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幼科释谜-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聚也。腑属阳。阳气流转不停。故其聚不定一处。发而腹痛。积聚之候。皆面黄瘦劣。HT 不生肌肉。发立。或肌体
浮肿。腹急多困。多为水气。凡虚中有积者。因伤食而泻。又吐。如此渐处。其病未瘥。故曰虚积也。又虚中之积。有
积而频频取转。却取转不着。致其积尚伏。故亦曰虚中积。若惊积取下。则屎青。食积。屎成块子。凡疳中虚积者。因
疳病转泻。虚而疳不退。故虚中尔。所取下粪里白色也。
龚信曰。癖块者。僻于两胁。痞结者。痞于中脘。皆乳哺失节。饮食停滞。邪气相搏而成也。
卷三痞结积癖
诸积分辨
属性:王肯堂曰。乳积者。其候但是吐下乳来。有酸臭气。因啼叫未已。遽与乳吃。停滞不化而得。兼面青黄。发热作渴。
多睡口疮。渐渐黄瘦。腹内结块不散。茅先生用丁香散开胃后。用牛黄丸取下乳积。后用匀气散。常服健脾散。即愈。
食积者。肚硬而热。或泻或呕。因饮食过饱。饱后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黄丸取积。后用匀气散调理。常服万灵丸即
愈。气积者。面色黄白。不进食。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因营卫不和。日久而得。茅先生用万灵丸、匀气散、醒脾散
相夹调理。惊积者。时时泄清水如米泔。是受伤而复有积。烦闷啾唧。常以生嗔。先解散。用百解散。后理积。乌犀丸、
三棱散、醒脾散。宁惊化积。壮气和胃。仍节冷乳。自愈。热积者。大便不通。风毒疮疖。喉闭 腮。咽中涎响。茅先
生用夺命散吐下热涎。后用匀气散、醒脾散调理。常服镇心丸、天竺黄散、愈。
卷三痞结积癖
积痛
属性:钱乙曰。积痛。口中气温。面色黄白。目无睛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而痛自除。宜下
积丸。甚者白饼子下之。后和胃气。用白术散。又有食积肚痛。有热者。芍药甘草汤。加葛根。吐者。加生姜、半夏。
或加枳实。亦效。其有积而潮热寒热。心腹胀满疼痛者。良方妙香丸。
李杲曰。凡小儿失乳。以食饷之。未有食肠。不能克化。致成食积。腹胀而痛。利色无常。日久瘦弱。
鳌按。有寒积腹痛者。由日渐受寒。兼吃冷物凉饮。寒邪结于脾经。遂致作痛。始犹数日一发。继则一二日发
。或日日发。发则面青白。吐清水。喜人手按。或将物抵住。方得稍可。宜用棉子仁八两炒令烟尽。加入枳壳炒、
乌药炒各一两。木香生研五钱。神曲糊丸。空心淡姜汤下。数日当下白物。渐愈。
卷三痞结积癖
积病有治有不治
属性:王汉东曰。小儿积病。可医者九。面上虚肿是积。积者。脾之所系。脾主身之肌肉。故应于面。故知是脾积。其脾
系土。土无正形。故早晚浮肿不定。多则早浮。其睡则脾不磨。上面作肿。若病后此症。则是虚中积。宜用补脾消积行
气等药。又面合地卧是积。何以合地。其受积在脾。是冷积。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属阴。故知伤冷
硬物得之。宜下热药耳。又腹胀是积。其积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于气。才受积。其气便冷。腹胀满。气急。故知在
肺。如腹胀。先宜调气。后用转。转后更宜调气。又小便如油是积。其积在小肠。何以知之。积受于脾。脾当传心。
