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经济]名人演讲在北大 >

第20章

[经济]名人演讲在北大-第20章

小说: [经济]名人演讲在北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企业界来说,企业界人士往往会谈XML的网络服务。XML实际上是标准的方式来描述信息的标准方式,它实际上是对数据做一些标志,这样它能够把这个信息与其他信息进行相应的联系。在这种企业界在XML网络服务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有对知识和交换开放的标准,有这种联系不太紧密的编程方式,它是在网络上任何地方都可以能够获取以XML方式存储的数据和信息,而且应用将是自我描述性的,数据也是自我描述性的。 
    当我在马里兰州大学做教授的时候,我们曾经建立这种系统,而且我们当时努力实现这种目标,进而我们现在实现了这种目标。这个图向大家展示的就是网络服务XML网络服务的基础架构(指屏幕),关键一点在基础层它实际上以因特网的技术建立起来的,HTTP与SMTP,它是信息交换的标准,在这上面有一系列的标准。通过这些标准,我们获取信息,可以找到服务,可以找到服务为你做的事情,和信息结构,进行信息的处理和数据的处理,其中关键的一点叫做松散式编程方式。它还看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允许双方的协议使用,而没有所谓权威存在。 
    那么对于我们学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技术实际上一般转化成产品的话,可以对学术研究和研究方式发生影响,大规模存储的方式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好地组成我们的信息,可以存储相当长的信息,并且可以在线存储。比如说在今后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个人电脑有TV级的存储,其实TV是相当大量的存储,它可以把你从出生到去世所有的谈话都能够记录下来。如果大家来看一看在科学上的存储意味着什么呢?它也就意味着你不用只是在纸上记下我们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些计算成果或者计算材料进行电子化的存储,而且也可以长期的保存,使别人充分利用。网络的存储意味着应用使人们能够访问科学家建立的数据中心,也可以使他们获得新的信息和新的数据,将会是自我描述性的。这种信息可以得到保护,比如说你作为一个学者,或者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学生,曾经与同事进行合作或写一篇论文,这样你可以充分地保护这些论文,可以保证只有被允许的人才能访问,直到有一天整个世界都能够看到这篇论文为止。实际上今天出现的这种事情,我们的确在线与所有人分享我们发表的文章,这样使所有人能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许多科学家他们都共享他们的基础研究的文件,特别是HTTP或者FTP这种方式进行下载,但是信息的形式往往是有缺陷的。你没有对信息的格式有一个充分的保存和保护,每一个研究者都有他自己的信息,都有他自己的数据,而且每个应用都是在个人的电脑上跑的。我想如果我们来看看明天是什么情况,可以使用我们的技术能够改变我们做研究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在线分享我们的文章,以及可以分享其他人对我们的评论,这样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论文作者正在做什么,而且也可以看到其他科学家对某篇论文的评论。比如说他可以做一个公开用的数据库,每个人都可以访问有关的信息,但是实际上可以在网络的环境下做到这一点。因此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有这种网络服务的数据联盟,可以说数据服务是相当大的,而且是分布在网络上的。JIM会谈一谈他做的工作,因此我不会讲得太详细,太多,这样就不会提前泄露他讲的内容。我大概讲一点,他首先就是把基础的信息放到网上去,比如说他做Terra服务器的工作,可能是五到八年前做的工作,可以把基础的信息,比如卫星的资料或者其他的资料放到网上去。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如果他们需要的话都可以看到这些信息,比如金字塔的信息和交通的信息等。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到,在上面仔细看一看,上面有一个交通堵塞,在桥上有一个交通堵塞。它的确给我们一种感觉,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力量把信息放到网上去,Terra服务器可以服务成百上千万人。通过网站为他们服务,可以继续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数据,但是由于它是网站,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到这个网站来查询信息,因此我们要提出网络服务的概念。JIM和小组做的工作就是,能够把这个网站变成一个服务,这种服务实际上通过跑因特网的应用来获得这个服务。信息可以是自我描述性的,而且是标准的格式,UDDI这种方式进行服务或者可以是自我发现式,同时通过因特网的协议获得这种服务。过了不长时间,他们做的TIAL,后来美国农业部也使用了他们的服务,通过这种服务帮助美国农场主充分利用他们的土地,实际上这可以通过网上的服务,农场主服务,通过跑某些应用使他们获得服务。现在正在与企业界人士进行合作,也是涉及到天文学的工作。我想我不会讲得太多,还有很多有关科学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家他们建立这种叫做数字化的天空扫描仪,这样建立一个虚拟的天文观测站,使科学家24小时能观测天文现象。我想这实际上就是学者研究,而且我们的技术可以充分改变我们做学者研究的工作。我们也可以想一想,科学技术如何能够改变教授知识的方式,比如我们想到教授电脑,我做教授的时候,首先做的一个事情是弄一个教室,弄一些电脑,让学生坐在电脑后边,我想这可能是一个笑话,但是这是曾经我们这么做的,因为学生坐在电脑后边。教授根本看不到他们。在于过去的教授方式我们现在对它进行改变,把它做成电脑化的教授方式,实际上并不需要把上课能够改变成电子化的教育。我想我们主要是希望能够使这样的技术使教授上课更加容易,使男教授和女教授都能够获取相关的信息,使他们更好教授知识,更好完成任务。我们也可以充分改变这种互动的方式,因此这样可以使教育以合作的方式,一种延续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可以使教授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我想向大家展示一个视频资料,我希望我能够放出来。 
