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36-素问经注节解 >

第16章

436-素问经注节解-第16章

小说: 436-素问经注节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肺之志又为忧,过忧则肺伤,肺伤则金弱而火将乘之矣。此五者,盖言卒发为病也。然细观五者又是不同, 
精气并而独盛,因而乘其所胜者,肝与肺也。过劳其气,以致虚极,因而见乘于其所不胜者,心与肾与肺也。 
注俱蒙混不确,学人所当详审而分别之也。)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五脏相并而各五之,五而乘之,则二十五变也。然其变化,以胜相传,传而不次,变化多端。按∶以上临 
下,以强凌弱曰乘。邪之传也,正谓乘其所胜而侮之,以其势足相乘而后传之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此肺之脏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此心之脏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 ,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者肉 
之标,脾主肉,故肉如脱尽, 如破败,此脾之脏也。)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未 
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肩髓内消,谓缺盆深也。衰于动作,谓交接渐微。此肾之脏也。按∶ 
王本来见,全元起及甲乙经俱作未见,于义较确,今从之。)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 
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 脱肉,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肝主目,故目匡陷及不见人,立死也。不胜之时,谓于庚辛之月。此肝之脏也。)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 
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按∶人之所恃以生者,惟此一息之气耳。气治则安,气乖 
则病,倘或元气亏竭,病起仓猝,眩仆厥绝,不省人事,此盖由于五脏之气,败绝无余,故九窍闭塞,而脉亦 
为之壅闭也。脉既不通,气自不行而死矣。此等最为猝暴,犹如堕溺之死,出于意外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 
呼五六至,其形肉虽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按∶脉绝不来者,无脉者也。一呼五六至者,数极者也。 
无脉则真气绝,数极则本根脱,二者之象,亦犹卒至之类,无不立死,固无俟于形肉真脏等候为验也。注谓即 
是急虚卒至之脉,误矣。王本一息,按新校正云∶“人一息脉五六至,何得为死,息当为呼。”是也,今从之。)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 
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羽毛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 
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按∶杨上善云∶无余物和杂,故名真也。五脏之气,皆胃气和之, 
不得独用。如至刚不得独用,独用则折,和柔用之即固也。如弦是肝脉、微弦为平和。所谓微弦者,谓二分胃气, 
一分弦气也。若三分并是弦而无胃气,为真脏见也。余准此。杨说是矣,但以分数为喻,未免支离。所谓胃气 
者,和缓也。弦而和缓,便是有胃气。若纯是弦急,是名真脏也。) 
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 
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五脏禀焉。)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 
太阴也。(按∶手太阴者,手太渊,寸关尺也。人非水谷不生活,故五脏必资胃气以为养,水谷之气行,而后 
五脏之得失,变见于寸口矣。甲乙经曰∶“人以胃气为本,脉亦以胃气为本。”是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 
而至于手太阴也。(按∶五脏分主四时,苟得胃气,则合于时而顺脉见,苟失胃气,则逆于时而死脉出也。)故 
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帝曰∶善!(按∶邪气胜故病甚,病甚则水谷不入于胃,而脉自无和缓之气,于是贼邪之形独见而为但代矣。) 
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必欲先时而取之。)形气相得, 
谓之可治。(气盛形盛,气虚形虚,是相得也。)色泽以浮,谓之易已。(……气色浮润,气血相营,故易已。)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候可取之时而取之,则万举万全。按∶此弱滑二字是好字 
面,弱者无强急之形,滑者无枯涩之意也。)脉实以坚,谓之益甚。(按∶实坚者,强硬而无柔和之气也。 
纯阳无阴,其病必日进矣。)脉逆四时,谓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 
命曰逆四时也。(按∶此言脉与时反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 
不实坚者。皆难治。(按∶此言脉与证相反也。但病在中二句,与平人气象论不同。彼云病在中脉虚,谓内有 
实积而脉反虚。此则言原本已虚,而脉反强盛也。彼云病在外脉涩坚,谓邪盛脉不宜沉涩。此则言邪在表,脉不 
当无力也。其言虽殊,总是虚实相反之意。新校正反以为误,则真误矣。)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 
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实谓邪气盛实。然脉盛,心也;皮热,肺也;腹胀,脾也;前后 
不通,肾也;闷瞀,肝也。)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虚谓真气不足也。然脉细, 
心也;皮寒,肺也;气少,肝也;泄利前后,肾也;饮食不入,脾也。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 
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按∶虚者所宝在元气,实者所恶在贼邪 
故也。) 

