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马瑞芳讲聊斋 >

第24章

马瑞芳讲聊斋-第24章

小说: 马瑞芳讲聊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将丝带系身上,病痛消失,身体特别健康。    
    阎王用尽酷刑对付席方平,席方平始终不屈服,阎王又软化他,利诱他,答应让他重新托生为人,在生死簿上注明,你下一辈子有千金之产,百岁之寿。席方平变成了呱呱而啼的婴儿,愤不吃乳又返回阴间,继续告状,终于告到二郎神跟前。二郎神判决冤狱,把阴司的贪官一网打尽。还写了个很长的判词,就像法院判决书,痛骂各级官吏飞扬跋扈,贪赃枉法,人面兽心,不嫌鬼瘦。臭骂金钱导致吏治腐败,“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是对金钱导致封建官场腐败的本质性概括。金光盖地和铜臭熏天是一个意思,就是金钱决定一切,金钱操纵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官吏。阎摩殿实际是金銮殿,枉死城实际是天子脚下的皇城。    
    席方平在阴司的遭遇,实际上是人间官吏鱼肉人民的真实写照,这个说法,不是我也不是其他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发明创造,是毛泽东主席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夕,毛主席约文艺界人士谈话时说,《聊斋志异》可以作清朝史料看,其中《席方平》就可以作清代史料看,《席方平》含义很深,实际是对封建社会人间酷吏官官相卫、残害人民的控诉书。毛主席又说:小鬼同情席方平故意锯偏,这个细节写得好。他还说:《席方平》应该选进中学课本。    
    遗憾的是,《席方平》没选进中学课本,半个世纪中,选进中学课本是聊斋另一个著名刺贪刺虐故事——《促织》。    
    促织    
    《促织》描写封建社会中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写从皇帝到官吏欺压百姓,导致良民倾家荡产的事实。    
    斗蛐蛐本是孩子的游戏,因为玩物丧志的皇帝喜欢斗蛐蛐,谄上欺下的县令、狡猾诡诈的乡吏,马上把收刮蛐蛐变成对人民盘剥的手段,把蛐蛐变成重要的赋税摊派到老百姓头上,按期催交,完不成打板子。    
    老实忠厚的读书人成名,不得不放下书本,拿起竹筒铜丝笼,像顽童一样到处捉蛐蛐。不仅家产荡尽,还被打得脓血淋漓,想寻死。为了一只小蛐蛐,一个读书人陷入九死一生的困境。这是多么尖锐的对立!一边是最高统治者的玩乐,一边是劳苦百姓的死活。但这对立还仅仅是开始,当成名陷入绝望时,他的妻子得到巫者指点,有了求虫线索。成名拄着拐棍按图求虫。一个成年人,为了完成向皇帝进贡的任务,挖空心思、煞有介事地捉小蛐蛐,滑稽可笑,而滑稽可笑的背后又可悲。成名绝处逢生,捉到一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好蛐蛐,高兴得全家庆贺。没想到乐极生悲,成名惟一的儿子因为好奇,趁父亲不在时,偷偷看蛐蛐,“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极度的恐惧吓得成名的妻子面如死灰,大骂儿子,说,你弄死了蛐蛐,你的死期就到了。儿子知道闯下塌天大祸,小小年纪,竟然寻了短见,投井自杀。为了一只小蛐蛐,一    
    个孩子丢了命!成名归家,先是为了小蛐蛐愤怒地找儿子算账,可找到的却是儿子的尸体!成名夫妇因为独生子自杀,觉得生活没了指望,但是看到空空的蛐蛐笼,仍然担心官吏的威逼杖责,“亦不敢复究儿”。接下来,成名意外地获得一只神奇的小蛐蛐,能够斗败大公鸡,把它送到宫里,普天下进贡的一切奇异品种蛐蛐都比试过了,没有能够战胜它的。每当听到琴瑟之声,小蛐蛐就合着节拍跳舞。皇帝高兴,赐给巡抚名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自己受宠,缘于华阴县的小蛐蛐,在朝廷对官吏的考查中,华阴县令以最好的评语“卓异”报送朝廷。县令高兴了,免除了成名的徭役,嘱咐主考官,让成名取得秀才资格。没几年,成名有了良田,有了楼阁,牛羊成群,一出门,车马衣服的豪华超过世族之家。    
    为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可以让老百姓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满足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就会鸡犬升天。这就是《促织》的思想意蕴,这篇名作把批判锋芒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    
    


