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通论 >

第8章

通论-第8章

小说: 通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产生于投资或收入的定义。二
  先来分析投资。投资在通常意义上是指个人或公司购买新的或旧的资产。但是,我们大多认为投资是一栋房子,一台机械设备,或者是一批制成品或半制成品存货和新投资(一般把新投资看做是用收入来购买任何种类的资本资产,从而与再投资相区别)。如果我们把出售一项投资看做是负投资(即收回投资),那么我的定义与通常的用法是相一致的。在考虑债权债务(包括信用或者货币数量变化)的情况下,由于对于社会整体,债权总量的增减总是正好与债务总量的增减相等,因此,在我们处理总投资时,信用和货币的复杂关系也就消失了。这样,如果通常意义上的收入与我定义的净收入相一致,那么通常意义上的总投资与我定义的净投资就是相一致的,净投资是指:在已经考虑到旧设备在价值上的变化(计算净收入时这已经被扣除了)后,所有类别的资本设备的净增加额。
  以这种方式定义的投资包括了资本设备的增加额,不论它是由固定资本,还是运营资本或流动资本构成。所以,投资在定义上的重大差别(除了投资和净投资之间的差异外),是因为上述的一种或几种没有被考虑在投资中。三
  我们接下来分析储蓄与投资不相等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收入的特殊定义,进而由对收入超过消费部分的定义引起的。我本人在《货币论》中用的术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
  正如我现在所想,是企业家决定了就业量(产量和实际收入),其目的在于使他现在和将来的利润达到最大(所需扣除的使用者成本的数量,取决于在设备的使用寿命期间他关于怎样使用设备才能从中获得最大收益的看法)。同时,使其利润达到最大的就业量又决定于总需求函数,而总需求函数取决于企业家在各种不同的假设情况下,分别由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总和的预期。可见,我的新论点(在本书中我所认为的)基本上只是发展了我的旧观点,但更精确,也更容易理解。我的新观点可表述为:在以前的就业量和产量为既定的情况下,如果期望投资超过储蓄部分将会增加,这会导致企业家增加就业量和产量。我现在及过去论点的重要性就在于试图说明:是企业家对有效需求的预期决定了就业量。四
  我们将在下文讨论与“强迫储蓄”这个词有关的许多更为含糊的观点。虽然一些学者没有明确地解释“强迫储蓄”是什么意思,但他们的意思是很明显的,即“强迫储蓄”是一种经济现象,它是货币数量或者银行信用变化的直接产物,它可以用这些数量的变化来衡量。
  显然,产量和就业量的改变确实会使以工资单位计量的收入发生改变;工资单位的改变,既会引起以货币计量的总收入的改变,也会引起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收入的重新分配。以上这些改变都会引起储蓄数量的改变。货币数量的改变会间接地导致储蓄数量的改变。但相对于因客观条件改变而产生的储蓄数量的改变来说,这种储蓄数量的改变不会更有“强迫储蓄”的性质。另外,一定货币数量的改变所引起的总储蓄数量的改变具有很强的变化性,它是其他很多因素决定的。
  所以,除非我们制定一些储蓄的标准比例,否则“强迫储蓄”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把相当于充分就业时的储蓄量作为标准(也许是合理的),那么“强迫储蓄”的定义就是:“强迫储蓄是实际的储蓄量超过长期均衡条件下充分就业时应有的储蓄量的部分。”这个定义具有很好的意义。但按照这个定义,被迫地超过储蓄(标准)将是一种很少见,而且很不稳定的现象。被迫地低于储蓄(标准)倒是经常出现的事。
  哈耶克教授在其文《强迫储蓄学说的发展简论》中表明:上述定义就是该名词的本意。“强迫储蓄”或者“强迫节俭”是边沁提出的概念。边沁明确地表示,他所想的是在“所有劳动力都被以最有利的方式雇用”的情形下,货币数量增加(相对于货币可购买的物品来说)所导致的结果。边沁指出:在这种情形下,实际收入不可能增加,进而,过渡期所产生的额外投资会引起“以降低国民生活水平和违背国家正义为代价”的强迫节俭。所有涉及这个问题的19世纪的学者实际上对这个问题都有相同的观点。但是,很难把这个非常清晰的观点运用于低于充分就业的情形。我现在还未曾听到,对“强迫储蓄”感兴趣的当代学者们把这个观点推广到就业正在增加条件下的任何尝试,他们似财富
  持有货币是一种保存财富的方式,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与他们的收入或者各种物品的价格是相关的。乎一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要想把边沁的强迫节俭的概念扩展到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形,就要做一些说明和限定。五
  在我看来,认为储蓄与投资可以不相等的观念能够流行的原因,可以用视觉错误来解释。单个存款者与银行的关系事实上是双边交易,而这种视觉错误却把它看成了单边交易。因为,不论是现金资产、债权,还是资本品,没有人可以不通过获得一项资产而形成储蓄的,并且,没有人能够得到一项他不曾拥有的资产,除非,要么是生产出了相等价值的新资产,或者是另外一个人把资产转让给了他。在前一种情形下,会有一笔相应的新投资;在后一种情形下,则这个人必定动用了等量的储蓄。而且,如果是银行系统转出了一项资产,那么必定是某人转出了一笔现金。由此可知,社会上所有个人储蓄之和形成的总储蓄必定与现期新投资的数量相等。
  认为银行系统创造信用,进而能产生没有与“真正的储蓄”相对应的投资的观点,是孤立看待银行信用增加产生的一个结果而不及其余这种做法的产物。确实,在某个特定方向上出乎意料的投资增长会使总储蓄和总投资产生无规律的变化,而在投资增长能被充分预料到的情况下这种变化是不会发生的。同样不可否认的是,银行提供贷款会产生三种趋势:(1)产量将增加;(2)用工资单位来计量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将上升(在报酬递减条件下,产量必然随之增加);(3)以货币来计量的工资单位将上升(这常常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产生)。实际收入在不同人群间的分配可能会受这三种趋势的影响。但这些趋势是产量增加这种状态所固有的特征,而不论产量增加的原因是不是由于银行增加了贷款。只有不采取任何可能提高就业量的行为,才能避免上述趋势的发生。
  所以,储蓄总会引致投资这种老式的见解是不完整的,而且会产生误导。它的错误来源于貌似合理的推断,即个人储蓄会使总投资等量地增加。诚然,个人的储蓄能使自己的财富增加。但上述这个结论忽略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个人储蓄的行为可能会对另一个人的储蓄起反作用,进而对另一个人的财富起反作用。
  储蓄与投资是恒等的,但个人的储蓄又有明显的“自由的意愿”,即不论他自己或其他人的投资为多少,他都可以自由地决定他的储蓄。这两者能协调的原因主要是,与消费一样,储蓄也有两个方面。因为,尽管个人的储蓄不太可能对其收入产生重大影响,但他的消费量会对其他人的收入产生反作用,从而不可能使所有个人同时进行任何既定数量的储蓄。每一个人都试图通过减少消费来增加储蓄的行为,会使收入下降到这样的程度,以致这种行为失败。当然,就社会整体而言,储蓄小于现期投资量同样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如果这样做的话,收入必定会提高到使个人愿意储蓄的数量总和正好与投资量相等的水平。
  以上所述与下面这个命题很相似。即怎样把每个人都有改变他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的自由,与每个人所持货币数量的总和又必须与银行系统所提供的现金数量相等并与之相协调。上述两个货币数量的相等是基于这样的事实: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与他们的收入或者各种物品的价格(主要是有价证券的价格)是相关的,购买物品是除持有货币之外另一种保存财富的方式。这样,收入和价格必然会变化到这样一个水平,在这个新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上,直到个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的总和与银行系统提供的货币数量相等。这是货币理论的基本命题。
  这两个命题都是来自同一个事实,不能只有买者没有卖者,也不能只有卖者而没有买者。虽然个人交易量与市场交易量相比是很小的,因此可以忽视需求不是单方面交易的事实,但当我们考察总需求时,忽视这点将会使理论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总体经济行为理论与个体经济行为理论之间最重大的差异。而在个体经济行为理论中,我们可假定,个人需求的改变不影响他的收入。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7'第三编消费倾向

