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经商十训 >

第97章

经商十训-第97章

小说: 经商十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巨大的购买力,连萨姆也感到难以置信。这一成功鼓舞了萨姆在阿肯色州的贝瑞威尔开了第二家家庭中心,又在本顿威尔开了第三家。

  萨姆在买下他的第一家店以前,从没有管理工作的经验,而他所买下的店是巴特勒公司的一个加盟特许店,因此,母公司最初在业务和管理方面的指导对他是很有帮助的。在头两周的培训课程中,萨姆学到很多经营店面的知识,还从公司编印的指导小册子上学习怎样建立会计系统、卖什么东西、怎样卖、怎样讨价还价等等。其中萨姆认为对他最有帮助的是会计系统,他一直未作改动,直到近20年后沃尔玛已建起五六家分店时仍在沿用。

  萨姆不仅从书本和小册子上学习,还乐于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而他学习的对象就是周围与他竞争的商店。最初,萨姆常到对街的商店中观察。这家店的店面虽不如萨姆的大,但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5万美元,是当时萨姆店的两倍。于是萨姆老是跑到对街的店里,观察他们的经营方式、商品定价、商品陈列方式等,然后改进自己,希望比对手做得更好。

  结果,开业第一年,萨姆店的营业额就达到了10.5万美元,比原来的7.2万美元增长了近46%;第二年增为14万美元;第三年是17.5万美元。最后,他终于超过了街对面他的竞争对手的营业额。

  以后,萨姆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跑到竞争对手的商店去观察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拿着本子或录音机,然后回来设法做得比别人更好。事实上,他几乎观察了世界各地办得好的各种零售店,细心揣摩零售业的发展动向,一旦决定加入,就一定要做得最好。在加入折扣百货业以后,萨姆以行业中的佼佼者凯·玛特为目标,但是他并非只是跟随,还将别人的长处发扬光大,并且超越他。

  同时,沃尔玛公司的进步离不开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动。而萨姆也不断地充实自己。早在1966年,萨姆就意识到了电脑管理的重要性。他正确地判断出一点当生意做到某一规模之后,任何商人都不能把商店扩展到界线以外,除非他有能力获得书面报告来实现控制。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人力已无济于事了。于是,他富有远见地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初创阶段的电子计算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小型电脑和微机还没有诞生呢,沃尔玛就建立起了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利用计算机来管理他的商品了。

  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萨姆建立起了他的分销系统、卫星系统,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事实证明了活到老、学到老,能使人不至于落在时代后面的真理。

  □社会是本读不完的书

  有人说,要做一个现代商人,在高速变化的时代里,必须要学会三种语言,除了国语以外,还要会英文和电脑语言,同时要具备四大技术:开发、复制、管理、交换。

  三种语言,是中国社会上班族都需要的知识;而四大技术,则是在任何企业工作的人都需要的能力。在电子业要会开发、复制、管理和交换,而在新闻传播界,同样需要开发(企划、采访)、复制(写稿、编辑)、管理(人事)和交换(咨询交流、观念沟通)的能力,每一个行业所需要的技术不同,我们必须了解在自己的行业里面,需要哪些技术,然后不断去充实。而在政治、非营利机构里,所需要的技术和企业不同,领袖要了解自己所处环境的特色,加强所需要的能力。

  要成为成功的商人,就要会那一行的知识,而且是“全备的知识”。

  但实际上,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而社会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商人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一个人最需要学习的是大脑,一个单位最需要学习的是领导。学无止境,这就意味着领导必须把学习当做人生的一件大事来做。

  王积薪是唐代翰林棋待诏,是当时有名的棋手。传说王积薪在学成下棋技艺以后,曾以为天下无敌。有一次他游览京城,住在旅店里。晚上熄灭蜡烛后,听店主人的老妇人隔墙招呼她的媳妇说:“这么好的夜晚,时间难消遣,下一局棋吧。”媳妇说:“好啊!”于是她们就开始下起了盲棋,王积薪听老妇人说:“我在第几道下子。”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下子。”各人说了好几十道。最后老妇人说:“你输了。”媳妇说:“这一局输给你了。”王积薪暗暗记下她们下子的步骤,第二天照着次序,重新摆出那盘棋的局势,她们下子用意之深,布局之妙,都令王积薪自叹弗如。从此他悟出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的道理,不再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了。

  商人往往是一些在某个领域有所专长、有所成就的人,应该像王积薪那样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一个虚心学习的小学生地位,取得不断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坚持不断地从别人那里汲取长处,充实自身,才有后劲保持优势,这是被古往今来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道理。

  作为个人,努力学习他人所长,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作为一个企业,如果不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技术,那么后果就更为严重了。因此,有远见的商人一向十分注意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学习,并将它们作为强大企业之本。

  17世纪末,为了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俄国派出一个宠大的使团到西欧各国考察。在这个使团中,有位叫彼得·米哈依洛夫的下士随身带了一个印章,上边刻着:“我的身分是学生,我需要老师的教导。”一路上,他虚心拜师,认真研究桥梁、风车、水磨、建筑,参观科学院、大学、兵工厂、铸币厂、天文台乃至棺材厂,还学过人体解剖和拔牙等。

