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马瑞芳讲聊斋 >

第37章

马瑞芳讲聊斋-第37章

小说: 马瑞芳讲聊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场<昼鏊淙梅锝隳栈鹨斐#锝悴荒懿豢悸钦煞虻那俺毯兔荒苋眉昼龅闭娓煸捍蚪坏馈U呕孀矗渡贤3渡霞秩兀淬妒遣淮赴刚废阒骷昼觥U饩褪前捶锝阋蟀迪洳僮鳌U呕孀春螅锝懵砩吓扇讼虿煸盒谢撸貌煸盒檎派疲锰貌煸罕涑闪颂娣锝愠銎乃凇=幼牛锝愦竽帜隽诵刂卸衿蛏辶思终洌萄盗思秩兀蛔�200两银子!    
    闺阁人物利用官府制造假案,聊斋和红楼何其相似乃尔!当然,红楼人物凤姐身上所包容的社会容量、思想容量,反映社会的广泛深刻程度,不是聊斋人物细柳所能比拟的。细柳是小家碧玉,凤姐是豪门奶奶。凤姐跟上至皇宫,下至寺院发生联系,她的日常事务广泛地跟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理家”几乎是细柳生活全部,却仅是凤姐生活一个方面,凤姐“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是个“水晶心肝玻璃人儿”,是个丰满的艺术典型。相似的乌托邦太虚境红楼对聊斋的承传还表现在他们共同企盼的乌托邦式理想乐土:聊斋的海底龙宫和红楼的大观园。    
    作家总有自己的理想,当理想不能实现时,作家会幻想。杜甫幻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苏东坡幻想进入美丽的月宫。小说巨匠蒲松龄和曹雪芹,都幻想乌托邦式乐土,用小说创造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又因为理想世界的丧失而更加悲哀。    
    聊斋的乌托邦华严楼阁,弹指立现,为主人公安身立命:《罗刹海市》,马骥进入龙宫,龙王把公主嫁给他,龙宫的一切,都是洁净的,透明的,富有光泽的,马骥和龙女过着如诗如画的日子,在玉树下吟诗。花开满树,花瓣落地,铿然作响。树上时有异鸟来鸣。海底龙宫,是有出将入相愿望的学子青云得志的乌托邦,是有才能者希望雄才得展的乌托邦,还是凡夫俗子渴望富贵荣华的乌托邦。是货真价实的乌托邦。    
    牡丹亭    
    大观园是贾宝玉和众姐妹逃避现实的乌托邦。但大观园却不像聊斋远离人世的海底龙宫,它是旧址新园、府中之园。这个美丽、纯洁的所在,是在两个最肮脏、最龌龊的原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观园原址是宁国府会芳园和荣国府东院。这两个地方恰好是贾府最丑恶、最肮脏,充满罪孽的地方。东府只有石头狮子干净,会芳园更是藏污纳垢。贾珍父子以守丧为名,聚赌、玩娈童;天香楼上,秦可卿因丑行暴露上吊自杀;就连黄叶满径的小路,也见证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贾瑞调戏王熙凤。荣国府东院是老色鬼贾赦的住处。灰烬飞出凤凰,粪堆长出灵芝,在会芳园和贾赦旧居基础上建起的大观园,成为清净美丽的少女集聚地。    
    大观园虽然在两个污秽原址上建造,但建造伊始,就受到贾宝玉殷切关注。贾宝玉介入,使大观园获得了和贾珍贾赦迥然不同的思想主导。大观园的题额多数出自贾宝玉,凸碧堂、凹晶馆这些地方又是出自林黛玉。在宗法森严的贵族之家,忽然出现一个属于年青人的独立王国,是非常特殊的现象。这是作者苦心营造的氛围。贾宝玉总想让大观园跟外边世界隔绝,让姐姐妹妹们、丫鬟戏子们,在大观园里边过自由自在的日子,远离满脑子功名利禄、满肚子男盗女娼的男人,贾宝玉想把大观园变成保护女儿们的堡垒,变成真正的乌托邦。但红楼大观园这一乌托邦跟聊斋的海底龙宫不一样。红楼的乌托邦跟现实世界犬牙交错,跟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跟黑暗龌龊比邻而居,随时受到丑恶现实的侵扰:不管贾宝玉正在做什么,只要一声“老爷叫宝玉”,立即屁滚尿流跑到父亲跟前聆受教训。不管贾宝玉如何讨厌仕途经济,峨冠博带,只要“兴隆街大爷”一来,就不得不穿戴整齐奔出大观园,跟贾雨村“探讨”文章经济。不管贾宝玉和林黛玉如何情投意合,贾宝玉如何讨厌“金玉良缘”,只要宫里传出贵妃的旨意,赐给宝玉和宝钗同样的红麝香串,林黛玉立即打翻醋缸,宝黛爱情立即产生危机。晴雯、芳官、五儿,大观园一个个单纯美丽的侍女,相继丧失了自由或生命。悲剧的真正意义在于: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曹雪芹创造大观园,正是为了毁灭大观园。    
    聊斋红楼都创造乌托邦,《聊斋志异》还能梦想,还相信梦想;《红楼梦》却梦醒了,且无路可走。    
    我们从五个方面简单剖析了红楼对聊斋的承传。《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在本质上,都是中国文化这片肥沃土地上长出的大树。只是他们的作者因为生活阅历不同,在书里边体现了不同特点。既然它们是在同一块土地上长出的,他们就不可避免的有许多相同之处。最主要的当然是:它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红楼梦》对《聊斋志异》的传承,这个课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第五部分:从贱商到重商马瑞芳讲聊斋 后记

