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161-幼科发挥 >

第11章

161-幼科发挥-第11章

小说: 161-幼科发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儿初生即吐。医欲用钱氏木瓜丸。予阻之曰。不可。小儿初生。胃气甚微。初饮乳或 
多过饱而吐者。当令乳母缓缓与之。或因浴时客寒犯胃而吐者。当取其乳汁一杯。用姜葱同 
煎。少与服之。或因恶露涉水。停在腹中而吐者。宜以炙甘草煎汤而吐去之。如何敢用木瓜 
丸。以铁粉槟榔之剂。重犯其胃中初生中和之气耶。故常语人曰。钱氏小儿方。非先生亲笔 
。乃门人附会说也。 
一儿自盈月后常吐乳。父母忧之。诸医不能止。一日问予。予曰。呕吐者。非常有之病 
今常吐乳。非病也。然孩儿赖乳以生。频吐乳者。非所宜也。恐伤气。不可不求其故。有母 
气壮乳多者。唯恐儿饥。纵儿饱足。饱则伤胃。所食之乳涌而出。此名呕乳。如瓶之注水。 
满而溢也。宜损节之。更服肥儿丸。儿之初生。筋骨软弱。为乳母者。常怀抱护持可也。不 
然则左右倾侧。其乳流出。此名溢乳。如瓶之侧。其水流出也。能紧护持。则不吐也。有胃 
弱者。不能受乳而变化之。无时吐出。所吐不多。此名哺露。如瓶之漏。不能容受也。当 
补其脾胃。助其变化可也。亦以肥儿丸主治。 

卷之三脾所生病
泄泻
属性:泄泻有三。寒热积也。 
寒泻者不渴。宜理中丸主之。 
热泻者有渴。宜五苓散合六一散主之。 
积泻者面黄。所下酸臭食也。宜丁香脾积丸下之。积不去。泻不止也。 
三棱(煨) 莪术(煨) 良姜(醋煮) 青皮(去白醋煮各五分) 丁香(去蒂三钱五分) 木 
香 
胡三溪子病泻不止。三溪自与甘大用同医。皆吾所传也。不效。其兄元溪云。今有璞玉 
于此 
结拜我。吾闻之即归。问其所用之方。皆不对证。观其外候。面色黄。所下酸臭。此积泻。 
宜下之。积去泻斯止矣。乃取丁香脾积丸。一服而安。其父问云。吾闻湿多成五泻。未闻所 
谓积泻也。予曰。难经有所谓大瘕泻者是也。湿成五泻者。有内因者。有外因者。有不内外 
因者。如因于风者。水谷不分。谓之飧泄。因于热者。水谷暴泄。谓之洞泄。因于寒者。水 
谷不化。谓之溏泻。因于湿者。水谷稠粘。谓之濡泻。此四泻者。外因之病。湿自外生者也 
。因于积者。脓血交杂。肠鸣腹痛。所下腥臭。谓之瘕泻。瘕者。宿食积滞之名。乃食症也 
。此内因之病。湿自内生者也。有不内外因者。乃误下之病。有挟热挟寒之分。所谓肠垢 
溏者是也。又问。脾积丸乃取下之剂。何以能止泻也。曰。胃者。水谷之海。肠者。水谷流 
行之道路也。泄泻者。肠胃之病也。肠胃无邪。则水谷变化。便溺流行。是为无病儿矣。今 
有宿食不化。陈腐之物。菀积于肠胃之中。变为泄痢。如源泉之水。停积于中。流出于外。 
苟不溯其源而出之。则泄痢终不止也。故以脾积丸去其陈腐。此拔本塞源之法。按本草云。 
巴豆未泄能令人泄。已泄能令人止。脾积丸之治积泄。祖训当遵守也。余教诸子治泄泻。始 
终三法。 
初用理中丸一服。不止。次用五苓散。一二服分利。不止。三用白术散服之良。又不止 
。用参苓白术散调理。未有不效。再不止。用参苓白术散二分。豆蔻一分。 
发挥云。难经五泻之论甚详。予论大肠泻。小肠泻。大瘕泻。则易明。予论脾泻肾泻。 
则难 
藏之舍。无有所受。岂有所出哉。其脾泻者。即胃泻也。谓脾不能约束其胃。胃不能藏而泻 
也。故泻有属脾者。有属肾者。但自胃来者。水谷注下而多。自脾来者。则成黄糜。泻无度 
而少也。观仲景伤寒论中。大便不通者。用脾约丸。其意明矣。肾亦脏也。谓之肾泻者。肾 
开窍于二阴。为闭藏之主。肾虚则不能主闭藏。而水谷自下。且下焦如渎。有所受则有所出 
