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马瑞芳讲聊斋 >

第33章

马瑞芳讲聊斋-第33章

小说: 马瑞芳讲聊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材,有几十篇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画壁》、《种梨》、《陆判》、《香玉》、《促织》、《画皮》、《向杲》、《侠女》、《续黄粱》、《赵城虎》、《胡四娘》、《劳山道士》、《莲花公主》、《姊妹易嫁》等。改写传统题材是《聊斋志异》成书的重要途径。蒲松龄是如何改写前人作品并成为名篇的?从几个方面把聊斋名篇跟它的“本事”(原型)对照,就一目了然了。    
    让传统题材绽放思想芬芳    
    点铁成金的天才创造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贪官污吏横行,土豪劣绅欺压良民,老百姓水深火热。蒲松龄借改写传统题材,刺贪手稿刺虐,巧妙抒写人民苦难。《促织》、《向杲》、《续黄粱》是突出代表。    
    《促织》一事早就见于《明朝小史》:“宣宗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都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因为一只小促织,一对夫妇丧命,是小说的绝好材料,《明朝小史》却只是简略记录。    
    蒲松龄做了脱胎换骨再创造,故事更丰富曲折,也更震撼人心。在聊斋故事里,皇帝让地方上供蛐蛐,不是传统产蛐蛐的地方,而是不产蛐蛐的华阴县;不是偶而要一次,而是要经常供应;皇帝玩促织的结果,不是促织贵数十金,而是民不聊生,官吏借此搜刮,百姓倾家荡产。成名因为促织,家产赔尽,自己被打得脓血淋漓。老百姓还不如小蛐蛐!最好的促织的获得,《明朝小史》写骏马所易,骏马所易虽然金贵,但毕竟有骏马可易,蒲松龄让几十岁的读书人成名像儿童一样捉蛐蛐。捉蛐蛐的过程,从巫婆算命,到成名亲自到大佛殿捉,写得细致生动。蛐蛐死则是因为成名的儿子揭盆观看,比《明朝小史》里妻子看更可信,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故事结局,《明朝小史》里是夫妇都死了,当然可悲,聊斋写得更加深刻,更有讽刺意味,平时最疼儿子的母亲因为儿子弄死了蛐蛐,说儿子死期到了;天真的儿童为了一只小蛐蛐投井自杀。《明朝小史》里促织被公鸡啄食造成悲剧。蒲松龄笔下促织却能斗败大公鸡,还能伴随着音乐跳舞。皇帝一高兴,一人得志,鸡犬升天。抚臣得到皇帝奖励,让县宰录取成名做秀才。成名成了一个擅长养促织的人,没几年时间,田也有了,楼也有了,“裘马过世家”。    
    蒲松龄这样改写促织故事,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天子偶用一物,就能造成百姓卖妇贴儿的惨剧,直接把批判矛头指向只知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皇帝和媚上邀宠、残民以逞的官吏。    
    龙二    
