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10-幼科释谜 >

第5章

610-幼科释谜-第5章

小说: 610-幼科释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二
痫痉
属性:仆地作声。醒吐HT 涎。异于惊病。命之曰痫。小儿恶候。痫其一焉。所以然者。气骨不坚。脏腑尚弱。血脉未全。 
乳哺失节。客气相干。惟风惊食。乃痫之原。风属外感。惊属内缘。不内不外。食所是专。盖此三因。三痫各缠。别其 
经络。脾与心肝。然古痫症。称有五端。五脏配合。六畜殊看。一曰马痫。马叫连连。此其所属。心火熬煎。二曰羊痫。 
羊叫绵绵。此其所属。肝风作愆。三曰鸡痫。鸡鸣关关。此其所属。肺部邪干。四曰猪痫。猪叫漫漫。此其所属。右肾 
病传。五曰牛痫。牛吼 。此其所属。脾土湿湮。应声而发。俱各仆颠。心则面赤。吐啮舌尖。肝则面青。手足掣挛。 
肾则面黑。体直尸眠。肺则面白。惊跳头旋。脾则面黄。四肢缓瘫。古人分辨。若是班班。然诸痫症。莫不有痰。咽喉 
梗塞。声出多般。致疾之由。惊食风寒。血滞心窍。邪犯心官。随声所发。轻重断联。虽似六畜。讵竟确然。奚分五脏。 
附会戋戋。 通心主。血脉调宣。豁痰顺气。治法真诠。医者识此。慎毋改迁。痫为心病。痉乃肝 。风邪所袭。太阳 
最先。肝风内煽。相与招延。内外风合。强直难扳。角弓反张。发则如弦。不搐不搦。目惟上观。有刚有柔。悉心以探。 
大约气虚。病根内拴。兼痰挟火。病势难安。治痉之法。其旨甚元。摇头噤口。相类为缘。乘脾合胆。区别其间。 

卷二痫痉
痫痉之分
属性:张元素曰。身软时醒者为痫。身反张。强直如弓。不时醒者为 。十无一生。 与痉。亦惊风之属。 
陈藏器曰。惊痫。即急惊之症。但惊痫发时。仆地作声。醒时吐涎沫。急慢惊。俱不作声。不吐沫也。 
杨士瀛曰。 者。手足冰冷。痉者。举身强直。 痉本一病。当以阳刚阴柔别之。刚者无汗。柔者有汗。其症肢体 
强直。腰身反张。甚于风痫。大抵不治。痫者。卒然晕倒。目瞪流涎。神气郁勃。四肢搐搦。沉默昏愦。似死似生。其 
声恶叫。过后惺惺。治法惟以惊风食三种。阴阳二症。别而治之。如惊痫者。恐怖积惊而发。啼叫恍惚。宜定魄丸、沉 
香天麻汤。风痫者。风邪外袭。先屈手指。如数物乃发。宜追风祛痰丸。食痫者。乳食时遇惊停积。或成癖。或大便酸 
臭。宜紫霜丸。始也身热。抽搐啼叫。是为阳痫。易治。宜龙脑安神丸。始也身无热。手足清冷。不抽掣。不啼叫。是 
为阴痫。难治。宜引神归舍丹。因急惊成痫。宜三痫丹。因慢惊成痫。宜来复丹。取利。胎中受惊成痫。宜烧丹丸。痫 
病方萌。耳后高骨间。必有青纹纷纷如线。见之。急用爪破。须令血出啼叫。尤得气通。更易效也。 
薛己曰。钱云。角弓反张者。由风邪客太阳经也。足太阳主周身之气。其脉起于目内 而行。肝属木主风。所以风 
邪易侵也。夫小儿皮肤未密。外邪易伤。肝为相火。其怒易发。若身反张强直。发热不搐者。风传太阳也。宜人参羌活 
汤。丹溪云。痉比痫为虚。宜带补。多是气虚有火兼痰。用人参、竹沥治之。不用兼风之药。此论实发前人所未发。前 
辈虽云十无一生。盖未尝有此法施于人也。 

