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73-古今医鉴 >

第25章

573-古今医鉴-第25章

小说: 573-古今医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钱) 甘草(二钱五分) 
上锉,分五剂,生姜三片,枣一枚,灯心十茎,水煎服。一方去芍药、羌活,加木香、槟榔,香附、枳 
壳、莪术、藿香、桔梗,善治忧思郁怒,诸气痞满。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黄芩。食少,加砂仁、炒神曲。 
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痞闷,加枳实、香附。三焦不和,加乌药。气闭,加莱菔子、枳壳。气滞腰 
疼,加木瓜、枳壳。上焦热盛,加黄芩。下焦热盛,加黄柏。翻胃,加沉香磨服。水气面目浮肿,加猪苓、 
泽泻、车前子、木瓜、葶苈、麦门冬。气块,加三棱、莪术,槟榔、青皮。 
x利气丸x 治一切气滞,心腹满闷疼痛,胁肋膨胀,呕吐酸水,痰涎不利,头目眩晕,并食积、酒毒, 
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脓血,大小便结滞不快,风壅积热,口苦烦躁,涕唾稠粘。此药最能流湿 
润燥,推陈致新,滋阴抑阳,散郁破结,活血通经,治气分之圣药也。 
大黄(生用,六两) 黑丑(头末,六两) 木香(一两) 槟榔(一两) 枳壳(麸炒, 
一两) 香附(炒,四两) 青皮(炒,一两) 广皮(一两) 莪术(煨,一两) 黄连(一两) 黄柏(三两)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临卧以淡姜汤送下,以大便通利为度。如不利,再加丸数服,务使通利为 
愈。 
x一块气x〔批〕(按此方治诸气专攻之剂) 治诸气食积,及噎膈痞满,胸胁刺痛, 瘕疝气,并皆治之。 
青皮(一两) 陈皮(一两) 三棱(一两) 蓬术(一两) 香附(便制,一两) 神曲 
(炒,三钱) 麦芽(三钱,炒) 萝卜子(三钱,炒) 白丑(头末,三钱) 槟榔(三钱 
)郁金(三钱) 黄连(酒炒,三钱) 枳实(三钱) 皂荚(二钱五分) 百草霜(二钱五分) 
上为末,面糊为丸绿豆大。每三十丸,视疾之上下,为食之先后,热酒姜汤送下。 

卷之六
青筋
属性:x证x 
夫青筋之证,原气逆而血不行,俾恶血上攻于心也。多由一切怒气相冲,或忧郁气结不散,或恼怒复 
伤生冷,或房劳后受寒湿,以致精神恍惚,心忡气喘,噎塞上壅,呕哕恶心,头目昏眩,胸膈痞满,心腹绞 
刺,胁肋腰背头脑疼痛,口苦舌干,面青唇黑,四肢沉困,百节酸疼。或憎寒壮热,遍身麻痹不仁,手足厥冷 
颤掉,默默不已,不思饮食等症,皆恶血攻心而致之也。自古以来,无人论此,但有患此疾者,无方可治。惟 
以砭针于两手曲池青筋上刺之,出紫血不胜其数,而疾有即愈者,有不愈者而变为大患者。常惯病此者,或有 
一月一次,或两三次者,屡患屡刺,莫之能愈。愚惟虑人之生命以气血为主。故丹溪曰∶气血和,一疾不生; 
亏则百病生焉。况此病先伤于气,而后复损其血,不致于夭枉者,盖亦鲜矣。虽然未有退血之法,又不得 
不刺,不刺则恶血攻心,须臾不救。 
x治x 
予制一方,屡获效验,名白虎丸。白虎者,西方肺金之谓也;青筋者,东方肝木之属也。以白虎而治青 
筋,是金能克木故耳,何病之不愈哉。此方之妙,不惟代刺青筋之苦,愈青筋之病,而亦 
免后日之患,其惠也,不亦大乎。此方兼治男子久患痢疾、便血, 
妇人崩漏、带下,并一切打扑内损,血不能散,心腹痛欲死者,服 
之,其效不啻桴鼓之影响也。(按∶此青筋之病,北人多患之,南方有即痧症也) 
x方x 
x白虎丸x(云林制) 歌曰∶ 
白虎丸丹古锻石,谷神子制救人灾,柏中为末水飞过,手上成丸日晒来。引宜烧酒一二盏, 
每服须吞五十枚。保全世患青筋证,广积阴功遍九垓。 
千年古锻石(不拘多少,刮去杂色泥土,杵为末,水飞过) 
上晒,勿令太燥,量可丸即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看轻重加减,烧酒送下。此药能顺气散血, 
化痰消滞。治青筋初觉头疼恶心,或腹痛,或腰痛,或遍身作痛,不思饮食,即进一服,当时血散。若过三五 
日,青筋已老,多服取效。又治心腹痛,及妇人崩漏带下,或因气恼致病,或久患赤白痢疾,或打扑内损, 
血不能散,服之大效。 
x大公丸x(宋杏川传) 治紧阴青筋,心腹疼痛。 
干姜(二两) 白矾(枯过,二两) 
上为末,用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滚水下。如不止,再饮滚水三口。 
治妇人因气打青筋,后即心慌发热,口干腹胀,恶心呕哕等症。宜服分心气饮,加麦门冬、黄连、生地。 

