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我们的八十年代 >

第25章

我们的八十年代-第25章

小说: 我们的八十年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赶回家去找,这样三番五次地忙活,鞋没买到,愣把自己给累晕了过去。    
    《过河》:讲小狐狸独吞桃子,结果被朋友抛弃,徘徊在堤岸边过不了河。里面有支歌“哎呀有只坏狐狸……”真是朗朗上口。不过当时还挺同情那只小狐狸的,它孤零零的站在那里,多可怜啊。    
    《阿凡提的故事》:“埋沙子种金子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木偶戏,好多集,有《卖树阴》《种金子》等。记忆最深的是这样一则:一天,财主问阿凡提,在金钱与道义之间,你选择的是什么?阿凡提回答,我选择金钱。财主自以为轻而易举地问倒了阿凡提,得意地大吹大擂起来,我选择的是道义,道义多重要啊。阿凡提说,缺什么想什么,所以我们才各有所择。    
    《好猫咪咪》:教育我们要“苦练杀敌本领”。另有壮胆歌:“老鼠怕猫,那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猫打翻,千古偏见,一定推翻!”    
    《小熊猫学木匠》:“我们我们我们猴子,爱吃爱吃爱吃桃子……没吃桃子,少了桃子……” 百唱不衰啊。老弄不明白的是,小熊猫跟吃桃子有什么干系。     
    《喵呜是谁叫的》:讲一只从没出过门的小狗,经过千难万险终于知道了喵呜是猫叫的,够“逗你玩”的吧?换到今天,就有点后现代的味儿了。     
    《哪吒闹海》: 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后,生下一个肉球。李靖闷闷不乐,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道长却来贺喜,为孩儿取名哪吒,收为徒弟,当场赠他两件宝物:乾坤圈和浑天绫。 哪吒七岁那年,天旱地裂,东海龙王滴水不降,还命夜叉去海边强抢童男童女。哪吒见义勇为,用乾坤圈打死夜叉,又杀了前来增援的龙王之子敖丙。龙王去天宫告状,途中又被哪吒打得半死。于是,东海龙王请来三位兄弟 ,共商报复之计。第二天,四海龙王带领水兵水将兴风作浪,水淹陈塘关,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哪吒想要反击,遭到李靖的阻拦,并收去他的两件法宝。哪吒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挺身而出,悲愤自刎。事后,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使哪吒还魂再世。复生后的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大闹龙宫,战败龙王,为民除害。终于说完了,端的是惊心动魄。    
    《崂山道士》:崂山道士老唱“穿墙进去,我穿墙进去,拿了就……跑”结果就一脑门撞在墙上了,呵呵。     
    当然,还有《刺猬背西瓜》、《草原英雄小姐妹》《熊猫百货商店》《九色鹿》《皮皮的故事》《舒克和贝塔》等。它们像一个个剔透晶莹的童话,又像一首首沾满朝露的赞美诗,我们被其诱惑而来,在缄口祝祷中,走完了人生中很长一段路。


