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玮娓道来 >

第24章

玮娓道来-第24章

小说: 玮娓道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请我坐下,把自己总结的一套舞台表演理念粗略地跟我讲了讲,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办公桌上的电话和手机频繁响起,我们的交谈不时被打断,不光是电话,一会儿,办公室的人来请示什么事;一会儿,有演员来访;一会儿,团里下基层演出的负责人汇报工作……每接完一个电话或接待完一个来人,他总是充满歉意地冲我笑笑:“真对不起,每天都这样。” 
  我却没有感到任何别扭,心里对他反而越来越尊敬了。作为领导,他应对各项忙碌,处理繁杂事务显得游刃有余;作为艺术家,在忙碌的空隙还挤出时间对我这个无名大学生进行指导,甚至还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面前认真地介绍我。大家都很热情,又是切水果又是递饮料,一位阿姨微笑着问我:“你应该怎么称呼瞿团长呢?看你的年龄比较小……”正当她若有所思的时候,突然被瞿老师抢去话茬子:“叫爷爷。”引得众人大笑,他就是那么幽默,完全没有团长的架子。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瞿老师接完一个电话后对我说:“小家伙,十分对不住,刚才接到紧急演出任务,车马上就要来接我到外地去,不能再多陪你。这样吧,把刚刚出版的一套我同夫人张筠英的朗诵专辑送给你,你可以多听听、多看看、仔细揣摩、有问题就给我打电话,咱们后会有期。”在我要求下,他叫秘书拿来签字笔,在五张光盘的封面都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最后还送给我一句话:章玮小朋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临走前,瞿老师突发奇想地说,咱们合个影作纪念吧。于是在他办公室的剧照前,定格了我们俩的微笑。这张照片,我至今珍藏! 
  回到学校,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还回忆着几个小时前的点点滴滴。得到大师指点,还怕什么呢?同搭档认真地研究专辑中这对夫妻档的精彩表演,然后挑选了他们合作过《相信未来》。我们观摩着录像,体会着两位老师的语言、身段、台风、处理方法,细细琢磨,排练渐入佳境。我们又重新找回了自信,而且做好了充分准备,就等着全系师生的最后检阅了。 
  《相信未来》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压轴。舞台华灯照耀,身后又有百人大合唱队伴诵,我们底气更足,在舞台上尽情发挥,感觉双方的配合比平时任何一次彩排都默契,观众情绪也异常高涨,鼓掌声达十五次之多。最后,整台晚会在我们对场下一个华丽的鞠躬后落下帷幕,大获成功。 
  散场了,一个也是朗诵爱好者的同学跑过来,悄悄对我耳语:“哥们儿,我说你的朗诵啊,还真有点瞿弦和的味道,真的,不骗你。”我没有回答,但心里偷着乐呢!   
  祖国的花朵儿(二)(3)   
  一直与瞿弦和老师保持着联系。两年前,我个人运作了一台云集二十个国家级演员的音乐朗诵会《聆听经典,向往崇高》,自然也向他发出了邀请,但当时正是煤矿文工团安全会议的召开期,瞿老师走不开。不过,令我兴奋的是,他的夫人张筠英老师带病来给我捧场,并捎来了瞿老师对晚会的祝贺和对观众的问候。他们两夫妇的支持鼓励,我将永远铭刻在心! 
  通过努力我在新浪网UC频道策划并主持了一档“名流访谈”节目,为表示对两位老师的感激之情,我试图在演播室为他们策划一台夫妻专场朗诵会,对几十万网友现场直播。但由于他们实在太忙碌了,两个人的档期很难对得上,也就一直未能变成现实。 
  还有一个小小遗憾,那次同瞿老师道别时,我歉意地说:“瞿老师,来拜访您却得到意外收获,我都没有给您准备礼物,真不好意思。”他慈祥的脸孔顿时变得严肃起来:“千万别,就算你准备了礼物我也决不会收的,你现在就是一学生,还不是花父母的钱吗?”然后又开玩笑地拍了拍肚皮,笑嘻嘻地对我说:“以后来玩不收礼,收礼只收好吃的,我就爱吃,嘴馋。”我后来得知,瞿老师的铃铛收藏是艺术界出了名的,他家中已经有一个房间的三面墙挂满了铃铛,分别来自世界四大洲105个国家,足有一千一百多个。我突然从中得到灵感,等以后有机会,天时地利人和,干脆送瞿老师一个与众不同的铃铛吧! 
  上一篇文章,我提到1953年张老师给毛主席献过花。两年后,瞿老师也幸运地得到了给毛主席献花的机会,那是1955年,地点在中山堂前。可能是缘分吧,他们夫妻间有诸多共同点:两人都获得过北京市教育局颁发的银制奖章,都是北京第一批少年艺术团的成员,高考时第一志愿都填写了中国科技大学,结果都被中央戏剧学院提前录取。再到后来,他俩又学了相同的专业,一同在电台录节目,一同上台演话剧,一同参加朗诵会,一同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听众最喜爱的演播艺术家”,甚至连名字都那么巧合,瞿弦和的名字倒过来念谐音恰是‘和弦曲’,而张筠英的‘筠’字,就是来奏此曲的琴器,的确妙不可言啊! 
  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祖国的花朵”,如今也都年过花甲了。但他们依然精力充沛,激情无限,快乐无忧,童心未泯。依然在艺术的王国展翅遨游,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最后,祝二位老师永远年轻。   
  “狗剩媳妇”与我,对手变朋友(1)   
  认识杜宁林老师是通过一次大赛。 
