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商 道 [ 崔仁浩(韩) 著 ] >

第2章

商 道 [ 崔仁浩(韩) 著 ]-第2章

小说: 商 道 [ 崔仁浩(韩) 著 ]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贷的店家去做伙计,以工抵债。 

  按照当时义州商人的风习,雇人做工是没有工钱的。只需给口饭吃,过5年或10年,看着没什么出息就赶走,看上去还算有苗头,东家就会给一些本钱,任其独立。在父亲借债的那家门商里,林尚沃以身抵债,做了三年的店员,一直忠心耿耿地侍奉着东家。所谓门商,是指同中国做买卖的店铺。父亲留下的债务数额之巨,做一辈子店员也难以还清,但林尚沃心无旁骛,起五更,睡半夜,做起活儿来不知疲倦。 

  林尚沃做工的那家门商的东家名叫洪得柱。 

  洪得柱对年方20的林尚沃非常信任,因为林尚沃虽然年龄不大,对人参却别具眼光。从幼时起,林尚沃就随着父亲见过无数的人参,久而久之,对人参具有了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有一天,一位老者来到洪得柱的店里。那是晚秋时节。通常,参客们都是初秋进山寻找山参,晚秋之际带着山参下山的。那老者一身典型的参客打扮:头戴细绳帽,脚穿登山鞋,手拄爬山杖,长长的外套遮盖到下衣。 

  老者从背囊里掏出一个木匣,掂在手里,对洪得柱说:“我刚从妙香山挖到一棵山参,跟人参打交道四十多年,挖到这么大的参还是头一遭。请洪大人给鉴定鉴定,中意就请您买下吧。” 

  洪得柱的店铺主要经营人参。他知道,珍稀的山参非常难得,而且价值不菲。 

 参客和参商们都知道,如果真的得到一棵完好的稀世山参,即可使人从此改变命运。所以,自古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真正的山参世所稀有,天下难求。即便是山参,也有一种是家养之参,形体与真参一般无二,真假难辨。” 

  在洪得柱的眼中,老者出示的山参是一棵确切无误的山参,而且,是山参中质量最为上乘的神灵草。于是,他准备出高价买下那棵山参。当时正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的林尚沃却抓住衣袖把洪得柱拉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开口说道:“大人,您还是先不要买下那棵参。” 

  “为什么?” 

  林尚沃马上回答道:“那参还不能确定真假,您可以先把它留一天,等明天早晨天明后我为您鉴别。” 

  洪得柱心中怏然。一个年纪不过20、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竟敢对自己这样一个同人参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大行家做出的判断说三道四,这让他几乎火冒三丈。但这个年轻的林尚沃所说的话虽然顶撞了自己,却也不能完全充耳不闻,因为山参的价钱可是个让人吃惊的数目,万一出真参的价买棵假参,那就惨到家了。 

  “就照你说的办吧。” 

  林尚沃郑重地将老者带来的山参放回木匣。第二天一大早太阳一出,他拿着那棵山参走到阳光下,仔细地看了又看,最后才开口道:“险些出大乱子了。这不是山参,是惊参。” 

  惊参,不是自然生长在深山的山参,而是一种移植后长大的人参。山参,原是指从未经人栽培而在山中自生自长的人参。 


三 

  有时,参客发现山参的幼苗后,就会连苗带土一道起走,移植到远离人家、无人知道的地方。如果移植到田地里,施以肥料,培成药土,称为“药直”;如果把幼参直接种在平地里,则称“直参”或“土直”。所谓惊参,就是指把幼小的山参连根带土起走施肥培养而成的人参,一般也叫做“重拔”,或称“山养”。所以,惊参同真正的山参相比,外观虽然一模一样,药效却有天壤之别,价钱也很悬殊。 
  “当真?”洪得柱半信半疑地反问,“这参难道不是山参,而是重拔?” 

