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从挽明开始 >

第8章

崛起从挽明开始-第8章

小说: 崛起从挽明开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嘉升把骆养性叫到了平台,问他:“朕平日待你如何?”

    骆养性跪在地上,说:“臣世受国恩,皇上待我也恩重如山。”

    “那么,你就是这样报答朕的恩情?你看看这些,你可认罪?”袁嘉升把十余封大臣的奏折扔在了骆养性的面前。里面除了有御史,还有内阁大学士魏藻德。

    骆养性捡起来奏折一看,头上直冒冷汗,奏折里全是大臣弹劾骆养性贪污受贿的内容,他战战兢兢地说:“臣弹劾周延儒,得罪人了!”

    “你是得罪了满朝的大臣!”袁嘉升说:“不过,朕准备再给你一个机会。”

    “为皇上效命,死而后已。”骆养性说。

    “不用死而后已,朕只是让你重振锦衣卫的雄风而已。”袁嘉升说:“想一想,当年朕铲除魏忠贤的阉党,不应该把东厂和锦衣卫都荒废了。朕最近才体会到太祖当年设立锦衣卫的睿智。朕从禁军和京营里挑的三千矫健男儿,你也可以调用。”

    袁嘉升反思崇祯皇帝的失败,觉得他荒废厂卫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没了锦衣卫和东厂,崇祯时期大臣可以擅杀节将,皇帝得不到实情,下达的命令也往往没人执行。崇祯临死前说“百官误朕”,这都明显说明崇祯的意图难以执行。就拿贪污一事来说,崇祯皇帝自己很节俭,但李自成入京之后,却发现崇祯朝官员贪污了数以千万的金银财宝,官员怎么会如此大量的贪污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腐败。”

    朱元璋虽然是乞丐出身,没读过多少书,但他是个有大智慧的开国皇帝,他痛恨官员贪污腐化,深知政治最重要的核心在于权力的平衡。天下是朱家的,朱家人当然不会贪污自已家的,但是其他官员就不同了。朱元璋实行地方三司分离的制度,初期有效保证了权力的平衡,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地方三司间长期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监督也难保证。特别是三司统一于巡抚之后,更谈不上平衡和监督了,御史还有点作用,但御史止于上书,没有任何权力,随着内阁的权力扩大化,文官集团内部自我监督已经完全没有可能,这时只能靠锦衣卫。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实质是利用锦衣卫监察百官,锦衣卫为皇帝刺探百官动向,是监督和调查百官有没有贪污、反叛行为的机构,官员每天吃了什么,见了什么人,甚至一晚上跟妻妾几次朱元璋都能知道。对官员来说,这样的机构坏极了,最好没有。对皇帝来说,这样的机构就很重要,是皇帝的耳目。

    实际上,明朝自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以来,从来没有对百姓执行过一次镇压任务,他们的任务是针对百官。东厂是明成祖朱棣对锦衣卫的工作还不完全满意,进一步建立的情报组织,他们的监察对象,除了百官还有锦衣卫,但东厂没有执法权,行动时往往要锦衣卫配合,世人把两都联系在一起,称“厂卫”,相互监督。

    “厂卫”实际上是大明官僚体系有效运转的柱石,是皇帝的耳目和手脚,皇帝意志的执行者。东厂立的神像,是民族英雄岳飞。总的来说,除了个别时期,在两百多年里,厂卫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也保证了明朝政府机构的顺利运转,所以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也没大事,天启皇帝热爱木匠生活,天天干木匠活,大明朝也能平安无事。

    袁嘉升得知,崇祯皇帝搞垮魏忠贤后,因为厂卫和魏忠贤的特殊关系,极大缩减了厂卫权力和职责,锦衣卫几乎退化成了皇帝的保镖,东厂几乎荒芜,于是他控制不了百官集团了,举报有人给权贵送了礼,文官集团一去查,一般就成了“查无此事”,比如有人举报袁崇焕送礼给钱龙锡。