心不伏。故亦曰虚中积。若惊积取下。则屎青。食积。屎成块子。凡疳中虚积者。因疳病转泻。虚而疳不退。故虚中尔。
所取下粪里白色也。
龚信曰。癖块者。僻于两胁。痞结者。痞于中脘。皆乳哺失节。饮食停滞。邪气相搏而成也。
卷三痞结积癖
诸积分辨
属性:王肯堂曰。乳积者。其候但是吐下乳来。有酸臭气。因啼叫未已。遽与乳吃。停滞不化而得。兼面青黄。发热作渴。
多睡口疮。渐渐黄瘦。腹内结块不散。茅先生用丁香散开胃后。用牛黄丸取下乳积。后用匀气散。常服健脾散。即愈。
食积者。肚硬而热。或泻或呕。因饮食过饱。饱后即睡而得。茅先生用牛黄丸取积。后用匀气散调理。常服万灵丸即愈。
气积者。面色黄白。不进食。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因营卫不和。日久而得。茅先生用万灵丸、匀气散、醒脾散相夹
调理。惊积者。时时泄清水如米泔。是受伤而复有积。烦闷啾唧。常以生嗔。先解散。用百解散。后理积。乌犀丸、三
棱散、醒脾散。宁惊化积。壮气和胃。仍节冷乳。自愈。热积者。大便不通。风毒疮疖。喉闭 腮。咽中涎响。茅先生
用夺命散吐下热涎。后用匀气散、醒脾散调理。常服镇心丸、天竺黄散、愈。
卷三痞结积癖
积痛
属性:钱乙曰。积痛。口中气温。面色黄白。目无睛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当磨积而痛自除。宜下
积丸。甚者白饼子下之。后和胃气。用白术散。又有食积肚痛。有热者。芍药甘草汤。加葛根。吐者。加生姜、半夏。
或加枳实。亦效。其有积而潮热寒热。心腹胀满疼痛者。良方妙香丸。
李杲曰。凡小儿失乳。以食饷之。未有食肠。不能克化。致成食积。腹胀而痛。利色无常。日久瘦弱。
鳌按。有寒积腹痛者。由日渐受寒。兼吃冷物凉饮。寒邪结于脾经。遂致作痛。始犹数日一发。继则一二日发。或
日日发。发则面青白。吐清水。喜人手按。或将物抵住。方得稍可。宜用棉子仁八两炒令烟尽。加入枳壳炒、鸟药炒各
一两。木香生研五钱。神曲糊丸。空心淡姜汤下。数日当下白物。渐愈。
卷三痞结积癖
积病有治有不治
属性:王汉东曰。小儿积病。可医者九。面上虚肿是积。积者。脾之所系。脾主身之肌肉。故应于面。故知是脾积。其脾
系土。土无正形。故早晚浮肿不定。多则早浮。其睡则脾不磨。上面作肿。若病后此症。则是虚中积。宜用补脾消积行
气等药。又面合地卧是积。何以合地。其受积在脾。是冷积。何以知之。其脾好土。故知在脾。其冷者属阴。故知伤冷
硬物得之。宜下热药耳。又腹胀是积。其积在肺。何以知之。其肺主于气。才受积。其气便冷。腹胀满。气急。故知在
肺。如腹胀。先宜调气。后用转。转后更宜调气。又小便如油是积。其积在小肠。何以知之。积受于脾。脾当传心。心
不受触。则入小肠。小肠是心之腑。故知在小肠。则积其水道。小便如米泔。油相似也。又发黄是积。是积气伤心。
心主血脉。润遍身毛发。被积气所干。则发黄。故知是积伤心。宜下空心散。及取积药。此人必时复发热也。又赤白痢
是积。其积在肺。受传大肠。及有外伤而得。何以知之。肺主金。色白。后赤则是外邪。故知肺传大肠。则为赤痢也。
宜取后调气。又两眼黄赤睛青是积在肝。何以知之。肝主木。色青。却被气所干即黄赤。睛青者。眼属肝。若受积。故
令睛青。是肝受积。若传胆。必口苦不要吃物。宜凉药退之。又遍身虚肿是积。其积不在脏。只在腑。何以知之。为其
积曾取后。被药发动。即不在脏。故出皮肤之间为肿也。只宜下取虚中积。药后补之。又多泻白粪是积。是受冷。积在
脾。何以知之。脾主化。受冷积在脾。冷滑而泻白屎。故知在脾。宜先转。后热药补之。以上皆可治者也。积病不可治
