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从挽明开始-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猿晌薹ú垢绷覆荩吃羧站帽芈遥”径较衷诘鹊木褪且桓龌幔沟紫鸫吃簦员ㄊザ鳎 �
孙传庭的耳朵因为入狱,已经不太好使,所以声音格外响亮,他一拳重重地打在桌面上,然后豁然拔出腰间的尚方宝剑,喝道:“众将随我誓死守卫潼关,杀敌报国!!”
诸将顿时也被孙传庭的英气感染,身上的甲叶随之被震得哗哗作响,大声说道:“末将遵命!”
第二天,刘宗敏继续攻潼关。孙传庭身穿山文甲,腰挂尚方宝剑,又亲自带领随身亲兵在城墙上四处奔走,指挥杀敌。
孙传庭眉星剑目,长短适中的胡子恰到好处留在嘴巴上面,护颈的铁盔之下长有一张浓重的国字脸,高挺的鼻梁给他平空增添了几分英气和威严。虽为一名文官,但是却给人一种沙场大将的感觉,气场强大。他每走到哪里,哪里就士气大振,明军拼命地与农民军撕杀。刘宗敏的农民军连续猛攻数次均被打退,伤亡巨大,只好退军。
“督师!闯贼们退了!”白广恩一脸血污,兴冲冲地跑过来跟孙传庭报告:“末将愿领骑兵三千,出关追杀闯贼!”
“不可!贼人的主力伤亡并不大,败而有序,退而不乱,后撤只怕是诱敌深入之计,如果本督没有猜错的话,城外二十里以内定有伏兵。本都督察看过地形,那里是一片深谷,易攻难守。传本都督将令,穷寇勿追。”
“末将遵命!”白光恩道。
第二天,刘宗敏仍然率军来攻,又佯装败去。
“白广恩,本督命你率领本部兵马五千,杀出潼关。”孙传庭下令。
“都督,明知流寇有诈,为何还要出战?”白广恩不理解。
“兵不厌诈!刘宗敏是个莽夫,我们不如将计就计。白将军,你率军追击,不管战况如何,追击十里即可返回。”孙传庭说。
当时已经天黑了,沉重的潼关大门,吱吖一声缓缓打开,白广恩率先带五千骑兵杀出。后方孙传庭命副将高杰率领精锐两万秦兵悄无声息地出关埋伏在前方山谷两侧。
“孙传庭终于沉不住气了,看老子把秦军一网打尽!”见白广恩出潼关,刘宗敏顿时大喜过望,五万农民军精锐守株待兔。
结果,白广恩的骑兵追到一半,就不追了。
“妈个巴子!”刘宗敏不甘心到嘴的肥肉就这样溜走,立刻率领五万精锐猛追。
就快到潼关之时,忽然两侧山谷出口突然被山上滚落的巨石所堵,高杰的伏兵从两侧杀出:“别人贼人跑了!”
“糟糕,中计了!”刘宗敏大惊失色,得知已经没有退路,继续下令追杀:“跟他们拼了!”
此时,前方白广恩部骑兵突然勒马停住杀回,山谷里杀声大作,闯军受到三面夹击,立时军心大乱,再加上地形被限,骑兵更是无法冲锋,只能下马拼命抵挡。
孙传庭的秦军虽然多为新兵,但天生悍勇,以一当十,大破闯军,战争变成了单方屠杀。
“跟我杀!杀光流寇!”孙传庭也亲自带了一万人杀出,放火箭射杀刘宗敏的农民军,近身则肉搏。
刘宗敏的军队大败,被一路追杀,最后只带了三四千人逃回开封。
秦军大胜,俘获农民军的家属四五千人。高杰请示孙传庭,孙传庭说:“都是贼寇家属,一律问斩!”
“这…是否要请示朝廷?”高杰问道:“这毕竟是四五千条人命。”
“我们现在粮食不够,先斩后奏!”孙传庭下令道:“慈不掌兵,本督自有分寸!这年头,不杀点人不足以敬天下之效尤!”