  “是的。”林尚沃毫不含糊地回答。“那……这事该怎么办呢?” 

  林尚沃马上说:“东家您先不要做声,看我的吧。” 

  林尚沃取出木匣中的人参,一切两段,头部照样保留着,根部接上一截样子与人参相似的桔梗。桔梗虽说样子很像人参,但桔梗就是桔梗,它的颜色是紫绿色的,虽然人称“三尺童子”,但只消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与人参的不同。 

  天色大亮后,老者又来到店里。林尚沃马上迎上去说:“您带来的虽然是颗上好山参,但价钱太高,我们不能买,还是请您拿走吧。” 

  老者阴沉着脸,打开木匣一看,顿时怒气冲天:“混蛋!”老者痛骂着,两眼死盯着林尚沃。 

  “老人家,您这是怎么了?”林尚沃在破口大骂的老者面前双手合十,恭逊地问道。 

  “混蛋,我为什么生气你这个混蛋难道还不清楚?”老者一边痛斥着,一边扬起手中的拐杖,一副恨不得当场给人一拐的样子。 

  “我可不晓得。” 

  老者马上指指原本盛着山参的木匣说:“里面只有一棵桔梗,我的山参究竟跑到哪里去了?” 

  直到这时,林尚沃才装模作样地往木匣里看了一眼: 

  “小人不知道您在说什么。”“混账,难道你看不出这是棵桔梗?”“不错,这分明是棵桔梗。” 

  “那么,为什么一夜的工夫山参会变成桔梗?一定是你这混账东西起了黑心,把我那山参给掉了包。” 

  “不,老人家,我们怎么会那样做呢?怕不是山参自己变成了桔梗,然后消失了踪影吧?” 

  老者被林尚沃的话激起更高的无名业火:“什么?山参自己没了踪影,变成了桔梗?你这混账想蒙我呀!” 

  老者忽地从背囊里抽出一把斧头。参客的随身背囊里,一般都携有斧头、镰刀、小锄之类的东西。老者举起斧头,向林尚沃作势欲砍。林尚沃年方20,有气力,有胆量,虽然身材并不高大,但打小跟随出使的队伍,锤炼得身手敏捷。他本可以拦住老者的手,但他却一眼不眨,丝毫未动,只是说了一句:“老人家难道连郑和之参也不知道吗?”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杀气腾腾,作势欲砍林尚沃的老人颓然放了手。而且,他打着火捻,点起烟袋,哈哈大笑着说道:“我服了。” 

  老者对站在一旁心惊肉跳地看着这一切的东家洪得柱说道:“老实说,昨天我给您看的那棵参并不是什么山参,而是一支惊参。我从山上回来的路上,在一座寺庙的水井边上见到了一棵惊参。采下一看,发现真是一棵神鬼难辨的惊参,于是就拿到你们这里来蒙了一趟。” 

  老者直白地告罪后,又接着说道: 

  “我来蒙骗洪大人,真是惭愧得很。没曾想您带着这么一位厉害的伙计,可以说是天佑神助。” 


四 


  老人走后,洪得柱对林尚沃惊诧不已。多亏林尚沃才免得真的把一棵从寺庙水井边挖来的惊参高价买下,酿成倾家荡产的大祸。 
  于是,洪得柱问林尚沃:“你对老人说的‘郑和之参’究竟是什么意思?” 

