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556-瘴疟指南 >

第7章

556-瘴疟指南-第7章

小说: 556-瘴疟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下。两胁引乳作痛沉香汤下。瘴疟外因四时之气乖戾。内因积食生冷而成。留者攻之。故用阿 
魏棱术以去积冷。积为患气快则消。气滞则聚。得热则行。得寒愈结。青陈皮之辛温以快气。椒 
姜之辛热以散冷结。用矾红为衣者。假其土性以培脾胃耳。治瘴用之以温中。消积甚得其宜。 

卷下温中方
感应丸
属性:治疟初起。先服以去冷积。及治饮食生冷。硬物停积不化。心下坚满。胸膈痞闷。两胁胀痛。 
心腹大痛。霍乱吐泻。大便频后重迟涩。下痢赤白。脓血相兼。米谷不消。愈而复发。呕吐痰逆。 
恶心喜睡。大便或秘或泄。不拘新久。积冷并皆治之。 
南木香(一两五钱去芦) 丁香(一两五钱) 干姜(一两炮) 肉豆蔻(去皮捶碎去油二十粒) 百草 
霜(二两研细末) 巴豆(去心去油净七十粒) 杏仁(去皮去尖四十粒研烂如膏) 
上将前四味为末。同草霜。杏仁研匀。又将好黄腊六溶化作汁。以重棉滤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 
煮腊数滚。倾出候酒冷。其腊自浮。取腊听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五钱。先于铫内熬。令不散香 
熟。次下煮过腊四两化作汁。就铫内拌和。前药末作锭。以油单纸裹之旋丸。每服十丸。绿豆大。姜 
汤送下。或用陈皮半夏汤送下亦可。 

卷下温中固下方
姜附汤
属性:治瘴病内弱发热。或寒热往来。痰逆呕吐。头痛身疼。或汗多烦躁。引饮或自利。小便赤兼 
主卒中风。 
黑附子(大者要一两以上者一个炮去皮脐) 
分作四服。每服加姜十片。煎温服。如欲 
冷者。候冷服之。不拘时。 
瘴病痰逆呕吐自利者。脾土无阳。虚寒也。汗多者。阳气外泄也。烦躁引饮小便赤者。阳气上浮。 
心肺焦熬而然也。头痛心疼者。虚寒外甚也。是方用附子之辛热以温脾。收外泄之阳气。佐以生姜 
又能发散外寒。候冷服之。则能导心肺之热下行。除下焦宿冷。以热攻热。为治重瘴之良方。大意 
先见附子论。 

卷下温中固下方
干姜附子汤
属性:治瘴毒。阴虚发热。烦躁手足冷。鼻尖凉。身体重。舌苔黑。引饮烦渴。自利呕逆。汗出恶风。 
大附子(一个,去皮脐分作四服) 干姜(二钱炮) 
上水煎。欲饮水者。冷服之。瘴病烦渴引饮。 
舌黑阳气上浮。心肺极热也。手足冷。鼻尖凉。吐利脾土无阳。虚寒也。身体重。寒气外盛也。汗出 
恶风。阳气外泄。不能卫皮毛也。姜附之辛热能温中祛外寒。而收外泄之阳气。冷冻饮料之以导心肺之 
热下行。而暖下焦上焦之热下行。中下二焦温暖。则寒热退。诸病息矣。 

卷下温中固下方
沉附汤
属性:治瘴病上热下寒。腿足寒厥。 
大附子(五钱) 沉香(磨浓汁) 
上姜七片煎。八分乘热入沉香汁。勿令十分热。放冷服之。 
此药既主上热下寒。须真正沉香方佳。虽弄沉亦不济事。况此香自有数种。既用服饵当以滋味别之。 
如咀嚼而香甜者。性平辛辣者。性热用者。须审择以对证。附子率用小者。及漏芦侧子之类。谓难得 
大者。然阴毒及冷瘴。但欲一时壮阳气可也。若虚而藉降气敛阳。倘非地道大附子。非徒药之无益。 
夫亦处方者之罪也。瘴病本上热下寒。加之腿足寒厥。乃下焦肾经阳气尽浮于上。肾经空虚之极。 
是方用附子。乃肾经本药。加以沉香能引上焦阳气上肾。肾中有阳气则下元暖。根本固而邪气自息矣。 

