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心理学-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项调查也发现,每天生气的人除了有身体健康上的困扰,还伴随着心理的忧郁、焦虑、恐惧,并且对别人较有敌意。
其实,职场向来就是“是非”多发地段,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若再不学会寻找快乐,活着岂不是太痛苦了。既然生气会带来负面情绪,还会影响健康,何不想办法与工作中的怒气说声再见呢?
不管怎样,同事之间没有必要非得来个刀光剑影或你死我活,这样虽然一时解了心头恨,但假若自己技不如人,败下阵来,倒霉的还是你自己。不是有句话“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想开点吧!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管理,是为工作加温的良方!
◇BOOK。HQDOOR◇欢◇迎访◇问◇
保持适当的距离
保持适当的距离
人是一种害怕寂寞的群居动物,有一种渴望与人交往和亲近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潜意识中希望与别人走近。但是,人又是有隐私的,他们需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对于过于亲近的交往又有一种自发的排斥性。
进入职场之前,你的家人和朋友可能都会告诉你,要与办公室的同事保持适度的距离。对待同事要一视同仁,不远不近、若即若离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但没过多久,你可能会发现到,有几位同事对你真的很好,而你也觉得他们不错,于是逐渐来往频繁,甚至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直到有一天,你从别人多少有些异样的眼神中发现,自己已经被看成是“××圈子里的人”。
这种“小圈子”不但没能使你有归属感,反而让你有一种落入“陷阱”的感觉。但即使如此,你也不能辜负他们,否则,你就会像做了叛徒一样难受。于是,你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奇怪心理笼罩。
“友谊”与“背叛”的较量使你的行事规则不断被打破。慢慢地,你就觉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自己的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
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处于这种窘境吗?原因是你误入了职场常见的人际关系的误区——“小圈子”。
这种“小圈子”往往是在群体利益冲突中形成的一种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共同体”与其他的大的利益共同体没有什么差别。在外人眼里,“小圈子”里的人就是一伙儿的,当产生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们肯定会站在一起。所以,你不必指望外人会把这种感情等同于友谊,友谊常常是与“平淡如水”相联系的,而小圈子里的人的情分却总难摆脱与利益的关系。
在工作中,不要走进这种“小圈子”,也不要离你的同事们过分疏远,因为过分疏远的关系会让人觉得你很孤傲,不容易相处,从而对你敬而远之,让你最终陷入孤立的境地。无疑,在与同事相处的时候,过分亲密和过分疏远的距离都是不太适合的,都会对同事间的感情造成负面影响。如果你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不妨从“刺猬”法则中学习一点相处之道:
森林中有十几只刺猬冻得直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却因为忍受不了彼此的长刺,很快就各自跑开了。可是天气实在太冷了,他们又想要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又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在受冻与受刺两种痛苦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出了一个适中的距离,可以相互取暖而又不至于会被彼此刺伤。
“刺猬”法则简单地说,就是同事之间不可太过亲密,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行动要注意保持距离。从你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学会对每一个同事都一视同仁,学会与所接触到的每一位同事都保持一种和谐又不过分亲近或过分疏远的关系。这样,你就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广泛的办公室人际关系,也为自己的个人发展拓展了广泛的空间。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待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上要学会观察。首先要搞清同事之间的各种关系,是是非非不要去作判断,更不要介入其中。对于有些拉拢你的人要小心,不要义气用事;对于有些敌意的人要泰然处之。在工作中与所有的同事和谐相处,积极参加大型集体活动,少参与“小圈子”的聚会,这会为你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当然,几个不错同事在一起聚聚也是常有的事,但却不能因此而疏远了别的同事,因为这样会疏远你同它们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件不妥当的事情。
◇HQDOOR◇欢◇迎访◇问◇
正视同事间的嫉妒心理
正视同事间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有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别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显示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人们嫉妒的对象。
