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02-热病衡正 >

第9章

402-热病衡正-第9章

小说: 402-热病衡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胺峦夥ⅲ卮泳榇Χ觯跷抟欢肪丁保柿细醋斗掠缮僖跬獯锶糁ぶ巍贰ⅰ斗氯冉嵛父ぶ巍贰ⅰ斗律献品谓鸱⒋婵┭扰еぶ巍芬约胺禄饶谙葚室酢⒛谙萏酢⒂粲谏僖酰陟苡⑼獯苎纭⑼饧行滦暗绕曷壑U庋醴致莆觯妇傥抟牛粤俅彩导苡胁慰技壑怠�

三、伏气温病的辨证

1,先辨六经:柳氏主张外感应以六经为辨证之总纲,他对叶吴学派废六经的做法曾有批评。认为:“凡外感病,无论暴感伏气,或由外而入内,则由三阳而传入三阴,或由内而达外,则由三阴而外出三阳。六经各有见证,即各有界限可凭。治病者指其见证,即可知其病之浅深。伺其前见何证,今见何证,即可知病之传变。伤寒如此,温病何独不然。素问热病论,仲景伤寒论均以此立法,圣人复起,莫此易也。近贤叶氏,始有伤寒分六经,温热究三焦之论,谓出河间,”“其实河间并无此说,其书俱在,可复按也。厥后吴鞠通著温病条辨,遂专主三焦,废六经而不论。殊不知人身经络,有内外浅深之别,而不欲使上下之截然不通也。其上焦篇提纲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试观温邪初发者,其果悉见上焦肺经之证乎?即或见上焦之证,其果中下焦能丝毫无病乎?鞠通苟虚心诊视,应亦自知其说之不可通矣。况伤寒温热,为病不同,而六经之见证则同,用药不同,而六经之立法相同。治温病者,乌可舍六经而不讲哉!”观此,可知诊治温病,先辨六经,为柳氏辨证之第一步。

2,再分兼夹:少阴伏邪,随春夏温热之气蒸动而出为常,若外不夹六淫新邪,内不兼痰淤食积,只要辨清六经形证,参以体质虚实,就可以了。但若由新感动引伏邪,或伏温而兼气郁痰饮淤血诸宿病等,就须再作第二层次的辨证。因“新邪引动伏邪之证,随时皆有,”故“为时邪引动而发者,须辨其所夹何邪,或风温,或暴寒,或暑热。”而且,须审“伏邪与新感,孰轻孰重”,待明察轻重缓急,分清经界之后,方可着手。故柳氏继伏温从六经外发诸篇之后,撰《伏暑外夹风寒暑湿各新邪为病》一篇,详伏邪新感轻重、互相关系及治则。亦有“伏温而兼内伤者,则因内伤而留滞伏温,不得爽达。治之不得其法,每有因此淹缠,致成坏证者。”故柳氏复撰《伏气兼夹气郁痰饮食积淤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一篇,再详内兼气血痰淤胎产经带与伏邪关系及治则。由此可见,继辨析六经之后,再审夹邪兼邪,此为柳氏诊治温病辨证之第二步。

柳氏对温病的辨证,大旨尊伤寒六经之定例,但不泥于古,内容有新的补充,这可从其附录医悟见之:“表证:发热,恶寒,身痛、四肢拘急,喘。太阳经证:头痛,项脊强,脉浮,脉伏。阳明经证: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尺寸俱长。少阳经证:耳聋、胸闷胁痛、目眩、口苦、苔滑、脉弦。半表里证:呕吐,寒热往来,头汗、盗汗。太阴经证:腹微满,脉沉实,自利。少阴经证:口燥咽干而渴,咽痛,下利清水,目不明。厥阴经证:少腹满,囊缩、舌卷,厥逆、消渴。太阳府证:口喝、溺赤。阳明府证:潮热、詀语、狂乱、不得眠、自汗,手足汗、便闭。”察其内容,可见柳氏六经即经络之观点,这一观点以及夹证兼证的概念,与俞根初等绍派伤寒医家同。它显示了六经辨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四、伏气温病的治疗

