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僧传(宋·释赞宁)-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梁乾化三年癸酉岁也。休能草圣出。弟子昙域。癸酉年集师文集。首安吴内翰
序。域为后序。韦庄尝赠诗曰。岂是为穷常见隔。只应嫌酒不相过。又广成先生
杜光庭相善。比乡人也。休书迹好事者。传号曰姜体是也。尝睹休真相肥而矬。
蜀宰相王锴作赞。昙域戒学精微。篆文雄健。重集许慎说文。见行于蜀。有诗
集。亚师之体也。
梁庐山双溪院国道者传
释国道者。未知何许人也。器凝淳粹行敦高迈。块然独处翩翩在形器之上
矣。参学收广欲歇孤征。爱庐山秀异。誓隐沦以求其志。考筑草舍灌园植蔬。任
山中居人揃取。或问其故。答曰。贫道无心而种无心而舍也。验此见知实达道之
上流矣。修睦僧正恒倾意奉重。诗赠国公云。入门空寂寂。真个出家儿。有行鬼
不见。无心人谓痴。后终于院。葬于双溪山原。有小浮图焉。今以国字呼之。为
名邪姓邪。未得详焉。
梁泉州智宣传
释智宣。泉州人也。壮岁慕法。学义净之为人也。轻生誓死欲游西域礼佛八
塔。并求此方未流经法。以唐季结侣流渡流沙。所至国土怀古寻师好奇徇异。聚
梵夹求舍利。开平元年五月中达今东京。进辟支佛骨。并梵书多罗叶夹经律。宣
壮岁而往还已衰耄矣。梁太祖新革唐命。闻宣回大悦宣赐分物。请译将归夹叶。
于时干戈不遑此务也。
梁江陵府龙兴寺齐己传
释齐己。姓胡。益阳人也。秉节高亮气貌劣陋。幼而捐俗于大沩山寺。聪敏
逸伦纳圆品法。习学律仪而性耽吟咏。气调清淡。有禅客自德山来述其理趣。己
不觉神游寥廓之场。乃躬往礼讯。既发解悟都亡眹迹矣。如是药山鹿门护国。凡
百禅林孰不参请。视其名利悉若浮云矣。于石霜法会请知僧务。梁革唐命天下纷
纭。于时高季昌禀梁帝之命攻逐雷满。出渚宫已便为荆州留后。寻正受节度。迨
乎均帝失御河东庄宗自魏府入洛。高氏遂割据一方。搜聚四远名节之士。得齐之
义丰南岳之己。以为筑金之始验也。龙德元年辛巳中。礼己于龙兴寺。净院安置
给其月俸。命作僧正。非所好寺也。其如闲辰静夜多事篇章。乃作渚宫莫问篇十
五章。以见意。且徇高之命耳。己颈有瘤赘时号诗囊。栖约自安破纳拥身。枲麻
缠膝。爱乐山水懒谒王侯。至有未曾将一字容易谒诸侯句。为狎华山隐士郑谷诗
相酬唱。卒有白莲集行于世。自号衡岳沙门焉。
后唐灵州广福寺无迹传
释无迹。姓史氏。朔方人也。当宣宗御宇佛法中兴。大中九年年正十三决志
舍家。投白草院法空大师为弟子。操执密缜拂攘嚣尘。咸通三年用宾于京室。得
戒度于西明寺矣。凡于百艺悉愿游焉。慕定林威能画戴安道能琴。我则讲贯之余
兼而综习。先是唐恒夫尝作镇朔方。后于辇下相遇。以家僧之礼待焉。盖知言行
相高复能唱导。闻恒夫白两街功德使。请隶西明寺。旋属懿宗皇帝于凤翔法门寺
迎真身。右宣副使张思广。奏迹充乎赞导。悦怿上心宣赉稠厚。光启中传授佛顶
炽盛光降诸星宿吉祥道场法归本府。府帅韩公闻其堪消分野之灾。乃于鞠场。结
坛修饰。而多感应。景福中太尉韩公创修广福寺。奏迹住持。皆以律范绳之。塞
垣闲求戒者必请为力生焉。梁乾化丙子岁中书令韩公洙。奏署师号曰鸿远欤。后
唐同光三年乙酉岁四月一日坐终于丈室。筋骨如生风神若在。蕃汉之人观礼称叹
曰。昔至德中当府龙兴寺有高士辩才坐亡。遂漆布之。乾宁元年府帅举奏。敕谥
