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10-幼科释谜 >

第13章

610-幼科释谜-第13章

小说: 610-幼科释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稀。黄褐色。或夹食而下。因脾虚所致。或夹黑褐色者。属脾虚而肾水乘之也。若久则惊搐。先五苓散加苡仁以疏肾水。 
次泻黄散以去脾风。再参苓白术散以补脾气。脏寒泻者。粪青不稀不稠。或下清水。未泻腹痛而鸣。啼哭方泻。生三五 
月内有此。周岁则无。因断脐风冷外逼而成。先冲和饮加葱白。次当归散加煨姜。及匀气散、理中汤。疳积KT 泻者。 
面黄肚胀脚弱。头大项小。发稀而竖。肌瘦不食。朝凉夜热。腹有症癖。泻无定色。恶臭。自泻自止。先三棱散加陈皮。 
次乌犀丸、芦荟丸、快肠汤。凡泻痢色青甚而淡黄夹白。寒多热少。此阴邪胜阳。宜守中汤、胃苓汤扶表救里。方进当 
归散加陈皮、紫苏、生姜、糯米。寒甚者。理中汤。加附子、姜、枣。次南星腹皮饮。若泻泄色青淡。有沫。黄稠。热 
多寒少。亦致黄瘦烦躁。宜五苓加苡仁、车前、生姜。解散余邪。仍用茵陈山栀汤送五苓散。退黄色。或万安饮、四神 
丸。 
鳌按。疳积KT 泻。KT 者胀也。其症必目胞肿。腹胀。喜饮水。利色无常。日见消瘦。 

卷三
痢疾
属性:东垣有言。凡发痢疾。白则伤气。赤则伤血。赤白相兼。气血都怫。东垣此言。千古无匹。请申论之。昭昭若揭。 
惟肺主气。气伤肺遏。白由肺来。暑湿所折。惟心主血。血伤心热。赤自心来。暑湿是结。至若痢黄。乃脾胃泄。暑湿 
伤土。饮食无节。黄中白垢。肺脾气郁。黄中赤秽。心脾气夺。五脏俱伤。五色痢溢。治必求本。审之贵悉。因热因寒。 
斯言恍惚。痢必腹痛。后重里急。乃气不宜。津液凝涩。每一滞行。肠痛如刮。大肠既瘀。小肠亦窒。阴阳不分。虚 
实更叠。内经之言。其因不一。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少阳在泉。火淫如 。民病注泻。赤白俱出。此皆病因。非病从 
发。至于噤口。至于休息。痢至于此。多死少活。审脉察症。毋少轻忽。方药所投。庶保无失。 

