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权面临挑战-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协定,称为《牙买加协定》。该协定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宣告解体,国际货币体系进人牙买加体系的新阶段。
《牙买加协定》抛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的汇率制度,规定将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从而削弱了美元及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然而,《牙买加协定》并没有对国际货币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仅继承下来,而且作用有新的拓展。有人据此认为,《牙买加协定》不是完全摒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是在保留和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提下的一种改革,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是美元—黄金本位制向“美元本位制”的过渡。
进人牙买加体系以来,国际货币格局朝多元化发展,但从全球看美元仍然保持主导地位,西德马克和日元等挑战美元主要限于地区范围,美元作为世界最主要计价单位、交易媒介、价值储藏手段的特殊地位,尚无任何竟争对手可取而代之。多数国家货币实际上仍与美元挂钩;石油、原料等重要的初级成品及黄金,仍是以美元计价;在计算比较世界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人、进出口额和外汇储备等重要指标时,通常还是将它们折合成美元;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的比重在1987年降至48%之后多年保持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上,绝大多数外汇批发业务仍是美元交易;各国政府或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所使用的货币仍主要是美元;从国际储备构成看,尽管美元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1990年降至最低点50.1%以后,20世纪90年代美元所占的比重呈回升之势,恢复至60%左右的水平。
从汇率变动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后,美元汇率没有立即急剧下滑。30多年来的汇率演变表明,美元汇率在频繁起落中呈下降趋势,但不是直线下降,而是处于经常的浮沉之中;美国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元汇率的变动,但没有改变经济实力的决定性作用,即美元汇率的变动轨迹与国际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具有内在的正相关性;在一个时期内美元汇率变化与美元地位变化可能出现背离,但两者在趋势上是一致的。
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标志着以“双挂钩”为主要内容的美元霸权的衰落,但不意味着美元霸权的终结。随着美国经济的调整、国际协调的加强,美元地位不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恢复,而且在进入90年代后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美元霸权相比,牙买加体系中的美元霸权主要特点是:
(1)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霸权。美元汇率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美元霸权在市场竟争机制下存在和发展,具有更大的不稳定性。
(2)相对垄断的货币霸权。在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下,美元虽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却只有相对垄断地位,没有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的绝对垄断地位。
(3)脱离黄金的货币霸权。牙买加体系实行黄金非货币化,虽然这一目标短期难以实现,但黄金的货币职能削弱是趋势,黄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已不足5%,有助于增强美元地位。
(4)范围拓展的货币霸权。随着冷战结束,苏联和经互会解体,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求加人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牙买加体系中的美元霸权不只是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霸权,而是全球性的。
牙买加体系中的美元霸权得以维持,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主要取决于如下因素:
(1)实力因素。从根本上说,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是由该国的经济实力决定的。二战后,尽管美国的经济实力呈下降趋势,日本、西德等国经济实力增强,但美国仍是世界头号经济、政治、军事强国,在国际事务中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具有能与之抗衡的实力和影响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经济”的推动,实现了长达10年的连续增长,扩大了对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优势。这是美元霸权地位得以维系并有所增强的实力基础。
(2)政策因素。美国依据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取得一定成效。面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大势已去,美国通过黄金非货币化和美元贬值谋求利益。美元贬值表面使美国经济和货币地位相对削弱,但美国却借摆脱固定汇率的束缚摆脱了过去所承担的一些国际责任和义务,并从此开始大力推进“解放”私人资本的活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美国实行超高利率政策,致使美元汇率大幅回升,通货膨胀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之后,为消除高利率、高汇率的负面影响,美国又从1985年起调低利率,并促成西方大国通过《广场协议》,联手实现美元汇率大幅下调,借此抑制了当年日本经济步步紧逼的势头。1995年后,美国实施“强势美元”政策,吸引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入,支持美元地位,并实现低通胀下的稳定增长。美国通过调整政策,缓解财政赤字,也加强了美元霸权的经济基础。
(3)外力支持因素。大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这些国家对美国拥有债权,自然不希望美元贬值使自己遭受损失,因而必须支持美元地位。这客观上成了一种稳定美元币值的力量。
(4)惯性因素。一种货币如已占据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就拥有公众长期形成的货币使用习惯等优势,其他货币如想挑战并取而代之并非易事。美元在二战后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霸主地位之后,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具有先占优势,其他货币很难与之平等竞争。
此外,美元的地位具有某种“自加强”的性质,一是作为国际记账单位,像咖啡、橡胶这类初级产品是用美元标价的,相对于制成品而言,这些初级产品具有同质性。所以,当在世界范围内标价时,用美元计价的价格信息传递快,信息成本小,美元具有信息优势。二是作为交易媒介,当一种货币广泛地被用于交易活动,用这种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商品清算和转移中所需的交易成本较小,从而保证了美元在国际清算和交易中的作用。三是作为储藏手段,一种货币应该保持币值稳定,并且通过持有这种货币资产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超强的实力有助于稳定美元的信心。
(四)纵观美元霸权演变历程,美国经济实力变化与美元地位变化基本一致,即经济实力是影响美元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实力决定美元地位的变化方向。同时,政策因素、国际货币合作、惯性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可忽视,从而出现美元地位变化滞后于经济实力变化的现象,但它们终究不能改变经济实力决定美元地位变化的基本趋势。在20世纪下半叶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已是三足鼎立,而国际货币格局依然是美元独大,两者之间失衡,造成各主要力量在国际货币和经济领域中实力与利益分配不均,引发相互之间的剧烈摩擦和竞争。这是国际货币体系难以保持稳定的根本所在,也是国际货币霸权更迭的主要动因。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际货币之间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决定了货币霸权更迭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基于经济实力对比变化,美元在霸权地位确立和巩固之前,面临的主要对手是传统力量的英镑乃至法郎;在霸权地位由巅峰下跌之后,主要对手逐步转变为新兴力量的西德马克和日元;伴随着欧盟货币一体化的推进,主要对手又正在转变为成功面世的欧元。展望未来,欧盟的整体经济实力与美国相当,欧元最有实力挑战美元霸权。但综合来看欧元要试图与美元平起平坐并最终取而代之绝非易事。总之,美元霸权是历史形成的,它的衰落也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
(摘自2004年第4期《国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