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人类理智新论(上) >

第13章

人类理智新论(上)-第13章

小说: 人类理智新论(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性质上还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从莱布尼茨的时期直到黑格尔的时期,德国
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他们的哲学也都是德国软弱资
产阶级既要向封建势力妥协投降,又还是有求自身的发展的进步愿望这样一
种矛盾地位的反映,只是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因此莱布尼茨理应被看
作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

世纪初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比较起来,虽然程度上有很大不
同,特别是和黑格尔比起来,莱布尼茨的辩证法思想不是那么自觉和系统,
但性质上还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从莱布尼茨的时期直到黑格尔的时期,德国
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他们的哲学也都是德国软弱资
产阶级既要向封建势力妥协投降,又还是有求自身的发展的进步愿望这样一
种矛盾地位的反映,只是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因此莱布尼茨理应被看
作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

在了解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的主要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来
看一看莱布尼茨在《人类理智新论》中所阐述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他和
洛克进行斗争的主要问题了。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他的“单子论”体系的
一个组成部分,无非是关于人类灵魂这种“单子”如何凭其较其他动物等所
具有的更清晰的“知觉”即“察觉”或“理性”反映宇宙万物的学说而已。
他的认识论的基本理论,是他的关于“单子”、“连续性”和“前定和谐”
的哲学基本原则在关于人类认识问题上的一种具体运用。从根本上说来,认
识只是人类心灵这种较高级的单子的“知觉”在其“内在原则”推动下的某
种发展,而单子既无“窗子”可供事物出入而是彻底孤立的,因此这种认识
即或多或少清楚的“知觉”就不可能是外物对心灵影响的结果而是内在固有
的。这就决定了他的认识论的根本立场是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
义先验论。诚然他也说单子是凭其知觉“反映”了全宇宙的,但这所谓“反
映”与我们所理解的“反映”是根本不同的,它并不是外物作用于我们感官
的结果,而是指单子的知觉自身的发展变化与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的“前定
和谐”。他就是站在这种唯心主义先验论或唯心主义唯理论的立场来与洛克
进行论战。

在显然是《人类理智新论》全书基本完稿以后写的该书“序言”中,莱
布尼茨对他和洛克的主要分歧和争论之点,自己作了一个总结。他首先就从
路线上把自己和洛克对立起来,指出:“他(指洛克——引者)的系统和亚
里士多德关系较密切,我的系统则比较接近柏拉图,虽然在许多地方我们双
方离这两位古人都很远。”①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动摇于唯物主义
与唯心主义之间的,虽然最后仍倒向唯心主义,但当他对柏拉图派的“理念
论”进行批判时,往往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特别是在认识论上,其出
发点是有强烈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倾向的。通常也认为正是亚里士多德首先确
立了“凡是在理智中的,没有不是先已在感觉中的”这一经验论的原则。说
洛克的系统和亚里士多德关系较密切,实际上就是说洛克和亚里士多德一样
基本上都是站在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立场。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洛克也
和亚里土多德一样有动摇性和不彻底性,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至于柏拉
图,则不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而且他的“回忆说”认为人的认识
只是灵魂对自己在降生以前在“理念世界”原已具有的知识的“回忆”,这
正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最粗野的原始表现。莱布尼茨自己承认他的系统接近
柏拉图,也就是承认不仅他的“单子论”是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一样的一 


①本书“序言” 
2。(第 
2页)。

种客观唯心主义,而且他的认识论也是和柏拉图的“回忆说”一样的一种唯
心主义先验论。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样也就把他自己和洛克的对立的
实质明确地指出来了,这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即反映论的
对立和斗争。此外,在本书正文的开头,莱布尼茨又借书中代表洛克的“斐
拉莱特”之口对代表莱布尼茨本人的“德奥斐勒”指出:“您是拥护笛卡尔
和拥护《真理的追求》一书的著名作者(即马勒伯朗士——引者)的意见的;
我却发现贝尼埃所阐明的伽桑狄的意见比较容易些和自然些。”
种客观唯心主义,而且他的认识论也是和柏拉图的“回忆说”一样的一种唯
心主义先验论。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样也就把他自己和洛克的对立的
实质明确地指出来了,这就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即反映论的
对立和斗争。此外,在本书正文的开头,莱布尼茨又借书中代表洛克的“斐
拉莱特”之口对代表莱布尼茨本人的“德奥斐勒”指出:“您是拥护笛卡尔
和拥护《真理的追求》一书的著名作者(即马勒伯朗士——引者)的意见的;
我却发现贝尼埃所阐明的伽桑狄的意见比较容易些和自然些。”接着并指
出:“他(指洛克——引者)的思想大体上是足可在伽森狄的体系中找到的,
后者则骨子里就是德漠克利特的体系;他赞成有虚空和原子;他相信物质能
够思维;他认为没有天赋观念;我们的心灵是‘白板’;我们并不是永远在
思维;并且他似乎有意于赞成伽森狄对笛卡尔所作的绝大部分反驳。”②这实
际上就表明洛克和莱布尼茨之间的斗争,是德谟克利特路线与柏拉图路线之
间的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近代最初以伽森狄等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
验论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的斗争的继续和发展。虽然接着“德
奥斐勒”也表明他“己不再是笛卡尔派”,并自诩他的体系似乎已“把柏拉
图和德馍克利特,亚里土多德和笛卡尔,经院哲学家和近代哲学家,神学、
伦理学和理性,都结合起来了”,③但这实际只表明莱布尼茨力图把各种对立
的思想加以折衷调和的一贯倾向(这也是符合菜布尼茨的实际情况的),以
及他和笛卡尔在某些具体观点上已发生分歧,而就根本立场上来说。他还是
仍旧站在笛卡尔派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即先验论一边。例如他“一向是并且现
在仍然是赞成有笛卡尔先生所曾主张的对于上帝的天赋观念,并且因此也认
为有其它一些不能来自感觉的天赋观念”,④这也是他自己公开承认的。这表
明他在认识论的根本观点上和笛卡尔一样是个唯心主义先验论者。