也。但泻不同。难经云。其泻下重者。即肾泻也。观东垣先生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方。凡大 
便弩责者。加当归身红花。弩责者即下重。当归红花以润血。盖肾恶燥。故用二物以润之。 
肾泻亦与大瘕泻同。泻者痢也。乃积滞之物。故痢曰滞下。况痢则腹痛。有肠鸣。有里急。 
有赤白。若肾泻。则便时略难。却无里急后重之证。故云。痢则下重也。古人立方治肾泻。 
有用破故纸者。补其肾也。有用吴茱萸者。补其肝也。皆苦以坚之辛以润之之法。今吾立方 
治脾泻者。只用参苓白术丸。治肾泻者。只用六味地黄丸加破故纸。甚效。 
胃泻。大肠泄。小肠泄。三者不同。盖自胃来者。水谷注下而不分。所下者皆完谷也。 
此寒。治宜理中丸主之。自小肠来者。亦水谷注下而不分。则成糟粕而非完谷。且小肠为受气之 
府。水谷到此。已变化而未尽变化也。治宜分别水谷。以五苓散主之。使水谷分利。则泻止 
矣。自大肠来者。则变化尽而成屎。但不结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宜用伤寒论中禹余粮汤。 
陈文中痘疹方中肉豆蔻丸主之。此涩可以去滑之法也。 
叔和云。湿多五泻。此本内经湿胜则濡泻之论。所谓五泻。则与难经之论不同。素问以 
脏腑分五泻。叔和以风寒湿热食分五泻。 
如泄时有发热恶寒。水谷不分者。此风湿证也。谓飧泄。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者 
是也。宜小建中汤加防风主之。若兼脓血者。胃风汤主之。 
如泻时有腹痛。或吐或不吐。所泻者多完谷未化。此寒湿证也。宜理中汤主之。 
如泻时有腹痛。或痛或不痛。所下亦有完谷而未尽化者。此邪热不杀谷也。有成糟粕者 
。皆属热湿。以伤寒论中猪苓汤主之。寒湿热湿宜详辨之。属寒者不渴。属热者渴也。 
如泻时水谷混下。小便少而大便多者。此湿泻也。有溏泻无度者。此久湿也。并宜五苓 
散主之。 
如泻时有腹痛腹鸣之证。恶食。所下酸臭之物。此因宿食停滞于中而成湿。此食化为湿 
也。宜下之。积去泄自止也。丁香脾积丸主之。 
泄泻二字。亦当辨之。泄者。谓水谷之物泄出也。泻者。谓肠胃之气下陷也。 
x猪苓汤x 
猪苓 泽泻 阿胶 滑石 茯苓(各一钱) 水煎。 
春月得之名伤风。其证发热而渴。小便短少。宜先清热后补脾。清热薷苓汤。补脾白术 
夏至后得之泻者。有寒有热。渴欲饮水者。热泻也。先服玉露散以清暑止渴。后服白术 
散以补脾。 
如不渴者。寒泻也。先服理中丸以温中补脾。后服五苓散。以清暑。此祖传之妙也。 
夏月水泻。其详在因五邪之气所生病条内有案。 
秋月得之。伤湿泻也。其证体重。所下溏粪。谓之濡泻。宜渗湿补脾利小便。胃苓汤主 
之。或升麻除湿汤。 
冬月得之。伤寒泻也。其证腹痛。所下清水。宜温。理中丸或理中汤加熟附子少许主之 
。不止宜豆蔻丸。 
四时之中。有积泻者。面黄善肿。腹中时痛。所下酸臭者是也。宜先去积。后调脾胃。 
去积丁香脾积丸。调理脾胃胃苓丸。 
治泻大法。不问寒热。先服理中丸。理中者。理中气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 
主之。更不止。胃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清气上升则不泻矣。又不止者。此滑泻也。宜涩 
之。豆蔻丸主之。此祖傅之秘法也。 
小儿泄泻。根据法治之不效者。脾胃已衰。不能转运药性以施变化。只以补脾为主。脾胃 
既健。药自效也。白术散主之。常与无间。此予先父之秘授也。 
久泻不止。津液消耗。脾胃倒败。下之谷亡。必成慢惊。所谓脾虚则吐泻生风者是也。 
补脾胃于将衰之先。宜用白术散补之。补之不效。宜用调元汤加建中汤急救。否则慢风已成 
。虽使仲阳复生。不可为也。(详见慢惊内。)小儿泄泻。大渴不止者。勿与汤水饮之。水入 