卷下温中固下方
冷汤
属性:治瘴病内寒外热。咽噎干燥烦渴不止。 
人参(五钱) 甘草(三寸炙) 淡竹叶(十四片) 大枣(五枚) 大附子(一钱去皮) 上水煎服。 
瘴病内真寒外假热。咽噎干燥。烦渴不止者。心肺热也。人参之甘。能补脾气生津液。利痰。 
甘草之甘。能和平。二味合用。能缓心肺之火。淡竹叶能解烦渴。大枣能补元气。大附子能引 
心肺之火下行。则烦渴止矣。 

卷下温中固下方
既济汤
属性:治瘴病热大。烦渴饮水无度。 
大附子(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一钱) 淡竹叶(二十 
片) 半夏(一钱) 粳米(二钱) 麦门冬(二钱去心) 
上水煎服。 
瘴病烦渴。饮水无度者。华盖焦熬之极也。故用人参以补肺生津。甘草之甘。以缓火。麦冬竹叶之寒。 
以润肺清肺。佐以半夏不令痰滞。粳米乃肺经之谷。用以养肺。若附子之用。妙在于引火下行。 
不令华盖焦熬也。 

卷下温中固下方
冷香汤
属性:治瘴病。胃脘刺痛胸膈不利。或吐或泻。引饮无度。及治夏秋暑湿。恣食生冷。遂成霍乱。 
阴阳相干。脐腹刺痛。胁肋胀满。烦乱口渴等证。 
良姜(一两) 檀香(二两) 丁香(五钱) 
附子(一两) 甘草(二两) 川羌(一两) 草豆蔻(一两) 
上为细末。每用三钱水一钟半。 
煎数滚。贮瓶内。沉井底。待冷服之。 
瘴因食生冷而得。胃脘痛。吐泻胸膈不利。皆脾胃之寒也。寒淫于内。以辛热川羌。良姜。檀 
香。草蔻。丁香。附子。皆辛热之药。去寒温胃。甘草之甘。温以和中。大渴引饮者。心肺中有邪热。 
故冷冻饮料以导邪热下行也。 

卷下温中固下方
三建汤
属性:治瘴病。四肢厥冷。头汗出不止。两足如无或时发哕。 
川乌 大附子 天雄 上各等分水煎服。 
瘴病四肢厥冷。两足如无者。脾胃虚寒之极。中下二焦。全无阳气也。头汗大出不止者。阳 
气尽出于上。欲绝也。哕俗呼为呃逆。方书谓 绝者。声嘶不冻者。叶落阳气将脱也。此等证候。 
皆因医者误用攻热之药。以致此危急也。是方用川乌以去寒湿。攻寒痰。附子补下焦之虚阳。天雄补 
上焦之虚阳。合用之以收心液壮真阳。汗收哕止。四肢温暖。则可复生矣。按此温中固下二法。 
治瘴之重者。 
必用之第。瘴病显然明见者。皆极热之证。而阴寒之证。隐然难见。故以热治热之法。非玄 
机之士。未免皆以为怪也。然必冷冻饮料者。乃内经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义。已见附子论。 

卷下镇下方
养正丹
属性:治瘴病。上盛下虚。升降阴阳。补接真气。及治虚风头眩。吐涎不已。 
黑锡 水银 硫黄 朱砂(各一两炒另研) 
上先将净铁。铫入铅。先熔去滓一两。净再入铫。内用铁匙。 
炒搅将硫黄末一钱。渐投入或焰起。无妨只急手搅炒。令铅熟无性。其硫黄皆烧去。但得铅熟。遂 
领地下纸上。令硬即研细。以纱筛出铅粉。其余成朱者。再炒再研。再筛次将铫顿漫火上。又 
熔铅粉入硫黄一两。频频搅炒。至黄烟上。即急持起放冷处。少顷又顿火上再炒。铅与硫黄皆成黑色。 
极调和了。却放冷处。候其微冷。又顿在微火上。少顷入水银。以匙搅炒。切勿令青烟上。又次 
入朱砂末。频炒至十分调和。即顷在地中。纸上系硬别。研为末粘米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盐 
汤送下。 
瘴病之证多上热下寒。是方用硫黄大热之药。能补真阳壮真火。佐以朱砂黑铅水银三味。皆至阴 
之物。其性寒。所以去巨格之寒。兼有伏阳不得不尔。硫黄亦号将军。功能破邪归正。返滞还清。 
挺出阳精。消阴回阳。化魄生魂。故治瘴用 
之。能引上焦阳气降于下焦。使阴升阳降。成水火之既济。镇坠其阳气。使不上浮外泄。元常温 
暖。已病瘴者。得愈。未病者。可以免矣。 

