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此阳者。言脉也。胃者土也。脉乃天真造化之元气也。若土无气。则何以生长收藏。
若气无土。何以养化万物。是无生灭也。以平人之气。常禀于胃。正理论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阴阳交会。
胃和脉行。人禀天地之候。故春胃微弦曰平。但弦而无胃曰死。夏胃微钩曰平。但钩而无胃曰死。长夏微软曰
平。但弱而无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但毛而无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但石而无胃曰死。阴者真脏也。见则
为败。败则必死。五脏为阴。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夫
如此脉者。皆为脏脉独见而无胃脉。五脏皆至。悬绝而死。故经曰。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生死
之期。故人性候躁急 促。迟缓软弱。长短大小。皮坚肉浓。各随其状而脉应之。常以一息四至为准者。言呼
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五至者。胃兼主四旁。在呼吸之间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如天之春秋二分。阴阳
两停。昼夜各得五十度。自此添一遭则热。减一遭则寒。脉之妙道。从此可知矣。或如散叶。或如燃薪。或如丸
泥。或如丝缕。或如涌泉。或如土颓。或如偃刀。或如转索。或如游鱼。假使千变万化。若失常者。乃真元之
气离绝。五脏六腑。不相管辖。如丧家之狗。元气散失而命绝矣。经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
形。此言一气判而清浊分也。元气者。天地之本。天和者。血气之根。华佗云。脉者谓血气之先也。孔子曰。
天不言。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而脉亦如之。又经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皆通乎天气也。通天者。谓通
元气天真也。然形体者。假天地之气而生。故奉生之气。通计于天。禀受阴阳而
为根本。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气不绝。真灵内属。动静变化。悉与天通。易云。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
矣。故天地之体。得易而后生。天地之化。得易而后成。故阳用事。则春生夏长。阴用事。则秋收冬藏。
寒往而暑来。暑往则寒来。始而终之。终而复始。天地之化也。而易也默然于其间。而使其四序各因时而成功。
至于寒不凌暑。暑不夺寒。无愆阳伏阴之变。而不至于大肃大温。故万物各得其冲气之和。然后不为过而皆中
节也。道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百姓日用而不知。斯脉之道也。故脉不得独浮沉。独大小。
独盛衰。独阴阳。须可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盛中有衰。衰中有盛。阴中有阳。阳中有
阴。充塞一身之中。盈溢百骸之内。无经络不有。无气血不至。养筋骨毛发。坚壮腻泽。非心非肾非肝非脾。
五脏之盛。真气固密。不为邪伤。若忧愁思虑。饥饱劳逸。风雨寒暑。大惊卒恐。真气耗乱。气血分离。为病
之本。噫。夫万物之中。五常皆备。审脉之道。而何独无五常之邪。夫仁固卫一身。充盈五脏。四肢百骸。
皆得荣养。无冲和之气。独真脏脉见则死矣。生则不见。死则独见。好生恶死。此仁之谓也。分布躯体。和调
气血。贵之在头目耳鼻。贱之在跖臀阴篡。不得上而有。不得下而无。无所不施。无所不至。此义之谓也。长
人脉长。短人脉短。肥人脉沉。瘦人脉浮。大人脉壮。小人脉弱。若长人短。短人长。肥人浮。瘦人沉。大人
弱。小人壮。夫如此者。皆不中理而为病。此礼之谓也。见在寸则上病。见在关则中病。见在尺则下病。五脏
有疾。各有部分而脉出见。不为潜藏伏匿。一一得察有余不足。而愈其病。此智之谓也。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太阳之至大而长。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阴之至其脉钩。阳明之至短而涩。少阳之至大而浮。厥阴之至其脉弦。
四序不失其期。六气为常准者。此信之谓也。非探颐索隐。钩深致远。学贯天人。旁通物理
者。未能达于此矣。
卷上
摄生论第三
属性:论曰。内经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
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且饮食起居。乃人生日用之法。纵恣不能知节。而欲
传精神服天气者。不亦难乎。又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是以圣人春木旺以膏香助
脾。夏火旺以膏腥助肺。金用事。膳膏臊以助肝。水用事。膳膏膻以助心。所谓因其不胜而助之也。故食饮之
常。保其生之要者。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也。脾胃待此而仓廪备。三焦待此而道路通。荣卫待此以清以浊。筋骨
待此以柔以正。故经云。盖五味相济。斯无五宫之伤。所以养其形也。虽五味为之养形。若味过于酸。肝气
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
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所谓失五味之常。而损其形也。王注曰。味有偏缘。脏有
偏绝。此之谓也。饮食者养其形。起居者调其神。是以圣人春三月夜卧早起。被发缓形。见于发陈之时。且曰
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见于蕃秀之时。且曰使志无怒。使气得泄。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
兴。见于容平之时。收敛神气。且曰使志安宁。以应秋气。冬三月早卧晚起。去寒就温。见于闭藏之时。且曰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顺生长收藏之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四时起居法。所以调其神
