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理智新论(上)-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莱布尼茨都作过研究,有自己的见解和或多或少的贡献。总之他是历史
上少数几个最博学的人之一,普鲁士的腓特烈“大王”甚至曾说莱布尼茨“本
①罗素:《西方哲学史》
1976商务版,下卷
119页。
人就是一所科学院”。莱布尼茨不仅自己研究了各门科学,而且非常热心于
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在柏林建立起了科学院,他本
人也在
1700年被任命为柏林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他也为了在全欧洲推广和
发展科学事业,曾先后向波兰的国王、俄国的沙皇彼得一世、奥国的皇帝建
议,在德累斯顿、圣彼得堡、维也纳都建立起科学院。只是当时欧洲还充满
了战争动乱,这些封建帝王们忙于争权夺利,并无心发展科学事业,莱布尼
茨的这些努力也都失败了。据说莱布尼茨也曾给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写信,
建议在北京也创设一所科学院,这愿望当然也未能实现。莱布尼茨的这些努
力虽大都只是徒劳,但他这种热心科学事业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由于最初任命莱布尼茨为王家图书馆长的不仑瑞克公爵及其继承者都先
后去肚,新接任的公爵就是后来成为英国国王的乔治一世,对菜布尼茨似乎
素无好感,当他接任英王的时候,就并未把莱布尼茨带往英国而仍让他留在
汉诺威。据说这主要也是因为莱布尼茨与牛顿为微积分的发明权等问题的争
执,使英国人不喜欢莱布尼茨的缘故。不管怎样,莱布尼茨的暮年似乎颇不
得意,1716年
9月
14日就在汉诺威冷落地去世了。
从上述西欧和德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以及莱布尼茨个人的一生经历,我们
可以看出莱布尼茨为什么会一方面宣扬落后乃至反动的唯心主义哲学,另一
方面又在科学上有卓越成就,并在其总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包含着某些合
理的、进步的因素。这种复杂的、矛盾的状况,并不是偶然的。他本来早在
青少年时代就已接触到反映当时西欧较先进国家资产阶级利益的唯物主义哲
学如霍布斯以及伽森狄、笛卡尔等人的思想,并表示曾为它所吸引。但他终
于放弃了唯物主义而转向唯心主义,这决不能以他个人的“一念之差”或仅
用思想方法上的错误或片面性来解释,而应看到正是他所代表的当时德国资
产阶级的软弱地位和向封建势力屈膝投降乃至讨好献媚的政治需要决定了他
不得不如此。如前所述,他自己就曾明白表示他之所以不能接受例如笛卡尔
的关于物质实体的观点,要另外提出一种关于实体的学说,是为了给重新统
一基督教提供一种哲学理论基础。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是一种为宗教教义提供
新的理论基础的反动的僧侣主义,是为资产阶级迎合封建势力的需要这一政
治目的服务的,对于他的哲学的这一主导方面必须给予彻底的批判。但当时
德国的资产阶级毕竟还是一个新兴的阶级,虽然由于自身力量的软弱而不得
不向封建势力妥协投降,但终究还是有求得自身的发展的愿望,并且不能不
对其他较先进国家资产阶级的地位特别是其所创造的新的科学文化有所向
往。这就是在莱布尼茨的反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又包含有一些有进步意义
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因素,以及在科学上能做出积极贡献的主要原因。我们
从上述莱布尼茨的一生经历中可以看出,他与当时整个西欧的几乎所有最主
要、最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都有直接间接的联系,而他不仅十分勤奋好学,
又十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和成就,并加以综合、提高,从而作出自己创造
性的贡献。他的科学成就,并不仅仅是德国一国的产物,而是当时整个欧洲
在资本主义发展条件下所取得的科学成果的结集,是那一时代整个科学水平
的反映。科学技术历来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不应该也不可能受人为的国
界的限制。产生在经济、政治状况都十分落后的德国的莱布尼茨,在科学上
却可以达到当时国际最先进的水平,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考察莱布尼茨思
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之所以不能限于德国一国,而要看到当时西欧其他主
要国家的社会状况,以及在这些国家里产生的主要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莱布尼
茨的影响,道理也就在这里。
茨的影响,道理也就在这里。
①而马克思在
1870年
5月
10
日致思格斯的信中也曾说:“你知道,我是佩服莱布尼茨的。”
②当然,这不
是说对菜布尼茨该无批判地垒盘肯定,对其哲学中反动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
学方面,从他同时代的进步思想家如培尔等人,到伏尔泰以及包括狄德罗本
人在内的“百科全书派”唯物主义者,都是一再加以批判、否定。乃至嘲笑
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此更是作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总之,不能因
为莱布尼茨是个唯心主义者就抹煞他哲学中的合理因素,特别不能抹煞他在
科学上的伟大贡献;同时也不能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就忽视对他哲学
上反动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应该对他一分为二地、实事求是地作
出恰当的评价和阶级的,历史的分析。
二
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通常被称为“单子论”,他自己也常称之为“前
定和谐系统”。这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在和当时西欧资