卷下镇下方
黑锡丹
属性:治瘴病上热下寒。升降阴阳。及治痰气壅塞。上盛下虚。心火炎炽。肾水枯竭。及妇人血海久冷。 
无子赤白带下。属虚寒者并治之。 
黑锡(二两) 硫黄(二两) 肉桂(五钱) 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 
故纸(炒) 小茴(炒) 木香 胡芦巴(酒浸炒) 肉蔻(面煨) 阳起石(研细水飞) 
金铃子(蒸去皮核各二两) 
上用新铁铫。如常法。结黑硫砂于地上。出火毒候冷研极细末。余药并末 
同研。自朝至暮。以黑光为度。酒面糊丸。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每服三五十丸。盐汤下。 
或枣汤。妇人艾叶汤下。瘴病上热下寒。是方硫黄之大热。能助真火。佐以黑铅之至阴。能治阴盛 
格阳之病。木香能理诸气。肉蔻能下诸气。沉香能降诸气。加以故纸。小茴。胡芦巴。引阳 
气入肾。肉桂能保肾。附子导热气下行入肾。若阳起石。能补肾添精。直高巅之上。引阳气下达肾经。 
共为温补下元。镇固阳气与瘴病为宜也。 

卷下镇下方
来复丹
属性:治瘴病上盛下虚。升降阴阳。及治伏暑泄泻如水。呕吐不止。 
硝石(三两) 青皮(二两去穣) 
五灵脂(二两去砂石) 陈皮(二两去白) 玄精石(二两研飞) 硫黄(二两为末) 
同灵脂入锅内微火炒。用柳条搅。不可火大。再研极细末。上末醋糊为丸。豆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 
瘴病内伤生冷。外感暑气。气不升降。是方硝石性寒。佐以青陈皮。性疏快。硫黄大热。能助 
真阳。佐以硝石玄精石之至阴。则伏阳格阴皆退。五灵脂能理气。共为通利三焦。升降阴阳之剂。瘴疾 
挥霍变乱者。尤宜用之。 

卷下镇下方
灵砂丹
属性:治瘴病上盛下虚。痰涎壅塞。此药最能升降阴阳。镇坠阳气。安和五脏。扶助元气。水银(八两) 
硫黄(二两) 上用新铁铫炒成砂有烟即以醋酒。候研细入水火鼎内。醋调赤石脂封口。铁线扎缚。 
灯盏盐土固济。晒干用炭。二十斤。 炼如鼎裂。笔蘸赤石脂。频抹。火尽为度。经宿取出。研为细末。 
糯米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枣汤下。米饮人参任下。瘴病多因秋冬热则阳气外泄。浮而不降。下 
元虚冷。是方用硫黄大热。能补下元真火。佐以水银至阴之物。复加 炼成水火既济之义。能祛拒 
格之寒。兼有伏阳。大能降上焦之元气。于下元镇坠之。使不外泄。甚与瘴病为宜。 

卷下断瘴方
七枣汤
属性: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或五脏气虚。阴阳相胜。作为瘴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 
热。 
大附子(一个炭火煨以盐浸再煨再浸七次去皮脐切片) 
上用生姜七片。枣七枚。水煎。当发 
早晨空心温服。仍吃枣三五枚。忌口为要。冷瘴因寒疾而作。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阳气。 
下入至阴以成天地之交泰。正王太仆所谓益火之元。以消阴翳。加以大枣之甘。以温补脾气。则寒痰 
息而瘴疟止矣。 

卷下断瘴方
四兽饮
属性:治喜怒不节。饮食过度。劳役兼并。致阴阳相胜。结聚痰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瘴疟。 
人参 半夏(汤泡七次) 茯苓(去皮) 白术 草果(去皮) 陈皮 甘草(炙减半) 乌梅(去核) 
上 散用生姜枣子。入盐少许 之。食顷浓皮纸裹水蘸温。慢火煨香熟。焙干。每服半两。清水煎。 
未发前连进三服。 
瘴疟虽因天时。若平人脾胃元气实。则瘴毒虽惨。于身乎何有。惟喜怒伤气。饮食伤脾。则元气不固。 
然后瘴毒得以干之。经所谓邪之所腠。其气必虚是也。是 
方用参术苓草之甘温补脾。以益元气。加陈皮之辛。以理气。半夏之辛。以燥湿利痰。草果之辛。 
以消食。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