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家-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国自己的特色,就必须通过四个主要的途径。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指导;二是要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以求能为此更好地服务;三是要有分辨地继承我国古代思想中有关科学心理学的可贵观点、论断和学说,以发扬国光;四是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对科学心理学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科学心理学自己的血肉。
潘菽的主要论著:专著有《心理学概论》(1929)、《社会的心理基础》(1929)、《心理学的应用》(1934)、《心理学简札》(1984),主编《教育心理学》(1981),与高觉敷共同主编《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1983)等。
陆志韦
陆志韦(1894~1970),浙江吴兴县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之一。他家境清寒;19岁开始担任中学语文教师。不久,去美国留学。1920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心理系教授。1926年任燕京大学心理系主任兼教授。1936年任该校校长兼心理系教授,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陆志韦曾任中华心理学会研究股主任(1921),又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1937),他前期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曾改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博士论文),以及在1929年和1936年,两次修订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他的心理学学识渊博,兴趣广泛,著述甚多。
陆志韦的主要论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简编》的中译本(1926)、《社会心理学新论》、《中国儿童的无限制联想》(1932)、《遗忘的条件》等。
曹日昌
曹日昌(1911~1969),河北束鹿人。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心理系。194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曾在香港大学任教,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曹日昌的主要实验研究工作有:知觉、学习、记忆以及有关提高生产劳动效率等问题。在基本理论方面,他是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倡导者之一。他善于评价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并对有关的争论作出适时的概括,主张心理学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研究依赖于社会实践的心理现象(反映过程)的普遍规律。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为认识人的心理奠定了基础,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意识、认识)的运动、发展的规律。心理学研究意识、认识活动的规律,认识了这些规律,也就认识了心理,而达到认识的最高峰。” 曹日昌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是不可穷尽的。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对事物的认识的阶段性成果,没有什么理论是最后的。对于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都必须经过一些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而在达到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有较全面或较深入的认识。由于心理学的发展还在年轻的阶段,我们对于各种心理现象的认识还是很初步的,有的甚至还根本没有什么认识,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就更需要多次的反复。”
曹日昌的主要论著有《 新心理学方法的建立》(1939)、《 间隔学习与集中学习的研究》(1948、1950)、《 心理学研究什么?》(1959)、《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965)、《对弱电集中控制电站信号显示的工程心理学的意见》(合作,1966),以及《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主编,1964)。
陈大齐
陈大齐(1886~1983),浙江海盐人,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专长普通心理学。
陈大齐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北京政法专门学校预科教授。1914年起任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兼任哲学系主任,心理系主任、教务长,并一度代理校长。1930年任考试院秘书长,1934年转任考试委员会委员长,1948年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校长。1949年协助苏芗雨创建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哲学系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实验,1918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他还系统介绍了当时西方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等。他在理论心理和实验心理上的开拓,是中国现代心理科学建立的基础之一。
陈大齐主要论著:《辟“灵学”》《心灵现象论》《民族心理学的意义》《迷信与心理》《儿童的被暗示性》《德国心理学派略说》和《荀子的心理学说》等。早年译著有《审判心理学大意》('德'马勃原著)、《儿童心理学》('德'高伍柏原著)。
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县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1923年,陈鹤琴创办鼓楼幼儿园,作为儿童理论研究的实验园地。1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其中第一章“照相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发表他的儿子陈一鸣从一个半月到两岁七个月的生活照片86幅,展示婴儿的发展进程,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这在当年可算是先进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是比较早的。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
陈鹤琴是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位学者。他同时研究儿童,同时办幼儿园,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他所讲所写大部分是他自身的观察研究所得,是他自身的体会和心得,所以阅读或听讲的人都会感到特别亲切有益。这是很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一种学风。
丁瓒
丁瓒(1910~1968),江苏南通人。早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研究和讲授医学心理学,并在北平市立第一卫生事务所、育英中学校和仁立地毯工厂创办心理卫生咨询门诊。抗日战争时期任重庆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负责创建心理卫生室的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丁瓒主张:人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到人的心理水平的、具有特殊新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这也就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科学性质问题的正确解决决定于对心理学对象问题的正确认识。作为研究人的具有新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丁瓒又是中国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倡导者。他强调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医学心理学的指导思想。 丁瓒重视医学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主张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基础训练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著有《心理卫生论丛》(1945)、《青年心理修养》(1946)等书。
高觉敷
高觉敷(1896~1993)又名高卓。浙江温州人。早年就学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香港大学教育系。历任商务印书馆哲学教育部主任编辑、广东襄勤大学教育系主任、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部主任、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高觉敷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上,既反对二元论,也反对还原论。他以为用还原论代替二元论是不足取的。排除二元论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列宁所主张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在心理学史问题上,高觉敷认为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心理学史工作者,既要看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又要看到它的发展的内在逻辑,二者不可偏废。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决定论原理,我们可以把内部逻辑视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将外部社会历史条件视为第二位的原因。”
对于心理学各个流派的估价问题,高觉敷以为心理学家的世界观和他们在科学上的成就要区别对待,对具体的人要作具体分析,不要因为某一心理学家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就抹煞他在某一问题上的科学成就,也不要因为他在某一问题上的科学成就就硬要把他提高为唯物主义者。这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要掌握全面材料,不要轻下断语,以期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高觉敷的主要论著:《现代心理学》(1935)、《群众心理学》(1934)、《教育心理学》(1946)。他主编了教育部全国统编教材《西方近代心理学史》(1982)、《中国心理学史》(1985)、《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1987)和《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199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