不久,孙传庭派人到京城报捷,袁嘉升收到捷报,知道陕西关中算是保住了。他还收到督军的密报,说孙传庭滥杀贼人的家属。
“都是朕的子民啊!”袁嘉升虽然心疼,但也知道孙传庭是迫不得已,他突然想起了招安李自成。不如趁李自成新败,派人去招安他。如果招安了李自成,让他率军去打张献忠或者满清八旗,那对大明来说是极好的局面。
袁嘉升知道,历史上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还派人去跟崇祯谈判,说他并不愿意夺取大明江山,只求封个西北王即可,并给退兵费100万两白银。
这倒并不是说李自成有多么不思进取,这其实恰恰是一个理性的选择,留着崇祯皇帝比自己称帝更合适。因为当时大明还十分混乱,北方满清八旗虎视眈眈;西有张献忠蠢蠢欲动,南方明朝的正规军几乎并没有受到北方战乱的影响,能够打仗的士兵不下百万。
李自成一旦攻破了北京城,就在劫难逃了,农民军就得亲自和满清八旗打仗,而且南明那些势力肯定视自己为天底下最大的仇人,亡君之恨如杀父之仇,联合满清打农民军也是大概率事件。历史上,南明朝廷正是这么干的。李自成的大顺也正是这么亡国的。
李自成兵围北京城,仅是要崇祯皇帝答应自己西北称王的割据要求。他之所以步步紧逼,就是想用军事上的胜利来和大明谈判。
但是袁嘉升也知道,招降农民军,利用农民军也是很不容易的,且不说他们听不听指挥。张献忠就反反复复投降和反叛明朝。
他知道,要想彻底解决农民军,必须先解决流民问题,而要解决流民,则需要解决土地和粮食的问题。只有解决了粮食和土地问题,大明的根基自然牢固,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流自然就会土崩瓦解,还需要深化内政革新。不过,这些革新都需要时间和过程,在那之前,倒是可以派人去招安一下李自成,至少这样,可以扰乱农民军的军心。农民军中要接受朝廷招安的将领,也有很多,更何况,李自成现在大败,损失惨重,军心已然浮动了。
“来人,传旨给孙传庭!”想到这里,袁嘉升叫来王承恩,让他再去潼关传旨。
第22章 皇太极之死(1)()
就在袁嘉升派人尝试招安李自成之时,辽东总督吴三桂派人送来密报,盛京的八旗军似乎有异动。袁嘉升算一算时间,应该是皇太极的死期快到了,他准备介入满清皇位的继承之争。历史上,皇太极死后,他的儿子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争位,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才导致小福临顺治皇帝捡了便宜。如果大明王朝支持豪格即位,那么满清内部很可能就内乱了。
实际上,清朝远没有那么厉害。如果没有吴三桂投降,还有孔有德等人的投降,清朝打不打得进关内。满族崛起于辽东,那里天寒地冻,粮食生产能力低下,人口稀少,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国力。当时皇太极一生都想得到大明王朝的承认,和大明议和。崇祯四年,皇太极还写信给崇祯皇帝:“金国汗谨奏大明皇帝,小国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图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边官作践太甚,小国怀恨,不得上达,遂致兵戈延于今日。若称兵无已,彼此受祸何益!倘和事一成,彼此蒙福无量,此小国所以愿见太平也。”皇太极在给崇祯的信中,处处以小国可汗自称,而根本没有那种要灭掉明朝的想法。
袁嘉升心想,如果大明王朝指定要和豪格议和,那么豪格算是实现了皇太极的梦想,那么他的威望一定大大增加。到时候,辽东就有好戏看了。他立即密令吴三桂,继续探访皇太极的消息,准备派人联系豪格议和。
