玮娓道来-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实话,这阵子我气色不定,心绪不宁,患得患失,内心世界一片焦躁,听了于丹讲论语,这些症状一下子化为乌有是不可能的,但我最起码开始学会关照自己心灵的快乐了。以下列出几条“于丹心得”,跟各位朋友分享一下,希望我们都能拥有一份强大的心灵力量。
★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子贡曾苛刻地问孔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夫子回答:‘其恕也’,意思是如果非有这个字,大概就是宽恕吧,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是宽容有时候多不容易,我们这个社会有多少事情,事情过去了,但在心头却过不去,我们的心灵困顿,有多少,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时候,是一个事情过去了,我们老在那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地伤害了我,然后不断在自我咀嚼中一次次再受伤害,其实在一次次玩味这个痛苦时,被伤害得太深了。”
★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最近沐浴在孔子的光辉中(2)
★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看上去很美(1)
世界上每个人,都对应着一张脸。
当我们还待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脸似乎已经固定,那是由基因精密把控着的小雏形。无论细胞如何复制,血肉怎样充盈,最后定型为什么模样,终究都能寻到一种原始不改的痕迹。
谁也无法辨认自己第一天与第二天的长相分别,却可以一眼看出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外貌差异,这就是新陈代谢的微观积累。
积累以能量为前提,以变异为代价,以DNA为准绳,绝不偏离遗传规律的轨道。因此,男女长大十八变,也就万变不离其宗。
刚刚来世不久的一切诞生物都不坚硬、不紧凑,它在自我“致密”过程中要保留相当一段时间的温热、柔弱。儿时的我们无比娇嫩,反映在脸上则肌肉松弛、水分饱满、皮肤赤红、滑滑润润,全世界的小孩皆如此。
面对这吹弹即破的新鲜,人们第一印象便是可爱,从来没有所谓的美和丑。只要不是疾病缠身、营养不良、先天缺陷,一切孩子看上去都很美。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几张儿时的照片。那个岁数,心中几乎没有照相的概念,不知道有一个镜头正对准自己,既不会紧张焦虑,也不懂做动作,摆造型。就算被爸爸妈妈告知要看着前方,笑一笑,也会以为那边有玩具、零食或漂亮风景。笑、跳、哭、闹、吵,该怎样还怎样,一切阴晴毫无保留地外化于脸上,才不管照片出来后的千姿万态呢!
被定格住的往往是没有修饰最本真的原生态,表情自然、面容干净、神态松弛,单纯得无可挑剔,稚嫩的脸蛋闪烁着灵光,小小的童心装下了世界!
凝视这些瞬间记录,用眼神轻抚照片上小主角的脸蛋,会很自然地入境,心里舒舒服服地自言自语:看上去真的很美!
我们忘了,照片上的“他”恰恰就是自己。
这也难怪,观看童年光影,其实是在拿照片上的状态同当下状态跨时空比对,因为我们很清楚自己目前远没有照片中主人公的那般自在、那般释然、那般随意、那般潇洒。强烈的陌生感和隐隐的羡慕之情横亘在两者间,阻碍现在的自我与照片上的自我从心理层面贴附归一。所以曾经的美好记忆不能马上还原,遗忘和怀疑理所当然。
即便事先知道照片上的孩子就是本人,我们也终会在一时兴慰过后滋长出曾经拥有却不能天长地久的凉意。
变化确实太大了。我们的眼睛已经瞳仁透亮,就意味着要洞悉周围环境;我们的大脑已经勾回麻密,就意味着要考虑复杂问题;我们的耳朵已经轮廓清晰,就意味着要倾听身边动静;我们的肩膀已经宽阔硬朗,就意味着要担负一份责任;我们的腿脚已经矫捷灵便,就意味着要踏出几个脚印。
地球还是原来的地球,心境却不能跟儿时同日而语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硬件趋于完备,要求软件必须同步配套。于是,我们把浪漫闲适无忧无虑的少年舞台深深埋藏,将自己从心中的世界一步一步推向高节奏、高频率的现实世界。
理想与现实的周旋,希望和失落的挣扎,憧憬和麻烦的磨合,起落与沉浮的交织,浮躁同冷静的对峙,自由和压抑的纠缠,疯狂与理智的抗礼……
我们突然地忧郁沮丧、低调沉闷、空虚脆弱、多疑善变、流失了成就感和归属感,自我价值漫天游移,却怎么也用手抓不到。
负面情绪长期堆积不疏导,默默地忍耐就成了一种习惯,人很容易变为“亚健康”状态。它们也会不经意间偷偷溜到脸上,我们再照照镜子打量面貌,看上去已经不那么很美了。
这时,就该保健养颜,给自己美美容了——无需药物无痛无副作用的天然精神疗法。
经常翻翻儿时的照片,长久地逼视那张可爱的脸盘、那双清澈无邪的眼睛,它提醒你,在某个日子里,你曾经有过那么灿烂的表情,那么舒展的面容,那么强的光亮,那么美的感觉,而这一切并未全然消逝,更有可能继续发生,只要你愿意;它告诉你,今天的苦恼、彷徨和郁闷本不属于你,不要让其在你脸上安家筑巢,遮盖那份洁净、单纯和透彻,赶紧将它摔碎在地。
看上去很美(2)
长此以往,现实中的自我会同照片中的自我状态接近,往昔隐蔽内心很久的一个婴儿、一个孩子、一个少年从躯体里窜出来,生龙活虎的锐气又重新恢复,你则会相当肯定照片上的这个精灵就是自已,一直是自己,永远是自己。外貌会不断升级,那股连通眉眼、贯穿脸庞的神,却亘古不变,翩然而立。
我坚信,曾经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有一种简明而快捷的对应,心里友善地同照片上的那个可爱小孩打声招呼,他眨巴眨巴眼睛,天真地问我:“我们看上去都很美,不是吗?”
