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基础科学电子书 > 宋词鉴赏大辞典 (全) >

第232章

宋词鉴赏大辞典 (全)-第232章

小说: 宋词鉴赏大辞典 (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常情,鸿雁秋分后由北飞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则是春社时来到,秋社时飞去。这里说“一春憔悴有谁怜”,则总括上文,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因而人也变得消瘦了,憔悴了。在它样凄苦的境遇中,竟然一个理解他的人也没有。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几欲渗透纸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推想,其中不无对南实的投降派发出委婉的讥讽。是他们同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置广大离乡背井的人民于不顾。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有谁来体谅象赵长卿这样的贵族子弟?寥寥七字,真是意蕴言中,韵流弦外。
 
  四、五两句,愈觉韵味浓醇,思致渺远。“寒食夜”系承以上三句而来。词人怀念家乡,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几乎经历了整个春天,故云“一春”;而词中所截取的生活横断面,恰恰就在这寒食节的夜晚。古代清明寒食,是给祖宗扫墓的时候。赵氏先茔都在河南,此刻已沦入金人之手,欲祭扫而不能,更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情怀。这两句是一实一虚。吴可《藏海诗话》:“却扫体,前一句说景,”这里也是前一句叙事,后一句叙事,后一句说景,因而化质实为空灵,造成深邃悠远的意境。值得提出的是“中酒落花天”一句,乃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而来。小杜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人只换其中一字,以“天”代“前”,便发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实“天”和“前”同属一个韵部,不换亦无妨。那么他为什么要换呢?一是为了对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天”;二是“天”字境界更为阔大,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便表现得迷离惝恍,奕奕动人。
 
  词的下阕一转,由思家转入归家。过片二句情略一扬起。词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几至不能自拔;然而忽然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精神为之一振。这与前片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遥为激射。前片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此处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两相对照,托讽何其深水!下面“别来”一句,缠绵不尽,撩人无那。春浪来了,船儿靠岸了,词人即将告别临安了,却又舍不得离开。
 
  这种感情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也是极为矛盾、复杂的。南宋定都临安,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物质上已相当丰裕,生活上也相对地安定下来。
 
  赵长卿作为宗室之一,他的处境自然较好,何况在这里还有许多南下的亲朋友好友,因而临别之时他又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声“别来此处最萦牵”。词人就是在这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状态中来刻画内心的痛苦,从中我们窥见到南宋时代上层贵族中一个现实的人,一颗诚挚而又备受折磨的心。
 
  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富有余味。它使读者想起贺铸《横塘路》词中吟愁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然也不尽相同。贺词重在闲愁,赵词重在离情。“短篷南浦雨”,词境似韦庄《菩萨蛮》的“画船听雨眠”,更似蒋捷《虞美人》词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南浦乃虚指,暗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断桥是实指,地处杭州西湖东北角,与白堤相连。词人此时设想,他已登上归船,正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其心境之凄凉,令人可以想见。他又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潆潆,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不说他的胸中离情万种,而只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赋诸读的视觉或听觉,让你去体会,去品味。这就叫做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比之用情语,更富有感人的魅力。
 
                ●瑞鹤仙
 
  归宁都,因成,寄暖香诸院
 
                 赵长卿
 
  无言屈指也。
 
  算年年底事,长为旅也。
 
  凄惶受尽也。
 
  把良辰美景,总成虚也。
 
  自嗟叹也。
 
  这情怀、如何诉也。
 
  谩愁明怕暗,单栖独宿,怎生禁也。
 
  闲也。
 
  有时昨镜,渐觉形容,日销减也。
 
  光阴换也。
 
  空辜负、少年也。
 
  念仙源深处,暖香小院,赢得群花怨也。
 
  是亏他,见了多教骂几句也。
 
               赵长卿词作鉴赏
 
  小序里说的宁都(今属江西),为长卿客居之地。
 
  暖香诸院,包括“暖红”、暖春等,皆为妓院,在南丰,与宁都相距一百多公里。据其《蝶恋花》序谓:“宁都半岁归家,欲别去而意终不决”;结句云:“宦情肯把恩情换?”似乎他在宁都当小官,时有弃官归去之意。试读《水调歌头。元日客宁都》一词:“离愁晚如织,托酒与消磨。奈何酒薄愁重,越醉越愁多。……有恨空垂泪,无语但悲歌。”下片说:“速整雕鞍归去,著意浅斟低唱,细看小婆娑。”由此可知他是实在无法忍受异乡的孤寂。偶得归家就不想离开;但终于再去赴任,去了又后悔。《瑞鹤仙》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词的上片,写羁旅之感。一开始便勾勒出一个离群独处、暗叹年华消逝的多情者形象。“算”字承“屈指”来,独在异乡为异客,年年忙碌,不知究竟为了什么。年年居外,心情如何,以一言抒之:“凄惶受尽也”。凄凉苦闷,何可尽言?把良辰美景都虚度了,只有独自叹息,又能向谁倾诉呢?这一小段与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异曲同工。“愁明怕暗”,含有“日夜不宁”的意思“”单栖独宿“是旅中景况,这种孤枕难眠,教人怎么承受得了?
 