    袁嘉升觉得,厂卫失势,崇祯就已经失去了对官僚集团的控制权,皇帝的意志和方针实行不下去,对此,崇祯以不断更换首辅的方法试图摆脱困境,但是屁股决定脑袋,原来听他话的官员,一放到内阁首辅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崇祯不断更换首辅最后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实际上,大明的厂卫失去了自己的职权,没有了耳目和手脚,他根本无法控制百官。于是百官成了经商集团代言人,最富的人不用交税或缴纳很少的税,最穷的农民反倒要负担全国的主要税收。于是,明朝的财政破产了,离政治破产也不远了。

    崇祯临死说“百官误朕”,实际上是自己造成的,官僚集团完全失去制约,自己无力控制朝廷。所以,崇祯是明朝最节俭最勤政的皇帝,却最终成为了一个亡国之君,实在是因为他失去了耳目,管理能力太低,弱化了厂卫的职能,控制不了百官,更不用说控制那些拥有兵权的将领了。

    于是,袁嘉升反思崇祯皇帝的失败,决定先重振锦衣卫,把这事交给骆养性办;而东厂那边,他交给了王承恩。

    “皇上英明!”听到皇上要重振锦衣卫,骆养性的心情也是久久难以平静,坐了十几年的冷板凳,朝廷终究还是离不开锦衣卫,自己光宗耀祖的机会要来了,大明中兴有望了!

    这么多年,他虽然有心报国,却眼睁睁看着朝廷内一片乌烟瘴气,前线将领颠倒是非混淆视听那都是家常便饭,就拿前任内阁首辅大臣周延儒来说,在前线指挥打仗,明明是畏敌如虎,龟缩在城里死活不敢出去,居然还敢恬不知耻地谎报军情,禀报皇上大捷,崇祯皇帝龙颜大悦再三下旨嘉奖,他虽然一般不掺和政治,但实在看不下去,才举报出京督师的首辅周延儒谎报大捷。

    “你举报周延儒,勇气可嘉,这是朕给你的机会!相比扳倒甚至杀了周延儒,重振锦衣卫的事情更重要,你不要辜负朕!”袁嘉升道:“先从这些举报你的官员查起吧,朕就给你一次公报私仇的机会,算是送给你的上任之礼!”

第11章 调吴三桂入关() 
促成袁嘉升重振厂卫、立即准备实施新政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首辅大臣陈演和大学士魏藻德等人自找的。

    那天早朝捐饷会搞了大半天,袁嘉升又把话说绝了,这些官僚你五百两,我一千两认捐。当天捐款登记造册完毕,一共也筹集了白银二十万两。但是后来袁嘉升特遣司礼太监徐高去收钱,第一站就是到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府上,加封周奎为嘉定侯,让他兑现昨天认捐的两万两饷银。

    这时,周奎却翻脸不认帐,哭丧着脸说:“徐公公,你也知道,在大殿上我也是被皇上逼得无奈,才信口说要捐两万两,周某回府后把家里翻了个遍,也只找到三千两白银,实在没钱了,还望公公跟皇上求个情,去收别家的捐饷吧。”

    实际上,周奎当天晚上就进宫哭穷,他的女儿周皇后背着袁嘉升从内帑中给了他五千两白银,周奎只想捐三千两白银,自己还留了两千两白银内帑。

    徐高又不能抄周奎的家,看他到底有钱没钱,于是长叹一声说:“老皇亲都如此鄙吝,朝臣万难措手,皇上的大事必不可为矣!”

    徐高回宫复命,袁嘉升收到周奎只捐出三千两白银的消息,心想还真“皆是亡国之臣”,后来陆陆续续大臣们一共也就捐了十万两,实在是心塞啊!

