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养生术-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证相六妙门
现把十种六妙法门大意,分别详略,加以阐述。
一、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
这一六妙法门的大意,基本为阐释数、随、止、观、还、净“六妙法门”在修习中的作用而设。撇开其宗教成分,就修性养生角度而言,其对“六妙法门”作用的解释分别如下。
(一)数
为什么“数”为妙门呢?这是因为整个数息的过程,就是忘却烦恼、断除杂念的过程。由于在这过程中,修持者的思想从纷纷扰扰的杂念和烦恼中解脱了出来,所以数就成了“妙门”。
(二)随
随为“妙门”的原因,在于修持者在思想上一心随着呼吸的自然出入而出入,所谓“心息相依”,并由之而生出“十六特胜”来。其“十六特胜”为: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心受喜
七心受乐
八受诸心行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十六特胜”中,重点似乎落在“观弃舍”一条上。这是因为“观弃舍”能“观破非想处惑”,从而达到思想上“两舍”的入禅境界。关于“观弃舍”的具体情况,智大师有云:“凡夫修非想时,观有常处如痈如疮,观无想处如痴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弃舍有想、无想,名非有想、非无想,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这种“非想”,既不是思想上有想,也不是思想上无想,而是把“有想”和“无想”两者统统都“弃舍”掉,从而进入真正明心见性、趋向真如的高级境界。因为在修习禅定时,有想固然不妙,但一心泥着“无想”,就其实质来说,也是一种想,所以不如“两舍”为妙。
(三)止
在佛门中,“止”是通过次第发五轮禅,从而达到涅槃的妙境。五轮禅的情况为:
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
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
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
四者金沙轮三昧,即是见思解脱,无著正慧,如金沙也。
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
就修性功法来说,“止”的要点在于止心,使心如死水,静寂而不起波澜。
(四)观
何以“观”为妙门?智的解释是:“四者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观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炼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即入涅槃。”一句话,就是在高度安静状态下,修持者的智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五)还
对于“还”为妙门,智大师也自有他的解释:“五者还为妙门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折,反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果、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还”里面因有返本还源、明心见性的含义,所以也被列为修习的一个“妙门”。
(六)净
“净”是本性清净。由于本性清净,所以能够获得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的“自性禅”。
二、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
“六妙法门”原由《安般守意经》中的“六结意”,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而来。这里,隋释智把“六妙法门”中数、息、止、观、还、净六种妙法的修习,全都集中在了这一段里,所以就成了十种六妙法门的重点所在。
“六妙门坐禅法”的具体修习方法,大致如下。
(一)数
“数”是默数呼吸出入的次数,又有“修数”和“证数”的不同。智大师指出:“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一呼一吸为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1.修数
调和呼吸,使呼吸自然往来,绵绵若存,然后把心系在默数呼吸上,从一到十反反复复地数。数时以一呼一吸各为一次,也可以把一呼一吸并在一起作为一次来计。有时为了加强系心呼吸、祛除杂念的效果,还可从十到一地反过来倒数。
2.证数
修数历时渐久,趋向纯熟,这时从一到十,呼吸轻微,自然不乱,因为至此用不到系心默数,也能进入息心静虑的境界,所以下一步就可以进入到“随”的修习了。
(二)随
“随”是心意随息不乱的呼吸修炼之法,由于进入这境界,心随于息,息随于心,所以名之为“随”。智大师说:“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出入,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觉随为粗,心厌欲舍,如入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其修随、证随之法如下。
1.修随
进入修随阶段,因为数息纯熟,杂念已能自然不生,心不分散,所以此时坐禅不必再用数法,任其心息相依,一心随着呼吸出入就可以了。
2.证随
修随之后,心既安静,静则入于细微,此时似乎感到呼吸长短,有从遍身毛孔出入之妙,而意境则恬然寂然。如此久而久之,修习者如若觉得随息还是厌粗,便可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止息修习了。
(三)止
“止”为止息泯心。智大师有云:“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证止。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是名修止。证止者,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行者是时即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复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须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观分别。”其修止、证止之法:
1.修止
随息纯熟之后,意念不必随着呼吸的出入,也能凝然寂然,纤尘不生,这时就已进入修止境界了。
2.证止
修止之后,全然忘却物我,身心泯然入定,由于这时已经进入坐禅的高度入静状态,所以就为下一步的修“观”奠定了基础。蒋维乔居士说:“用功到这地步,学者应知定境虽好,仍须用心光返照,令它明了,不着呆于止,这时应该修‘观’。”
(四)观
“观”是观息,智大师所述观息之法为:“观亦有二,一者修观,二者证观。修观者,于定心中,以慧分别,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观。证观者,如是观时,诸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证观。观相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折,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尔时应当舍观修还。”其修观、证观之法如下。
1.修观
经过“止”的修习,坐禅者已止息泯心,进入高度的入静状态,这时于定心中起“慧分别”,细细默观微细的呼吸出入,犹如空中的风,而身体的“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则也好比芭蕉的不实一样。这样一观,身息两者都了无实在,这就进入“修观”境界了。
2.证观
修观之后,感到呼吸出入,周遍毛孔,这时心眼开明,洞见周身皮肉、筋骨、脏腑,以及诸虫等内外不净,刹那变易,从而心生悲喜,彻底破除人世间的种种颠倒妄见。
(五)还
“还”是还源。智大师对“还”这样交代道:“还亦有二,一者修还,二者证还。修还者,既知观从心生,若从折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观故,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已谢,不能生观。若言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是名修还相。证还相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是名证还。行者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两边故。尔时当舍还门,安心净道。”其修还、证还之法如下。
1.修还
我们既然用心来审观呼吸出入之息,就有能观的心智和所观的意境。然而,心智与息境都是相对而存在着的,并非绝对的有,故而,这时“当知观心本自不生”,如若这样,便就“境智双亡”,修成“还源之要”了。
2.证还
能观的心智由心而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所谓“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蒋维乔居士认为:“心的生灭,一如波浪,不是真心。应观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无观心也就没有观境,境智双亡这叫‘证还’。既证已,尚存一还相,应当舍还修‘净’。”
(六)净
“净”为澄净。智大师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净亦有二:一者修净,二者证净。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净;息分别垢,是名修净;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证净有二:一者相似证,五方便相似无漏道慧发;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慧发也。三界垢尽,故名证净。”
1.修净
坐禅到此,不起妄想,不起分别,心里清静得没有丝毫渣滓杂念,名为“修净”。
2.证净
心慧相应,真心显露。这种真心,并不是想象中有个真心,而是坐禅坐到一定程度,一种心垢全无、一尘不起的高级境界。
以上数、随、止、观、还、净,就是“六妙法门”的全部修习内容。关于这里的“止”、“观”法门,虽然和上篇《止观坐禅法》中的“止”、“观”名称相同,但其实际意义却颇有所出入。因为《止观坐禅法》篇中的“止”、“观”,重点偏重在息的方面。话虽如此,两者最终还是殊途同归,达到凝寂其心,身心泯然入定,同证无上“涅槃”。
在整个“六妙法门”修习过程中,“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