1,泄热透邪:柳氏认为伏气温病是寒邪久伏化热,迨春夏阳气内动,由少阴而外出,“虽外有表证,而里热先盛”,故“初起治法,即以清泄里热,导邪外达为主。”而泄热透邪,“用黄芩汤加豆豉、玄参,为至当不易之法。盖黄芩汤为清泄里热之专剂。加以豆豉为黑豆所造,本入肾经,又蒸罨而成,与伏邪之蒸郁而发相同,且性味平和,无迫汗耗阴之弊,故豆豉为宣发少阴伏邪的对之药。再加元参以补肾阴。一面泄热,一面透邪,凡温邪初起,邪热未离少阴者,其治法不外是矣。”若其邪从三阳外出,或兼新感,有表闭无汗等见证,则桂、葛、柴胡,自当参用,若新感引动伏气,新感“重者即当在初起时,着意先撤新邪,俟新邪既解,再治伏邪,方不碍手。此须权其轻重缓急,以定其治法,不可予设成见。”这种治疗主张,主要是强调扩拓伏邪透出之路的重要性。如伏邪化热内壅,结于胃腑,则可用清泄之剂,攻下泄热,导邪从大便出,不能震于攻下之虚声,遂谓已下不可再下:如伏邪一律外透,邪热熏灼肺胃,可清泄胃热,开透肺金。若伏邪内燔营血,或外窜血络,则采用化斑透疹凉血泄热之法以导邪外出,若伏邪内陷手足厥阴,发生痉厥昏蒙等证,第一仍须先为热邪寻出路,以冀不使伏邪乏透出之路而内闭。总之,因伏邪性属里热,病势以外出为顺,故清透泄热,为柳氏治温第一个大法。

2、养阴补托:寒邪深入,伏藏于少阴,其肾气先虚可知。“经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则凡病温者,其阴气先虚可知。使或虚而未至于甚,则养阴透邪,治之如法,犹可挽回。若病温者而至虚甚,则邪热内讧,阴精先涸,一发燎原,不可治矣。”故清透泄热之法,仅可用于阴虚未甚者。若肾虚较甚,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用药就必须重视扶正养阴,以便使正气有托邪外出之力,“至扶正之法,在温病以养阴为主,以温热必伤阴液也。”亦有肾阳虚馁邪机冰伏,半化半伏,欲达不达者,此则当用温托,倘“但助其阴,而不鼓动其阴中之阳,恐邪机仍深伏而不出。拟于大剂养阴托邪之中,佐以鼓荡阳气之意,俾邪机得外达三阳,方可着手图治。”(《柳宝怡医案》)鼓动阴中之阳的温托药法,柳氏主张师喻氏意而变通之,“如用麻黄汁制豆豉,附子汁制生地”及略佐桂枝之类,这是出于补托目的的变法。但伏邪郁久化热,究以伤阴为常,而“阴液一伤,变证蜂起,故治伏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即阴虚未甚之时,立法消透,亦当予护阴津,养阴护津之品,柳氏认为除西洋参十分合用外,“余如生地滋肾阴,白芍滋肝阴,石斛养胃阴,沙参养肺阴,麦冬养心阴”之类,“无论发表攻里剂中,均可加入。”要之,因伏温必伤肾阴,正虚邪易内陷,故养阴补托,为柳氏治温第二个大法。

温病当以养阴为第一,还是当以撤热为第一,中医界争论不休,柳氏认为“蒋氏之论,以攻邪为主,盖以邪退而正自复,去邪所以救阴也。吴鞠通温病条辨则以养阴为主。阴气既充,则在表者,液足自能致汗,在里者,增水乃可行舟。阴旺则热自解,养阴即所以泄热也。愚谓此二法,亦当随人而施。如偏于阴虚者,则养阴以泄热,吴氏之论为宜。偏于邪重者,则泄热以存阴,蒋氏之法为合。二者虽似相反,而实,则相成也。”这一观点,允推平正。邪气与阴虚为伏气温病之两面,祛邪与养阴,当以何者为主,宜辨证而定,但一般总以兼顾为较全面,细察柳氏药法,正是如此。