  第一章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一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找到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就业量。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得到初步的结论,即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的交点决定了就业量。总供给函数主要决定于供给方面的物质条件。在第五编第二章,我们还要再来讨论总供给函数,并分析总供给函数的反函数,我们将这个反函数称之为就业函数。一般来说,人们容易忽视总需求函数的作用,所以本书第三、第四编专门讨论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涉及到任何既定就业水平与该就业水平预期能实现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既定的就业量水平下,“收益”是社会消费的总量与投资的总量的和。这两个量是由差别很大的因素决定的。本编主要讨论的是:当就业量一定时,什么因素决定消费量。在第四编中,将讨论是什么因素决定投资量。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假设就业量一定,那么用于消费的数量是多少?严格地讲,我们应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联系起来讨论。为了便于论述,我们讨论Cw(以工资单位计量的消费量)与Yw(相当于某一就业水平N下以工资单位计量的收入)相联系的,但略有不同的新函数。对于这个新函数可能会有一点疑问,即Yw不是N的唯一函数。因为在总就业量N一定的条件下,Yw会因劳动力在各行业的分布的不同而不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应考虑这一点,但在一般情况下,假定Yw由N唯一决定还是可行的。所以,可以定义如下:消费倾向Cw与就业水平N下的收入Yw之间存在函数关系X。
  即Cw=χ(Yw)或C=W&;#8226;χ(Yw)
  显然,社会用于消费的数量:第一,部分地取决于社会总收入;第二,部分地取决于其他客观环境;第三,部分地取决于社会成员的主观需求、心理偏好和习惯,以及成员之间收入的分配。影响人们消费动机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特点、社会习俗和制度。除非在反常的或革命状态下,短期内它们不会有大的改变。在做历史的研究或不同类型社会制度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必须要考虑主观因素,分析主观因素的改变是怎样影响消费倾向的。下一章我们将对主观因素做详细的分析。但在下文中,我们将大致假定主观因素不变,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