内篇卷之二
三部九候论
属性:三部谓上中下,九候谓上中下各三候也,经旨如是。后世则以寸关尺为三部,而分浮中沉取之,就脉辨 
证, 
能决死, 
黄帝问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 
终于九焉。(按∶九为奇数之终。)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 
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按∶九野注见前。)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 
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言必当谘受于 
师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在额两旁,动应于手,足少阳脉气所行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鼻孔下两旁,近 
于巨 之分,动应于手,(足阳明脉气之所行。)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 
脉气之所行也。)中部天,手太阴也;(谓肺脉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中部地,手阳明 
也;(谓大肠脉也,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也。)中部人,手少阴也。(谓心脉也,在掌 
后锐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也。)下部天,足厥阴也;(谓肝脉也,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 
之分,卧而取之,动应于手也。女子取太冲,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陷中是。)下部地,足少阴也,(谓肾脉也, 
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动应手。)下部人,足太阴也。(谓脾脉也,在鱼腹上趋筋间,直五里下 
箕门之分,宽巩足单衣沉取乃得之,而动应于手也。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之上,冲阳之分,动应手也。按∶本 
经所指,盖合经脉穴道,二者并言,不徒专取寸关尺也,宜分别观之。)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 
候脾胃之气。(脾脏与胃以膜相连,故以候脾兼候胃也。)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 
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经云肠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何以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按∶后三段不过复解 
前文,无深义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 
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神脏五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 
肺藏魄,肾藏志,以其皆神气居之故也。形脏四者,一头角,二耳目,三 
口齿,四胸中也。按∶此一节是上文三部九候之总结也。为犹应也,九野为九脏,犹言九脏应九野也。谨按 
上部三候,形脏居其三;中部三候,神脏居其二,形脏居其一;下部三候,则尽神脏也。然其中有可疑者, 
前言中部地,手阳明也,注云大肠脉也。乃岐伯复解,则又云地以候胸中之气,注云手阳明脉当其处,按手阳 
明脉,自肩 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虽有下膈二字,不可直言胸中,一疑也。 
若言大肠所盘折之地,乃是当脐,又非胸中,二疑也。后既总言形脏四,则胸中二字,必非差误。前言手阳明 
三字,三部中止言脏脉,并不及腑,而手阳明为腑脉,或者错误,亦未可知,三疑也。前后不合,存之以俟 
后之识者。)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帝曰∶ 
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气相反,故生气至危。危者言其近死,犹有生者也。)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凡如是类皆形气不相得也。按∶形盛谓肌肉未消,脉细谓小弱无力。惟脉细故 
少气,惟少气故不足以息也。此等脉证,多见于初病之人。盖由天禀素弱,故脉来无力。苟能峻补,犹可以生, 
故但云危也。若夫肌肉既脱而脉反浮大,为真原枯竭。胸中多气,为元气脱根。此等脉证,久病之人见之,死 
不旋踵矣。然则新起之病,独无之乎?曰∶有之,脉大气浮,甚且喘促者,则为阴竭阳浮之证。切忌补气,急 
用敛阴。如或不应,更加桂附,庶使气纳丹田。俗医不知此理,误用利气,速其死矣。新病之与久病,其死皆 
同,惟形瘦与不瘦为异耳。)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参谓参校,伍谓类伍。按∶谓脉来至数不等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按∶相失谓大小迟疾悬殊也。)三部之脉,半得半失,犹可以治。若皆相失,则死也。 
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按∶上下谓寸尺,左右谓两手,盖言两手三部 
也。每部三候,三六一十八,注以为 
十八诊是也。参舂谓频动击手,加杵米也。脉法曰∶“人一呼脉再至,一吸脉亦再至曰平。”今所谓一呼一吸 
脉四至也。三至曰离经,四至曰脱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尽,是一呼一吸脉十二至矣。若两手三部之脉至干 
不可数,是亦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