  下片写怀念旧好之情。换头以一短句引入。公务佘暇,时光也很难熬,有时临镜端详,自觉容颜衰减。感叹光阴之易迁,自己又任官于外,故发辜负少年之叹。“念仙源深处”以下数句,进一步追怀往事,写自己当年相聚时曾博得众人的欢心,而今分别许久,定遭到她们的埋怨。正象杜牧诗所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词人深感内疚,承认是亏待了她们。今后再见,甘愿数落,多骂几句!这同于《祝英台近。武陵寄暖红诸院》的“恶情绪。因念锦幄香奁,别来负情愫。怜落深闺,知解怨人否”,而语更径直。这样作结,既轻松,亦恳切,让对方获得更多的安慰。
 
  在当时的社会,所谓酒色之娱,原不足为奇。但对于那些身处青楼之人,有寄予同情和贱视玩弄之别。
 
  赵长卿应属于前者。在他的词集里,可以看到“如何即是出樊笼”词句,这出自为“笙妓梦云忽有剪发齐眉修道之语”而写的《临江仙》。同调另一首词小序又说:“尝买一妾文卿,教之写东坡字,唱东坡词。
 
  原约三年,文卿不忍舍,其母坚索之去,嫁给一个农夫,其后仍保持唱和往还。“他曾经处理这件事时,能尊重文卿之母意见,并未仗势勉强。看来赵长卿亦可谓”狭邪之大雅“(黄庭坚《小山词》语)。
 
  从词的表现艺术看,全词采用娓娓而谈的方式,平易中有深婉之情致。在词的体式上采用独木桥形式,韵脚全用“也”字。这样可以舒缓语气,增曾谐婉,抒发情感,之时又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可以。
 
  赵长卿的词“多得淡远萧疏之致”(《四库总目提要》语)。他常用平易通俗的语言来写丰富内心的感情世界。直接触及心灵的每一角落,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述情之语平实恳切,乍看起来似意随言尽,反复咀嚼则别有风味,能于平淡中见深切,于萧疏中见缜密。《瑞鹤仙》一词,可以视为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京镗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京镗(1138—1200)字仲远,豫章(今江西南昌)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孝宗朝曾为监察御史,累迁左司郎官,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淳熙末,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宁宗即位,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拜右丞相,六年进左丞相。卒年六十三,谥庄定。《宋史》有传。有《松坡集》七卷、《松坡词》一卷。
 
                ●水调歌头
 
                 京镗
 
  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
 
  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
 
  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饭长虹。
 
  覆以翬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
 
  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
 
  司马氏,凌云气,盖。
 
  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
 
  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道仍通。
 
  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
 
               京镗词作鉴赏
 
  成都城北旧有一座清远桥,相传即汉代的升仙桥(一作“升迁桥”)。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郡州治》,桥有送客观,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最初离蜀赴长安时,曾题辞于此,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太平御览·地部·桥》引《华阳国志》作司马相如题桥柱云云,与单行本稍有不同),意即不做高官誓不还乡。后来此志竟成,果然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乘赤车驷马返蜀,一时太守以下郊外迎接,县令背负弓箭为之开道,蜀人把这视为荣耀(参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唐岑参《升仙桥》“长桥题柱去,犹是未达时。及乘驷马车,却从桥上归。名共东注水,滔滔无尽期。”即咏其事。升仙桥南宋时业已破旧,孝宗绍熙十六年(1189)十二月至十七年四月,身为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的京镗将其重加修建,改名“驷马桥”,并撰有《驷马桥记》。观本篇小序可知,桥将竣工时,同僚们赋词祝贺,作者遂填此阕以作答谢。但,原唱今已失传,只剩下这篇“报李”之作了。全词紧紧围绕“驷马桥”在作文章。
 
  “百堞”二句,先写此桥所在之地、所跨之江。“龟城”是成都的别名。相传战国时秦大臣张仪初筑此城,屡筑屡坏,后见大龟从江中而出,巫者让张仪按龟之行迹筑城,果然城筑而不坏。见宋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郡名》。“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