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古代的中医,7大名医传奇 >

第48章

古代的中医,7大名医传奇-第48章

小说: 古代的中医,7大名医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大多数的人一样,他学的是如何写八股文,主要是以四书为学习内容的,这四书大家都熟悉,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面讲的都是应该如何做人的道理,可能一般人、通常的书呆子学了有的会成为死读书本的典型,但像热血心肠的徐灵胎不但没有读死书,反而把书中精细的道理都理解了,成为了他做人的准则。
估计徐家对四书中的《孟子》情有独钟,因为徐灵胎同学的父亲,徐养浩同志的名字就出自《孟子》中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以徐灵胎同学也深受影响,那么孟子的思想是什么呢?
这位孟老先生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重视老百姓。
徐灵胎深得其要。
我们纵观徐灵胎的一生,凡事没有不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的,为人看病,那是因为老百姓病了,诊病可以解除老百姓的痛苦;兴建水利,那是因为水利可以使老百姓得以丰收,家园不必被水冲垮。袁枚记载他:“葬枯粟乏,造修舆梁,见义必为”。也就是说他平时为人就是这样,别人家丧葬没有钱了,谁家的粮食没了揭不开锅了,他都觉得自己的心里难受,能帮忙的一定出手;乡里修造了桥梁道路的,此类方便百姓的事情,他是见义必为。
他对朋友讲的是个“忠”字,对家里的父母讲的是个“孝”字,他之所以还研究了一下音乐,那是因为他的母亲年龄大了,眼神不好,他就花钱聘了昆曲演员为母亲唱戏来让母亲开心,他觉得演员唱得需要改进,就捎带地研究了一下昆曲,结果研究成了音乐家,实际上全出于一片孝心。
这份孝心有多大,您自个儿衡量一下吧。
这就好比说是您的母亲就喜欢商店里的那个雕刻工艺品,您就说了,妈,他们雕刻的那个还不够好看,我给您雕吧,然后您就为了母亲的欢欣开始狂雕,结果废寝忘食,天长日久,雕出来东西一看,您都够雕刻家了。
您说这份孝心有多大吧。
人家袁枚是大学问家,他总结得好,他说:“《记》称德成而先,艺成而后。似乎重德而艺轻。不知艺者也,德之精华也;德之不存,艺于何有!人但见先生艺精伎绝,而不知其平素之事亲孝,与人忠,葬枯粟乏,造修舆梁,见义必为,是据于德而游于艺也!”
得了,我啰嗦了半天的事情,人家袁太史几句话就给解决了。
就是这样,如果单单看历史文献的记载,那么这位徐灵胎就是一个天才,太潇洒了,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但是如果您切入这些文献的内部,你就会发现,所有这些一切表面现象的内核是一个人的德行,如果这个人怀着一颗仁慈的心,具有高尚的品德,那么,他所做的所有的这一切就都是合理的了,他不但不会觉得自己太忙了,还会觉得自己忙得不够——怎么时间不够用啊!我们就不再会说他天生就是一个天才,而只能说他为了心中的信念,把自己逼成了一个天才。
这就是隐藏在纸面下面的真相。
如果没有这些道德层面的内核,那么我觉得我是在写一个精力过剩的躁动狂。
而有了这些内核,我才感觉自己是在写一个正常的人。
一个心中充满了信念的正常人。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徐灵胎是如何给人诊病的吧。
这个医生很特别
这一年的夏天,天气尤其的热。
江南之地,更是热得让人难以忍受。
                  6;徐灵胎(10)
有的时候在太阳下走一段路,仿佛都能被热昏过去。
有个叫毛履和的人,他的儿子毛介堂病了,是因为感受了暑热而病,这种病在中医里面是归入温病的范畴内的,当时身上发热(暑病热极),大汗不止,但是脉搏微弱,四肢冰冷(脉微肢冷)。
这时候把徐灵胎请来了。
徐灵胎来了一看,前面的医生判断是热证,仍然在使用清热的药物呢。
没错儿啊,这么大热的天儿,当然是热病多了。
徐灵胎诊断后,告诉患者的父亲毛履和:“的确是暑病,但是你的儿子的阳气马上就要消失了,应该赶快用人参附子之类的温热药物来回阳救逆!”(这一幕看着眼熟,在李东垣诊病的时候也出现过)
毛履和听了,面有难色,小声嘀咕:“人家医生都说了是温病了,应该用清热之药啊。”
可见此时温病的概念在老百姓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徐灵胎急了:“这是温病没错,可是温病也有变证啊,病情变化了,药物也要随之变化啊。”
这位毛履和还是觉得不对:“您看这患者身上还发热呢,还出汗呢!”
