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古代的中医,7大名医传奇 >

第13章

古代的中医,7大名医传奇-第13章

小说: 古代的中医,7大名医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都是宋朝时留下的坏毛病,因为宋朝时人们特热衷于收集医方,连各任皇上都乐此不疲,比如宋太宗赵光义还没登基前就收集了一千多个药方了,登基后当然更方便了,命令下面把家里祖传的方子都献出来,多献还升官有赏,结果宋朝每出版一本方书收集的方子都上万。
当时上面的意思是想:看病简单点儿多好,干吗把理论弄得那么麻烦呢?多印刷点儿医方,有什么病到里面一查,找到药方,按方吃药不就结了嘛。
心里想的是好意,但绝对没料到发展到后来可就满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民间这些不争气的医生索性完全省事儿了,基础理论也不怎么学了,来个患者就问,“什么病啊?”
患者回答:“大夫,我是腰疼。”
大夫:“腰疼啊,好,等一下啊。”然后翻开书,跟查字典似的,开始找方子:“查到了,好几十个方子呢,随便来个吧,得,就这个方,您回家试试吧,不好的话,下次来我再给您换个别的。”
您说有这么诊病的嘛?
这种坏毛病在那些庸医中一直流传到元朝。
所以很让朱震亨困惑的是,在这种风气下,周围竟然没有人和自己交流研读《素问》的心得。
而且,朱震亨还深深地知道自己有个最致命的弱点。
那就是:临床经验太少。应该找个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带自己一程。
怎么办,朱震亨?
朱震亨的目光开始变得深邃,他望着远方的群山:该启程了!
远山在雾色中显得苍茫辽远。
朱震亨背起行囊,告别了老母亲和子女,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走遍天涯,千里寻师,为了寻求医术的至高境界,为了寻求心中的医道。
于是,那时的人们偶尔会看到,在荒芜的乡村小路上,在繁华的市镇街道上,有一个读书人在风尘仆仆地跋涉。
那就是朱震亨。
在深山峭壁间,他在向采药者请教着药物的种类;在乡村医生的家里,他在向老先生请教着独特的治疗方法。
让我们把视角拉远,我们看到,在辽阔的原野上,朱震亨一个人在孤独地走着,与天地相比,他的身影显得那么的渺小,但是他心中追求医道的信念,却如同背后正冉冉升起的旭 日一样,光芒万丈、璀璨夺目!
朱震亨从家乡义乌出发,历经吴中(大概是现在的苏州)、宛陵(宣城)、南徐(镇江)、建业(南京)等当时的重镇,走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
在游历了一段时间后,朱震亨发现,自己的学识增长还是满足不了心中的期望,于是他迅速地调整了自己的策略。
学艺,就要向当世的顶级高手学习,以达到最高境界。
那么,当世的顶级高手,大师级的人物是谁呢?
开始询问,立刻就有许多人告诉他同一个名字——罗知悌。
                  2;朱丹溪(9)
罗知悌,一个重量级人物出现了。
谁是罗知悌
罗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
他是江南高僧荆山浮屠的学生,而荆山浮屠是史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的学生。
罗知悌虽然是刘完素的学生,但他也旁通金元四大家中的另外两位张从正、李东垣的学说,应该是当时的集大成者。
当然,当时谁也不会想到,金元四大家中的最后一位,就是眼前的这个朱震亨。
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小人物。
朱震亨在听说了罗知悌的学识后,立刻决定,就跟这位高人学了。
于是他立刻启程,前往罗知悌所在的杭州。
但是,想跟大师学习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好比说,您今天背着行李找到中科院天文所的某位院士,跟他说:大师,俺从东北来,想跟您学习天文,您就收了俺吧。结果会怎么样?您自个儿想结局吧。
怎么样,想到结局了吧,对,其实朱震亨的结局也跟您一样。
朱震亨来到了罗知悌的宅门前,请门人向里通报。
罗知悌是什么人啊,地位高,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位大师的性情特别的高傲、偏执。
门人向里面通报,有个朱震亨想来学医。回答很干脆,两个字:不见。
朱震亨只好退下。
的确很狼狈,怎么办?震亨,我看还是撤退吧。
朱震亨的目光坚定地望着这座大宅门:我心中只想追求医术的至高境界,决不在乎其他!明天再来。
我的天,明天还来丢人啊!