本主义发展较先进国家新兴资产阶级的机械唯物主义作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在他最初发表他已趋成熟的哲学观点的《新系统》一文中,他概述了
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表明他在少年时代本来接受了经院哲学中所讲的亚里
士多德的观点,后来读了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著作,一度为他们那种
“机械地解释自然的美妙方式”所吸引,就摒弃了经院哲学那种用“形式”
或“功能”等实际上什么也不能说明的东西来解释自然的方法,而相信了“原
子”和“虚空”,也就是为伽桑狄所复活了的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观点。
可是当他作了进一步思考之后,发现这种观点有许多缺点和困难,因此就又
抛弃了这种观点而想到要把当时已身价大落的“实体的形式”重新召回,不
过要给以新的解释,这无异于表明他又放弃了唯物主义而回到了经院哲学的
唯心主义路线,不过不是简单地回到原封不动的旧观点,而是要给予旧观点
某种改造以适应新的需要。
莱布尼茨之所以要抛弃唯物主义而仍旧转向唯心主义,诚然是当时十分
①见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莱布尼茨主义”条;又见
Assezat主编《狄德罗全集》第十五卷,第
440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2卷
489页。
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妥协投降的政治需要所决定的,但就理论上
来说,也确实是由于他看到了当时那种唯物主义的机械论的局限性,看到了
那种机械论的自然观,特别是关于物质实体的观点所陷入的矛盾困境和难以
自圆其说。
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妥协投降的政治需要所决定的,但就理论上
来说,也确实是由于他看到了当时那种唯物主义的机械论的局限性,看到了
那种机械论的自然观,特别是关于物质实体的观点所陷入的矛盾困境和难以
自圆其说。
性”与“不可分的点”的矛盾。在他的《神正论》一书的序言中,也写道:
“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著名的迷宫:一个是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
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在于有关连续性和看来是它
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而这问题牵涉到对于无限性的考虑。前一个问
题烦扰着几乎整个人类,而后一个问题则只是得到哲学家们的注意。”①前一
个问题是他在《神正论》中企图解决的,这里撇开不谈,后一个问题则正是
他作为哲学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莱布尼茨认为,在当时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中,如伽森狄等原子论者和另一些科学家,肯定万物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或
微粒构成,就是只肯定了万物都是一些“不可分的点”的堆集,而否定了真
正的“连续性”;反之如笛卡尔及其学派乃至斯宾诺莎,则只是肯定了“连
续性”而否定了“不可分的点”,因为如笛卡尔既肯定物质的唯一本质属性
就是广延,有广延就有物质,从而否定了“虚空”,也否定了为“虚空”所
隔开的“原子”即“不可分的点”。这样,这些哲学家们在“连续性”和“不
可分的点”这个问题上就各执片面而形成了不可调和的对立。这个问题。实
质上和“全体”与“部分”或“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密切相联,甚
至就是同一个问题。凡是肯定:‘连续性”而否定“不可分的点”的哲学家,
也就肯定“全体”或“一般”,而否定了“部分”或“个别”的实在性;肯
定“不可分的点”而否定“连续性”的哲学家则与此相反。可是,在莱布尼
茨看来,“连续性”的规律是宇宙间的一条基本规律,是不能否定的;同时,
万物既是复合的,就必须是由一些真正的“单位”或“单元”构成,否则就
不成其为复合物,因此作为真正的“单元”的“不可分的点”也是不能否认
的。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但是,当时的机械唯物主义者都只是就广延性、
就量的规定性着眼来看物质的本性,就始终无法把两者真正结合起来而陷入
了不可解决的矛盾。
其次,照菜布尼茨看来,那种唯物主义的原子论的观点,虽似乎肯定了
“不可分的点”,但那种原子既是物质的,就必须有广延,而凡是有广延的
东西,总是无限可分的;广延就意味着“重复”,“重复”的东西就不是“单
纯”的,不是不可再分的东西,不是事物的最后的“单元”。或认为原子的
不可分是在于它的坚硬,但坚硬性也总只能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坚硬到
永远不可分割的东西。因此,如果说“原子”照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
的意思,则“物质的原子”在菜布尼茨看来就是个自相矛盾的概念。这也就
是他虽一度认为“原子”与“虚空”的学说最能满足想象而加以接受,但经
过深思熟虑后又觉得不能成立而加以抛弃的主要理由。
再次,莱布尼茨认为,当时的唯物主义物质观,不论是肯定“连续性”
或肯定“不可分的点”的,既都只从广延着眼,就无法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
①见
Dle Philosophischen Schriften von G。W。leibniz,herausgegebenvon C。J。 Gerhardt,Berlin,1875—90(以下
简称
G本)6卷,29页;God。 GGuil。Leibnitii opera phllosophica quae extant latina,gallica,germanica omnia。 ed。
J。 E。 Erdmann,Berlin,1840(以下简称
E本),第
470页
a。
因为广延本身不能成为运动的原因,那种机械的物质观就都只能把物质本身
看作不能自己运动的东西,运动是从外加到物质中去的。而照莱布尼茨看来,
完全只是被动而不能自己运动的东西,是和“实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