徐灵胎可真的急了,因为病情正在变化啊,他走上前,抓住毛履和的衣服,瞪着眼睛说:“我们是朋友啊,所以我不能坐视不管(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如果我没有把握的话,又怎么敢随便拿这种病重的人来做试验呢(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
毛履和被吓呆了,傻傻地望着变得陌生的徐灵胎。
徐灵胎接着说:“如果您不相信我,那么患者服了我的药后,假如死了,我情愿以身偿命!”(死则愿甘偿命)
这不是徐灵胎好打赌,而是因为病情太急,迟则晚矣!故徐灵胎置个人的利益于不顾了!
好说歹说,才劝患者的家人同意,把药给患者喝了。
结果是一付药下去,患者的汗就止住了,四肢也暖过来了。
然后徐灵胎再调换了方药,最后用了十天的时间,这个患者痊愈了。
徐灵胎在医案里记录的他诊断的依据:“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清末著名温病大家王孟英在后面评注道:“舌润二字,最宜切记”。
学习中医的朋友可以详细体会一下。
后世的王孟英很喜欢徐灵胎,对徐的医案爱不释手,一方面是因为学问,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都是古道心肠的医生,在王孟英的行医生涯中,也多次出现过在危急情况下愿抵命来救治的事情。
这是一种让人感动的医生。
这是获得了至高的境界的医生,有了至高的境界,让他们获得了至高的医术,有了至高的医术,他们才能做出如此至情之事。
他们做得都是小事,也就是给人看看病的,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他们的身上,有某种东西,让人的心里觉得感动。
这种境界还体现在他对待金钱的态度上。
这一天,苏州市里又来人请徐灵胎了。
徐灵胎跟着来人就上路了,患者的家还比较好找,就在当时苏州衙门的旁边,姓杨。
出了什么事儿呢?
原来这杨家的儿子是个浪荡公子,都三十多岁了,还不务正业,整天往那个烟花柳巷里钻,这不,前些天又偷了自己父亲的一千两银子,跑到妓院给花光了(以狎游私用父千金),事情不知怎么就暴露了,把这个杨老爷子气的,给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一通打,这位杨公子本来就又丢人又现眼的,再加上这么一顿打,郁火没处发泄,就病了。
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症状呢?先是有点儿像感冒似的,然后精神不振,身体感觉沉重。
                  6;徐灵胎(11)
先请了位医生,这位先生一看,这是个大虚之证啊,于是就用大补之药,方子里面每天都有人参三钱,结果病不但没好,还把身体搞得硬的像尸体一样(身强如尸)。
这下可坏了,这杨家上下以为这位杨公子要挂了,就悲痛万分,杨夫人还痛责杨老爷子,儿子不就花你点儿钱嫖了一下吗?至于打成这样吗?