嫉妒几乎人人都有。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病症。从本质上看,嫉妒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嫉妒,都有害于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及健全的社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别人的嫉妒。在职场中,更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因为在这里,同事之间始终存在着竞争心理和较劲的意思。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是一句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话。曾经有一位科学家把这句话翻译给美国学者听,那位学者非常吃惊:“为什么中国人害怕出名、中国的猪害怕肥呢?”想说清楚这个原因,说难也的确很难,说容易也非常容易,容易到了只说出两个字就足够了:嫉妒。
当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或者有某种长处因而被同事嫉妒的时候,你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的调节办法是:
首先做到不恐惧。只要你自己认为做得很对,就要从容地走自己的路,让同事随便议论去吧! 例如,宋朝宰相吕蒙正头一次入朝的时候,曾经有位官员在背后指着吕蒙正说:“那个小子就是宰相吧!”有好事的官员想追查出那位骂人的官员,吕蒙正笑着说:“那又何必呢?真的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会一辈子也忘不了,还是不知道的好。况且也没有什么损失!”像吕蒙正这种大度的心胸是很值得你学习的。
其次是把同事们的嫉妒看成是自己的荣誉与值得骄傲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住,同事们的嫉妒,和由这种嫉妒所带来的各种责备与围击,其实都是由变态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无能。意思是说,这种嫉妒事实上是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通过诋毁你的成功与长处,来掩饰和弥补他的缺陷或无能。事实上,嫉妒是对你的成绩的一种负面形式的肯定,而绝不是来自于客观的批评。就是因为这样,你用不着在意这些嫉妒。从此,你更要十分坦然和骄傲地和同事们在一起相处,而不要有什么顾忌。
再次是把同事的嫉妒变成自己的驱动力。有些时候,来自于同事对你的嫉妒里,或许会有一些刻薄的挑剔或者鸡蛋里挑骨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有许多人经常需要借助这种挑刺的方式,来贬低自己所获得的成绩,从而再确立一种更高的目标。因此,正确的忍耐就是要把同事对你的嫉妒变成自己的压力或者驱动力,把它当成自己向前发展的台阶。
最后是不要刺激同事的“嫉妒”。嫉妒的心理,可以回避而不应该刺激它。它就像蜂窝一样,只要捅一下,就会惹来麻烦。只要你能不去捅它,它就能够保持原状。没有必要在那上面得不偿失,影响自己的前途。
当你取得成功之时,对嫉妒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打击、威胁,因此遭到别人嫉妒。那么,你在和同事相处的时候怎样才能消除对方的嫉妒心理呢?
要想办法使嫉妒你的人的注意力转移,你可以向他(她)坦露自己获取成功的艰辛,甚至为了获取成功 所遭受的不幸,或者获取成功后还存在的窘境,这样就会使嫉妒你的人感到你的成功并没有对他(她)构成威胁,也不会因为你的成功而使他(她)产生恐惧,他(她)的心理就会渐趋平衡。
同时,你可以求助于嫉妒者,特别是嫉妒者所擅长的事情上,使他(她)感到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你还可以在某些事情上故意谦让或认输,表现了同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过他(她),这样他(她)就会减弱对你的嫉妒。另外,你还可以在一定的场合中,适当地赞扬他(她)的优点,而且态度要中肯,使他(她)感到没有必要去嫉妒别人,大家各有所长嘛!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你成功之时,要把荣誉让大家共享,千万不可居功自傲,心安理得,自以为是。你应该真诚地邀请大家,特别是那些嫉妒你的人,用一种符合当时大家心理状况的形式,如请客吃顿饭或喝一次咖啡,或者请大家卡拉OK等等,融洽彼此的感情,缓和紧张的空气,分享你的快乐和荣誉,嫉妒者的心理会得到平衡。
HQDOOR§虹§桥书§吧§
正确面对拉帮结派
正确面对拉帮结派
有些人好像天生就善于拉帮结派,他们广泛地遍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大家所熟悉的社会现象之一。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总想把自己和同事们捆绑在一起呢?难道是他们十分关心同事们吗?不是。他们是迫于无奈,因为自身过于强烈的欲望以及个人的能力很低的强大反差。
也就是说,是因为对自己的自卑以及对强人的嫉妒。由于自卑,这种人需要在同类中获得帮助;由于嫉贤妒能,他们希望看到比自己强的人遭受失败的挫折,用别人的牺牲来慰藉自卑,如果想取得这样的结果,最好的方法就是纠集同类来群起而攻之。自卑情绪强烈地压迫着这种喜欢拉帮结派的人,强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以及对生活的态度,使他们觉得自己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但是他们对于自身的过低评估以及他对生活不断感到的不满意,更加频繁地向他们提醒着这一点。
事实上,他们很可能比别人拥有得更多。他们所表现出来被忽略感只能说明他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想都不敢想获得一切,可是他们的行动却说明了他想获得一切。
没有嫉妒之心的人却少之又少,谁都不能完全摆脱。当一个人在饱受痛苦的时候,当一个人感受到压迫时,或者当一个人囊空如洗的时候……嫉妒往往会死死地缠住他们不放。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活动受到太多的限制时,嫉妒也就产生了。尽管人们的道德禁止人们怀有嫉妒心,然而人们的精神心理却没有成熟到能够抛弃嫉妒的程度。当嫉妒以最使人不快的形式出现的时候,人们并不懂得用何种方法来避免这种嫉妒和随之而来的仇恨。
俗话说:“天底下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在这类型的小团体里,能量大小也是不一样的。然而到底是同类,这时,真正的臭味相投已经盖过了嫉妒,自然少不了那些功利的目的,结果转化为接近,讨好对方的愿望。结果他们的“奴性”就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