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通论 >

第7章

通论-第7章

小说: 通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他们的收入),我们称它为A的要素成本F。要素成本F与使用者成本U的和就是产品A的直接成本。
  由此,我们对企业家的收入可以定义如下:本期销售的制成品的卖价超过直接成本的价值,就是企业家的收入,即企业家的收入被认为与通常意义的毛利润(这个术语的一般含义)相等,而毛利润是在现有生产规模基础上,企业家希望其最大化的一个数值。又由于企业家的要素成本与社会上其他人的收入相等,因此,总收入就等于(A-U)。
  以这种方式定义的收入是一个有明确意义的数量。由于企业家决定向其他生产要素提供怎样的就业量时,收入超过支付给其他生产要素的部分是他要努力使其最大化的数量,正是这个数量对就业量具有因果关系的重要意义。
  当然,不难设想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形:G–A1可能大于G′B′,以致使用者成本成为负数。例如,如果我们碰巧选择了这样一个时期,在此期间内,投入品的数量已经增加,但增加的产出却还未达到完成和销售的阶段,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另外,只要投资是正数,但如果行业合并达到了企业家为他们自己制造大部分设备的程度,那么使用者成本也将为负数。此时,既然仅仅只有在企业家自行制造资本设备的情况下,使用者成本才是负数,那么,在一个企业家的大部分资本设备由其他企业制造的实际经济中,通常可以认为使用者成本是正数。除此以外,很难设想会出现与A的增加相联系的边际使用者成本,即这里是一个图片不是正数的情形。
  在此,简要叙述一下本章后一部分的内容。对整个社会来说,本期总消费(C)等于Σ(AA1),总投资(I)等于Σ(A1U)。而且,就单个企业家来说,U是该企业家全部设备中自行制造设备的负投资(U是他的投资)。所以,在一个完全一体化的经济系统中(在此,A1为0),消费等于A,投资等于U,即等于G(G′B′)。上述情形会由于A1的引入而变得有点复杂,但这只是由于希望对非一体化的生产体系提供一个通用的方法。
  此外,有效需求只是企业家们希望从他们所决定提供的现行就业量中获得的总收入,这个总收入还包括他们需要支付的其他生产要素的收入。总需求函数把各种假定的就业量和与之对应的预期产量的收益联系了起来;而有效需求就是总需求函数上的一点,这一点上的需求之所以是有效的,其原因是,把总供给状况联系起来,它所对应的就业量能使企业家预期利润达到最大值。
  这一系列的定义还有一个优点,我们可以使边际收益(或者收入)等于边际要素成本,从而得到一些经济学家所述的涉及边际收益方面的相同命题,他们是根据边际收益来定义边际成本的,但他们忽视了使用者成本,或者假设它们等于零,却使供给价格等于边际要素成本。
  2。以下我们转入上述第二种方法。我们迄今所讨论的资本设备期末价值相对于期初改变的部分,是因为企业家为追求最大利润而自主决策的结果。另外,还有资本设备的非自愿损失(或增益),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超出了企业家的控制或与他的当前决策无关,例如,由于市场价值的改变和老化,或者仅由于时间的推移所造成的损耗,或者由于战争和地震灾害所产生的破坏。其中有些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些却是可以被预料的,如不论是否使用,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损失和所谓的“正常”老化。现在,我们把非自愿的、意料之中的设备折旧,即预期折旧超过使用者的成本的部分,称为补充成本,用符号V表示。
  所以,在我们计算企业家的净收入和净利润时,通常要从上述定义的收入和毛利润中减去估计的补充成本的数量。这是因为:当企业家考虑他所能自由消费和储蓄的数量时,补充成本对企业家的心理影响,与从毛利中扣除补充成本对企业家的心理影响事实上是一样的。因此,如果我们在给总净收入下定义时,把补充成本和使用者成本从产品销售款项中减去,那么总净收入就等于AU–V,它还是一个与消费数量相联系的概念。
  还有资本设备价格的变化,它们产生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未预料到的市场价值的变化,或者是由于意外的老化及灾难产生的破坏,它们都是非自愿的,并且,从广义上说是无法预料的。这些项目中的实际损失,我们可以称之为意外损失。
  净收入具有重要因果上的意义,是因为V的数量对现行消费量在心理上的影响。因为我们假定,一个普通人在决定其消费量时,作为现期他能自由支配的净收入是必须要考虑的。当然,净收入并不是在他决定消费的数量时所考虑的唯一要素。
  补充成本和意外损失之间之所以会有差别,其原因部分是成规或心理上的,产生于被通常所接受的估算补充成本的方法。由于很难确定唯一的原则来估算补充成本,因此,补充成本的数量就取决于我们对会计方法的选择。但是,工商业人员对于采用哪一种会计方法也是不统一的。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把购买设备时形成的初始预期补充成本称为基本补充成本,而把根据现期价值和预期重新计算得到的同一数值称为当期补充成本。
  由于净收入建立在意义不明的准则上,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解释,所以它的含义仍然不甚明确。因此,不遗余力地强调净收入,但忽视(像过去常做的那样)收入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净收入只与消费的决策有关,况且很难把它与影响消费的其他各种因素区分开;而收入却是与现期生产的决策有关的一个概念,而且含义相当明确。
  二投资和储蓄