此时朱震亨四十四岁。
第二天,照例通报。
回答还是两个字:不见。
如此者通报了十余次(十往返不能通),连罗知悌的宅门都没让进。
写到这里我已经愤怒了,您罗知悌把自个儿当什么人了,您不教医术也就算了,我们这位朱震亨四十四岁的人了,就算来个客人您也该让进去坐会儿再走吧,天下有这种人吗?太过分了!不要学了,朱震亨,走吧,中医这个东西回家自己悟去,多悟几年一样看病。走,回家吧。
朱震亨:还是那句话,我心中只想追求医术的至高境界,决不在乎其他!明天再来!
我,我晕!看来人和人真的不一样啊!
再来?再来就没那么客气了。看大门的都给脸色看了:我说你这个人真是的,别不是脑袋有什么毛病吧,怎么跟癞皮狗似的粘这儿了是不是?告诉你,快点儿给我滚!我们家先生没空儿!
朱震亨:对不起啊,麻烦您了,再给通报一次吧。
看门人:去!快滚开!
文献记载:“蒙叱骂者五七次”。
没法儿管了,朱震亨这个人。算了,他自个儿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写到这我都没辙了,如果换成是其他人没准儿该和看大门的对骂了也说不定。
让我们来看看朱震亨怎么办了吧。
朱震亨每天以拜谒的姿势拱立在大门口。
下雨了,快跑啊!满街的人瞬间跑得一干二净。
对了,我们的朱震亨呢?
大家快看大门口啊!那个叫朱震亨的人还在那儿呢!
雨水打得地面都冒起了白烟儿,雨色一片迷蒙。
朱震亨的身影在大雨中显得孤独而又坚定。
仍然拱立于大门前,纹丝不动。
文献记载:“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
如是者三个月。
三个月啊!
我写下“三个月”只是动一下键盘而已,但那却是一刻钟一刻钟的三个月啊!
三个月的最后一天到了。
罗知悌命令下人:我要沐浴洗脸整容,然后给我换整洁的衣服。
下人不解:您这是要干吗去啊?
罗知悌:值得传授我的学问的人来了。打开大门!
                  2;朱丹溪(10)
大门次第打开。
大师罗知悌亲自走出宅门,迎接朱震亨!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
我们没有成为大师,请先问问自己以这种态度向前辈大师请教过吗!!!
我们天天翻朱震亨的医书,想学习他的医术,学到了吗?
没有学到,是因为首先没有学到他做人的态度!以最虔诚的态度追求学问者,朱震亨堪称千古楷模!
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吧,这位罗知悌绝对不是等闲之辈,这点从他选择徒弟的方式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这种不理不睬、拒之门外的态度,筛选掉了大量的意志不坚定的人。
而这些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走掉的人,是无论如何都成不了真正优秀的医生的,是无论如何不会懂得真正的医道的。
朱震亨经受住了考验,付出了代价,而上天回报给他的,也真的是精彩纷呈的一片天地。
大开眼界的跟师学习
早晨,杭州城阳光明媚,空气清爽。
罗知悌开始诊病了!