卷三痢疾
赤白痢原由症治
属性:巢元方曰。小儿痢如膏血者。名赤痢。肠气虚极。肠间脂与血俱下也。蛊毒痢者。寒暑不调。小儿解脱。为毒疠之 
气所伤。邪与气血相搏。毒蕴肠胃。值大肠气虚。则其痢状。血瘀如鸡肝。此毒瓦斯甚热。状如中蛊。故名。脾毒痢歌云。 
脾间有毒号纯阳。本为医人热药伤。致使大肠多结涩。多饶滴血在枯肠。如风腹闭难开眼。身热头温脚转凉。舌赤胸高 
为此候。多啼喘急更如狂。先须解热并开胃。便是明医用药良。此脾受热积。失治。则毒伏。治先凉脾。次去积。若胸 
骨忽高。更加喘急。不治。宜金华散、香连丸。风毒痢歌云。八痢之中风转难。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风豆汁添邪热。胃 
败鸡肝片片全。加赤不须先下积。闭眸绝食不堪看。若归白痢还须下。脏腑频温得本源。 
圣惠方曰。小儿血痢者。由热毒折于血。血入大肠也。血随气循环经络。通行脏腑。常无停滞。若为毒热所乘。遇 
肠虚血渗入肠。则成血痢。小儿肠热。则痢下鲜血。如肠风一般。小儿脓血痢者。由热毒在脏。血得热则流。渗入大肠。 
与肠间津液相搏。积热蕴结。血化为脓。腹虚则泄。故成脓血痢。有渴痢兼症者。小儿利兼渴候。此是水谷痢。津液枯 
渴。脏腑虚燥。则引饮。若小便快者。利断渴则止。小便涩者。水不行于小肠。渗入肠胃。渴亦不止。利亦不断。凡如 
此者。皆身体浮肿。脾气弱。不能克水故也。亦必眼痛生障。小儿上焦本热。今又利。下焦虚。上焦热气转盛。热气熏 
肝故也。先醒脾散、匀气散。调一二日。后用调中饮。自愈。有痢后羸瘦。小儿肠胃虚弱。受风冷。或挟疳气。则下痢。 
痢断后。肠胃尚虚。谷气犹少。不能荣血气。故羸瘦。桔梗丸。痢后浮肿。歌曰。冷痢日久失医治。遍身浮肿却如吹。 
脉洪是气化为水。沉实还因积有之。顺气肿消为上法。气平两日定多尿。莫教食饱还忧滞。此疾先因积损脾。用止渴圣 
效散。小儿赤白久痢不止。腹痛瘦弱。不思饮食。宜黄连散、肉豆蔻散。 
曾氏曰。赤白之痢。世人无不曰赤为阳为热。白为阴为冷。或曰无积不成痢。至于调治。若冷热药更进。或单投去 
积药。必难效。盖风木克胃土。不为暴下。则成痢疾。赤白交杂。为阴阳不分。法当分正阴阳。若既分。仍赤白同下。 
则专究所因。若先白后赤。乃内伤生冷。失于盖复。又元气感于暑热。宜先救里。次解暑毒。若先赤后白。乃先伤热而 
后感冷。先宜解热。后治痢。有夹热痢者。则纯下鲜血。此风能动血。宜冷服黄连香薷散。及当归散加醋炒蒸柏叶。有 
夹冷痢者。则下纯白冻。或白上有粉红色。或似猪肝瘀血。皆为阴症。盖血得寒则凝也。先五苓散加守中汤。次固真汤。 
倘不辨虚实冷热妄治。必脾胃愈虚。或成噤口。又有里急为阳。后重为阴。未圊前腹痛为里急。已圊后腹痛为后重。里 
急大肠涩也。先大顺饮加宽气散。利解宽肠丸。后重为气虚。五苓散加人参送香连丸。若二症俱作。双金饮。然泻痢二 
字。自是两症。粪夹水。来多而顺者。曰泻。带血纯白冻。来三五点而疼者。曰痢。轻重阴阳。于此而分。斯为治法。 
有脓血交杂。经久不止。日轻夜重。或日夜频数。食减痛多。并用万金散、神效散。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脏蕴热。荣卫 
不调。五谷不化。熏腐脏腑。神气昏沉。日久不散。此候已危。最苦是腹中利痛。儿小者无治法。盖五色者。乃五脏之 
色。皆见于外。儿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或小来复丹。煎五苓散送下。或可疗。又有风痢。多是黄褐色。与疳泻颇同。 
但不臭为异。此风毒停滞于脾。泻黄散。若赤白同下不禁。小便少涩。痛热并作。唇裂眼赤。气促心烦。坐卧不安。狂 
渴饮水。谷道倾陷。饮食不进者。难治。 
薛己曰。海藏用四君芎归治虚弱之痢。四君干姜治虚寒之痢。愚尝治手足指热饮冷者。为实热。用香连丸。手足指 
冷冻饮料 
热者。为虚寒。用异功散。送香连丸。若兼体重肢痛。湿热伤脾也。升阳益胃汤。小便不利。阴阳不分也。五苓散。若 
湿热退而久痢不止者。脾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倍升柴。泻痢兼呕。或腹痛。脾胃虚寒也。异功散。加木香、炮姜。或 
变为疟者。肝克脾也。六君加升、柴、钩藤。若积去仍痢。脾气虚也。四君送香连丸。若因母膏粱六淫七情。致儿为患 
者。当兼治其母。 
叶桂曰。脓血痢。 痛后重。初用宣通驱热。如芩、连、大黄。必加甘草缓之。非如伤寒屎坚。须用芒硝咸以 坚 
直 
走。破泄至阴。此不过苦能胜湿。寒以逐热。足可却病。噤口痢都因热升浊攻。必用大苦。如芩、连、石莲清热。人参 
辅胃益气。热气一开。即能进食。药宜频频进二三口。小儿休息久痢。变为粪后下血。最难速愈。有因气弱下陷。补中 
益气。虚寒若饮食不化。益黄散。湿热未净。气分延虚。清暑益气汤。胃强善食者。苦寒清热。更节饮食。须善调经月。 
久泻久痢。必伤肾。肾司二便也。必肛门后坠。与初病湿热里急下重不同。治以摄阴液。或佐疏补。久则纯与摄纳。 