我们的射雕时代动画片:外国动画片

    在八十年代,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看国外的动画片就像历经一场充满奇迹的旅行,所有美丽奢华的愿望都会在观望之后抵达。迷人骄矜的花仙子,憨态可人的米老鼠,睿智聪慧的一休哥,魔力无边的圣斗士,幽默搞笑的大力水手……每一个形象都在我们心底刻下一道不灭的印记,就让我们回望曾经走过的那一程——    
    《米老鼠唐老鸭》:它们可是世界级的明星,搞怪得没治了。最搞笑的是有些人听了多少次依然把开场时的“演出开始了”听成“野猪拉屎了”!    
    《兔子,等着瞧》:这是部比《射雕》和《霍元甲》还早的动画片,里面狡猾的兔子老是沾光,每到紧要关头总能逃脱,害得狼最后总是要喊“兔子,等着瞧”     
    《鼹鼠的故事》:虽是部老片,可几乎年年播放,估计大家都看过。小的时候很羡慕鼹鼠的小铲子,那可真是太有用了。对了,记住鼹鼠的招牌笑声“哑枯……哑枯”,还有新鲜的感叹词“有哈哇”。     
    《蓝精灵》:“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它们活泼又聪明,它们调皮又伶俐,它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斗败了格格巫……”大家想必都还记得阿兹猫,不过蓝精灵你能说出几个呢?蓝爸爸,蓝妹妹,聪聪,蓝蓝,笨笨,厌厌,玲玲……有爱做蛋糕的蓝精灵,有爱吹小号的蓝精灵,有爱照镜子的蓝精灵,有爱做木匠的蓝精灵,有一个蓝精灵“我送给你一件礼物——嘣”,还有一个“我讨厌……”     
    《忍者神龟》:有米开朗基罗、多那泰罗、拉斐尔和达芬奇,另外还有个斯普林特老师,是个大老鼠。    
    《大力水手》:“我是大力水手,我喜欢吃菠菜,因此我力大无比。”可惜《大力水手》中的女主人公实在是太丑了。    
    《超级玛利》:游戏大家想必都玩过,但是动画片你们都看过吗?在那里面,玛利兄弟可是水管工啊!     
    《猫和老鼠》:这是八十年代末小学生们的必修课,反正猫永远打不过老鼠。    
    《机器猫》:“如果我有机器猫,我就叫他小叮当……”叮当阿蒙 的小兜里什么都有,大宝(康夫)真的是好幸福。不过别忘了那个长得沉鱼落雁的小静,还有奸诈狡猾的阿福,最后就剩下蛮横愚蠢的大雄了。    
    《聪明的一休》:早期的日本动画片,仿效中国的水墨画法。大人和小孩儿都喜欢的“咯几咯几,咯几咯几”,全当开发智力。不过里面有一个叫小叶子的小姑娘,老是往和尚庙里跑,还一个劲儿亲热地叫“一休哥”,呵呵,好酸。    
    《龙子太郎》:很老的日本片子,是那种版画形式的,情节虽然曲折,却不太受欢迎。    
    《堂吉诃德》:把风车当成了敌人,他身边还跟了一个很丑的奴仆。    
    《佐罗》:最有意思的是当初动画片、连续剧和电影一起演。动画片每一集佐罗都会勒马挥剑,划出一个Z字,另外还有一个笨蛋中士,作为铺陈。    
    《花仙子》:“幸福围绕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那盛开的花朵。春天来临蝴蝶飞舞,你看那花仙子多美丽。她穿着彩色衣裳,飞来飞去唱歌又跳舞。”女王要花仙子在地球上寻找七色花,以便将来可以继承王位。使者给了她一只花环,花仙子只要对着花使用这花环,她就可以变出各式各样不同的衣服。里面还有个花仙王子叫李嘉文,就是这个小子使花仙子放弃了王位,最后两人一起私奔。    
    《咪咪流浪记》:一个小孩子找妈妈的故事,不过主题歌却是孙佳星唱的“我要找我的爸爸,走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故事挺感人的,记忆最深的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小猴子,带病演出,累倒在了舞台上。    
    《最后一只恐龙——丹佛》:可爱的丹佛。从此中国的孩子知道了美国的滑板和电吉它。     
    《白雪公主》:耳熟能详的故事,七个小矮子和一个公主,最后又出来了一个王子。诸侯林立的德意志,王子就是多。     
    《木偶奇遇记》:可爱的匹诺曹和他可怜的爸爸。      
    《丑小鸭》:一只好漂亮的“丑”小鸭     
    《变形金刚》:正方由擎天柱领导,汽车人有铁皮、大黄蜂、千斤顶、探长、幻影等。霸天虎一方有威震天、红蜘蛛、声波等。声波爱说:“机器狗,激光鸟,快出来!”还有机器恐龙:“我,钢索,才是首领”     
    《铁臂阿童木》:“越过辽阔天空,飞向遥远群星。来吧,阿童木,爱科学的好少年。善良勇敢的铁臂阿童木,十万马力,七大神力,无私无畏的阿童木。”这是手冢治虫创造的奇迹,算是老经典了,不过年纪小一点的估计只能在妈妈肚子里看了。    
    《恐龙特急可塞号》:讲一个飞船在白垩纪和嘎达密斯人的战争,最烦的就是“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人间大炮,放”,接着就是“可塞,前来拜访”,真是一群可爱的小傻冒。    
    《宇宙的巨人——希曼》:“赐予我力量吧,我就是希曼。”希曼拔剑的姿势简直酷毙了,他的坐骑是一只勇猛的太空虎。    
    《宇宙的公主——希瑞》:“赐予我力量吧,我是希瑞!”现在也没有弄清希瑞是不是希曼的妹妹。里面有一只神化了的鹦鹉,在它的帮助下,希瑞可以穿越时空。希瑞的那个旋风马很好,可惜我们没有。     
    此外还有《黑星》《小红帽》《天鹅湖》《青蛙王子》《功夫小子》《三个小猪盖房子》……这一切只能留给在流年中辗转,喜欢探索未知的孩子去想象了。