    需要说明的是,《促织》是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聊斋名篇,遗憾的是,教科书把版本选错了,从而也将蒲松龄的艺术构思分析错了。《促织》有蒲松龄亲笔手稿存在,教科书却采用了蒲松龄去世后若干年出版的青柯亭排印本,这个版本增添了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教科书《促织》“预习提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文中写的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王六郎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幻想的,用以推动故事由悲向喜的发展。故事的结局,悲剧变成喜剧,并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因为尽人所知,魂化促织是不可能的。这个喜剧结局蕴含着深沉的悲哀。”从蒲松龄的手稿看,魂化促织根本不是蒲松龄的“作者幻想”,反而违背蒲松龄的创作思想,导致人物形象扭曲和聊斋神鬼狐妖艺术意蕴的表浅化、直露化。这是另外一个向杲问题,笔者曾有专文分析。    
    让传统题材绽放刺贪刺虐思想光辉的又一范例是《向杲》。    
    《向杲》跟六朝小说《述异记·封邵》当官的化虎吃老百姓有关,更直接的师承是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张逢》。张逢偶尔投身一片绿草地,变成“文彩斓然”的猛虎,因为不愿意吃猪狗牛羊,就把福州录事郑纠吃了。张逢恢复人形后把变虎食人的奇遇告诉众人,被郑纠的儿子听到,“持刀将杀逢”,因为人化虎食人“非故杀”,不了了之。    
    向杲化虎是对张逢化虎的再创造。张逢化虎是奇特的,又是偶然的,张逢假如不遇到那片草地,就化不了虎;张逢和郑纠之间也没有必须食之而后快的仇恨。向杲就完全不一样。向杲化虎也是偶然,是一位道士“以布袍授之”,易袍后“身化为虎”。但向杲化虎却是必然和必需的:九山王向杲的哥哥给恶霸庄公子所杀,官府受贿,向杲“理不得伸”。庄公子又得知向杲“日怀利刃”要伏击他为兄报仇,请了“勇而善射”的焦桐做护卫。向杲要想报仇,不管是官了还是私了,都无法报。他只有化成老虎才能把恶霸的脑袋咬下来。又因为人化虎的事荒诞而没有根据,虽然向杲明白地承认“老虎就是我”,庄公子家却无奈他何。这样的复仇比起手刃仇人要高明得多,既能报仇雪恨,又能保护自己。    
    人化虎,是古代小说的传统写法。《向杲》则是蒲松龄运用天才构思创新,人化虎成了对付黑暗势力的法宝。蒲松二班龄的人虎之变写得很生动,向杲变成老虎后先是“惊恨”,接着就想:“得仇人而食其肉”也很好。人化虎的心理写得妙,虎恢复人形更精彩。向杲化成的猛虎咬死了庄公子,庄公子的保镖焦桐箭射猛虎,向杲所化之虎被射死,向杲就回到人间,合情合理。主人被老虎咬死,保镖射虎,保镖不射,老虎不死,向杲禽侠不生。蒲松龄在“异史氏曰”里说,天下令人发指的事太多了,使人恨不能暂时化作老虎对付这个黑暗社会。《向杲》是中国小说史上“人虎换位”最成功的作品。    
    