  2004年央视举办第一届“CCTV全国青年电视朗诵大奖赛”,这是由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部李瑞英、罗京发起,由“沃尔沃汽车公司”赞助的首届朗诵大赛,配合“2004全国推广普通话年”的宣传,类似于之前的“CCTV青年歌手大赛”、“CCTV服装设计暨模特大赛”。因为第一次尝试,没有所谓的专业组、业余组之分,参赛者都站在同一平台上展开角逐。 
  我爱好朗诵,还没参加过此类国家级大型赛事,于是向组委会送去了简历和五分钟录像,正式报名。这意味着将与全国各地的参赛者PK,其中不乏专业文艺团体的专业人才、名嘴、名演员。我当时却没有丝毫紧张,我向来在任何挑战来临前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虚拟预设,并快乐地陶醉其中。这有什么?众在掺和!关键是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把自己全方位地展示在全国观众面前,没准还能沾沾其他名角的“星光”——他等得道,吾辈飞升!何况,我是年龄最小的选手,那会儿才18岁,评委应该会给点鼓励分、可爱分、勇气分吧! 
  结果,第一轮初赛过后,我就被刷下了。果不其然,顺利晋级者都是实力强悍的专业选手,有播音员、地方台主持人、话剧演员、影视演员等,只有极少数特别突出的业余参赛者艰难地挤进下一轮。 
  实话实说,我心服口服,革命尚未成功,小玮仍需努力。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虽然现在不得不挥一挥衣袖,却带走一片经验的“云彩”,我还会回来的。 
  抱着学习和欣赏的态度,我到现场观摩复赛。两小时后,又将有一半人出局,所以气氛异常紧张。当主持人管彤念到“杜宁林”这个名字时,舞台上,我看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脸。仔细想想,这不是“狗剩媳妇”吗?怪不得这么面熟,再寻思寻思,往事喷薄而出一发而不可收。很小就看过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故事情节早已模糊,但对“狗剩媳妇”的印象还是比较清晰的。这个演员后来又出现在琼瑶剧《鬼丈夫》中,还跟潘长江一起在电视晚会上演过小品,原来她的名字叫杜宁林啊! 
  人就是这么奇怪,当我们看见天天闪烁眼前、曝光率极高的明星大腕,可能早就见怪不怪,并没多大感觉了,但如果某个被暂时遗忘却一直留存在原始记忆里的演员突然出现时,我们反而会因久违而感到无比亲切。 
  按理说,杜宁林已经成为全国知名演员,主演过很多电视电影,却还来参加比赛,除非有十足把握,否则一旦败下阵来确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这太冒险了,我在场下都替她捏着一把汗,可好在她发挥出色,一路下来获全场第二名,轻松进入最后总决赛。看来,这个演员有两下子。 
  几天后,在一个小型朋友聚会上,很凑巧又碰到杜宁林,只是她到得比较晚。聚会地点定在酒店二层,当她踩着木制阶梯,步履踏实而闲适地上楼时,呈现出一份不紧不慢的优雅节奏,这大概是作为演员的成熟女人必备的气质吧! 
  人们纷纷同她打招呼,她也频频点头致意,微笑在脸上一圈圈地漾开,行为亲切,风格柔和。总之,没有什么特别姿态,还有一点点朴素,让人很舒服。 
  我也礼节性地过去同她打打招呼,作完自我介绍后,我说:“杜老师,告诉您一个小秘密,其实咱们还是对手呢!我也参加了全国青年电视朗诵大奖赛。” 
  “噢,真的?”她一惯舒展的脸上顿时透出股惊诧的紧凑感,似乎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接着问我:“那咱们明天下午一起参加总决赛啰?” 
  “不不不,真不好意思,我初赛就被毙了,让您见笑了。”我以为说出这句话后,她会因高估我而失望,漫不经心地耸耸肩、叹叹气:“原来是这样啊。” 
  可她却很自然、很平和地说:“没关系的,这并不代表没有实力,等会儿就把你参赛的作品表演给我们大家看看,好不好?” 
  “嗯,好的!”又以为她随口一说,我自然随口一应。   
  “狗剩媳妇”与我,对手变朋友(2)   
  聚会过去了一半时间,大家情绪颇高,都预祝杜宁林明天比赛成功。她在盛情邀请下表演了自己的参赛节目,没有因为观众不多、场地不正式而敷衍了事,依然是全情投入、该怎么演还怎么演,博得了满堂喝彩。谁知道,她演完后竟当众重复刚见面时对我说的话,要我把初赛节目也展示展示,看样子杜老师一直记着这事呢,碰到这样一位友好又有心的老师,我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第二天,全国电视总决赛的结果尘埃落定,杜老师获第三名,二等奖,应该是个相当不错的成绩。半个月后的颁奖晚会在央视八号演播厅举行,我被邀去现场,在候播厅又碰到了杜老师。她妆化得很浓,电视录像的需要,我对她表示了最诚挚的祝贺,能感觉到她平淡的喜悦,而且依然是那一脸朴实的微笑。 
  因为看这台晚会而得到灵感,我个人导演并亲自主持了一台名为《聆听经典,向往崇高》的音乐会,问杜老师有没有时间参加,时间定在11月11日,简直天助我也,10号之前她全部时间都在外地拍戏,10号、11号两天档期空出,于是很爽快地一口答应了我。 
  晚会前期我们一直保持着短信沟通。她是一个特别细心的演员,很善于同人交流,拍戏间隙时时不忘问我晚会的进展,我们双方的合作愉快而顺利,她表演的节目依然是大赛获奖作品《中年》。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故事。一天,我照旧为晚会筹备着,突然接到杜老师一条短信:“小玮,我现在拍戏的剧组里有一位演员叫王庆祥,他也酷爱朗诵,我推荐他参加你的晚会,他本人也兴趣很浓,准备的作品是李白的《将进酒》,不知是否来得及,请回复。”当时我忙得昏天暗地,一下没有反应过来王庆祥是谁,况且《将进酒》已经属于国家话剧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