    2004年初夏,我同时在看两部书的清样:金盾出版社的《〈聊斋志异〉文白对照精选》和山    
    东教育出版社《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后一书的书名显示,我的研究已向《    
    红楼梦》转舵。    
    没想到,清样还没看完,我又被拉回聊斋。    
    中央电视台科学与教育频道“百家讲坛”编导组长魏学来先生打电话邀请做聊斋讲座。    
    蒲松龄逝世290周年前夕,“说聊斋”系列节目播出。    
    “百家讲坛”中的编导勤奋敬业,敏于思考,多有创见。节目制作过程中,我从“央视青年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比如,我在海峡两岸出版的几种蒲松龄传记,都习惯按传主一生分段描述事迹。“百家讲坛”“蒲松龄生平和创作”一讲,通过电子信件跟魏学来反复沟通,马    
    上要赴京拍摄时,魏学来突然打电话说:制片人意见:蒲松龄生平最好按问题讲。我当即断    
    然拒绝。但是,放下电话一想:有何不可?说不定更集中、更有吸引力。于是“苦行僧”“    
    三苦并存”的想法油然而生。再如,我一直将“爱情和女性”列为一讲,已经定下拍摄时间    
    后,魏学来打电话说:制片人意见:这一讲宜分成两讲。分就分吧,分完传过去,电话又来    
    了:制片人意见:女性再分两讲。那就再分,反正聊斋是宝库,十讲二十讲都有的讲。事实    
    证明,“央视青年人”强化群众喜闻乐见内容的意见很对。让大学校园、科研机关宝塔尖式    
    学术研究为广大观众所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是个非常好的平台。    
    中央台“说聊斋”拍摄前,中华书局编辑宋志军先生就打电话跟我商量出版“说聊斋”。我    
    称“小宋”的编辑也是位非常敬业聪慧的青年,他身上体现了“老中华”传统,他对书稿提    
    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虽然我从1986年开始在大学讲坛讲聊斋专题,这次《讲聊斋》却渗透了很多人的心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先生,主编王晓先生,责编刘德华先生,编导组长魏学来先生,编导郭巧红女士、兰培盛先生,中华书局编辑宋志军先生,付出了辛勤劳动;山东省委宣传部、淄博市委宣传部的领导给予关照和支持;山东电视台、淄博电视台曾派员协助“说聊斋”拍摄;蒲松龄故居为本书提供精美图片。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今年农历四月十六日,恰好是蒲松龄诞生365周年。蒲松龄生前寥落,身后却获“世    
    界短篇小说之王”美誉。聊斋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马瑞芳    
    2005年3月12日于山东大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