第三部分:夫权 在阴司继续妙笔抒写民族灾难 1

    公孙夏    
    聊斋不少鬼魂故事揭露现实黑暗。《公孙夏》写一个市侩准备到京城买官,还未动身却得了重病,临死前有个自称是“十一皇子坐客”公孙夏的人来帮他买阴世的官。市侩担心按有关规定不能在家乡做官,公孙夏说:掌权的都是我的朋友,只要有孔方兄在,管他什么吴越桑梓。于是市侩用巨资买了个真定城隍的肥缺,死后带着大群随从和美妾,车服炫耀地上任。路上撞见关帝,关帝在马上发问:“此何官?”随从回答是真定城隍。关帝下令让市侩写个简历,市侩写完,关帝大怒,说:“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社?”立即查清市侩的官是买来的,下令把卖官者和市侩各打五十大板,打得屁股上的肉都掉下来。《公孙夏》写的阴司买官实际是现实的倒影。蒲松龄曾在《成仙》中借小说人物的嘴说:在不分青红皂白的强权社会,官场的人多半是不拿戈矛的强盗。    
    这些官吏如何鱼肉百姓?不少鬼故事写到这样的内容:《小谢》写黑判官强迫秋容做妾,实际写的是现实中强抢民女的官吏的嘴脸;《伍秋月》写阴司的衙役调戏关押在监狱里的女囚,被王鼎一刀一个痛快地杀掉。蒲松龄在“异史氏曰”建议立法,凡杀公役者罪减三等,因为蠹役实在该杀。    
    潍水狐    
    蒲松龄还利用生死轮回观念为贪官污吏寻根:六朝小说《幽明录》出现佛教化地狱,按照人生前品德决定来生。生不做善事的人进变形地狱,杀生者变成朝生暮死的蜉蝣;恶舌者变猫头鹰。《聊斋志异》别出心裁做反面文章,人世间某些威势赫赫的大人先生,前生都是畜牲:《潍水狐》有个老头自称是狐狸,县里不管什么人登门求见,他都客气地接待,却就是不接待县令,原来这县令前世是头蠢驴!《饿鬼》里边学官做了几年官,没有一个道义上的朋友,只在看到钱时他就像水鸭子似的嗄嗄笑,这位学官前世是饿鬼。蒲松龄上查三生,尖锐地调侃,那些为民父母的官,是饿鬼转世,恶狗、笨驴、毒蛇再生,都不是人类。他还声明:“毛角之俦,乃有王公大人在其中。”列位看官不要小看眼前的狗猫猪蛇,它们下辈子可能就是各位头上的“父母官”呢!前辈作家让作恶的人轮回做畜牲,蒲松龄让畜牲变成王公大人,多精彩的翻案文章!    
    妙笔抒写民族灾难    
    清初突出的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满清贵族入关后,下剃发令,圈占民田,血洗扬州、江阴,中原人民的反抗始终没有停止,蒲松龄的故乡山东曾经发生过于七起义,结果被残酷镇压,杀人如麻,殃及妇孺。在“康熙盛世”,从皇帝到满族大臣,都极力回避这些事,他们对汉族士子的怀旧情绪绝对不能容忍,制造文字狱,连写“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都要杀头。在文字狱威慑下,知识分子噤若寒蝉。    
    和蒲松龄同时的有两位大戏剧家“南洪北孔”,南方的洪昇和北方的孔尚任,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作者,两个剧轰动一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最后这两个剧的作者都栽到兴亡之感上。洪昇黄苗子题词从来没做过官,他是国子监生,俗称太学生,曾向蒲松龄的老师施闰章学写诗,跟几个著名的文人比如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是朋友。《长生殿》问世,到处搬演,康熙二十八年,因为在佟皇后国丧期间演《长生殿》,洪昇被捕,革掉国子监生,从此永远不能做官,听戏的很多官员,比如赵执信、查慎行都罢了官,当时有两句很有名的话:“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著名的“长生殿之祸”是康熙朝最大的文字狱。孔尚任是孔夫子的六十四世嫡孙,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荐举御前讲《大学》并做皇帝的向导,游览孔庙、孔林。孔尚任博学多才,康熙问什么,他都对答如流,康熙欣赏他,赏赐了他。赏了多少?五两银子。后来有的作家可能觉得皇帝怎么能这么小气,才赏五两银子?有的文章就写,康熙皇帝赏了孔尚任500两银子,其实不对,皇帝赏银不在多少,哪怕赏一钱,也是殊荣。康熙还下令破格录用孔尚任做国子监博士。不久,孔尚任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到维扬考察治理黄河,好几年时间,因吏治腐败,治河无寸功可言,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倒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在南京凭吊前明古迹,博采南明旧事,和遗民交往。后来写出了《桃花扇》,洛阳纸贵,盛况空前。引起了康熙皇帝注意,调阅剧公孙九娘本,恰好孔尚任的手稿借出去了,只好找朋友借个抄本连夜送进皇宫。不久,孔尚任被罢官。原因?莫须有。学术界大多都认为《桃花扇》犯忌了,一个剧本竟然激发明代遗民故国之思,歌颂史可法等大明将领,讽刺降清将领,满清皇帝岂能容忍?不过康熙对他比对洪昇稍微客气点儿。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还能不能写民族灾难?蒲松龄居然写了。当历史学家“太史公”不能秉笔直书时,小说家“异史氏”用“鬼”抒写历史;当戏剧家不能在现实舞台上演出朝代兴亡时,聊斋鬼魂成为时代风云的优孟衣冠。用人鬼恋巧妙抒写改朝换代之际人民的深重灾难,《公孙九娘》是代表。    
    


