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36-素问经注节解 >

第2章

436-素问经注节解-第2章

小说: 436-素问经注节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例
属性:一、素问古目八十一篇,除亡刺法、本病两篇,实共七十九篇,其中论阴阳、脉象、治法者五十一篇,论 
针灸、穴俞者二十二篇,论岁运、六气者七篇。虽皆轩岐数圣人阐发救人妙义之所在,然其间有理数之分。阴 
阳、治法者理也,理本变化无方;针灸、岁运者数也,数则有象可拟。故特分为内外篇,庶使读是经者,于神 
理所在,精思而熟玩;象数所在,则仅记忆焉可也。 
一、宋新校正言,汉艺文志云黄帝内经素问九卷,至隋经籍志云止存八卷,全元起注本亦云少第七卷,王 
太仆序素问言第七卷师氏藏之,即岁运天元纪等七篇也。新校正疑其篇卷浩大,以为别是阴阳大论之文,王氏 
特借以补所亡之卷,引张仲景伤寒论序为证,庸或有之。但素问一书,凡天地所有,无一不备,七篇虽独浩大, 
然畅论阴阳变化自应如是,书经亦出于壁,太仆之语岂即诬也。 
一、素问文义虽经王氏注解,高保衡等校正,各云备极苦心矣,然错误脱漏处仍多。兹各于本篇条下,辨 
驳其是非,参考其得失,非敢訾议前贤,良以经旨不可冒昧,人命非同草菅,宁负狂妄之罪耳。至于管窥之见, 
疵自多,削而去之,是所望于后之君子。 
一、太仆之注至真要大论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二语,阐前圣所未发,开后学 
之颛蒙,卓然千古,是注也而经矣。自余未尽合处,瑜不掩瑕,无失其为至文。 
一、每篇各有命名之义,有为篇中要旨所关者,有毫无关涉,不过以起首有此数字而即以之为名者。又一 
篇之中,问答条款逐段不同。若非并为标出以提其纲,观者能无眩乱。兹特总序名目于篇首,如诗之有小序也。 
一、篇中问答一项为一段,分注于其下,井然不乱,庶几心目了然。又其文气高古,句法错落,有一、二 
字为一句者,有十数字为一句者。兹 
于语气略断处读(音逗)之,读之音韵婉转而义理愈出,是乃所谓章句也。 
一、是经去古既远,残缺自多。王注每曲为之解而理愈晦,即甲乙经、全元起注本以至新校正亦多未确。 
兹不敢傅会,宁阙疑焉。 
一、古本每篇旧有次叙数目,今既分为内外篇,已无次序,用何数目,故并去之。 
一、训诂大家惟以诠释本文而已,医经则独不可。盖问答之意,不过偶举一端,原非脉病之全旨,后人执而 
泥之必偏矣。王注类多随文顺释。拙解则必会通大意而后诠释本文,或注明本文而后补出全旨,使观者融会心 
胸,庶不致有偏泥之害也。 
一、内篇所载,皆阴阳变化之大义,脉象治法之要旨,固当细心体认。至于外篇,针灸如离合真邪等篇, 
岁运如至真要天元纪等篇,其中各有精义,所当节取以究其微,未可以其列之外篇而概视为肤浅也。 
一、热论篇仲景之所祖之以为伤寒论者,字字皆有着落,段段各有精义。向阅王注,颇下恰意,方思有 
以易之而未能。后见乌程闵氏芝庆者集中,特为此篇作注,最为明确,无以易也,故全录之。惜乎此君不为素灵 
全经作注,诚憾事耳。 
一、岁运七篇中有天文度数及天符岁会等义,实余素所不解者,王注既不快意,杜撰又非所能,阁笔者久之。 
后得景岳张公类经注解,推算详明,确然可遵,竟全录之,间有不合处,乃附谨按于其下。兹集实赖二公之玉 
吾成也。 
一、末后着至教等七篇,文辞意旨与全经绝不相类,的系后人假托以充篇目之数者。王氏一概混为之注而不 
能辨,直为其人所欺矣。自今道破,后之君子谅不以吾言为孟浪也。 
一、是集或有谓余当全载原文,但于应节解处各记钩勒,庶使读者备悉源流,知经之所以节,注之所以另 
为解,是也。但此举原所以便肄习,苦仍列全文,则不特篇卷浩繁,且使读者心目眩乱,故予节略,非但省文, 
实所以豁心目也。 
一、素问古目九卷,王氏分为二十四卷,未免太繁,今分内篇三卷, 
外篇六卷,合为九卷,仍古目也。 

