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易为生-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中的说法,这个灵感是来自于厕所磁砖上的花纹,他当时正坐在马桶上。葛兰碧把
洗手间的灵感带回研究室,但市场拒绝遵从他的预测,他一度破产、离婚、睡在朋友
办公室的地板上。在1970年代末期,市场终于回心转意而全力配合他的剧本卖力演
出,他的理论也逐渐吸引人们的注意。
葛兰碧在美国各地旅行演讲,他乘着马车上舞台,散发预测报告,斥责那些不认
同他理论的人。他弹奏钢琴、唱歌、甚至曾经脱掉裤子来说明他的观点。他的预测准
确性令人叹为观止:他晓得如何包装自己,成为大众媒体最受欢迎的人物。葛兰碧的
声望甚至足以撼动股市,当他宣称看空行情时,“道琼斯指数”在一天之内应声暴跌
40点——就当时的标准来说,这是很大的跌幅。可是,他逐渐被自己的成功所迷惑。
股票市场在1982年开始翻升,但他继续看空行情,不断鼓励逐渐流失的信徒大胆放
空。然而,市场一路攀升而进入1983年。最后,葛兰碧被迫认输,开始建议买进。但
当时“道琼斯指数”已经上涨一倍,他继续发行市场的分析报告,但叱咤风云的时代
已经结束了。
1984年又出现另一位大师,布列希特(Robert Prechter)是以“艾略特波浪理
论”专家著称。艾略特是一位穷会计师,他在1930年代发展这套市场理论,认为股票
市场是根据5个主要波浪与3个折返波浪而发展,每一波浪中还有更小的波浪。
21
交易为生
如同其他的市场循环大师一样,布列希特多年来一直撰写行情分析报告,成就平
平。可是,当“道琼斯指数”向上突破1000点大关时,人们开始注意这位年轻的分析
师,因为他很早就认为这波段行情将可以到达3000点。随着在多头市场的奔驰,布列
希特也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
在1980年代的大多头行情刺激下,布列希特的声誉不再局限于投资的领域。他经
常出现在全国性的电视频道,接受著名杂志的专访。在1987年十月,他似乎有些犹豫
不决,先是发出卖出讯号,然后又告诉他的信徒买进,当“道琼斯指数”暴跌500点
之后,大众的赞美转变为骂与憎恨,某些人认为他必须为这波跌势负责,另一些人又
责怪他所预测的3000点目标始终没有到达,经过这次的打击,布列希特的顾问业务巨
幅萎缩,几乎处于半退休状态。
所有的市场循环大师都具有某些共通的性质。在他们成为超级巨星之前,都曾经
在行情分析的领域内浸淫数年,每位大师都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一些追随者,一些可
信度,使他在顾问业内勉强度日。虽然每位大师的理论都禁不起数年的考验,但这个
事实仍然不足以动摇追随者的信心。当理论正确时,他成为大众媒体的焦点,当理论
不再有效时,他由媒体的宠儿转为过街的老鼠。
当你发现某位大师正在崭露头角,追随他通常都可以获利。可是,更重要的是如
何判断他已经到达巅峰状态。每一位大师都是以“崩盘”收场——换言之,他的声誉
将由高点暴跌到谷底。当一位大师普遍受到媒体的接受,通常代表他已经攀升到颠
峰。主流媒体对于它们的宠儿是很挑剔的。当数家全国性杂志大肆报导某位市场大师
的传奇故事时,你就知道他的末日已经不远了。
还有另一个警讯可以提供给各位参考。当某位市场大师接受Barron's杂志的访
问,代表他的声望已经处于巅峰状态(Barron's是美国最大的商业周刊)。每年的一
月份,Barron's杂志都会邀请一些著名的分析师发表意见,预测未来一年的行情发
展。这些分析师的“安全性”通常都很高。他们讨论本益比、盈收状况、产业发展等
等。如果Barron's杂志的一月份访问中包括一位市场大师,这是相当异常的现象。市
场大师之所以会被邀请,这是因为他具有群体的魅力,将他排除在外,将有损于杂志
的权威性。葛兰碧与布列希特都曾经出现在一月份的访问中,他们当时的声望都如日
中天。可是,在接受访问的几个月之后,他们都遭到致命的打击。下一次,当你看见
某位市场大师出现在Barron's杂志的一月号访问中,千万不可以续订他的行情分析报
22
交易为生
告。
群体的心理就是如此,市场大师必定会出现,一位过气的循环大师即使重出江
湖,通常都没有能力再呼风唤雨。一旦失败之后,赞美与崇拜将被冷漠嫌恶所取代,
这就如同破镜难以重圆的道理一样。
神奇方法的大师
循环大师是股票市场的产物,但“方法大师”大多是来自衍生性市场,尤其是期
货市场。当一位“方法大师”发现一种新的分析或交易方法之后,他将脱颖而出。
交易者永远在寻求胜算,一种胜过其他交易者的优势,就如同武士们搜寻宝剑一
样,交易者愿意付出高价换取犀利的交易工具,只要能够接过财富的秘径,任何的价