我们的射雕时代春节联欢晚会

    春节我们每年都在过,大家伙儿拜年,放鞭炮,回老家,拿压岁钱,划拳喝酒,互送祝福……而从1983年的那个除夕夜开始,老百姓过大年夜,除了包饺子,吃团圆饭,又多了一项内容:看春节晚会。中国人向来喜欢团圆,迷恋故土和家园,晚会就似这团聚盛宴里的一道大菜,我们在企盼与欢喜中吃了二十年。它们是凝固在记忆深处的光与影,就让我们在回忆里,寻找那些“花开的瞬间”——    
    1983年    
    当时几位老导演黄一鹤、邓在军等人提出除夕夜搞一台大型的现场直播晚会。在论证可行性之后,他们将主题定为全民喜迎新春,特邀老艺术家侯宝林、王昆、凌子风、袁世海为艺术顾问,并邀请名角演出各自的拿手好戏。舞台设在了中央电视台旧台址的600平方米大演播厅。一切操办得非常简陋,可第一台春节晚会总算新鲜出炉了。    
    这一年,马季的一声吆喝——“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叫破了寂静的春天。之后许多赶时髦的小青年们,抽烟时都要学着那腔调吼一声:“宇宙牌香烟!”王景愚演了个绕着桌子“吃鸡”的哑剧,鸡肉太硬了,卡住了他的牙齿,那一段儿可把观众给乐趴下了。    
    而最让人难忘的是,首位登台的歌手李谷一在晚会上一连唱了七首歌。最热火的歌曲要属《乡恋》,据说当时还有“不健康”之嫌,在群众点播、领导点头的情况下才允许播出。    
    这次春节晚会创下两个第一:第一次用实况转播,第一次用热线电话现场点播。由于这台晚会节目精彩,现场气氛热烈,一炮打响,得到社会的认可,从此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作为春节的特定节目形式被肯定下来。    
    1984年    
    每次春节晚会传媒都非要找出个所谓的“第一”来。这一年亦有很多个第一:第一次邀请港台艺员回归内地、第一次采用“茶座式”办春节晚会、第一次穿插“动情节目”。    
    当时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红火了半边天。后来网上登了一个吃面条的礼节:最好且方便的方式是用筷子,但动作要轻,防止面带着汤乱溅。吃细长的面条时,假如你是坚持“正统”吃法的人,就会用筷子卷绕面条,不宜太多,只卷四五条……不知道节目里搞笑的陈佩斯看到这会不会难受得晕了过去。    
    来自香港的“业余歌手”张明敏,用《我的中国心》表达了海内外所有的赤子之心,这也使其从初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歌手,变为红遍两岸三地的巨星。除此之外,一首《难忘今宵》唱得多少人潸然泪下。    
    1985年    
    被认为是最糟糕的一场晚会。唯一的亮点应该是董文华和柳培德演唱的《十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