    “给你们机会,你们敬酒不吃吃罚酒,只有来硬的了。”袁嘉升密令骆养性的锦衣卫和王承恩的东厂搜集京城各位大臣贪污受贿的证据,还有家产情况。

    一个月后,紫禁城的皇极殿,袁嘉升烧起了第一把火,大开杀戒。

    那天早晨,三更刚过,天还没亮,紫禁城午门正中的门楼两边阙亭里的皮鼓和铜钟齐鸣,经久不息,在京的皇亲国戚和文武官员听闻,知道朝中有大事发生,都夺路狂奔赶来皇极殿。

    不到半个时辰,天刚微微亮,皇极殿内红烛高照,烛火跳跃的光芒照亮了整座大殿。

    袁嘉升身穿衮龙袍,那龙袍的内里还有一个不显眼的补丁,他坐在大殿正中央的龙椅上。

    袁嘉升的左边站着王承恩,他身穿蟒袍,手握拂尘,恭恭敬敬的站在皇上旁边。

    站在袁嘉升右侧是一身飞鱼服的满黑龙,他手握锋利的长刀,还有近百名持火枪的禁军,在两侧的偏殿之中。

    在大殿中,袁嘉升令人抬来一口大铁锅,里面装满了黄油,在四周点上炭火,不多时,铁锅里的油便滚滚沸腾。

    而在皇极殿外,整个紫禁城的内城已进入了临战状态,有五千禁军驻守,岗哨分布甚密。巡逻的禁卫军和锦衣卫不时走过。

    外城中,禁军也全面控制了皇城各门,以及城内各主要街道,一切都按照袁嘉升有条不紊的计划进行。

    渐渐的,朝臣渐渐来了,皇极殿外响起了脚步声,兵部尚书张国维、户部尚书倪元璐等先后走入殿中。

    历史上,倪元璐此人是一个忠臣,崇祯十七年紫禁城破时他倒是大臣中为数不多的慷慨赴死之人,城破之时便于家中上吊自杀,乃是少有的忠烈之士。

    张国维对大明也是忠心不二之人。清军入关以后曾经专门派人到府上问张国维是否归降,张国维随即考验自己二个儿子的态度,大儿子张世凤答曰:“绝不苟且偷生,愿随父亲左右。”次子张世鹏则是答曰:稍缓片刻,仍待考虑。张国维听罢勃然大怒,抄起桌子上的石砚向他砸去,未中。次子这才慌忙泣曰:“愿意从容尽节,随父亲慷慨捐躯。”张国维午夜之后穿戴整齐,向八十高龄的祖母辞别,从容书写《绝命书》三章,又写道“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谊在必死。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行其志,勿贻大母死,使吾抱恨泉下!写完后将笔扔在地上,将遗书交给次子,于后院池塘跳下,宁死不降,殉国而死。

    张国维、倪元璐是忠臣,平日里比较勤政,看到油锅,想起请君入瓮的典故,他们倒是胸怀坦荡,觉得自己没有做亏心事,袁嘉升绝对不是用之来对付自己。果然,袁嘉升微笑着对他们颔首示意。

    接下来,脚步声又响起。首辅大臣陈演、内阁大学士魏藻德、吏部郎中吴昌时等人也都到了。他们内阁等大员也已经注意到了紫禁城加强了戒备,而且袁嘉升这么紧急召开会议,这些让他们心存疑惑,看到大油锅,有点心虚不已,看了一眼御座上的皇帝,但是,袁嘉升还是面无表情。

    不久,嘉定侯周奎、武清侯李国瑞等皇亲国戚也到了,三人看到油锅里滚烫的油冒着热气,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诸位大臣基本到齐后,各位跪地齐声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行君臣大礼三跪九叩。

    袁嘉升沉声道:“诸位爱卿平身!”

    听到皇上这句话,诸位大臣再次齐呼道:“谢万岁!”一个个齐刷刷的站起身来,开始早朝。

    按照程序,王承恩首先走上前说道:“诸位有本便奏,无事退朝。”

    王承恩话音刚落,户部尚书倪元璐率先出列大声道:“启禀皇上,三边将士缺饷已久,总督孙传庭未索要钱粮,只是需讨要一份圣旨,让他就地筹饷。南宁侯左良玉前些日子也来索要钱粮。”

    袁嘉升道:“南宁侯左良玉拥兵自重,躲在湖广地区烧杀抢掠,分明是养贼自重,暂时不用管他,朕量他一时半会不会有事。倒是孙传庭忠心为国,传旨让他便宜行事吧,让他总领陕西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