朱震亨终于可以见到大师诊病的过程了。
诊病的方式令他大吃一惊。
因为罗知悌并不是坐在诊室里,而是宅子里自己的卧榻上休息着。
由弟子在诊室诊脉,记录患者的病情。
然后弟子跑进里面,到罗知悌的卧榻前,向罗知悌讲述病情与脉象。
罗知悌只是躺在那里听。
弟子讲完了,罗知悌告诉:准备写下来。
弟子立刻开始准备记录。
罗知悌开始讲述:这是什么什么病,应该如何治疗,主药为什么什么药,又用什么药来监什么药,用什么药为引经药,以及开几付药。好了,去吧。
弟子再回到诊室,为病人开方。
真是高人啊!
这种诊疗方式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读遍医史,每天如此诊病似乎只此一人。
对于罗知悌如此诊病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年龄比较大了——这是大家公认的观点,但我认为这更应该是他设计的一种精妙的授徒方式。
其中精妙,细思便知。
更有重大意义的是,我认为罗知悌是中医远程诊疗的建立者,虽然距离稍微近了点——从宅子外面到里面,但是如果当时有电话,我想罗知悌可以把新疆的患者都给看了。
何况现在还有了电子网络了呢?罗知悌老爷子如果地下有知的话,应该后悔早生了八百年。如果搁现在,罗老爷子一定躺在床上,弄个摄像头,建个远程诊疗网也说不定。
不过上天似乎总在和我们较劲儿,现在电话和网络都有了,有罗知悌老爷子这路本事的人倒是绝了。
重新回到元代。
很快,朱震亨就发现了自己选择的老师是正确的。
自己以前困惑的所有的问题,在罗老师这里找到答案了。
比如,以前朱震亨在学习张子和的理论的时候,就总是有不懂的问题。这位张子和是谁啊?这位张老爷子是朱震亨的前辈,是金元四大家的其中一位,他的故事我们会在以后聊聊,也有意思着呢。这位老爷子的治病方法的确是独树一帜,是属于中医攻邪派的大家,治病主要靠三个法儿:汗、吐、下,说白了就是通过让患者发汗、呕吐、拉肚子来排除体内的病邪,看这位老爷子的医案,那叫一个触目惊心,经常是让患者狂拉肚子,一天拉个几十回,嘿,最后这病还真给调好了,反正现代人估计是受不了这个,所以这汗、吐、下三法中的吐法现在用的比较少了,汗和下用得还比较多,但跟人家张子和比起来,那简直就是舒服多了。
朱震亨和我们一样,乍一看这位张老爷子的书的时候也曾晕菜过。
                  2;朱丹溪(11)
一开始觉得张老爷子是对的,因为这邪气侵略到人的身上,赶走它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朱震亨在最初觉得,嘿,这老爷子的理论还真在理儿,“将谓医之法尽于是矣”。
但再仔细琢磨,咦?还有点不对劲儿,《黄帝内经》说了,这邪气侵略人,是因为人的正气虚啊,这么上来就狂攻,患者能受得了吗?
什么和《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意思有点不一样呢?难道张子和的医案记载的有错误吗?
这些疑问可困扰了朱震亨很久了,没人和他讨论,憋得很难受。
这种疑问在罗知悌老爷子这儿找到了答案,因为罗知悌是集金元四大家前三位的大成者,得过真传,人家知道这汗、吐、下的秘诀是什么。
朱震亨问过罗老爷子,可这位罗老爷子还卖关子,告诉他说以后就知道了。
那么,这攻邪的秘诀是什么呢?
那天,突然下人跑了进来。
下人:“老爷,街头那儿躺着个生病的和尚,估计快不行了。”
罗知悌:“去人帮我抬进来。”
下人:“老爷,这,这和尚像个要饭的似的,估计身上没钱。”
罗知悌:“已经告诉你了,抬进来!”
这个和尚果然虚弱异常,又黄又瘦。经过问诊得知,他才二十五岁,是四川人,出家时母亲还在家里,出家后在江浙一带游走,已经七年了,忽然有一日,想念母亲了,想念得撕心裂肝的(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想回家看望母亲,可手里面连一点路费都没有,没有办法,只能每天向西面望着痛哭,于是就病了。
罗知悌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