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是穷人-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娜本身又是新闻公司董事会成员之一,离婚案不仅事关公司的财务,同时也关系到公司的经营策略。
消息传出,新闻公司股价应声下跌,以至于一贯强硬的默多克也不得不作出姿态,和安娜发布联合声
明,称他们已在财产分割上达成协议,不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
人们无从得知默多克夫妇究竟是如何渡过这一情感和财务危机的,但其间的惊心动魄就是局外人
也可以感受得到。当两个人之间的事涉及到几十亿美元,以及一个庞大的全球化企业集团时,就不仅
仅是一场风花雪月了。
在国外,企业首脑的终身大事往往成为董事会严肃讨论的话题,成为股市投资的风向标。众所周
知,世界第一富豪比尔·盖茨和他夫人梅琳达婚前就签了详尽的财产协议,而提出签婚前协议动议的
人不是比尔夫妇中的某一方,而是微软董事会,理由是“为了企业安全”。董事会插手企业首脑家庭
生活,这并不是多管闲事,财富在这些人的婚姻里并不只是个金钱问题,而且牵扯到公司安危和事业
成败。
在婚姻的问题上如此,在一切的人际关系中都是如此,可以说财富是一副情感的枷锁,拥有越多,
越不能自由。
国外的富豪许多不敢轻易结婚,因为他对财产和事业有一份责任。对伴侣是如此,对朋友更是如
此,富人是没法重情的。从这种角度看,卖油郎独占花魁,做一个穷人,也有穷人的自在和幸福。
如果你是个穷人,连结婚的钱都是借来的,却非要在结婚前搞个财产登记,约定将来离婚时的
财产分配,那人家肯定以为你是疯子。但对于富人来说,这却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穷人的一本万利
穷人即使有钱,也舍不得拿出来,他总怕钱飞了,又回到穷日子去,即使终于下定决心投资,也
不愿冒风险,最终还是走不出那一步,还是紧紧抱着自己的钱,少用就等于多赚。
穷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鸡生蛋,蛋生鸡,一本万利……但是建筑在一只母鸡身上的希望,毕竟是
那样脆弱。在渐渐成熟的商品社会,利益平均化,经营理性化,一切都趋于平淡,哪有什么一夜暴富
的好事。一切都得渐渐积累,而穷人既没有原始的资本,又没有经营的经验,致富还特别心切,步子
慢一点就颇不耐烦。
不耐烦就容易冒进,冒进的结果是好人牺牲,敌人高兴,你那点可怜的资本,几下就玩完。结果
穷人的一本万利,最终演变成了一本一利,甚至是一本无利,还是好梦一场。
富人的出发点是万本万利,在此基础上,如果做得不好,可能只是万本一利,如果做得好,也有
可能万本亿利,总之没有本是不行的。
穷人是想得多做得少,富人则是“悄悄进庄,打枪的不要”,埋头做事,少说多干,收获不管是
大是小,总会有的。
穷人即使有钱,也舍不得拿出来,他总怕钱飞了,又回到穷日子去。
穷人靠单位
单位上的人,大部分靠工资吃饭。既然是靠死工资,你自己就不可能有多大的主动权,很多时候,
你所在的单位效益如何,就是你能否过上好日子的决定因素。
中国历来有平均主义传统,“不患寡,患不均”,习惯了在大锅里舀饭,谁碗里多了一勺,群众的
眼睛都是雪亮的。
靠工资吃饭的人,要想靠在单位里和别人拉开档次来提高收入是不现实的。据专家研究,现在一
般企业基本工资最高与最低标准相比,相差仅为3 倍左右;机关单位最高工资仅是最低工资的4。28
倍(不含工龄工资);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最高与最低标准相比只有2。81 倍(不含工龄工资)。
比起苹果电脑CEO 乔布斯高达3。81 亿美元的年收入,中国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收入都是小儿
科,年收入上亿美元,这在中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美国有一大批这样高收入的企业领导者,花旗银
行的CEO 辛迪·威尔年收入1。51 亿美元,“当代最伟大的CEO”杰克·韦尔奇从通用电气拿走的是
1。25亿美元。就是在西方,CEO们也被戏称为“文明世界的掠夺者”。在美国,管理者和一般工人
的收入差别可以达到上千万倍,而在中国,无论你怎么奋斗,如果是靠工资,只能是比同事略好。
如果单位是个好单位,这种比同事略好的收入也算不错了,如果单位不景气,这种略好就只够活
命。最好的单位是那种具有垄断权的单位,既不担心下岗,又不担心过劳,时间一到就只管上财务领
钱,逢年过节还可以拿个红包。
没有办法挤进这种好单位的人,恐怕就只能在工资外收入上下功夫了。比如炒股、兼职、当顾问
等等。不过干这些得有知识资本才行,不像前几年,只要有关系,搞得到原始股,稳赚。现在股市竞
争也大,炒不好不仅不能让工资增值,反而会大幅缩水。
当然如果身处一个好单位,又坐到一把好交椅,除了工资以外,必定还有油水。不过这种被经济
学家称为灰色收入或者黑色收入的,虽然属于暴利,风险也不比股市小。股市一步走错,最多就是套
牢,只要你不出局,总还有解套的希望。但这种拿权换钱的生意,一旦失手,你不出局也是不行的哦!