第三部分:夫权 在阴司继续妙笔抒写民族灾难 2

    公孙九娘出现时是个美丽而富于青春气息的大家闺秀。莱阳生第一眼看到她,“笑弯秋月,羞晕朝霞”,一双因为有礼貌的微笑变得如半弯秋月一样明亮的眼睛和因为羞涩变得如朝霞一样娇艳的面颊。公孙九娘谈吐高雅,才貌无双,莱阳生一见钟情,两人结为夫妻。但是爱情没有给公孙九娘带来欢乐,她在新婚之夜就向莱阳生叙述自己是怎么样成了冤鬼:在朝廷镇压于七之乱中,公孙九娘和母亲被抓起来要押解京城,走到济南,母亲被折磨死了,九娘自杀。公孙九娘用诗描述不堪回首的经历:“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逢画阁春”、“忽启镂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九娘做了十年冤鬼,虽然享受到爱情幸福,但总忘不了自己的冤情,新婚之夜都忍不住打开箱子看当年血染的罗裙。公孙九娘恳求丈夫把自己的尸骨移葬家乡,还说人鬼有别,主动跟丈夫分手。与很多聊斋爱情故事不同,公孙九娘不仅没有起死复生,连她送给莱阳生的爱情信物罗袜,都着风寸断,腐如灰烬。    
    为什么总是喜欢给有人鬼之别的青年男女做“撮合山”的蒲松龄,让伍秋月、聂小倩等女鬼一个一个重返人间的蒲松龄,偏偏到公孙九娘却强调人鬼有别?最重要的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民族大灾难中,个人怎么可能枯木再生?公孙九娘的悲剧命运不可逆转,正如改朝换代中千万受害者冤沉海底。所以我们看到,《公孙九娘》这个小说开头跟许多爱情故事不一样。那些故事开头总是说:某某,某地方的人,性情如何,《公孙九娘》开头就写阴森恐怖、惨不忍睹的大屠杀:“于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