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第1章

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第1章

小说: 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作者:刘完素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88年  


自序
属性: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 
此经固不可力而求智而得也。况轩岐问答理非造次。奥藏金丹宝典。深隐生化玄文。为修行之径路。作达道 
之天梯。得其理者。用如神圣。失其理者。似隔水山。其法玄妙。其功深固。非小智所能窥测也。若不访求 
师范。而自生穿凿者。徒劳皓首耳。余二十有五。志在内经。日夜不辍。殆至六旬。得遇天人授饮美酒。若 
橡斗许。面赤若醉。一醒之后。目至心灵。大有开悟。衍其功疗。左右逢原。百发百中。今见世医多赖祖名。 
倚约旧方。耻问不学。特无更新之法。纵闻善说。反怒为非。呜呼。患者遇此之徒。十误八九。岂念人命死 
而不复者哉。仁者鉴之。可不痛欤。以此观之。是未知阴阳变化之道。况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土。 
土极似木。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己亢极反似胜己之化。俗流未知。故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本意。 
经所谓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医徒执迷反肆旁识。纵用获效。终无了然之语。其道难与语哉。仆见如斯。首述 
玄机。刊行于世者。已有宣明等三书。革庸医之鄙陋。正俗论之舛讹。宣扬古圣之法则。普救后人之生命。 
今将余三十年间。信如心手。亲用若神。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比物立象。直明真理。治法方论。裁成三卷。 
三十二论。目之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此集非崖略之说。盖得轩岐要妙之旨。故用之可以济人命。舍之无以 
活人生。得乎心髓。秘之箧笥。不敢轻以示人。非绝仁人之心。盖圣人之法。不遇当人未易授尔。后之明者当 
自传焉。 
x时大定丙午闰七月中元日河间刘完素守真述x 


杨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序
属性:天兴末。予北渡。寓东原之长清。一日过前太医王庆先家。于几案间得一书。曰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试 
阅之。乃刘高尚守真先生之遗书稿也。其文则出自内经中。摭其要而述之者。朱涂墨注。凡三卷。分三十二门。 
门有资次。合理契经。如原道则本性命之源。论脉则尽死生之说。摄生则语存神存气之理。阴阳则讲抱元守一 
之妙。病机则始终有条有例。治病之法尽于此矣。本草则驱用有佐有使。处方之法尽于此矣。至于解伤寒论气 
宜说。曲尽前圣意。读之使人廓然有醒悟。恍然有所发明。使六脉十二经五脏六腑三焦四肢。目前可得而推见 
之也。后二十三论。随论出证。随证出方。先后加减。用药次第。悉皆蕴奥。精妙入神。尝试用之。十十皆中。 
真良医也。虽古人不是过也。虽轩岐复生。不废此书也。然先生有序。序己行藏。言幼年已有直格宣明原病式 
三书。虽义精悫。犹有不尽圣理处。今是书也复出。与前三书相为表里。非曰后之医者龟镜欤。至如平昔不治 
医书者得之。随例验证。度已处药。则思亦过半矣。予谓是书。虽在农夫工贩缁衣黄冠儒宗。人人家置一本可 
也。若己有病。寻阅病源。不至乱投汤剂。况医家者流者哉。惜哉先生卒。书不世传。使先生之道。窃入小人 
口。以为己书者有之。予悯先生道屏翳于茆茨荆棘中。故存心精较。今数年矣。命工镂版。拟广世传。使先生 
之道。出于茆茨荆棘中。亦起世膏肓之一端也。 
x岁辛亥正月望日太卤杨威序x 


重刻保命集序
属性:粤自轩岐而下数千载间。虽有跗缓卢扁之于前。其道不行于其后。后之学人如盲执炬。夜行穷谷。其道愈失矣。然 
医道湮没已久。天固生守真刘通玄于河间。素有奇遇。得天人之旨。而能尽其术。乃撰宣明等三书。一十七万余言。 
开导后学。年几六十。再遇异人。授以玄酝一橡斗许。一醉乃醒。豁然有悟。复撰是书。自谓穷理尽性。精微 
至要。莫出乎是也。盖医之所以为医者。必先知其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人与天地一。故体天之道以察四时。因 
地之利以审百病。其神圣功巧。格物致知之理。不在乎药。而在乎医之何如耳。尝闻 冠子曰。昔伊芳尹医殷。 
吕望医周。奚生医秦。申 医郢。原季医晋。陶朱医越。夷吾医齐。故魏文侯有曰。管子用政。行医术以扁鹊 
之道。桓公其霸乎。其说有自矣。今是书也。其摄生之法。与夫修齐之道。理无二歧。道同一轨。大有益于医 
道也。后之学人。诚能推究其理。审乎病源。体乎天道。顺乎地理。以治其疾。将有囿于寿域者也。缘是书者。 
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丙午守真所撰之书也。时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焉。始守真靳惜无传。至胡元宪宗元年辛亥。 
乃宋理宗淳 十一年也。相去六十五年矣。太卤杨政亨谓。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不可私也。乃锓诸梓。 
惜乎古板于兵燹不存久矣。世无其传。今命工重刊既完。必用序以纪其实。姑书于篇端云。或曰。不书中国之 
正朔。而用金虏之正者何。曰。当宋季也。河间为金虏所有而执用之故也。 
x岁在宣德辛亥三月初二日丙寅HT 仙(朱权)书x 

