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 完作者 约翰.戈登txt >

第10章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 完作者 约翰.戈登txt-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玫谋曜脊炀唷T谛砜芍さ南拗葡拢晾分钡�19世纪末期才得以采用了标准轨距。

  许可证还规定,伊利铁路最初只允许修建483英里(约777公里),从位于新泽西边界北面的哈德逊河西岸的偏远小镇皮尔蒙特,到位于伊利湖岸的另外一个偏远小镇敦克尔克。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政客们才会想到把这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铺设在这样两个鲜为人知的小镇之间。崎岖不平的路线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一开始预计的投资额只有1 000万美元,但等到完工时,伊利铁路的造价竟高达2 350万美元。公司被迫一次又一次向州政府借款和到华尔街筹集所需要的资金,最后形成的特殊的资本结构,几乎就是铁路建设融资的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一些债券以可转换债券的形式发行(意味着债券持有者可以根据需要把它们转换成股票),有一批可转换债券甚至允许持有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债券和股票之间来回转换,这在华尔街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成为了近乎完美的投机工具。由于伊利铁路大量发行了各种证券,伊利铁路公司的股票和债券几乎成为了为投机者从事投机活动而专门搭建的平台,结果,这条铁路在后来的年代里,被称作〃华尔街上的'猩红女人'〃①,因为它让所有受到诱惑的投资者都伤透了心。

  早在伊利铁路开始运送旅客和货物前,它就成了华尔街的投机工具。19世纪30年代的华尔街还很难全部满足伊利公司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伊利公司在伦敦市场上也发行了大量证券。在伦敦市场上发行的证券虽然数量巨大,但却被大部分的纽约经纪商所忽视,雅各布·利特尔抓住这个机会成就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次金融炒作。1837年,就在股市大崩盘之前,全华尔街就都知道了利特尔在卖空伊利股票,几个经纪商决定开始买入伊利股票,并在利特尔需要交付股票之时,狠狠地杀他一把。他们悄悄地买进纽约市场上伊利股票的流通股,耐心地等着利特尔需要平仓的那一天…他们相信,那时候,股价会涨到天上去。

  但利特尔早就在伦敦市场上购买了足够的可转换债券,等到必须履约交付股票的那一天,他优雅地走进伊利公司的办公室,把他的债券转换成了股票,然后拿着这些股票去履行合约。而那些经纪商…也就是他的对手们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了,他们的手里积压了大量的伊利股票,而且一旦他们出货,他们就会遭受巨大损失。

  * * *

  这个时期第二个重大发明是电报。同铁路一样,它也对华尔街和美国其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落后的远距离通讯在前工业经济时代是仅次于陆上交通的第二大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自古以来,通讯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人类的行进速度。一条消息从波士顿传到纽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一个从波士顿出发的人,甚至可以比这条消息先到达纽约。当时费城的经纪商最害怕满载着华尔街人的公共马车突然出现,因为这意味着那些独享着伦敦消息的华尔街人,又将在费城市场上小发一笔了。

  19世纪以前,除了依靠人力传递信息以外,人类唯一的通讯限于传递特定的单一信号。例如,伊丽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命令沿着英国南部海岸建造一连串烽火台,以便看到舰队来到的时候通知伦敦,由于这种通讯方式费用太高,大部分人根本用不起。在18世纪90年代,法国政府在巴黎和位于布列塔尼半岛的布雷斯特等重要边境军事基地建造了一连串旗语台,总长为330英里(约530公里)。每个旗语台都有一个很高的桅杆和两个扶手,桅杆的顶端是需要四五个人通过滑轮升降的大旗。在一大群童子军的通力协作下,在巴黎和布雷斯特之间传送信息只需要几个小时,而如果由人送信的话,即使最快的信使,也需要几天的时间。当然用这种方式传递信息的费用是惊人的,而且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这套通讯装置就不管用了。此外,由于这条信息必须经过很多次传递,所以在传送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很大。

  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于证券市场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19世纪30年代,费城和华尔街之间铺设了一条旗语线。每隔6英里或8英里就安排一个人在楼项或者山丘上,手中拿着大旗和望远镜。第一个人站在华尔街商人交易所(即纽约股票交易所所在地)的最高处,通过旗语向哈德逊河对岸泽西市的人报告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格,大约30分钟之后,开盘价格可以传到费城。

  用电来实现远距离高速传递信息的技术可以追溯到18世纪70年代。1774年,一个瑞典发明家发明了一种装置,在装置中每根电线代表字母表中的一个字母。当电流从代表某个字母的电线流过,它会给与之相连的一个小球充电,而后者随后会敲响一个小铃,发出与这个字母相应的音符。这个装置当然很难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运用,直到7年以后,一个叫塞缪尔·芬利·莫尔斯 ① 的美国失意画家才真正创造出能够实际应用的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