由于这种根本立场上的分歧,莱布尼茨就和洛克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
行了斗争。

斗争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的心灵究竟是“白板”,还是具有某种
“天赋观念”或“天赋原则”的问题。洛克在《人类理智论》的第一卷中,
从各个方面大力驳斥了“天赋观念”或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理性原则”或
“实践原则”的学说,主张人心原来是一块“白板”。他的矛头也许直接的
是针对他当时英国剑桥大学某些新柏拉图主义者,但当然同时也是针对笛十
尔的。莱布尼茨虽然自称已“不再是笛卡尔派”,但在这个问题上则仍然公
开承认自己赞成笛卡尔的关于天赋观念的主张,并且说他按照自己的新的体
系已比笛卡尔的主张还走得更远了,“甚至认为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
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与它的”。①这就是说,笛卡尔还只
承认关于上帝的观念以及其他有些观念如关于逻辑的基本思想律和几何学公
理之类的观念是天赋的,并不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而莱布尼茨则根据
他的“单子”没有“窗子”可供事物出入的主张,就认为一切观念都不能来
自心外,都是天赋的了。这在一定意义下是把“天赋观念”的先验论学说椎。。 

①本书一卷一章(第 
29页)。 
②同上,(第 
30页)。 
③同上(第 
31页〕。 
④同上一卷一章 
51(第 
36页〕。 
①本书一卷一章 
1(第 
36页)。

到了极端而陷入更加绝顶荒谬的境地了。不过就另一意义来看又可以说莱布
尼茨从笛卡尔的观点后退了一步,不是象笛卡尔那样认为这些观念就是现成
地、清楚明白地夭赋子人心之中,而只是认为“观念和真理就作为倾向、禀
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而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的,
虽然这种潜能也永远伴随着与它相应的、常常感觉不到的某种现实。”。。 
到了极端而陷入更加绝顶荒谬的境地了。不过就另一意义来看又可以说莱布
尼茨从笛卡尔的观点后退了一步,不是象笛卡尔那样认为这些观念就是现成
地、清楚明白地夭赋子人心之中,而只是认为“观念和真理就作为倾向、禀
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而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的,
虽然这种潜能也永远伴随着与它相应的、常常感觉不到的某种现实。”。。 总之,
心灵既不是象一块空白的板或完全一色的大理石,也不是在上面已有完全刻
成了的象,而是象“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如果在这块石头上本来有些
纹路,表明刻赫尔库勒的象比刻别的象更好,这块石头就会更加被决定<用
来刻这个象>,而赫尔库勒的象就可以说是以某种方式天赋在这块石马里
了,虽然也必须要加工使这些纹路显出来。”②尽管似乎作了些让步,莱布尼
茨维护“天赋观念”的基本立场仍然未变,而且如上所说还比笛卡尔走得更
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莱布尼茨把观念看作并非一下完成、一成不变的,而
是有个发展过程,需要加工使之清晰,或由模糊而变成清楚明白。这是和洛
克与笛卡尔都不同的。洛克与笛卡尔虽然在是否有天赋观念的观点上根本对
立,但就把观念都看戌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点来说,则是共同的。这种观点当
然是形而上学的,而莱布尼茨的看法则有某种辩证法的因素,尽管是唯心主
义的先验论。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用莱布尼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究竟是一切真理都依赖经验,也就是依赖归纳与例证,还是有些真理更有
别的基础。”③洛克是明确主张:“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
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④这是经验论的根本主张。莱布尼茨与此相
反地认为有些真理性的知识并非来自经验而是天赋的。这是与前一个关于
“‘白板”与“天赋观念”的争论问题密切相关的,或可以说只是前一个问
题的另一种提法。它也是经验论与唯理论斗争的焦点所在。洛克的观点虽不
彻底,也有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但基本上是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立场上的。
莱布尼茨则是从唯理论的观点出发反对了洛克的经验论,虽也抓住了这种经
验论的形而上学局限性而有某些辩证法因素,但归根到底陷入了唯心主义先
验论。照莱布尼茨看来,“象我们在纯粹数学中,特别是在算术和几何学中
所见到的那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