卷二痫痉
阴阳二痫
属性:史演山曰。阳痫者。因感惊风三次发搐。不为去风下痰。则再发。曰三次者。或一月。或一季。一发惊搐。必经过 
三度。故曰三次。非一日三次也。所谓惊风三发即为痫者是也。其候身热自汗目上视。嚼沫切牙。手足掣搐。面红紫。 
脉皆浮数。以白解散加五和汤疏解。下痰用水晶丹、半夏丸。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 
吐舌摇头。嚼沫。牙关紧闭。不甚惊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脉沉微。治以固真汤。调宽气饮和解。 
王汝言曰。痫。小儿之恶候也。盖小儿血脉不敛。气骨不聚。为风邪所触。为乳哺失节。停结癖积而得之。其候神 
气怫郁。瞪目直视。面目牵引。口噤流涎。肚腹膨胀。手足掣搐。似死似生。或声或哑。或项背反张。或腰脊强直。但 
四体柔弱。发而时醒者为痫。若一身强硬。终日不醒者。则为痉症。不可不辨。 

卷二痫痉
风惊食三痫
属性:王肯堂曰。全婴方云。风痫因将养失度。血气不和。或浓衣汗出。腠理开舒。风邪入之。其病在肝。肝主风。其症 
目赤面青发搐。宜琥珀散、驱风膏、大青膏。有热。四顺饮。退后与利惊丸下其痰涎。惊痫因血气盛实。脏腑生热。或 
惊怖大啼。精神伤动。外邪入之。其病在心。心主惊。其症忽然叫声发搐。宜琥珀散、镇心丸。有热。四顺饮。利惊丸 
下之。不生别病。食痫其病在脾。脾纳食。其症嗳吐 气。即发搐。此症或大便酸臭。紫丸子下之。以上三症。大同小 
异。并属阳也。各目睛翻斜。手足潮搐。或作猪声。发过即瘥。皆十生一死。 

卷二痫痉
五脏痫
属性:薛己曰。面赤目瞪。吐舌啮舌。心烦气短。其声如羊。曰心痫。面青唇青。两眼上窜。手足挛掣。反折。其声如犬。 
曰肝痫。面黑目振。吐沫。形如尸。其声如猪。曰肾痫。面如枯骨。目白反视。惊跳反折。摇头吐沫。其声如鸡。曰肺 
痫。面痿黄。目直腹满。四肢不收。自利。其声如牛。曰脾痫。五痫通用五色丸为主。参以各经之药。 
王肯堂曰。按千金叙六畜痫。无五脏之分。钱氏始分之。而无马痫。曾氏谓初发作羊犬声者。咽喉为风痰所梗。声 
自如此。其理甚明。言六畜者。强名之耳。故丹溪谓于经既无所据。而治法亦未有五者之分。所以不必分五也。 

卷二痫痉
痫症治法
属性:刘完素曰。大抵血滞心窍。邪气在心。积惊成痫。通行心经。调平血脉。顺气豁痰。乃其要也。假如小儿有热有痰。 
不欲乳哺。眠睡不安。常常惊悸。此皆发痫之渐。即以紫霜丸导之。时间量与此丸。减其盛气。则无惊风痫钓之患。诸 
痫发不能言者。盖咽喉为气之道路。风伤其气。以掩声音道路之门。抑亦血滞于心。心窍不通所致耳。南星炮为末。猪 
胆汁调和少许啖之。极效。若钱氏五痫丸、南星散。以菖蒲汤调下。治痫之要药也。 

卷二痫痉
诸痫不治症
属性:钱乙曰。五痫甚者死。病后甚者亦死。 
娄全善曰。小儿痫病。目直无声。目睹不转。眼生白障。唇黑眼慢。瞳人瞬动。目间青黑。面青指黑。口出涎沫如 
白脓。口噤肚胀不乳。喉如牵锯之声。多睡不乳。身热下血不乳。身体痿软不醒。腹内虚鸣。痞逆而痛。吐利不止。汗 
出壮热不休。卧久不寝。身体反张。大人脊下容一手。小儿脊下容一指。并不治。 