卷上
原道论第一
属性: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盖天一而地二。北辨而南交。入精神之运以行矣。拟之于象。则水火 
也。画之于卦。则坎离也。两者相须。弥满六合。物物得之。况于人乎。盖精神生于道者也。是以上古真人。 
把握万象。仰观日月。呼吸元气。运气流精。脱骨换形。执天机而行六气。分地纪而运五行。食乳饮血。省约 
俭育。日夜流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之要也。夫道者能却老而全角。 
身安而无疾。夫水火用法象也。坎离言交变也。万亿之书。故以水为命。以火为性。土为人。人为主性命者也。 
是以主性命者在乎人。去性命者亦在乎人。养性命者亦在乎人。何则。修短寿夭。皆自人为。故经曰。精神内 
守。病安从来。又曰。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所以然者。性命在乎人。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知 
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根据气位。气纳神存。修真之士。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持满御神。专气抱一。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神气相合。可以长生。故曰。精有主。气有元。 
呼吸元气。合于自然。此之谓也。智者明乎此理。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其气也。 
平气定息。握固凝想。神宫内视。五脏昭彻。所以守其气也。法则天地。顺理阴阳。交媾坎离。济用水火。所 
以交其气也。神水华池。含虚鼓漱。通行荣卫。入于元官。溉五脏也。服气于朝。闭息于暮。阳不欲迭。阴不 
欲复。炼阴阳也。以至起居适早晏。出处协时令。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全阳。泥丸欲多掷。天鼓欲常鸣。形欲 
常鉴。津欲常咽。体欲常运。食欲常少。眼者身之 
鉴也。常居欲频修。耳者体之牖也。城廓欲频治,面者神之庭也。神不欲复。发者脑之华也。脑不欲减。体者 
精之元也。精不欲竭。明者身之宝也。明不欲耗。补泻六腑。淘炼五精。可以固形。可以全生。此皆修真之要 
也。故修真之要者。水火欲其相济。土金欲其相养。是以全生之术。形气贵乎安。安则有伦而不乱。精神贵乎 
保。保则有要而不耗。故保而养之。初不离于形气精神。及其至也。可以通神明之出。神明之出。皆在于心。 
独不观心为君主之官。得所养。则血脉之气。王而不衰。生之本无得而摇也。神之变无得而测也。肾为作强 
之官。得所养。则骨髓之气。荣而不枯。蛰封藏之本。无得而倾也。精之处无得而夺也。夫一身之间。心居而 
守正。肾下而立始。精神之居。此宫不可太劳。亦不可竭。故精太劳则竭。其属在肾。可以专啬之也。神太用则 
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唯精专然后可以内守。故昧者不知于此。欲拂自然之理。谬为求补之术。是以伪胜 
真。以人助天。其可得乎。 

卷上
原脉论第二
属性:大道之浑沦。莫知其源。然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 
非言不明。尝试原之。脉者何也。非气非血。动而不息。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自素问 
而下。迄至于今。经所不载。无传记而莫闻其名焉。然而玄机奥妙。圣意幽微。虽英俊明哲之士。非轻易可 
得而悟也。夫脉者果何物乎。脉者有三名。一曰命之本。二曰气之神。三曰形之道。经所谓天和者是也。至于 
折一支。瞽二目。亦不为害生。而脉不可须臾失。失则绝命害生矣。经曰。春弦(一曰长)夏洪(一曰钩)秋 
毛(一曰涩)冬石(一曰沉)。此言正脉。同天真造化之元气也。巡于春夏秋冬木火水金之位。生长收藏。参 
和相 
应。故禀二仪而生。不离于气。故脉有生死之验。经曰。脉者血之府也。如世之京都州县。有公府廨署也。 
国因置者。所以禁小人为非道也。公府不立。则善者无以伸其枉。恶者无以罚其罪。邪正混同。贤愚杂处。而 
乱之根也。经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既阴阳为 
神明之府。脉为血之府。而明可见焉。血之无脉。不得循其经络部分。周流于身。滂湃奔迫。或散或聚。气之 
无脉。不能行其筋骨脏腑上下。或暴或蹶。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气化则物生。 
气变则物易。气盛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气绝则物死。气正则物和。气乱则物病。皆随气之盛衰而为变化也。 
脉字者。从肉从永从爪从血。四肢百骸。得此真元之气。血肉筋骨爪发荣茂。可以倚凭而能生长也。长久永固 
之道。故从肉从永者是也。从爪从血者。巡之如水分流而布遍周身。无有不通也。释名曰。脉。脉幕也。如 
幔幕之遮复也。幕络一体之形。导太一真元之气也。元气者。在气非寒非热非暖非凉。在脉者非弦非洪非涩 
非沉。不为气而浮沉。不为血而流停。乃冲和自然之气也。故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以然者。为元气动而不息。 
巡于四方木火水金之位。温凉寒暑之化。生生相续。新新不停。日月更出。四序迭迁。脉不为息。故人有身形 
之后。五脏既生。身中元气即生焉。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四时之气也。而脉者乃在其中矣。道经曰。视之 
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如脉之谓也。又云。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曰。吾不知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斯立脉之名之本意也。故道 
者万物之奥。脉者百骸之灵。奥灵之妙。其道乃同。元气者无器不有。无所不至。血因此而行。气因此而生。 
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而不匮者。皆由于脉也。分 
而言之。曰气曰血曰脉。统而言之。惟脉营运血气而已。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阴阳别论曰。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此�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