则愈加渴而病益甚。宜生脾胃之津液。白术散主之。 
久泻不止。发热者。此津液不足。乃虚热也。勿投以凉药。反耗津液。宜白术散主之。 
如热更甚。黄连丸主之。 
x白术散x 治小儿泄泻烦渴者。 
四君子加木香 藿香(各等分) 葛根(加一倍) 上作大剂。水煎常服。以代汤水。 
x黄连丸x 治久泻发热。此虚热也。 
黄连 干蟾(炙各二钱) 木香(一钱) 使君子(一钱) 芦荟 夜明砂(各七分) 上为末 
。山药研粉。水糊丸。麻子大。米水下。 
x升麻除湿汤x 治风湿作泻。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如脾胃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 
。泄泻无度。小便赤涩。四肢困倦。 
升麻 柴胡 防风 神曲 泽泻 猪苓(各五分) 苍术(一钱) 陈皮 甘草(炙) 麦 
(各三分) 为末。水煎热服。 
x玉露散x 治伤热泻黄。(方见前) 与五苓散合匀。名桂苓甘露饮。治热泻。此予心得之 
一儿有病。一日夜三五行。或泻或止。连年不愈。此脾泻也。胃苓丸加人参主之。 
一儿无病。时值盛夏。医以天水散与之。谓其能解暑毒也。服后暴泻。医悔。用作理中 
连进三剂。泻变痢疾。日夜无度。脓血相杂。儿益困顿。皮燥无汗。发聚成穗。请予治之。 
予曰。挟热而痢者。其肠必垢。泻久不止。则成疳泻。此儿初泻。本时行之病。非干天水散 
也。医当用天水散调五苓散服之可也。反以理中汤热剂投之。遂成挟热肠垢之病。皮燥发穗 
者。表有热甚也。下痢窘迫者。里有热甚也。表里俱热。津液亦衰。事急矣。因制一方。用 
黄连 干蟾(炙各一钱) 木香 青皮 白茯苓 当归身 诃子肉(各一钱五分) 
共为末。粟米粉作糊为丸。每服三十丸。炒陈米汤下。十日后满头出小疖。身上发痱如 
粟。热平痢止而愈。噫。此子非吾无生矣。 
一儿病泻。大渴不止。医以五苓散玉露散皆不效。病益困。腮妍唇红。予见之曰。不可 
泄泻大渴者。水去谷少。津液不足故也。法当用白术散。补其津液可也。乃服五苓散玉露散 
渗利之剂。重亡津液。脾胃转虚。诀云。大渴不止。止而又渴者死。泄泻不止。精神好者死 
。父母不信。三日后。发搐而死。 
壬子经魁万宾兰。石泉翁之伯子也。翁得子晚。始生宾兰。爱如珠玉。周岁得水泻。一 
十余行。翁善医。自作理中汤加诃子肉豆蔻与之。不效。乃急请予至。叙其用药不效。予曰。 
正理论云。理中者。理中气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遂用五苓散去桂加甘草。一服泻 
止。三日后遍身发出赤斑。石泉惧。予曰。无妨。活人书云。伤寒病下之太早。热气乘虚入 
胃发斑。今夏月热盛之时。泻久里虚。热气乘虚而入。且多服理中辛甘之剂。热留胃中。今 
发赤斑。热自里而出于表也。宜作化斑汤必易愈。翁曰。石膏性寒。非泻所宜。曰。有是病 
则投是药。在夏月白虎犹宜用也。一服而斑没热退。 
本县大尹朱云阁。公子病泄。十日不止。众医或用理中五苓益元白术散等。皆不效。泻 
甚。公亟召余至。视其外侯。启曰。渴太甚当先止渴。公曰当先止泻。余曰。病本湿热。水 
谷不分。更饮水多。则湿伤脾胃。水积肠胃。所泻之水。乃所饮之水也。故当先止其渴。渴 
止泻亦止矣。公曰。当用何方。曰。白术散。尹曰。已服过多。余曰。用之不同也。尹曰。 
用之更有别法乎。余曰。本方在常与服之。此常字便是法也。盖白术散。乃治泻作渴之神方 
。此方有二法。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藿香木香六味各一钱。葛根倍二钱者。泄泻久不止。胃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