第五部分:从贱商到重商精雕细镂人情世态 1

    让传统题材绽放刺贪刺虐思想光辉的第三个范例是《续黄粱》。《续黄粱》是在唐传奇《枕中记》基础上做的批判黑暗吏治的新文章。《枕中记》写卢生在一家客店做梦,位极人臣,富贵荣华,醒来发现入睡前店主人蒸的黄粱未熟,体会到人生如梦,对功名利禄丧失了兴趣。《续黄粱》不像《枕中记》宣扬黄粱一梦、繁华转眼成空,而是借梦对黑暗官府进行全景式素描。《枕中记》的卢生毕竟还有建功立业的济世抱负;《续黄粱》里的曾孝廉没入梦就琢磨得势后如何结党营私;入梦后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奴隶官府、卖官鬻爵、枉法霸产、鱼肉百姓,死后在地狱里受到上刀山、下油锅的严厉惩罚,再世做女人,托生到乞丐家,给人做妾并被杀。蒲松龄自己认为《续黄粱》可算《枕中记》续篇,因为时代不同,它们的思想意蕴很不相同。《枕中记》是“人生如梦”的思想符号;《续黄粱》却“刺贪刺虐”,是对黑暗吏治全景式素描。    
    精雕细镂人情世态    
    对传统题材的改造第二个表现是将前人简短谈片改成精雕细镂的人情世态,曲折生动、一唱三叹的动人故事,创造出过目难忘的丰满形象。《香玉》、《侠女》、《姊妹易嫁》、《胭脂》、《胡四娘》可算代表。    
    《香玉》,据清初《劳山丛拾》记载,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劳山上清宫有个烟霞洞,洞前有株数百年的白牡丹,明代即墨的蓝侍郎到此游历,喜欢上这株牡丹,想移植到家中。晚上,一个白衣女子来向道士告别,说,我明天就走了,某年某月某日,我还要回来。第二天,果然蓝侍郎派人来取花,道士将这个日子及白衣女子说回归的日子都记下来。到了牡丹回归的日子,道士发现园中牡丹旧址处牡丹怒放,赶快告诉蓝侍郎,蓝侍郎发现自己家移来的牡丹已经枯萎。    
    《劳山丛拾》记载的白牡丹花神故事不过是“齐东野人”的简单闲话,牡丹化成的白衣女子跟道士也没有感情交流,到了蒲松龄笔下,《香玉》成为聊斋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劳山丛拾》里所说的即墨蓝氏移牡丹的情节,成为描写香玉和黄生生死恋的缘由。《香玉》创造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香玉赤诚而执著,绛雪冷静而沉着,黄生风雅而多情。牡丹花神香玉、耐冬花神绛雪、痴情的黄生成为古代小说人物画廊的著名形象。    
    道士    
    《侠女》明显受唐传奇《原化记·崔慎思》影响。进士崔慎思赁房居住,见房主颇有姿色,求为妻。妇人自称身份不合,自愿做妾。生了一个儿子后,有天夜里,崔忽见妇人自屋而下,白练缠身,右手握匕首,左手携人头,自称其父为郡守所杀……说完,逾墙而去。崔惊叹的功夫,女子忽然返回,说要给婴儿哺乳。待了一会儿,崔慎思奇怪听不到婴儿啼,发现儿子已被杀。    
    蒲松龄借鉴唐传奇,没有照猫画虎,而是做神妙创造。《侠女》虽取意于唐传奇,但在主要环节上脱胎换骨:唐传奇女主角报仇过程中借男子暂栖身,和男主角缺乏深层感情交流;侠女与顾生惺惺相惜,侠女和其他人物比如顾母也有感情交流,人与人之间温情熙熙,次要人物顾生、顾母也颇具风采。唐传奇女主角报仇后杀死亲生子,虽可解释为绝儿女情的果决行为,毕竟不近人情;《侠女》变怪戾的“杀子”而代之温馨的“生子”,为“举止生硬”的侠女平姊妹易嫁添一层温和色彩。侠女“生子”不仅成为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还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枢纽,进而成为《侠女》能将传统题材点铁成金的关键。    
    《姊妹易嫁》的本事是宋代钱易《南部新书》一段不到两百字的记载:冀州长史吉某为儿子求崔敬长女为妻,花轿临门时,崔妻和长女抱头大哭,长女认为吉家门户低,坚决不肯嫁。此时,崔家的小女儿代替姐姐登上花轿。后来吉家的儿子做了宰相。    
    蒲松龄改写《姊妹易嫁》时,把故事时间、地点和清初拉近,把男女双方的经济地位拉远,男主角是明末山东掖县的毛相国毛纪,他未得志时穷得无立锥之地,父亲给人放牛谋生。张大户之所以将大女儿许给毛纪,是因为得到神人启示:毛纪将来会成为贵人。张家长女嫌贫    
    爱富,发誓说:“死不从牧牛儿。”在花轿临门时,张家长女眼零雨而首飞蓬,死也不肯上轿,慷慨豪爽的妹妹毅然代嫁。后来嫁了富人的姐姐家产荡尽,只好出家做尼姑;嫁了穷人的妹妹成了宰相夫人。因为《姊妹易嫁》内容为群众喜闻乐见,故事生动曲折,人物个性突出,不仅小说长期活跃在大众口耳相传中,还被吕剧、柳子戏、梆子戏、五音戏等地方剧种搬上舞台,盛演不衰。    
    《胭脂》是聊斋名篇,篇末注明,断此案的官员是蒲松龄恩师施闰章。但蒲松龄经常让现实生活的真实人胭脂物担任虚拟时空的证人,胭脂案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案件?是不是施闰章断的案件?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从有关资料看,青年男女偷期密约,有个不速之客插进来李代桃僵,最终发生命案,再费尽曲折地断案,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最常见的传统题材。至少有三四个小说、剧本跟《胭脂》情节极其类似,如五代时的小说《李崇龟》,南戏和元杂剧《王月英月夜留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