1643年,农历八月初八,盛京,皇太极亲自炮去睿亲王府家宴,他想立豪格为皇位继承人,去试探一下多尔衮的口风,还有野心。皇太极自从锦州战场上回来,就经常感到头部晕眩,近日发作得越来越频繁,每日里时常心悸,身上虚汗沁出,夜间也往往惊梦不断。然而召太医来诊脉,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只开些宁神滋补的药来交差。皇太极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了,他生前最为信任的内大臣索尼与图赖,都劝他早立大清皇位的继承人。
皇太极也有自己的考虑,就目前的局面来看,他的长子豪格即位最合适不过。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比他的十四叔多尔衮还大三岁,而且从努尔哈赤的时代起,就开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了,立下了赫赫战功。豪格也很有战略眼光,在处理与朝鲜、蒙古察哈尔的战略关系上,也把握得到位。到1643年,豪格已经成为大清国位高权重的人物。而皇长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诸王包括多尔衮在内都不具备的优势。
但是,皇太极也知道,多尔衮是豪格最大的威胁。豪格虽然优秀,但他比多尔衮要差一点。豪格与多尔衮多次并肩作战,经常是多尔衮为主帅,豪格为副帅。皇太极要留给豪格的两黄旗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关系也很不和睦。如果强立豪格为皇位继承人,满清大旗可能走向分裂,这也是他迟迟不愿立储的原因。
“皇兄大驾光临,不知有何重要的事?”多尔衮对皇太极的到来感到意外,一般皇太极有事,都是召他入宫。
“今日无事,只想来找十四弟喝酒聊天。”皇太极说。
那天,多尔衮对皇太极的到来没有表现出异样,照常请了舞姬歌女表演来助兴。多尔衮身材细瘦,虬须,显得很干练,他比豪格能沉得住气,就连皇太极也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他真正的心思。
“十四弟,朕最近老是梦到父亲,他当年最疼你了。你对皇兄说说心里话,你是不是也怪我当初没有保住你的母亲。”几杯酒下肚,皇太极知道多尔衮心中是有巨大的悲愤的。想想看,多尔衮的母亲年轻貌美,却被弄得声名狼藉,正值三十七岁盛年,却不得不给努尔哈赤殉葬。有人曾给皇太极报过信,说多尔衮曾经认为皇太极的皇位是从自己手里巧取豪夺走的。
母亲阿巴亥大妃,是多尔衮心中永远的痛。阿巴亥和努尔哈赤是老夫少妻,两人年纪相差31岁,她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第十五子豫亲王多铎,当年都很年幼。
后金有收继婚习俗,故努尔哈赤考虑在身后由大贝勒即二子代善继娶阿巴亥的打算。代善也知道父亲的这一想法,而阿巴亥也希望在努尔哈赤故去后在后金政权中寻找靠山。而后,随着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在天命五年引发大妃事件:努尔哈赤认为家丑外扬也有失体统,并未予追究。阿巴亥与代善相好,无非是想依靠大阿哥在家族中的政治地位,给三个小儿子铺开以后的生路。与此同时,她也留有一手,送食物给代善的同时,也送了一份给四贝勒皇太极,但皇太极心机深沉,他接受而未食但代善接受而食之;小福晋德因泽又告发说大福晋经常深夜出宫到代善家去;还告发说举行聚会时,大福晋精心打扮和代善眉来眼去。努尔哈赤派人调查属实,但由于家丑不可外扬,即以私藏金银的罪名而将阿巴亥“离弃”。多尔衮后来查到,德因泽告发是受到皇太极的指使,以达到排挤代善,打击乌喇那拉氏的目的。
后来,68岁的努尔哈赤亲率13万大军攻打由明朝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因身受重伤,大败而归。伤势稍好后,又亲率大军出征蒙古,半个月后胜利回师,不久因病势加重住在清河温泉处疗养。年老的努尔哈赤自知大限已到,命人去请大福晋阿巴亥乘船由太子河顺流而下,到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