习惯了在大锅里舀饭,谁碗里多了一勺,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穷人被选择
对于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饭碗,穷人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如何让自己受重视,受欢迎,所
谓的优秀就是为了让别人表扬、赞赏,给自己一个机会。他们努力使自己具有各种美德,成绩优异,
举止出色,秀外慧中,才艺双佳,随时准备着被人挑选。
可是为什么没有想到去选择别人呢?虽然一个人不可能100%的被人选择,也不可能100%的选择
别人,但如果心眼里只想着培养自己的才艺,让别人用起来顺手,那你这辈子的命运,100%的与富人
无缘。
你只有流血流汗累白头发的命,却不知道财富是怎样从自己手里溜走的。大富大贵是什么?就是
无数小富小贵的总和。只有善于汇聚别人的力量为已所用的人,才能让财富如百川归海,滚滚而至。
学习是必要的,工作也是必要的,但学什么,为谁工作,这个问题却是首要的。
穷人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如何让自己受重视,受欢迎,所谓的优秀就是为了让别人表扬、
赞赏,给自己一个机会。
穷人学手艺
穷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奋斗,不劳而获是可耻的,说实话,就算想不劳而获也没有条件,于是拼命
奋斗。穷人的上进,确切地说,就是进到上一个阶层,无论是收入还是地位,奋斗目标都很具体。
要实现具体的目标,就得做具体的事情,一定得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穷人就学习有用的知识,选
择有用的专业,训练有用的技巧,把一切不实用的东西都视为闲事,通通排斥在注意之外,少管闲事
多发财。
穷人也要让孩子学音乐,那是为了当歌星,歌星日进斗金啊。穷人也很重视读唐诗,读了唐诗好
写作文。下棋可以升段,弹琴可以考级,到了一定程度,都是一门手艺。商业社会就有这点好处,只
要有一技之长,不愁找不到饭吃。
所有手艺都是训练出来的,所以穷人从小就埋头苦练,每天行色匆匆。虽然现代人的名字里已经
少有“禄”、“贵”、“财”、“仕”之类字眼了,但是看一看周围那些奋斗着的人,他们的苦出身,还是
一眼就看得出来。
只有富人才有资格闲散,古希腊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哲学家?因为那是奴隶制啊,富人吃饱了撑的,
就去瞎想,就想出了名堂。
而在现代,在商业社会,凡是有名堂的事情都是可以变成钱的,名堂越大,挣钱越多,结果还是
富人走到了前面。
有钱的人越有钱,并不仅仅因为他有资本。
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也只是饿不死而已。
穷人的上进,确切地说,就是进到上一个阶层,无论是收入还是地位,奋斗目标都很具体。
穷人舍不得鸡肋
很多人想变成富人,他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不敢真的那么做。
总是有太多顾虑,面对未来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他不去想一万,总去想万一,越想越可怕,结果
无数的可能性就在这种犹豫和等待中化为乌有。
人在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危险时,常常凭着经验和本能,不用思考就能作出选择。比如,你不会去
站在不稳的石头上,也不会把手伸进火里。之所以这样,就因为你有过痛苦的经历,小时候有很多血
的教训。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的情况是很少的,烫过一次手你就不会再去玩火。失败是一种宝贵的经历,
它会让人得到经验,变得聪明。
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犯错误的恐惧。
很多人总是担心创业失败,又失去了现有的稳定收入,落得个俗话说的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
所谓的稳定收入是很多人行动的障碍,犹如人生的鸡肋,说到底还是反映出缺乏自信。对绝大多
数人来说,靠薪水永远只能满足生活的基本要求。老板之所以雇你,不是要让你发大财的,也不是要
和你共同富裕,如果他挖不出剩余价值,雇你等于零。
所以最终,要创造自己的幸福,还得靠你自己。
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舍不得鸡肋也是干不成大事的。当然,孩子舍出去了,也不是就一定打得
着狼,失手的事完全可能发生;舍去了鸡肋也许最终并没有干成大事,甚至真的连光骨头都没得啃了,
这也有可能。不过只要你相信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多一些经历,无论如何总是好的,至
少对提高个人素质有用,那么你就会觉得,你在走着,在向目标接近,总比原地踏步好。
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犯错误的恐惧。
穷人向往年薪
《古古经济学》中有一幅很有趣的漫画:古古和老婆坐在花园里,老婆说:“口口声声说爱我,
你为我都付出了什么?”古古想:“至少我付出了不能追小芳的代价。”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价。比如恋爱,你在收获“可爱的大眼睛”时,也
就不会同时再拥有“可爱的小眼睛”了,这其间的损失,也就是机会成本。
如果你是一个素质优异的人,你正准备开自己的公司,这时有一份年薪十万的工作在向你招手,
你会怎样选择呢?在中国,这样的收入已经足以让生活美好了,所以它让大多数人心动,把这看成是
一个机会。然而你在获得这份高薪的同时,也付出了很高代价,如果你的理想是挣一百万,甚至一千
万,那么你损失的就是还没有挣到的那些钱,是你为这份工作而失去的时间和机会。
何况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工作是可以让你依靠一辈子的了。
在过去工业经济时代,蓝领失业率常常是随着工厂的资产变化不断地时升时降。而今,新经济时
代,虽然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中,白领的失业状况和从前的蓝领几乎如出一辙。
美国1990…1991 年经济衰退期间,失业率在蓝、白领之间基本持平。而现在,大学学历者成了裁
员的首选,如何再培训“下岗白领”成了政府的议题,“不要指望靠一份工作过上一辈子”也成了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