卷二痫痉
痉必拘挛
属性:张涣曰。小儿痉病。所受肝风。怯弱。致筋脉挛缩。两手拳。伸展无力。是名拘挛。宜薏苡丹。 

卷二
疳积
属性:古称儿病。惊疳最大。惊得心肝。疳得脾胃。脏腑因由。各不相蔽。童稚之时。病则为疳。弱冠而后。病成痨瘵。 
同出异名。惟年齿计。元气亏伤。气血虚惫。其原则一。非有他疠。曰惟小儿。脏腑娇脆。饱固易伤。饥亦为害。热则 
熏蒸。冷则凝滞。故疳之来。必有伊芳始。或幼阙乳。耗伤形气。此疳之根。积渐生蒂。或两三岁。乳食无制。此疳由脾。 
过饱反瘁。或喜生冷。甘肥粘腻。此疳由积。肠胃气闭。或母自养。一切无忌。喜怒淫劳。即与乳吮。此疳由母。传气 
为戾。或因病余。妄行转泄。胃枯液亡。虚热渐炽。此疳由医。冒昧错治。大抵疳病。缘此等弊。然而古人。五脏分隶。 
各有症形。各有方剂。肝心肾肺。脾总多累。二十四候。更宜体会。庄氏家传。最为详备。总之疳候。必先贪嗜。盐酸 
炭米。好吃泥块。口渴且馋。形体憔悴。潮热肠鸣。面黄便秽。渐渐腹胀。牙干目眯。揉鼻 眉。脊高项细。甚至缩 
腮。头皮光异。肚大筋青。发焦毛萃。龈烂腿枯。周身疥癞。种种恶候。讵必齐逮。约略形神。实惟危殆。 
为语病家。毋徒嗟喟。失治于前。今亦无奈。 

卷二疳积
疳病原由症治
属性:钱乙曰。大抵疳病。当辨寒热肥瘦。其初病者为肥热疳。久病者为瘦冷疳。冷热交作者为冷热疳。当分治之。诸疳 
皆当补其母。假令日中发潮热。是心虚热也。肝为心母。法当先补肝母。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自愈 
矣。 
危亦林曰。疳者干也。瘦瘁少血也。皆由气血虚惫。脏腑受伤。故有五脏疳。外有蛔疳、脊疳、脑疳、干疳、疳渴、 
疳泻、疳痢、疳肿、疳疮、疳劳、无辜疳、丁奚、哺露。治之各有方。其病多因乳哺失常。肥甘不节。肠胃积滞而得之。 
惟肾疳害人最速。盖肾虚受邪。疳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初作口臭。次传齿黑龈烂。热血迸出。甚则齿脱。宜急治之。 
才得全活。然齿不复生矣。 
张元素曰。疳者。小儿受癖。或久吐泻。医者妄投转过之药。小儿易为虚实。致令胃虚而亡津液。内发虚热。外消 
肌肉。一脏虚则诸脏皆弱。其病目胞肿。腹胀利色无常。渐加瘦瘠。久不痊可。是肠胃有风。宜宣风散导之。后则各根据 
本脏补其母。 
圣惠方曰。凡小儿疳在内。眼涩腹胀。利色无常。或如泔淀。日渐羸瘦。此候可疗。若鼻下赤烂。自揉鼻。头上有 
疮。生痂痛痒。渐渐流引。绕于两耳。时时目赤。头发稀疏。脑皮光紧。头大项细。肌体瘦羸。亦可治也。若唇口被蚀。 
齿龈五色。或尽峭黑。舌下有白疮。上 有窍子。口中时有臭气。齿龈渐染欲烂。亦可治也。若下部开张。有时赤烂。 
痒不可忍。下利无常。亦可治也。若疳蚀脊膂。十指皆痒。自咬指甲。头发作穗。脊骨如锯。有时腹胀。有时下痢。若 
急治之。无不瘥也。惟五疳有绝候。皆不可治。一衬着脚中指底不觉疼。二抱着手足垂 无力。三病未退遍身不暖。四 
脏腑泻青涎及沫不止。五项筋舒展无力。如此之候。皆不可治也。 
初虞世曰。有热疳。有冷疳。有冷热疳。此其要也。热疳者。病多在外。鼻下赤烂。头痒湿痒。五心烦热。掀衣气 
粗。渴引冷水。烦躁卧地。肚热脚冷。潮热往来。皆热疳也。冷疳者病多在内。利色无常。其沫青白。肢体软弱。目肿 
面黧。又一症躁渴卧地。似有热状。惟饮食不进。滑泄无已。亦冷疳也。其有泻多脓血。日加瘦弱。此则谓之冷热疳。 
大抵疳之受病。皆虚使然。热者虚中之热。冷者虚中之冷。治热不可妄表过凉。治冷不可峻温骤补。故曰小儿易为虚实。 
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 
曾氏曰。大抵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而成五疳之疾。若脾家病去。则余脏 
皆安。苟失其治。日久必有传变。脾家病。宜沉香槟榔丸、乌犀丸。更察虚实疗之。有虫者。使君子丸。心腹痛。吐清 
水。虫自下者。二圣丸。诸疳症。皆宜用五疳保童丸、万应丸。常服化积治疳。仍各投本脏调理之剂。宁心、 
茯神汤。调肝、 归汤。调脾、参苓白术散。补肺、补肺散。补肾、调元散。庶各得其宜。前症不致再作。 
叶桂曰。幼儿断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