卷四
感冒
属性:感者触也。冒其罩乎。触则必犯。犯则内趋。罩则必蒙。蒙则里瘀。当其感冒。浅在肌肤。表之则散。发之则祛。 
病斯痊矣。宁至盘纡。若不早治。由外内徂。侵经及络。脏腑壅沮。潜骨沦髓。邪毒固储。变成大病。难以骤驱。而至 
于危。而至于殂。伊芳谁之过。能无憾欤。感冒之邪。惟风最初。风行迅速。飘忽吹嘘。当风行止。便入身驱。由风挟寒。 
风寒是区。乃风之寒。非风寒俱。故异伤寒。六经遍逾。脉兼浮紧。其候吁喁。由风挟热。风热是呼。乃风及热。非风 
热殊。故异中热。暑喝猝 。脉兼浮数。其候 。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摅。 
惟肺主气。首先犯诸。心火相合。肝风并 。以渐而入。因风疾驰。避风避箭。载在方书。正风且然。况戾风刳。感冒 
之症。未可尽拘。头疼身热。轻则或无。必恶风寒。肢体不舒。鼻流清涕。堵塞气粗。咳喘声重。涎沫有余。咽干口闭。 
自汗沾襦。此外因也。当用表除。素有痰热。窠囊若墟。太阳阳明。二经是居。风邪易入。招引而孚。风乘火势。火煽 
风枢。互相鼓动。病盛膈 。此内因也。当用爬梳。感冒之治。四时难诬。春夏辛凉。升麻柴胡。荆防羌葛。取效须臾。 
秋冬辛温。桂枳参苏。二胡二活。其要也夫。内治甘苦。升散同符。冲和通圣。二方是图。临时消息。以意 畲。庶几 
疾。如草加锄。所触斯解。所罩亦纾。 

卷四感冒
四时感冒症治
属性:钱乙曰。贪睡。口中气热。呵欠。烦闷者。伤风症也。头目疼痛。而畏人畏寒者。伤寒症也。 
张元素曰。小儿外感风寒。拘急。呵欠。皮毛涩。口中气热者。当发散。秋冬用温热。春夏用凉寒。 
谭殊圣曰。小儿头疼体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颊赤眼涩。山根青色。皆伤风寒也。宜大青膏。 
初虞世曰。感冒风寒。通用人参羌活汤、惺惺散、参苏饮。 
万全曰。有风热兼伤者。或先伤风而后受热。或先受热而后伤风。一时齐发。贵审轻重而治之。宜桔梗汤、热郁汤。 
若久不愈。此儿必虚。不得仍用表散。 
李 曰。伤风则涕流鼻塞声重。伤风症。属肺者多。宜辛温辛凉散之。戴氏曰。新咳嗽鼻塞声重是也。有汗而恶风。 
此真感风症也。 

卷四感冒
春温风温夏热秋燥冬寒症治
属性:王履曰。小儿春日温病。未满三日。先用惺惺散二帖。后四五日不解。烦渴呕吐。白术散。自汗口燥。用制白虎汤。 
六七日。大便燥结。四顺饮子下之。心腹大实大满。牛黄通肠丸下之。初起。疑是疮疹。只用葛根升麻汤解肌。 
叶桂曰。春温。伏气症也。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寒邪深伏。已经化热。 
昔人以黄芩汤为主方。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知温邪忌散。不与暴感门同法。若因外邪先受。 
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况热乃无形之气。幼医用消滞攻治有形。胃汁先涸。阴液劫 
尽者多矣。拟春温备用方。黄芩汤、凉膈散、清心凉膈散。若新邪引动伏邪。葱豉汤。春温。为冬季伏邪。幼科亦有之。 
治从大方。然暴感为多。如头痛恶寒发热。喘促鼻塞。身重。脉浮无汗。原可表散。春令温舒。辛温宜少用。阳经表药。 
最忌混乱。至若身热咳嗽。有痰之症。只宜肺药辛解。泻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之属。消食药。只宜一二味。风温。 
乃肺先受邪。遂逆传心包。治在上焦。不与清胃攻下同法。幼科不明手经之病。多致危殆。若寒痰阻闭。亦有喘急胸高。 
不可与前法。用三白吐之。春季温暖。风温极多。温变热最速。若发散风寒消食。劫伤津液。变症尤速。拟风温备用方。 
凉膈散、清心凉膈散、泻白散、白虎汤、至宝丹、清心牛黄丸、喻氏清燥救肺汤。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热。热者。 
暑热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