  “郑和之参”是个成语,源于朝鲜王朝初期,一般是在谈论人参真伪时被用来打比方的。 

  朝鲜王朝世祖年间,有一位名臣,名叫郑光弼。他有个儿子,名叫郑和,但不是嫡子,而是小妾所出的庶子。他是郑兰宗的孙子,但正是因为自己祖父的缘故,才使他与仕途无缘。郑和的祖父郑兰宗,是“庶子或孽子不得参加科举”的倡议者,正是由于这个建议,郑和身为名门之孙,却无缘参加科举,更无由踏上仕途。于是,他便从少年时起学习中国话,甚至熟谙明朝十三省的方言土语,成为当时头号中国通,并为出使北京的使节充当译官。 

  为了能够一获万金,有一次,郑和用几乎所有的钱买了人参带到北京。但到北京后,每到一处都被发现他卖的人参“只有头部是人参,身子皆为桔梗”。见情势不妙,郑和便用自己偷偷带去的银子为路资,勉强得以全身而回。问题是郑和不是一个单纯的买卖人,而是朝廷的使臣,这件事终于惹来麻烦,他被流放宣川,在那里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郑和之参”这个成语即是由此而起。义州商人们都说,郑和不是被人蒙了才带着假参到北京的,而是压根就知道是假货,企图以不正当的方法挣大钱,所以人参自己变成了桔梗,而郑和也因此遭到了惨死的结局。“郑和之参”这话从此对于随出使队伍做人参生意的湾商商道的第一要旨。也就是说,如果拿假货去蒙人,就会像郑和那样,迟早有一天会不得好死。义州商人有一条铁律:经商绝不得使用骗术。 

  洪得柱不知,那是因为他并不是个来往于清朝与朝鲜王朝之间做贸易的湾商,而是一个开店做生意的门商。 

  一句话,老参客是被林尚沃的机变吓破了胆。林尚沃借假参自己变成桔梗的“郑和之参”的故事,不动声色地斥责老参客不道德的生意行径,使老参客不得不坦率地据实相告,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这件事发生之后,洪得柱开始对林尚沃刮目相看。林尚沃做事勤快,而且待人彬彬有礼,大凡见过一面的人,过目不忘。这些,都得自父亲林凤库的教训。从林尚沃小时起,林凤库就带着他远赴清朝,时常耳提面命地教训他:“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待人接物,言语是最好的礼节。做买卖也是一个道理,取信于人是做生意的第一诀窍。不能取信于人,别人就不会相信你。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要学会在言语上知礼敬人。” 

  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尽管已是三代经商,身份卑微,但为了成为一名译官,曾多次赴试科举,故而学问精深,才能出众。自从明白自己的儿子来到这世上将注定要做一个颠簸四方的行商后,一有机会就向他灌输身为买卖人应尽的本分。 

  遗憾的是,才华出众又善于教子的林凤库,结局却是一个失败的商人,义利两空,悲惨而死,并给儿子林尚沃留下终生难赎的沉重债务。 


五 


  林尚沃人很勤快,喜欢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据有关记载,“林尚沃精于管事管物,账册经常保持井井有条”。当时的账册是一种记载金钱及物品出纳明细的本子,相当于今天的现金出纳簿。 
  林尚沃还制备了一种“录心帖”。那是一份经常与本店来往的主顾的名册,里面像家谱一样详细地记载着主顾的家庭情况,甚至连其外祖家、岳丈家的人脉也不会遗漏。因此,林尚沃从不会忘记这些老主顾们的红白喜事。 

  “做生意首先要讲信用。” 

  为了做到义州商人生意经中的第一条信用为本,他认为这样来管理主顾名单是不可或缺的。 

  据记载,林尚沃对物事的管理十分严格,无论什么东西,用过后一定要物归原处。相传,在他家中,甚至连一把扫帚、一双鞋子都有固定的位置,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从不会有四处找东西找不到或是急得团团转的事情发生。 

  那件事以后,洪得柱曾单独把林尚沃叫到面前问:“你识字吗?” 

  “差不多是读得来的。”“你是在哪里学的?”“十五岁时在秋月庵学的。”“在秋月庵学的,是为了出家为僧吗?” 

  “不是。是父亲为了让我识字,让我到秋月庵做了一年的行者,同时修习文字。” 

  因为自身是一介文盲,洪得柱对识文断字的林尚沃十分喜爱。事实上,洪得柱开始关心林尚沃,还有另外的原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