也。经所谓逆于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于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涸。逆于秋气。则太阴不
收。肺气焦满。逆于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此失四时之气。所以伤其神也。智者顺四时。不逆阴阳之
道。而不失五味损益之理。故形与神俱久矣。乃尽其天年而去。与夫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者。何足与语此道哉。
故圣人行之。贤者佩之。岂虚语哉。
卷上
阴阳论第四
属性:论曰。天地者。阴阳之本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故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倘不知此。谓天自运乎。地自处乎。岂足以语造化之全功哉。大哉干元。
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所以天为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阴阳者。男女之血气。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惟水火既济。血气变革。然后刚柔有体。而形质立焉。经所谓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
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生于地。悬命于天。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盖人居天之下地之上气交之中。
不明阴阳而望延年。未之有也。何则。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王注曰。
且苍天布气。尚不越于五行。人在气中。岂不应于天道。左传曰。违天不祥。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老
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故偏阴偏阳谓之疾。夫言一身之中。外为阳。内为阴。气为阳。血为阴。背为阳。
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盖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岂偏枯而为道哉。经所谓治心病者。必求其本。是明阴阳之大体。水火之高下。盛衰之补泻。远近之大小。
阴阳之变通。夫如是惟达道人可知也。
卷上
察色论第五
属性:论曰。声合五音。色合五行。声色符同。然后定立脏腑之荣枯。若滋荣者其气生。如翠羽鸡冠蟹腹豕膏乌
羽是也。枯夭者其气败。如草兹 血枳实枯骨 煤是也。至如青赤见于春。赤黄见于夏。黄白见于长夏。白黑
见于秋。黑青见于冬。是谓五脏之生者。以五行之相继也。得肝脉色见青白。心脉色见赤黑。脾脉色见黄青。肺
脉色见白赤。肾脉色见黑黄。是谓真脏之见者。以五行之相克也。若乃肺风而眉白。心风而口赤。肝风而目青。
脾风而鼻黄。肾风而肌黑。以风善行数变故尔。肝热而左颊赤。肺热而右颊赤。心热而颜赤。脾热而鼻赤。肾
热而颐赤。以诸热皆属火故尔。以至青黑为痛。黄白为热。青白为寒。以九气不同故尔。鼻青为腹水。黑为水
气。白为无血。黄为胸寒。赤为有风。鲜明为留饮。而五色取决于此故尔。然审病者。又皆以真脾为本。盖真
脾之黄。是谓天之气。五色又明。病虽久而面黄必生者。以其真气外荣也。此数者虽皆成法。然自非心清见晓
于冥冥。不能至于此。故五色微诊。可以目察。尤难。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为见五色于外。故决死生也。
卷上
伤寒论第六
属性:论曰。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止于六七日间。若两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经所谓人之伤
于寒者。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盖伤寒者。非杂病所比。非仲景孰能明此。故张仙公深得玄机之理趣。达六经
之标本。知汗下之浅深。若投汤剂。正与不正。祸福影响。何暇数日哉。然仲景分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
方。其证有六。其治有四。经云。一日巨阳受之。其脉尺寸俱浮。二日阳明受之。其脉尺寸俱长。三日少阳受之。其
脉尺寸俱弦。四日太阴受之。其脉尺寸俱沉细。五日少阴受之。其脉尺寸俱微缓。六日厥阴受之。其脉尺寸俱
沉涩。其太阳病者。标本不同。标热本寒。从标则太阳发热。从本则膀胱恶寒。若头项痛腰脊强。太阳经病也。
故宜发汗。其阳明病者。虽从中气。标阳本实。从标则肌热。从本则谵语。若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阳明经病。
故宜解肌。太阳传阳明。非表里之传。若谵语从本为实。故宜下便。王注曰。以阳感热。其少阳病者。标阳本
火。从标则发热。从本则恶寒。前有阳明。后有太阴。若胸胁痛而耳聋。往来寒热。少阳经病。故宜和解。其
太阴病者。标阴本湿。从标则身目黄。从本则腹胀满。若腹满而嗌干。太阴经病。故宜泄满下湿。从其本治其
标。少阴病者。标阴本热。从标则爪甲青而身冷。从本则脉沉实而发渴。若口燥舌干而渴。少阴经病。故宜温
标下本。其厥阴病者。故厥阴之中气宜温也。若烦满囊缩。厥阴经病。故为热。宜苦辛下之。故经所谓知标知
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又曰。各通其脏。乃惧汗泄非宜。此之谓也。故明斯六经之标本。乃为
治伤寒之规矩。此所谓证有六也。且如发汗桂枝麻黄之辈。在皮者汗而发之。葛根升麻之辈。因其轻而扬之法
也。承气陷胸之辈。下者因而竭之法也。泻心十枣之辈。中满泄之法也。瓜蒂栀豉者。高者因而越之法也。故
明此四治之轻重。可为了伤寒之绳墨。此之谓其治有四也。若明六经四法。岂有发黄生斑蓄血之坏证。结胸痞
气之药过。难经所谓未满三日可汗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已。故仲景曰。太阳病。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