内篇
卷之一
属性:谨按∶素问之名,王太仆不解其义,并不知其着于何代。考之汉张仲景撰伤寒论,云本之素问,自是而降, 
晋皇甫士安云,素问论病甚精,王叔和撰脉经,云出于素问针经,隋书经籍志载有素问之目。由是言之,素问 
之名,始于汉代,而迭见于晋隋也。至其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 
书陈性情之原,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又宋新校正引干凿度云∶“夫有形者始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 
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 
而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曰∶不然,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 
于未病,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轩岐以仁爱天下之心而相与阐发于千百世之上,则又问之有素, 
使后人无夭札之患,素之辞义大矣哉。 

内篇卷之一
上古天真论
属性:人生于地,气禀于天,惟人受之,是谓天真。然能克保天真者,其惟上古之人乎。全元起本此篇在第九 
卷,王氏移置第一,今详文义,允宜弁首云。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按∶昔在云者,后人追叙之辞, 
犹虞书之纪尧典曰,若稽古帝尧也。成而登天;注谓鼎成而白日升天,事属虚诞。盖谓自生至长,道德既成而 
登天位也。)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 
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按∶天师,岐伯也。失谓失养生之道。)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 
知道者,(按∶天地有常道,人能体天地之道以为道,是谓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 
居有常,不妄作劳,(按∶不妄者,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去谓去离形骸也。按∶形者神所根据,神者形所根,神形相离,行尸而已。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俱 
犹皆也。)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 
其精,以耗散其真,动之死地,离于道也。乐色曰欲,轻用曰耗,乐色不节则精竭,轻用不止则真散。 
老子曰∶“弱其志,强其骨。”河上公曰∶“有欲者亡身。”曲礼曰∶“欲不可纵。”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言轻用而纵欲也。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己。”言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不慎而动,则倾竭天真。 
按∶满不知持则溢矣,神不时御则驰矣。持谓谨守,御谓静摄。)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 
衰也。(快于心欲之用,则逆养生之乐矣。老子曰∶“甚爱必大费。”)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按∶ 
原本“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字有脱误,文义难通。新校正言,全元起注本读作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 
太素与千金同,杨上善解云,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其下效行者 
众。元起读法亦通,但解者殊属蛇足。若曰,圣人之教原非虚言,而其民相感而化,已见之实行矣,故曰下皆 
为之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邪乘虚入,故为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恬 虚无,真气从之,精 
神内守,病安从来。(恬 虚无,静也。法道清净,精神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害。)是以志闲而少欲,心 
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内机息,故少欲∶外纷静,故心安。然情 
欲两忘,是非一贯,起居皆适,故不倦也。)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志不贪,故所欲皆顺,心易 
足,故所愿必从,以不异求,故无难得也。按∶气从以顺句义,是根上文解,惟其恬 少欲,故气顺而无病也。 
各从其欲二句,是起下文意。注无分别。)故美其食,(顺精粗也。)任其服,(随美恶也。)乐其俗,(按∶ 
安俭陋也。)高下不相慕,(按∶不卑 也。)其民故曰朴。(是所谓心足也。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 
知足之足常足矣。”)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情计 
两忘,不为谋府,冥心一视,胜负俱捐。)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庄子曰∶ 
“德全者形全。”又曰∶“无为而性命不全者,未之有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按∶材力,精力也。注谓材干可以立身,非。)岐伯 
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数偶之,明阴阳气和, 
乃能生成其形体。)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癸谓壬癸水也。任、冲,奇 
经脉也。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故云天癸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 
者相资,故能有子。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常以三旬而一见也,故愆期者谓之有病。)三七,肾气平均, 
故真牙生而长极。(真牙,牙之最后生者。按∶长极者,谓身长至此,后不更加也。)四七,筋骨坚,发长极, 
身体盛壮。(按∶七七之半,盛极将衰之候也。)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阳明之脉气荣于面,故 
其衰也,发堕面焦。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三阳之脉尽上于头,故三阳衰,则面皆焦, 
发始白。所以衰者,妇人之生也,有余于气,不 
足于血,以其月经数泄脱之故。)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按∶ 
血阴为地道。(不通,经止也。形坏谓发堕、齿落、面焦而老弱不堪也。注非。)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 
齿更。(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合之。)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 
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静海满而去血,阳动应合而泄 
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按∶八八之半,亦盛极时也。)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按∶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蓄精而藏血, 
发者血之余。肾气既衰,则发齿失所养,故槁堕。)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须白。七八,肝气衰, 
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按∶至此则不但槁堕而已也。女子二七而 
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天癸至。七,阳数也,女阴何以发于阳?八,阴数也,男阳何以发于阴?夫阳不可无阴, 
阴不可无阳,阴必得阳而生,阳必需阴而长,女始于七,男始于八,其亦阴阳相触而后动者乎。)肾者主水,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按∶五脏各有精,随用而灌注于肾,此乃肾为都会关司之所, 
非肾一脏而独有精也。夫肾藏五脏之精,是肾为五脏之本矣。男女之壮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