短评:1·有关伏气温病的内容,历代医藉中并不鲜见,但零星如落地散珠,乏一线以贯之,而《温热逢源》对此,则论述较为系统全面,柳氏见解深刻,分析较有条理,这是外感热病学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值得认真发掘。

2·柳氏之世,叶吴学说大行,医咸宗之,唯柳氏别具识见,独树一帜,大倡伏气之说,与戴北山之论温相合流,形成为温热学派中一个重要分支,另辟了一境,这对中医研究外感热病,贡献不小。

3·《温热逢源》卷帙不繁,但柳氏议论,多能独抒己见,极少人云亦云,上述如谓吴又可误认伏邪为疫邪等,这虽是一家之言,竟不同于老生之谈,故很有参考价值。

4,柳宝怡的伏气温病观,吴鞠通的必先犯肺说,都是病理上之逻辑法。但柳氏之说空灵活泼,吴氏之说执一不化,就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来说,实有上下床之判。

从《伤寒质难》看祝味菊

对伤寒学说的独特见解

祝味菊(1885—1951),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医学世家,早年悬壶成都,为四川名医。后因避乱到上海,以擅用温补,独树一帜,有祝附子之号。曾任过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等职,生前很受陆渊雷、章次公等时贤之推崇,在近代中医界,具有一定之影响。祝氏学贯中西,毕身致力于中医革命,并不汲汲于著书,据查证,业经手订之著作,约有《伤寒质难》,《伤寒新义》、《伤寒方解》、《诊断提纲》,《脉学举隅》等数种,曾集为《祝氏医学丛书》。从《伤寒质难》来看,祝氏之医学造诣高超,学术风格独特,故其著作,无疑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现仅就《伤寒质难》一书,介绍一下其对伤寒学说的独特见解。

一、对伤寒病因的认识

外感病的病因,温病学派认为多是温邪所引起,故对一般具有发热的急性传染病,几乎多称为温病,且有取代广义伤寒的趋势。伤寒学派则认为是寒邪所引起,故将一切外感热病,统隶于伤寒之内。祝氏则参西说中,认为:

1·病因无温邪可言:祝氏认为: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原无温邪之说。温热太过,蒸湿成暑,暑能为病,可以理解。但温暖气候,于人体最适。气温之热度,即在夏天,亦低于人体,是不是以形成为一种致病原因的。他说:“寒温之辨,聚讼数百年,其主要之区别,在证候不在原因。然辨之者,必曰其因有别。”所以同一疾病,往往甲曰是伤寒引起,乙曰是温邪引起,甚至弄得诊断上都无法统一。他明确指出;“寒温皆非致病之原”,“所谓伤寒,所谓温热,都是一种想象之邪”,“邪病之用温药而愈者,遂名之曰温邪,邪病之用凉药而愈者,遂名之曰温邪。”“邪机之推测,乃从药效反溯而得之。”因此,祝氏认为:就病因言,并没有什么温邪,所谓温热病,是机体反应亢进之表现,“非另有温热之邪也”

2,病邪分有机无机:祝氏面对:一国之内,六气偏胜甚大,但有些传染病往往不旋踵即纵横南北,且病型相同之客观事实,感到用六气归纳病因,很难解释。他认为不应把中医的病因学说看得完美无缺,他说,“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学说之进步,日新月异,不有破坏,安来建设。”他认为六淫病因说有一定之缺憾,所以,他反对文过饰非,澜翻瞽说,乃融会新知,提出了“因无寒邪温邪之分,邪有无机有机之别”之说,认为六淫是无机之邪,无机之邪无形,它只是一种刺激因素,一种诱因,真正的病因是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即有形的有机之邪。但祝氏不是全盘否定六淫可单独致病,他说:“仲景之所谓伤寒,指广义之外感,外感因气候失常,体工失调而病,不必有细菌也。”但不挟有机之邪的外感,是少见的,就一般情况而论,“伤寒之成,有形有机之邪为主因,无形无机之邪为诱因,彼二邪,每狼狈为奸,伺人于不察也。”这种病因观,畅晓明通,于“伤寒由寒邪引起,温病因温邪引起”说之外,可谓是别创了一说。

二、对伤寒病理的认识

治外感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