  像乔治·斯蒂芬森和他的铁路一样,莫尔斯也无非是把已有的所有零散发明组合了起来,从而发明了电报。莫尔斯惟一的原创就是发明了高效的代码,但是他也费了好几年时间才说服政府出资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进行演示。莫尔斯在华盛顿通过电报把〃上帝创造了什么〃的信息发送给了他在巴尔的摩的同伴阿尔弗雷德·威尔(Alfred Vail),威尔随即将同样的信息反馈给他…电报一旦获得成功,就立刻像蜘蛛网一样在全美国扩散开来。就在那一年,莫尔斯和他的合作伙伴成立了电磁电报公司(Magnetic Telegraph pany)来经营纽约和费城之间的电报线路。到1846年,公司已经开始盈利并分红了。10年之内,总长为23 000英里的电报线把美国主要的大城市都连接起来。1861年,电报线已经延伸到了美国西部地区的旧金山市。同铁路一样,早期的电报公司都是地方性质的,只经营区域性的电报业务。但是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个名为西联(West Union)的公司开始购买一些独立的小的电报公司,逐渐形成了一个全美范围内的电报体系,占据了美国通讯行业的主导地位。这一主导地位直到19世纪末因电话的出现而被贝尔公司(Bell)所取代。

  早期铁路和电报的合作也是经济协同效应的经典案例,电报线经常沿着已经建好的铁路线铺设,而铁路也很快发展了一套电报信号系统,藉此可以引导火车以比以前快得多的速度在单轨铁路线上安全地行驶。

  不用说,美国金融中心的经纪商是这种新的通讯媒介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用户。在早期的华尔街,传递信息的人也被称作是〃跑腿者〃①,因为要把经纪人、交易所、场外市场和银行连成一个真正统一的市场,在没有其他通讯设施的情况下,传递员必须要跑。这也是为什么华尔街的传递员至今仍被称作〃跑腿者〃的缘故。

  毋庸置疑,市场的大小永远也不可能超过通讯所能覆盖的范围,因此,在19世纪30年代中期,虽然纽约市场已经是规模最大的证券市场了,但波士顿、费城和其他地方的证券市场也同样保持着其重要性和独立性。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美国两个最大城市(指当时的纽约和费城)之间建成旗语线路以后,其他证券市场的价格虽然受纽约的价格影响,但并不完全被纽约的价格所控制和主导,因为在纽约的价格信息到达这些城市的时候,这些价格早已不是最新的了。

  但是电报则完全不同,它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把纽约的价格传送到费城和其他任何地方,而且完全不受天气的影响,全天24小时都可以传送。因此,那些城市作为金融中心的时代立刻宣告结束。这一道理即使在当时也很容易理解,詹姆斯·K·迈德伯瑞(James K Medbery)在1870年写道:〃金钱总是有集聚的趋势,股票、债券、黄金很快就集中到了那些金融活动盛行的地方。流动的财富总量越大,这种特性表现得越明显。根据这一原理,伦敦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纽约成为了美国的金融中心。在电报发明前就已经成为东海岸主要大都市的纽约,现在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金融中心。当这个金融中心从牛市跌到熊市,它也会给这片土地上的每个州、每座城市和每个村庄带来巨大的混乱和冲击。〃

  因此,从真正意义上来说,电报在19世纪50年代被发明出来,确保了纽约成为美国的金融中心。假如莫尔斯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改进和完善了电报技术的话(这种假设单纯从技术上来说是完全可能的),费城则有可能已经利用电报技术把整个国家的流动财富都吸干了。

  在电报发明之前,快递公司已经在纽约市和其他城市之间运送证券和钞票了。1840年,波士顿人阿尔温·亚当斯(Alvin Adams)就开始在纽约和波士顿之间专门从事这项业务。一旦电报投入应用之后,快递服务对维持纽约金融中心的主导地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但有趣的是,许多这些最初为运送钞票和证券而成立的快递服务公司,后来都转行进入银行业和经纪业。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就是如此,而华尔街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丹尼尔·德鲁(Daniel Drew)的经历也是如此。

  * * *

  丹尼尔·德鲁于1797年出生在一个贫瘠山区的农场,当时的达切斯县(Dutchess County)南部,距离纽约60英里,大约一天的路程。在穷人家庭中长大的德鲁接受的教育非常少,仅仅会读、写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算术。由于他的母亲信奉基督教,她把儿子也教育成了清教徒…那种能忍受地狱般磨难的基督教徒。虽然德鲁一生中都深深信奉基督教,并极度虔诚,后来还创办了一个神学院并出资建造过几座教堂,但是他总能把他的宗教信仰同商业行为完全分开。

  E·C·斯特德曼(E·C·Stedman)是华尔街的一位经纪人和作家(1875年,他创造了〃维多利亚〃这个词来特指他所生活的时代)。他非常了解德鲁,但也对德鲁能够轻松自如地使用双重道德标准惊叹不已。他写道:〃伦理学导师一般都会对那些有着执著信仰、并把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现在日常琐事之中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德鲁大叔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会将他的宗教信仰带到哪里,但是,他的神奇之处在于他的宗教似乎不会对他的生活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事实上,他似乎甚至能从他的信仰中获得帮助和力量,来实现那些昭示他最丑陋一面的阴谋。〃

  早在孩提时代,德鲁就在一家在当地过冬的马戏团打工赚钱。很可能就是在这段时期,他从马戏团学会了以后在华尔街上大展身手时招揽顾客的技巧。1812年他父亲去世,当时德鲁只有14岁。在1812年战争爆发后,应征入伍可以得到100美元奖金,于是,他报名成了一名民兵。遗憾的是英军并没有选择攻打当时防守坚固的纽约城,因此德鲁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战争。但是,他获得的100美元奖金成为了他以后拥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