曰能觉。今迹师可不异时而同事哉。中书令韩公命工布漆焉。庄宗朝军府从事薛
昭纪为碑颂德云。
后唐明州国宁寺^2□光传
释^2□光。字登封。姓吴氏。永嘉人也。唐史官左庶子兢之裔孙也。幼舍家
于陶山寺剃度。居必介然不与常人交杂。好自标遇慢易缁流。多作古调诗。苦僻
寡味。得句时有得色。长于草隶。闻陆希声谪宦于豫章。光往谒之。陆恬静而傲
气居于舟中。凡多回投刺且不之许接。一日设方计干谒。与语数四。苦祈其草
法。而授其五指拨镫诀。光书体当见酋健。转腕回笔非常所知。乃西上昭宗诏对
御榻前书。赐紫方袍。后谒华帅韩建。荐号曰广利。自华下归故乡。谒武肃王钱
氏。以客礼延之。而性畔岸弗惬王情。乃归甬东终焉。有文集知音者所贵。出笔
法弟子从瑰。温州僧正智琮。皆得墨诀。有朝贤赠歌诗。吴内翰融罗江东隐等五
十家仅成一集。时四明太守仰诠素重光高蹈。躬为丧主理命令葬。后三年准西域
焚之发棺俨若生相。髭发爪皆长。茶毗收舍利起小塔焉。则后唐长兴中也。
晋宣州自新传
释自新。姓孙氏。临淄人也。濯戒寻师曾无懈废。闻膺禅师化被钟陵。往参
问焉。从云居长往。回锡尝隐广德山中。属两浙文穆王钱氏率吏士躬征苑陵入山
寺。群僧皆窜。唯新晏如。问曰。何不避乎。对曰。东西俱是贼。令老僧去何处
逃避。王惊其讦直。回戈遣归。见武肃王问之言无所屈加之高行。造应瑞院居
之。假号曰广现大师。初新尝入宣城山釆药。穿洞深去。始则闇昧。寻见日分
明。行仅数里。洞侧有别窍溪水泛泛。然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一僧雪眉拥纳坐
禅。旁有一磬火器。新击磬遂开目。惊曰。嘻师何缘至此。乃陈行止。揖坐取
石。敲火煎茗。香味可爱。日将夕矣僧让庵令新宿。顾其僧上松巅大巢内闻念法
华经。声甚清亮。逡巡又咄骂云。此群畜生毛类何苦生人恐怖。速归林薄不宜辄
出。叱去。新窥之乃虎豹弭耳而去。明日谓其僧曰。愿在此侍巾屦。僧曰。自居
此地百见草枯。四绝人烟非师栖息处。又问。莫饥否。相引溪畔有稻百余穗。收
谷手挪三匊黄梁。挑野蔬和煮与食。后遣回去。送至洞口曰。相遇非偶然也。所
食茶菜与糜师平生不乏食矣。遂遵路回本院。已月余日。命同好再往寻之失洞踪
迹。后在浙中充宝塔寺主。以天福中卒于住寺。年八十余。今影在冷水湾前小院
存焉。
汉杭州耳相院行修传
释行修。俗姓陈。泉州人也。少投北岩院出家。小心受课诵念克勤。十三削
发。往长乐府戒坛受上品律仪。年始十八参雪峰山存禅师。随众请问。未知诠
旨。辞存师言入浙去。存曰。与汝理定容仪。令彼二人睹相发心。遂指其耳曰。
轮郭幸长垂珰犹短。吾为汝伸之。双手平曳登即及肩。如是者三。自此长垂见者
举目。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岁入浙中。倾城瞻望檀施纷纷。遂构室于西关高峰。为
其宴息。后郁成大院。修别无举唱默默而坐。人问唯笑而止。士女牵其耳交结于
颐下。杭人号长耳和尚。以乾祐三年庚戌岁十一月示疾。动用如平时。以三月中
夜坐终。檀越弟子以漆布。今亦存焉后寄梦睦州刺史陈荣曰。吾坐下未完。检之
元不漆布。重加工焉。
宋宜阳柏阁小宗渊传
释宗渊。姓宫氏。高密人也。幼通经籍察慧若神。忽愿出家于东莱北禅院。
后参学江表岳中祖师胜友。资神润己往造实归。僻好吟诗于荆楚间。尝师学于齐