钱都好谈。
大师所销售的神奇方法,是开启市场获利宝库的一副新钥匙。新的方法一旦普遍
被接受与运用之后,功效必然会大打折扣,市场永远不断的变动。运用于昨天的方
法,今天非常不可能继续有效,更不用提一年之后的状况。
在1970年代初期,芝加哥的行情分析家伯恩斯坦(Jake Berstein)非常炙手可
热。他是采用循环的方法预测市场的高点与低点。他的方法相当有效,声名也随之远
播。伯恩斯坦的行情分析报告收费很高,经常举办各种讲习会,操作基金、出版一系
列的书籍。可是,结果仍然一样,市场又变了。1980年代的循环模式非常不明显。
史代梅尔(Peter Steidlmayer)是另一个高挂在芝加哥天空的明星。他鼓吹信
徒们完全放弃传统的交易方法,改采用他的“市场轮廓”(Market Profile)。这种方
法据说可以透露市场供/需的天机,让信徒们在低点买进,在高点卖出。史代梅尔与
柯伊(Kevin Koy)配合开办讲习会,他们经常可以吸引50位以上的学员,收费是4天
1600。结果,“市场轮廓”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成功的案例,这颗巨星也很快陨落。
后来,史代梅尔在某家经纪商找到一份工作,他和柯伊偶尔还会举办讲习会。
即使是在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名声的变化还是如此缓慢,这实在令人百思
不解。一位大师的地位在本国已经荡然无存,但他的理论在海外还是可以畅通无阻。
一位大师曾经对我表示,他在亚洲仍然受到普遍的礼遇,这就如同一些美国过时的
影、歌星一样。他们在美国已经不能吸引观众,但在海外还是可以卖唱为生。
23
交易为生
过世的市场大师
第三类的市场大师,是已经过世的大师。他们的作品被重新发行,新一代的交易
者研读他们的经典,这些大师都是在过世之后才赢得声誉,而且被赐予无数的交易财
富。过世的大师已经不在我们的左右,不能享用他们的荣华富贵,可是,他们的声誉
与过期的版权却可以让一些有心人士充分运用。艾略特是一个例子,但最典型的传奇
人物则非甘氏(W。D。Gann)莫属。
许多投机客靠着“甘氏课程”与“甘氏软件”大发利市。他们宣称,甘氏是有史
以来最伟大的交易者。他的遗产高达5000万美金,以及其他等等。甘氏的儿子目前
在“波士顿银行”担任分析师,他曾经接受我的访问。他告诉我,他那位著名的父亲
根本没有能力靠交易为生,仅能够编写一些教材来养家活口。甘氏死于1950年代,他
所遗留下来的总资产(包括一栋房子在内),大约仅有100;000。甘氏在交易市场中
所赢得的“丰功伟业”,仅不过是那些投机分子虚构的传奇故事,借以“发死人
财”。
市场大师的信徒
市场大师的个性都不尽相同。有些已经过世,就有生之年得以享有名声的大师们
来说,有些是严肃的学术典型,有些是标准的演员。一位大师必须经过长年的研究,
发展独创的理论,然后等待时来运转——如果市场愿意配合的话。
关于这些大师级人物所发生的各种丑闻,不妨参考Willian Gallacher的《稳操
胜算》与Bruce Babcock的《高级技术分析》,本节的宗旨仅是分析大师的现象。
当我们付钱给大师时,我们认为往后可以取回价值更高的东西,这就如同街角所
摆的桥牌摊子一样,某人下几块钱的赌注,希望能够博取更多的报酬,唯有无知或贪
心的人才会上钩。
某些人把大师视为是伟大的领导者,希望他能够取代“父亲般无所不能”的地
位。有一位朋友曾经把这种心理描述为“他们手中拿着脐带,希望找个孔可以插进
去。”精明的大师可以提供这种插座,但你必须付费。
一般交易大众渴望大师的领导,新的大师必定会来临。身为一份明智的交易者,
你必须了解——就长期而言——没有任何大师可以让你致富,你必须自己想办法。
24
交易为生
7。自我毁灭的倾向
交易是一场艰苦的游戏,交易者若希望真正的成功,他必须严肃看待自己的所做
所为。他禁不起草率行事,也不可以在一些潜在的心理情绪刺激下进场交易。
不幸地,市场经常吸引一些不适任的人们:冲动的交易者、赌徒或认定世界积欠
他很多的报怨者。如果你是为了追求刺激而交易,可能会接受一些胜算不大的交易,
或承担没有必要的风险。市场绝对不会手软,也不理会你耍脾气,情绪性的交易仅有
一种后果——亏损。
赌博
赌博是根据技巧或分析机会而下赌注,希望赢取彩头,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行
为,大多数人在一生之中都曾经进行某种形式的赌博。
弗洛伊德认为,赌博具有普遍性的诱惑,因为它是自慰的替代品。赌博与自慰之
间有许多关联:手部所产生的重复性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