  在荷兰,他的老师在一张证书上写道:“彼得下士深入学习了解船的技艺和绘制平面图的要领。我认为他现在已经完全胜任这方面的工作。”另一位炮兵上校在证书中肯定他完全可以被视为“一名技术全面、专业精通的熟练炮手。”由于他的苦学,结果获得了英国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证书。后来人们才大吃一惊,这个“下士”原来是俄皇彼得一世。

  类似的故事在中国也曾发生过,例如康熙皇帝向汤若望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知识;同治皇帝通过谭嗣同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方法;曾国藩向欧洲学习造船技术等等,这些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这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是一座世界最大的“大学”。香港知名商人、中策投资公司总裁黄鸿年在小的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在“社会大学”里却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对他后来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1961年10月18日,黄志源和黄鸿年兄弟俩登上远洋巨轮,挥别了家人。一个星期后,兄弟两人在广州上岸,11月初抵达北京。不久,老大被安排上高一,黄鸿年则被送到小学插班念六个月六年级,先熟悉环境、打好基础,然后才到汇文中学继续求学。

  不过,黄鸿年真正在学校求学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社会大学”的学习实际的人生经验。黄鸿年在内地一住就是整整10年,而这10年刚好是新中国最动荡的时期。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时,黄鸿年正在北京汇文中学念高中二年级。

  该年8月及9月,毛泽东三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受万头攒动、斗志高昂的红卫兵的敬礼和高呼时,跟随着人群的黄鸿年也在现场,成为这段惨痛历史的小小见证人。

  “突然不必到学校上课,再不必做功课,大家都好高兴。”黄鸿年回忆说,“由于我是属于有海外资产阶级背景的黑五类,在天安门时也只能站在后面远处。”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停课期间,黄鸿年就跟随着学生大队展开两年的大串连,乘搭火车、公车及轮船到中国的天涯海角,然后又在山西省南部的一个名叫太阳公社插队一年当职业农民。

  在一穷二白的农村里,黄鸿年和来自五湖四海10位青年,共挤在一个面积只有80平方尺的小房间睡觉,房里的空间刚好可放下床铺;惟一的公厕设在屋外,冬天内急时上厕所那种全身被冻僵的苦滋味,很难受也很难忘。

  在深达百多公尺的老井打一小盆水,往往要花上5分钟,黄鸿年至今记忆犹新,他表示:这盆水我须先用来洗脸抹身,然后用来洗头,最后再用来洗脚,所以是“一水三用”。

  “当时我们每天的菜钱是两分钱,刚好可以填饱肚子,过年时才能吃到肉,不过每个月我会设法回北京一趟,那时我父亲还定期汇钱给我,我可以在城里吃顿好的,补补身子,在北京饭店吃碗热烫烫的馄饨只需一块人民币,一个全套西餐也只是三块人民币。”黄鸿年说,“可是这已不再是物质上的问题,而是精神上的空虚和绝望,使人难以忍受下去。”所以那段日子何止是“清苦”,其实简直是“千辛万苦”。

  在印尼望加锡时,黄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黄鸿年也非娇生惯养之辈,可是家境总算是渐渐好转,属于“中康”阶级,还好,在中国的日子即使再苦,他也熬得住。黄鸿年在汇文中学的老师徐绪标就回忆说:“黄鸿年那时根本不像富家子弟。很能吃苦,富有正义感,好打不平。原本华侨子弟毋须上山下乡,但他主动报名到山西农村插队落户。”

  回想当年停学下乡干活、向无产阶级的农民和工人学习,黄鸿年有无限感想,他说:“当时我觉得我是在浪费时间,是在浪费青春,我大有怀才不遇的感叹,我的中学校长自杀身亡给我的打击尤其大,我的理想和希望全破灭了。于是,我开始思考,可是越思考心里越矛盾,也越难受,挫折和痛苦久久无法挥去。”黄鸿年最后决定带着千头万绪的心情,离开无时无刻不在批斗的神州大地。

  “1970年,我写信给周恩来,热切表示我要尽快回到印尼。几个月后,当局批文发了下来,当时‘文化大革命’正推向另一个高潮,没有人可获准离开中国。我不知道我在那时候是不是惟一一个获得特别批准离开中国的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能获准离开的人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是极少。”黄鸿年说道。

  1970年离开中国时,黄鸿年也曾深深后悔把人生中最宝贵的10年就这样给浪费了。不过,今天他却有个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说:“现在回想起60年代在中国的那整整10年,我觉得不但没有浪费,反而是我日后重返中国大展拳脚的无形的宝贵资产。”

  白白的“浪费”转变成千金难换的“资产”,看来只是一线之隔,而这个大转变的最大推动力,就是来自中国采取的改革开放政策,把僵化多年的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为海外华商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而在文革时期高举毛语录、高唱革命歌曲、跟随大队下过乡的黄鸿年,日后重返中国经商,建立人际关系时,他所处的优势自然会比没有这类特殊背景的人强得多。

  其实,那个时代的大串连,就好像是在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大大扩大了人生的接触面,了解了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