卷之六
痞满
属性:x脉x 
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 
x证x 
夫“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 
土邪之为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也。前人 
皆指误下而致之,盖误下则里气虚,故伤寒之表邪乘虚入于心下;杂病则所受之邪气,亦蓄心下,因而致 
痞也。亦有不因误下而得之者,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而为 
痞者;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 
x治x 
古方治痞,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半夏,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苦以补之, 
茯苓、泽泻之淡以渗之。大概与湿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又曰∶肥人多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 
苓、滑石以燥之;瘦人多是中焦郁热,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如饮食后因感风寒,以致 
饮食不消而作痞者,宜藿香、砂仁、草豆蔻、吴茱萸以温化之,如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为痞者,当 
消导其胸中窒塞,宜陈皮、白术、神曲、麦芽、山楂以助化之,或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 
汤主之。有伤寒下早而作痞,桔梗汤、小陷胸汤主之;有伤寒下多则亡阳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 
柴胡、升麻,少佐陈皮、枳壳以疏之;有大病后元气未复,而胸满气短者,补中益气汤、橘皮枳术丸主之。又 
有虚实之殊焉,实痞大便闭而能食者,浓朴枳实汤主之;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治之。上逆兀兀欲吐者, 
则宜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 
效,虽临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所谓亡阴之意也。 
x方x 
x木香化滞汤x 治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当归梢(四两) 枳实(炒,四两) 陈皮(六分) 干姜(六分) 木香(六分) 柴胡 
(七分) 草豆蔻(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红花(少许)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食远服。 
x黄连消痞丸x〔批〕(按此方治气郁实痞专消之方) 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 
黄连(一两) 黄芩(二两,炒) 枳实(七钱,麸炒) 半夏(九钱,汤泡) 陈皮 
(五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三钱) 猪苓(五钱) 泽泻(一钱) 姜黄(一钱) 干姜(二钱) 
甘草(炙,三钱)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滚汤任下。 
x加减益气汤x(即补中益气加减,方见内伤) 治内伤元气痞满。 
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乏力,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 
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心下痞,劣闷,加白芍药、黄连。心下痞,腹胀, 
加白芍药、砂仁、五味子,如天寒,少加干姜,或加中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呕 
逆者,加陈皮、生姜、黄连,冬月加黄连,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实、桔梗、黄连。 
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但根据本方。食已,心下痞,则服橘皮枳术丸。 
x枳实消痞丸x 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白茯苓(二钱) 黄连(五钱) 枳实(五钱) 半夏曲 
(三钱) 浓朴(姜制,四钱) 麦芽(炒,二钱) 干姜(二钱) 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远白汤下。 
x大消痞丸x〔批〕(按此方治内伤虚痞,消补兼施之剂)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黄连(土炒,八钱) 黄芩(土炒,六钱) 枳实(麸炒,五钱) 半夏(泡,四钱) 陈 
皮(四钱) 浓朴(姜制,四钱) 白术(土炒,二两) 猪苓(二钱五分) 泽泻(三钱) 姜 
黄(一两) 干姜(二钱) 人参(四钱) 神曲(炒,二钱) 砂仁(二钱) 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卷之六
腹中窄狭
属性:(附) 
腹中窄狭,须用苍术,若肥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湿痰流灌脏腑,气不升降。燥饮用苍术,行气用香 
附。如瘦人自觉胸中窄狭,乃是湿热熏蒸脏腑,宜黄连、苍术。 
x方x 
x枳术散x 治心下窄狭不快。 
枳实(麸炒,三钱) 白术(土炒,三钱) 
上锉一剂,水二钟,煎一钟,温服。 
x蟠桃酒x 治气结聚心下不散。 
用桃树上不落干桃子三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卷之六
胀满
属性:x脉x 
腹胀浮大是出厄,虚小命殂须努力。浮大当发汗,虚小当利小便也。胀满脉弦,脾制于肝。洪数 
热胀,迟弱阴寒;浮为虚满,紧则中实;浮则可治,虚则危急。 
x证x 
夫中满腹胀者,其面目四肢不肿,而肚腹胀起,中空似鼓者是也。丹溪曰∶心肺,阳也,居上;肝肾, 
阴也,居下;脾居中,亦 
阴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 
是为平人也。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浸,或饮食之不节,或房劳之致虚,则脾土之阴受伤,而转输之官 
失职,胃虽受骨,亦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浊相干,隧道壅塞,气化浊血 
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 
似于鼓,故名曰鼓,其病胶固难治。又名蛊者,若蛊侵蚀,有虫之义。理宜补脾,次养肺金以制木,使脾 
无贼邪之虑,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以保母气,远音乐,戒暴怒,无有 
不安。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欲速。殊不知即得一时之快,不一 
二日之间,胀满复作,愈盛于前,真元已耗,去死则不远矣。古方惟禹余粮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 
然恐其温热之药太多,亦须随证顺时加减用之。俗谓气无补法者,以其痞满壅塞,似难于补。不思正气虚而不 
能营运,邪气着而不出,所以为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气虚不补,何由以行?且此病 
之起,固非一年,根深势笃,欲取速效,自求祸耳。知王道者,可以语此。其或受病之浅,脾胃尚 
壮,积滞不固者,惟可略疏导,若以峻攻之策,吾不敢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