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高胜算操盘 >

第37章

高胜算操盘-第37章

小说: 高胜算操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你的交易心态是否很积极?或明显讨厌风险?                ※ 你是否愿意持有隔夜部位?
※ 你是否能够接受走势沉闷的市场或股票?或只能接受快速变动的走势? 
※ 你是否很敏感、容易紧张,或者神经质?                    ※ 你是否能够听任一笔交易自然发展?
※ 你是否很在意每次价格跳动?                              ※ 你可以处理规模多大的部位?
※ 你是否想靠交易为生?或只是为了好玩,顺便赚些钱?        ※ 你知道如何处理亏损部位吗?
※ 你允许自己的判断错误的频率有多高?                      ※ 你的账户净值允许出现多少百分率的亏损?
※ 你的每笔交易可以容忍多少亏损?
  只要你能够诚实回答这些问题,就能够了解自己的交易风格以及适合使用哪些交易系统。
不同类型的交易风格与交易系统
  交易方法有很多种,每种都可能成功,问题是如何找到个人觉得最自然、最能接受的方法。接下来准备讨论一些交易系统,供各位参考,读者或许可以利用这些系统作为基础或范例,自行编写系统。这些例子都包括Trade station (简易语言)编写的程序在内。
突破系统        突破系统可以算是历史最悠久、结构最简单、效果最理想的交易系统之一。此系统之所以能够有效运作,主要是因为信号发生在趋势开始或趋势重新开动之初。每个趋势或主要走势,都是由先前高点或低点的突破开始,如果你喜爱介入这类行情,就适合采用突破系统。采用这类系统必须有心理准备,因为突破经常是假突破。若是如此,你就会买在最高点或放空在最低点。既然如此,突破系统何以能够赚钱呢?因为只要把握少数有效的突破信号,获利程度通常就很可观,足以弥补多数假信号造成的损失。耐心的交易者特别适合采用突破系统,因为他们愿意等待突破之后的折返走势,而且在部位获利持续扩大的情况下,愿意继续持有。突破系统的使用者,很多都采用停止单作为进场工具。我不太赞同这种做法,因为突破当时很可能已经处在超买或超卖情况下,最好还是等待行情折返再考虑进场。我本身是采用一套系统来寻找符合突破条件的市场,然后在较短时间结构上,运用另一套系统来捕捉折返走势的进场点,从而提高交易的胜算。
  最简单的突破系统,可以把进场信号设定为价格穿越最近X 期的最高价(或最低价)。至于部位的出场或止损,留待本章稍后讨论。现在让我们先处理进场信号。
Trade station 的使用者,可以把买进信号设定如下:        翻译:
Input : Length ( 10 ) 
If Close 》 High( High ; Length )〔l〕 Then Buy on Close
输入变数:长度(10 ) 
如果收盘>最高价(盘中高价,长度)〔1〕 则在收盘买进
  如果收盘价高于从前一期起算的最近10 期(长度)最高价,则买进。(译者注:所谓“收盘”是指线形本身的收盘价,不是每天收盘价。如果采用5 分钟走势图,每5 分钟就有一个收盘价。)
  “输人变数:长度(10 ) ”这让你很容易调整最高价的回顾期间长度。一套系统的所有输人变数都摆在最顶端。〔 1 〕 是指期间长度是由前一期起算,不是由当期起算。由于在收盘之前,你不能确定当期的最高价究竟是多少,所以不能把当期最高价考虑在信号设定内。
  如果你希望在当期收盘之前就买进,则可以采用:
If High 》 High ( High ; Length )〔 1 〕 Then Buy
如果收盘>最高价(盘中高价,长度)〔 1 〕 则买进
  为了避免被假突破欺骗而造成信号反复,可以在系统内加人滤网作为缓冲。这有很多处理方式。就目前考虑的例子来说,第一种方法是把最近10 期最高价加上几点。换言之,唯有当价格高于最近10 期最高价的点数超过特定程度之后,才接受买进信号:
If C 》High( H;10)〔l〕+5 Points Then Buy on C
如果收盘>最高价(盘中高价,长度)〔1〕+5 点则在收盘买进
  你也可以利用价格波动率作为滤网。价格波动程度会随着行情或市场而变动,如果价格波动转剧,突破的确定就必须更谨慎。突破系统内,你可以加上1 个标准差的滤网,来过滤一些偶发性的突破走势。对于买进信号,标准差缓冲可以加在最近X 期最高价。你可以把这个条件直接设定在信号上,也可以另外考虑。我的做法如下:
Buffer = Stedev ( Close ; 10 )〔 1 〕 
If C》High(H;10)〔l〕+Buffer Then Buy on C
缓冲=标准差(收盘价,10 )〔 1 〕 
如果收盘>最高价(盘中高价,长度)〔 1 〕 +缓冲则在收盘买进
  换言之,缓冲定义为当期之前最近10 期收盘价的1 个标准差。另外,我们也可以考虑采用移动平均突破系统,缓冲则设定如下:如果收盘价连续处在35 期移动平均之上2 天,则买进。这也可以确保不会只是1 天行情。对于这类的缓冲,你也可以采用3 天、4 天或任何期间。