看上去很美之二(1)
与朋友聊天,共同翻看童年相册,自己一张张漂亮脸孔逐个窜出来,我们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不是喟叹韶华易逝,不是惋惜青春不再,没有想得那么深那么远,仅仅停留在审美层面,一种对曾经生命状态的自我欣赏。
我乐滋滋地问朋友,为什么小孩的眼神那么清澈透亮,脸蛋那么细嫩可爱,看上去那么美呢?
朋友正好学生物专业,三句话不离本行,回答的言语里充满了自信。她说孩子年龄小,身体器官接近自然状态,新陈代谢以及体细胞代谢量较小,而成人代谢量大,体内垃圾物增多,导致器官逐渐衰老,从而眼睛变得不那么清澈,脸色也不那么红润饱满了,还有……
听着他那渐渐多起来的专业术语,顿时感觉身边飘着一股生物实验室的味道,我赶紧打断。
说实话,并不喜欢这类过于理性的分析、严谨的阐释,生活中的情趣、随意还有生动大打折扣,专业知识渗透进了天然想象力,逻辑理论牵制住了感性表达,就算是百分百的科学事实,也并非我想要的满意答案。
我认为,孩子晶莹的眼神缘于惊讶和单纯。刚到人间,对外界的一切美好都流露出浓浓的好奇和探索欲,全部疑惑均聚焦在那双眼睛里,自然而然睁得又大又圆。又因为他们无忧无虑无烦恼,很爽很乐很滋润,眸子当然特明特亮特清澈。
岁月的风霜还没有挖开深沟浅槽,沧桑与憔悴便无处藏身,脸上并未承载负重也没有沾满灰迹,所以细腻丝丝入扣,可爱无处不在。
看上去很美,美得简洁明朗,美得清新自然。凝视这份美,就如同凝视一片大海,大海有得天独厚的净化功能,任何污染投入其中,会随着流淌的水波扩展,消散,一圏圈漾开,污渍被缓缓稀释直至密度为零。
同样,在孩子面前,一切不良情绪,一切负面因子,一切琐琐碎碎乱七八糟也会被那明澈的眼神、天真的笑容吸纳、稀释、净化,效果就是这么神奇!
两年前暑假的某天,陪妈妈到南昌办完一些琐事后,我们登上了一辆回家的列车。当时天气炎热、酷暑难耐,火车上人虽不多,但我心情莫名地烦躁不堪,我倚窗而坐,无聊地翻看一本杂志。
过了一会儿,一对老年夫妇,一个年青女子,一个两三岁的婴儿坐到了我们旁边,位置比刚才挤了一点,周围空气的温度也高了一些,我更加心烦意乱。
原来这是一家人,老夫妇是这个孩子的爷爷奶奶,年轻女子是孩子的亲姑姑。他们在火车上有些吵闹,行为比较随意,尤其是那女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简直把火车当成了自己的家,我对他们的印象大打折扣。
他们跟妈妈聊了起来,老妇人说儿子儿媳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小孙子在外面打工,因为婴儿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小孩,老两口就把他从深圳接回来,没想到回来后却大病一场,高烧不退,他们急得连夜带孩子到南昌看病,经过两天的治疗已基本恢复,现在一起回家去。然后,她把奶瓶递到婴儿嘴里,称孩子几天都没有吃东西,只有用这种方式不让他饥饿。
孩子边吮吸着奶嘴边兴奋地东张西望,开心极了。我看了看他,的确长得很可爱,这小家伙发现有人望着他,也机灵地同我对视,还冲我笑了笑。一般碰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走过去捏捏鼻子摸摸脸,亲昵地逗逗小孩,但那时心情确实不佳,就没有理会他,我转过头去,望着窗外。
突然,一股水流从那家人的座位底下蜿蜒到了地上,我定睛一看,原来这小孩正在尿尿,肯定是刚刚奶喝多了。尿液越积越多,我们根本无处放脚,就使劲地往干净的空间挪。再看那家人,正不紧不慢地给孙子换着尿布,对周围旅客似乎没有什么愧疚。
我于是对他们开始有了反感。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凑到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