杨老爷子没办法,只好请来了徐灵胎,心想,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徐灵胎到了杨宅,一进内室就被吓了一跳:一家人正围在窗边痛哭呢,跟遗体告别似的。
徐灵胎还得劝:别这样啊,我还没诊脉呢,大家先强忍悲痛,等我诊完脉再说吧。
于是众人让开,徐灵胎诊了脉。
然后又按了按患者的身体,发现他浑身上下有许多的痰核,在皮肤里,肌肉外,有大有小,上千个吧(大小以千计)。
诊完以后,徐灵胎哈哈大笑。
当时杨家上下都晕了,有几个手快的已经捡来砖头准备扁徐灵胎了。
徐灵胎把脸转向大家,问:“你们都是在哭他要死了吧,现在你们可以到边上的衙门里,把行刑用的大板子借来,再打他四十大板,他也不会死的。”
杨夫人已经气得大脑短路了,杨老爷子强忍着表示不相信,说:“我儿子,现在他吃人参的钱已经有一千两银子了,如果能痊愈了,我愿意再出一千两银子作为给你的酬金!”
徐灵胎止住笑容,淡淡地说:“这种许诺可以打动别人,但是对我没用,我就是尽我的道义而已。”(此可动他人,余无此例也,各尽道而已)
杨老爷子一看,这位说话不同寻常啊,看来心里真有东西。
于是冷静下来:请先生开方吧?
徐灵胎开了些极其平淡的清火安神的方子,然后用一种神秘的粉末药物来冲服。
大家都傻了,这么简单的方子,能行吗?
先别议论,或许行呢,没看见人家有那种神秘的粉末秘方吗?
徐灵胎在众人疑惑的目光注视下,离开了。
三天以后,患者就可以讲话了。
五天以后,患者就可以坐起来了。
一个月后,患者就行动如常。
真是神了!杨家老小喜出望外,正好赶上牡丹花开的季节,杨家的牡丹花开得也分外地好,于是杨家的亲戚组织了一次赏花宴,也把徐灵胎给请来了。
在宴会上,徐灵胎同志郑重地提出了诊费的问题。
他对杨公子说:“你服用了一千两的银子买人参,使得病重了,服了我的粉末药却康复了,我的药的本钱能不给我吗?”
杨公子的舅舅急忙说:“当然要给的喽,您就说个价吧!”(必当偿,先生明示几何)
徐灵胎微笑着说:“使病情加重的药的价值是千金,我的去病的药的价格当然要翻倍了。”
杨公子吓得差点打椅子上翻过去——嫖妓用了千金,人参用了千金,这又来了两千金!我不活了!(病者有惊惶色)
徐灵胎看到杨家张皇失措的样子,安慰道:“别害怕,逗你们玩儿呢,不过八文钱而已。”
大家又傻了:“啊,什么秘方这么便宜啊?”
徐灵胎:“萝卜籽啊(中药叫莱菔子),还有些服剩下的,大家可以看看。”
于是从兜子里拿出些剩下的莱菔子,大家纷纷抢过来看,果然是萝卜籽啊。
大家纷纷大笑(杨公子的笑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从两千金降到了八文钱)。
原来这位杨公子身上的痰核,都是误服人参后,一身的痰邪(这是中医里特殊的概念,中医称体内液体不正常地黏稠者为痰,与平时吐的痰不是一回事)被补住凝结而成,服用莱菔子半年后,全身的痰核方消。
                  6;徐灵胎(12)
(注:莱菔子炒用药性下行,可以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生品药性上行,可涌吐风痰。朱丹溪谓莱菔子治痰,有“冲墙倒壁之功”,意其力大。)
其人性情至真若是,本来确实可以奇货可居的事情,却淡然处之,还颇为有趣地逗逗那些有钱却仍小气的富贵人家,真是爽啊。
批评家是怎样炼成的
我在前面说过,我把徐灵胎划入中医批评家的队伍中,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这么想。其实他对某些名医的怀疑从他弟弟的治病过程中就开始了,后来,随着他自己的阅历日深,他越发地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他给人看病的过程中,总是会碰到一些被庸医治坏的患者,所以他的怀疑与愤怒与日俱增,最后终于无可抑制了。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批评家徐灵胎是如何炼成的吧。
首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