐热后,再请父亲睡下。当时,小黄香孝敬父母之事广为流传,连皇帝知道后也盛赞他:〃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我们这个举世闻名的东方民族,历来就有对父母、师长、亲朋,乃至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的传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感恩,被视为天经地义。古人以孝事亲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报纸、电视中播报的〃背着父亲上学〃、〃8岁学童撑起一个家〃等感人至深的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个真实的以孝事亲的故事,不正是许多古人〃行孝、感恩〃精神的延伸吗? 
        
        〃礼仪〃不仅体现在孝心上,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如长幼之礼。后汉书中有一则故事说:马援有病,梁松来看望他,并在床边叩拜,但马援并没有回礼。待梁松走后,儿子们问马援说:〃梁伯孙(即梁松)是皇帝的女婿,公卿大臣以下没有不害怕他的,您如何不回礼呢?〃马援说:〃我是梁松父亲的朋友,梁松虽然很高贵,又怎么能够不讲究长幼之序呢?〃由此可见,传统中国的长幼之序、论资排辈是很有讲究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则体现出鲜明的礼让美德: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在文学上很有成就,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聪慧敏捷,很有教养,在七个弟兄中他排老六,与兄弟相处,处处谦让。孔融4岁时,有一天兄弟们一起吃一盘梨,哥哥让他先拿,他只拿一个最小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父母又问:〃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如此种种,在此就不一一赘叙。总之,礼仪是做人的文表,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不懂礼仪的人,在中国不仅做不成什么大事情,而且还将遭到人们的唾弃。只有像孔融这样,敬长爱幼、谦恭礼让,才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HQDOOR§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26节:公正公道,不失偏颇(1)       
        应该承认的是,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在应对挑战的形势下,对人的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有所忽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前段时间网上载有不少文章,剖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多数文章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传统的东西正在逐步消失,其中包括传统的交往礼仪。而与此同时,现代的交往礼仪在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身上还没有植根,因此年轻人有必要补上文明礼貌这一课。同时,文章呼吁家长、学校要加强对年轻人礼貌、礼仪方面的教育,使年轻人增强文明礼貌意识,懂得以礼待人及现代交往礼仪知识。 
        
        其实,一个人的青年时代也就是全面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系统地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礼仪的学习就属于后者。有人认为礼仪是〃不学而能〃的事,无需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然而事实证明,礼仪也是一门学问,也需要有专门的指导。一个人能否成为礼仪之人,与他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文雅的举止,谦虚的谈吐,和蔼的容颜……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与人热情而不过分,客气而不失礼节,那么,肯定会有很好的人缘。反之,即使有理也无〃礼〃,说不定还会在做事的过程中形成障碍,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礼仪不是虚泛的,它具体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现代人的礼仪大致是: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待人亲切;举止有礼有节;行为富有人性;生活卫生清洁;信仰坚定不移;博爱、礼让、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善好施等等。 
        
        讲礼貌、重礼仪是现代人的品德标志和基本素养,一个人是否讲究礼仪,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完全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周围的人,甚至关系到社会风气、民族尊严。因此,了解现代社会的礼仪方式,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展示自己的优雅风度,是对一个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判断一个人能否做成大事的试金石。因此请切记,在中国做事,首先要看你是否懂得礼仪,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4、公正公道,不失偏颇   
        〃公事在官,是非有理,轻重有法,不可以己私而拂公理,亦不可螅Чㄒ葬呷饲椤ā#ㄋ危空娴滦恪段魃秸怠罚  �
        公正公道,顾名思义多指手上有权的人做事的标准。自然,平民百姓做事也要守义,要公正公道,为一件小事做得不公而结下怨仇,亦能酿成大的灾祸。但如果当官的人做事不能做到守义,不能做到公正公道,殃及的可就是老百姓的家产甚至是身家性命了。由此,在中国做事,守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则。 
        
        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一直给我们灌输着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事要公正公道。公正才有天理,公道才能服人心。因此,无论大事小事,主持公正、以理服人者十之八九能够把事情做好,否则一事无成。 
        
        宋璟是唐玄宗时的宰相,一贯为人耿直。有一天唐玄宗命令内臣把自己用的金筷子赏赐给他。宋璟接受了赏赐,但不知道赏赐的理由,就没敢在皇帝面前陈述谢意。唐玄宗说:〃我赐给你筷子,是为了表彰你的忠直,不是因为它是金子的才赐给你。〃宋璟这才走下殿去向皇帝叩拜表示谢意。 
        
        由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就崇尚忠直的品格。皇帝赐给宋璟金筷子,并不是因为金子本身的珍贵,而是以筷子端直的形象来赞扬宋璟忠直公正的品德。 
        
        南宋学者真德秀在他的《西山政训》中有一段话,意思是这样的:〃士不廉俭,就像女子不贞洁。不贞洁的女子,虽然女红容貌超人,也无法抵消和弥补自己的过失。不廉洁之士,纵然有他的长处,也不值得称道!〃 
        
        为官办理公事,是非有理,轻重有法,绝不准用私利去违背公理,也不准枉曲公法去顺应人情。诸葛公有这样一句话。〃我心如秤,不能随便给人去称轻重。〃是说拥有官位的人士,应该把它看作行动准则。可是人之常情每每让私心居于公上,这大概是受了贿赂而无法公,随其喜好厌恶而不能公;与亲戚结党,畏惧豪强,考虑祸福,计较利害,这也造成了不能公。殊不知是非是不可易改的,轻重是不可置换的,国法也是如此。以是为非,以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