If Close 》 Average ( Close ; 35 ) And Close 〔 1 〕 >Average ( Close ; 35 ) ' l 〕 Then Buy 
如果收盘价>平均值(收盘,35 ) ,而且收盘〔 1 〕>平均(收盘,35 ) 〔 1 〕 ,则买进
 换言之,如果当期收盘价大于当期起算的35 期收盘价平均值,而且前一期收盘价大于前一期起算的35 期收盘价平均值,则买进。
此处或许还需要考虑另一个条件:成交量明显扩大。如果交易系统的信号条件不止一个,就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例如:
Inputs :Length(10) ; Lengthv ( 5 ) 
Condition1=High 》 Highest ( High ; Length )〔l〕 
Condition2=Volume》(Average ( Volume ; Lengthv ) * 1。25 ) 
If Conditionl And Condition2 Then Buy On Closer 
输入变数:长度(10 ) ,长度V ( 5 ) 
条件1 =盘中高价>最高价(盘中高价,长度)〔 1 〕
条件2 =成交量>{平均值(成交量,长度V ) * 1。253}
如果条件1 与条件2 都成立,则收盘买进
  第一个条件也就是稍早提到的突破条件,换言之,价格突破最近10 期的最高价。第2 个条件则是成交量构成的滤网,当期成交量超过最近5 期平均成交量的1。25 倍。所以,如果成交量没有明显放大,即使价格发生突破,交易系统也不会出现买进信号。
  某些突破系统需要一些特殊价格形态的配合,如:通道、趋势线、双重顶等,这些形态很难纳人电脑程序。对于这类系统,恐怕必须直接采用走势图来判断信号。虽然不能编写为电脑程序,但毕竟有一组明确的交易法则,所以也是交易系统。
趋势跟踪系统        趋势跟踪交易方法,主要采用移动平均与趋势线。由于趋势线很难纳人电脑程序,所以趋势跟踪系统最好采用移动平均。如果想配合价格形态运用,恐怕就必须运用视觉交易系统。
  如同先前讨论的突破系统一样,依靠趋势跟踪系统建立的部位,持有时间越久,绩效通常也越理想。如果行情来回摆荡,趋势跟踪系统就非常不适用。为了避免信号反复,最好采用较长期的移动均线。不过,有利就有弊。长期均线虽然可以避免信号反复,但也同时会造成信号不够及时的问题,当系统发出信号时,行情可能已经发展一大段了。所以,究竟如何在长期与短期均线之间掌握,这是交易者必须自己决定的。另外,请注意,移动平均本身就属于落后指标。不论涨势或跌势,唯有行情发展一段时间之后,既有趋势才会慢慢反映在移动平均。换言之,移动平均反映的趋势,是发生在稍早之前。任何系统只要采用移动平均,信号就会落后。但只要趋势足够强劲,这类系统仍然能够捕捉大部分的行情。
  最基本的移动平均系统,当属两条平均线构成的穿越系统。如果短期均线向上穿越长期均线,则买进。
Input : Length1( 10 ) ; Length2( 35 ) 
If Average ( Close ; Length1) Cross Over
   Average ( Close ; Length2) Then Buy On Close 
输入变数:长度1 ( 10 ) ,长度2 ( 35 ) 
如果平均数(收盘,长度l )向上穿越
    平均值(收盘,长度2 ) ,则收盘价买进
  10 期均线向上穿越35 期均线,代表买进信号。虽然信号发生在当期结束,但可以在下一期开盘时采取行动,因为在当期还没有收盘之前,无法十分确定包含当期收盘价在内的移动平均数值。有时移动平均看起来似乎会穿越,但临收盘前可能突然发生逆转。你也可以对其稍微改变,利用前一期资料而在当期开盘买进:
Input : Length1( 10 ) ; Length2( 35 ) 
If Average ( Close ; Length1) 〔l〕 Cross Over
   Average ( Close ; Length2) Then Buy On Open
输入变数:长度1 ( 10 ) ,长度2 ( 35 ) 
如果平均数(收盘,长度l )〔l〕向上穿越
    平均值(收盘,长度2 ) 〔l〕 ,则开盘买进
   系统还可以设定另一个条件,规定只能顺着50期或200期均线的变动方向进行交易,使得部位不至于违背主要趋势。至于移动平均的变动方向,则可以比较目前起算的50期均线与10之前起算移动平均:
Input:BarsBack(10) 
Condition1=Average(C,50)》Average(C,50)〔BarsBack〕
输入变数:数期前(10) 
条件1=平均数(收盘,50)》平均值(收盘,50)〔数期前〕
    除此之外,你可能还希望买进信号发生时,价格不要远离移动平均,否则就有追价之嫌。就我个人来说,我会要求当时价格与移动平均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1平均真实区间;除了平均真实区间之外,当然也可以采用标准差或点数。以下利用35期均线来说明:
Input:Length2(35),ATRlen(10)
Condition2='C…Average(C,Length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