者六。喘急是肺积。肺主气。喘急则肺绝。当面白全无血色。故不可医。又面黑是肾积。盖面黑者。肾绝也。当不辨好
恶。眼直无光。只一日而死。又吐热气是荣积。其不可医者。是血绝也。血主于心。心不能管。故出热气不止耳。又手
脚心生疮。是卫积。卫者。气也。胃气不生。故手足生疮。若卫绝。则气不回。只半日死也。又恶心吐干呕。是胃
绝。何以不医。胃主化食。热则恶吐。故不治。当食乳不化。不食。亦干呕吐。面色青黄无血色也。又泻久住了又泻。
是积咬脾烂。何以知其脾烂。当泻白粪而食不消。住了却放粪赤黑而死。故知脾烂。以上皆不可治者也。
卷三痞结积癖
癖原由症治
属性:庞安常曰。癖者。血膜包水。侧僻于胁旁。时时作痛也。惟癖为能发热。为能生寒热。故疟家中脘。多蓄黄水。日
久而腹结癖。寒热不已。有是疾者。由乳哺失调。三焦关格。以致水饮停滞肠胃。如冷气搏之。则结聚成癖。轻者积滞
木香丸。重者取癖丸。
王肯堂曰。茅先生论。儿生五月至七岁。有结癖在腹。成块如梅核大。来去。或似卵大。常叫痛者。左胁下名 气。
右胁下名癖气。用蓬莪术散夹健脾饮服即愈。如面黑。目直视。泻黑血。口鼻手足冷。不进食者死。
卷三
食积
属性:太阴脾脏。奠安一身。论其职掌。化宿消陈。滋荣脏腑。灌液布津。上承胃纳。表里相循。下输大肠。传送频频。
土为物母。乃见其真。本脏气虚。虚则寒因。虚寒相搏。或又湿屯。水谷所入。莫与磨磷。久则成积。腹痛胀 。吞
酸呕吐。昏冒其神。夜必发热。肚热眉颦。当须识此。食积是论。若有外感。益觉 。夹食伤寒。寒热吟呻。先消其
食。发汗溱溱。寒热自止。宁至经旬。脾肾虚败。泻必侵晨。脾胃实热。渴咽燥唇。此皆食积。脾病灾亲。或则伤饱。
脾气不伸。积留日久。溃败濡沦。变成食利。脓积维均。微痛微胀。肚腹内堙。法从积滞。调理是遵。夫
然后愈。病得回春。
鳌按。小儿之病。多由乳食未化。即或六淫相干成疾。亦必兼宿食。故另出食积一门。不混于积癖条内。
卷三食积
食积原由症治
属性:王履曰。仲景云。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故知有宿食。下之宜大承气汤。然同一发热。而伤食者惟肚腹之热为
甚。且粪极酸臭。夜间潮热。尤伤食之明验也。小儿宿食不消者。胃纳水谷而脾化之。儿初不知樽节。胃之所纳。脾气
不足以胜之。故不消也。钱氏论食不消。由脾胃冷。当补脾。益黄散主之是也。
初虞世曰。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冷。乳食不化。久而成积。其症至夜发热。天明复凉。腹痛膨胀。呕吐吞酸。足
冷肚热。喜睡神昏。大便酸臭是也。有前症而兼寒热者。名曰食积寒热。若食在胃之上口者。吐之。在胃之下口者。消
之。腹痛痞胀。按之益痛者。下之。下后仍痛。按之则止者。补之。夹食伤寒者。先散之。用参苏饮。热甚便秘者。先
利之。大柴胡汤。如无外感。只伤食。不至于甚。保和丸调之。盖脾为至阴之脏。故凡脾病者。至夜必热。热而兼寒。
则又见所胜者侮所不胜者矣。食未消者消之。则寒热自止。既消者补之。则寒热自痊。若手足并冷。喜热饮食。此中州
虚寒也。皆温之。大便欲去不去。脾气下陷也。宜升之。若夜间或清晨泄泻者。脾肾俱虚也。四神丸。手足热。作渴饮
水者。脾胃实热也。泻黄散。手足虽热。不渴大便不实者。白术散。仍参腹痛腹胀积痛积滞治之。
卷三食积
食积痢
属性:闻人 曰。有食饱伤脾。脾气稍虚。物难消化。留而成积。积败为痢。肚腹微痛。先调胃气。次理积。却止痢。则
病根自除。和中散理虚养胃。三棱散、乌犀丸助脾化积。沉香槟榔丸、守中汤进食止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