己之体。自言缘情在品物流形之外。览天下山川且曰。步仞之丘巨兽无以隐其
躯。爱宜阳柏阁山居之以求其志。其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日别持观音支
品。盖曾有善相人。言渊促龄。勉令受持普门品也。至太平兴国五年十月。预言
终期令水土作坐如鹿顶形。连促木工。明日斋时要用。至是果坐终焉。乡人无远
近皆来焚香设拜。当年迁小塔于宝云寺之山原。年八十三。有洛西集着挽辞五十
首。一云。举世应无百岁人。百年终作冢中尘。余今八十有三也。自作哀歌送此
身。纸衣一袭葬焉。后开发神色宛然。弟子淡然奉明葬之于岩穴之中矣。
论曰。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万物。絪緼而出。鼓动而萌。由庶类以蚩蚩禀
自然而历历。自然者道。道惟本心。心无不通。通物之理之谓道也。道其不一。
蕃息流形。若究天倪物亦惟一。干一也。坤一也。殆乎因动成变以变。求占则生
象不一欤。至如鸟兽交气草木构精。或用其牡而疏其雄。或同乎根。而异乎实。
鳄伤颇耖僖瞥设住=猾P为伧羽嘉生凤。若此之伦物类糅错之所致也。杂之时
大矣哉。事有重胣物有纷纶。乃彰杂名非一。名而统尽。故曰。义虽博则知可以
一名举也。昔梁传中立篇第十曰唱导也。盖取诸经中此诸菩萨皆唱导之首之义
也。唱者固必有和乎。导者固必有达者。终南释氏观览此题。得在乎歌赞表宣。
失在乎兼才别德也。譬若别均天分重赋全才虎双翼而飞鹰四足而击也。于是建立
杂篇包藏众德。何止声表无所不容。或曰。续传改作名题自何稽古。通曰。象班
孟坚加九流中杂流也。如其立教。如其为人。匪独阴阳不专刑律。或兼名墨或涉
纵横。则可目之为杂家流也。汉书有变拾太史公之遗。澄照建题正梁慧皎之僻。
或曰。胡不闻杨子云疾其杂乎。通曰。彼恶夫淮南太史公不宗孔而无纯德耳。此
则应杂而杂断无杂咎欤。今作传者若游夏焉。观其起隐终哀。何敢措一辞也。或
曰。何忽变唱导成声德耶。通曰。声之用大矣哉。良以诸佛刹土偏用一尘以为警
悟。唯忍土最尚音声。行为佛事。及观音说圆通。世尊称赞者为被闻熏。故若毗
目仙人香积世界。乐不乐爰居之耳。圜不入方凿之穿。是以影胜大王止前驱之象
马。钵囊释子动合会之人天。返魂者随呗声而到家。光洁者闻呗声而欢喜。乃可
谓宫商佛法。金石天音。哀而不伤。乐而不佚。引之入慈悲之域。劝之离系缚之
场。脱或执受不精。器能无取乃不可谓为声德也。于今搜有邻之德。聚兼讲之
才。三人之师于斯见矣。四战之国孰敢攻乎。得非备五彩而服章。舍八风而成
乐。则有登天竺而作猿梵。动塔铃。而贯虹霓。副天请而都讲随。占地理而宰臣
应。观音摩其发顶。弥勒诉其雷神。始化倭民坐亡举指。见慈颜而不怒。作诗式
以安禅。巨蟒不惊。山魔慑伏。临神鉴而悬知澄汰。礼天冠而誓隐灵踪。破瓮飞
乌劳身代畜。衡山衣草禹寺明心。养童女以身全。遇毒流而命在。德符禅月躯涉
碛沙。或辩之利通。或声之流靡。猗嗟硕德于烁群公若诸根之互能。同五事之俱
举。故强名为杂也。薝卜接栴檀之树。数倍馨香。鹰鹯育金翅之巢。千重猛鸷。
咨尔同道听乎直言。为僧不应于十科。事佛徒消于百载。如能以高为本以德为枝
以修为华萼以证为子实。然后婆娑挺盖郁密成阴。周覆三千大千。号之曰大菩提
树也欤。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