  储蓄是收入超过消费支出的部分,这是一个共识。上文中我们已对收入下了定义。对于哪些人是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这个问题,其划分标准显然必须符合我们划分消费者和企业家的标准。这样,在我们把A1定义为一个企业家向另一个企业家所购买的产品价值时,这个问题无形中就得到了解决。因此,消费支出可以被明确地定义为Σ(AA1),这里,ΣA是这个时期的总销售量,ΣA1是同时期各企业家之间的购买量。为方便起见,我们在以下的论述中都将略去Σ,把该时期的全部销售量计为A,把企业家之间的相互购买量计为A1,把全体企业家的使用者成本之和计为U。
  在定义了收入和消费之后,也就得到了储蓄的定义,它表示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由于收入等于AU,消费等于AAl,储蓄
  储蓄是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也就是现期收入中没有被消费掉的那一部分。由于收入等于AU,消费等于AA1,从而储蓄也就等于A1U。从而储蓄也就等于A1U。同样,我们可以用净储蓄来表示净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它等于AlUV。
  根据收入的定义,可以推导出现期投资的定义。现期投资是指在本期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资本设备价值的增加值。它显然与以上定义的储蓄相等。因为,储蓄就是现期收入中没有被消费掉的那一部分。如上文所述,在任一期生产活动结束时,企业家出售了制成品后得到了价值A,当企业家之间的相互购买为A1时,资本设备因此而损耗的价值用U表示(如果为改进,用-U表示)。同一期间,制成品价值中有A–A1的部分被用于消费。而A–U中超过A–A1的部分(即A1–U)是资本设备的增加,它该时期生产活动的结果,因此也就是该时期的投资。相似的,考虑到资本设备即使不使用时也会产生价值的正常损耗的情形,以及在意外损失或者增益不计入资本账目的情形下,A1U–V也就是资本设备的净增加额,即该时期的净投资。
  尽管储蓄数量是独立消费者整体行为的产物,而投资数量是独立企业家整体行为的产物,但这两者必然相等,因为它们都分别等于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如果我们同意:收入与现期产出的价值相等,现期投资与现期产出中未被用于消费的部分相等,而储蓄与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相等,从而,储蓄也必然与投资相等。可简单表示如下:
  收入=产出的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收入-消费
  因而,储蓄=投资
  储蓄是收入超过消费支出的部分。图中C为消费量,S为储蓄量,Y为收入;C=a+bY和S=a+(1b)Y分别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交易双方的性质决定了储蓄数量等于投资数量,一方是生产者,另一方是消费者或购买资本设备的人。生产者出售产品的所得超过生产者成本的部分形成收入;对于总产品来说,不是卖给消费者就是卖给别的企业家;一个企业家的先期投资又与他从别的企业家那里购买的资本设备超过自己使用者成本的部分相等。因而,在总量上,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即我们称之为储蓄的部分,必然等于资本设备增加的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投资。净储蓄和净投资也与此相类似。储蓄,事实上只是一个余额。收入取决于储蓄决策和投资决策的共同作用。如果投资决策得以实施,企业家们必然会因此减少消费或增加收入。这样,投资行为本身就必然使得我们称之为储蓄的部分以相同的数量增加。
  当然,人们在分别决定储蓄的数量和投资数量时,可能会出现极不正常的情况,以致没有可以实现交易的价格均衡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术语将无法运用。因为,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不确定的,在零到无穷大之间,价格没有一个静止之处。但是,经验证明,事实不是这样的。由于心理反应习惯,能够实现购买意愿等于销售意愿的均衡状态,产出具有一个市场价值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同时,它还是货币收入具有一定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使单个储蓄者们决定的储蓄量总和与单个投资者们决定的投资量总和相等的一个充分条件。
  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好的办法可能是从消费决策或抑制消费的决策方面来考虑,而不是从储蓄决策方面来考虑。是否消费的决策确实是个人权力范围内的事情,关于是否投资的决策也是这样。总收入和总储蓄的数量,是每一个人对是否消费和是否投资自由选择产生的结果。但是,两者都不能被认为是与消费或投资的决策无关,而从一系列分散的决策中得到独立的数值。根据这个原则,在下文中,储蓄意向或倾向将被消费倾向这个概念所替代。第四章对储蓄和投资的意义的进一步考察一
  在前一章中,根据我们对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它们在数量上必定是相等的,因为,它们只是社会整体的不同方面。但是,当代的几位学者(包括我在《货币论》中)曾对它们下过特别的定义,并因此认为它们并不必然相等。还有其他学者未给出任何定义,但他们的论述却是建立在储蓄与投资不相等的假设上的。因此,考虑到前述对这个术语的相关论述,对一些与当前用法相似的用法进行分类是有益的。
  几乎人人都可以这样认为:储蓄是收入超过被用于消费的那部分。关于消费支出的含义,没有什么重大的不同观点。所以,用法的差别就是产生于投资或收入的定义。二
  先来分析投资。投资在通常意义上是指个人或公司购买新的或旧的资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