    (指屏幕) 
    这是向大家展示典型的案例,未来教室会是什么样的。而且实际上我想提醒大家一句,我们所有的在这儿展示教室的技术,都是已经存在了,我们正在向全世界各地推广。 
    这实际上是一个传统的教室,传统教室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有关教案,这是传统的教案,因此实际上这种普通的文本可以做成电子化的文本。这个服务器可以能够把这些数据做简码,这样做可以提高效率,加强从服务器到客户端的联系。所以现在普通的案文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器可以通过解码把加密的有关的学校的案文加以处理,这其中涉及到一系列的系统和非系统的密钥,学生也可以使用自己的密钥接触自己的材料,所以你们可以看到,这是比较理想化的结局。当然这里要传达的想法就是你们能够创造一种环境,使得学生和教授和助理教师能够非常积极地进行互动,不仅在上课的时候,而且在课下也能够如此。一旦有问题,出现难题他们需要更多信息的时候,他们可以互动。你们在片子中可以看到各种信息和技术比较有未来化的倾向,实际上整个的这一套系统现在在网上在一系列大学当中都可以使用,包括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奈基梅隆大学大家都可以使用这些系统。他们有一个一体化系统帮助老师进行教学。所以这里要讲的一点就是,我们不仅仅要集中关注于技术,而且要主要关注于教学,关注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现在可以不仅仅使用技术来帮助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来学习。大家在短片中看到有一个设备,也就是所谓Tablet个人计算机。这种计算机很快就要上市,可以帮助大家更好记笔记,获取信息,为学生提供信息,同时教授也可以使用,可以拿着计算机边给学生解释他们要讲的是什么。这也是一种无线的应用,实际上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在屏幕上写字,而不是在黑板上写字,也就可以使我更方便在教学的时候使用一些幻灯片,提供一些资料。实际上正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现的这一技术应用,这一产品当中包含很多的技术。根据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也就是校园的实验计划,我们也在进一步推动这个技术,所以大家可以想像,我们来建立更多的网站,提供这种服务,像大家看到的短片这样,来帮助教授创造更多的备讲备课材料,同时让学生更好的接触这些讲课的材料。比如说我们一直在进行的一个项目就是眼睛实验室的项目,在线向学生提供一些服务,使得他们每天24小时都能够从偏远的地方接触有关的材料,实际上这叫电子教室的计划。麻省理工学院也在和其他学生,比如新加坡大学共同合作,通过因特网向学生提供一些实验室的服务,进一步拓展他们可以获得的教学材料的范围。这里还有一些实例。这当然都是一些总括性的介绍,介绍麻省理工学院和我们参与的项目,向大家展示我们如何来帮助教育者帮助教师,不仅仅是通过网站,而且通过网络的服务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一种标准的格式,通过开放的框架,使得我们能够彼此分享教学方面的体会、经验。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科目和具体的课程,最近我们也宣布了也就是我们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的档案资料。我们希望能够最终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知道通过网络提供这些资料可以极大的拓展我们的能力和能量。 
    我想总结一下,现在有一种独特的机会,因为我们在这当中发现很多的变化,我们如何治学,如何进行科研,如何进行教学,都因为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很大的转变,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信息都集中在一起的话,就可以实现更大的发展,可以改变我们教学的思路,可以把我们以前一些教学的材料,再次集中起来,以标准的格式,与其他的教学者加以分享,为他们创造一种独特的教学,为学生创造独特学习的经历。我想网络的这种基础设施也是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荐的,以帮助我们实现的目标。 
    非常感谢,我也很高兴能够来到北京大学。   
           
董建华述职期间与北大学生的座谈   
董建华   
    我的家庭是比较富有的,有汽车。但是我上学,父亲就不让我用汽车,一定要坐公共汽车、走路。 
    行政长官董建华于1937年5月29日在上海出生。1960年,在利物浦大学毕业。其后,董建华旅居美国,先后在美国通用有限公司及家族公司任职。1969年返港,处理家族集团生意。 
    1996年12月11日,董建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竞选,当选行政长官。同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委任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并于1997年7月1日就职,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位行政长官,任期为5年。 
    2002年2月28日,董建华在无对手的情况下当选连任。同年3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委任他为第二任行政长官,任期由2002年7月1日开始。 
    参加竞选行政长官前,董建华曾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事务顾问,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8届全国委员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