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50章

605-张氏医通-第50章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风成为寒热。以风入于胃。必左投肝木而从其类。风气通于肝也。肝木盛则侮脾土。故生寒热。 
庸医认为外感者此也。宜小柴胡汤。一曰瘅成为消中。瘅者热也。热积胃中。善食而易饥。火之 
害也。宜白虎加人参。一曰厥成为巅疾。厥者逆也。谓胃气逆而上 
行。成巅顶之疾。如眩晕之类是也。宜芎辛汤。一曰久风为飧泄。言胃中风炽。飧已即泄。不留 
停也。若风气入血分。则下鲜血。挟湿热。则下如豆汁。人参胃风汤。有血。加防风。一曰脉风 
成为疠。言胃中之风。酝酿既久。则营气热 。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肌肉之间。渐 
至溃烂。轻则肌体麻木。目蠕动。牙关紧。面肿能食。升麻胃风汤。此五者。总为胃风之病也。 

卷六诸风门
破伤风
属性:破伤风证。因击破皮肉。风邪袭入。而发热肿胀。治法与感冒不异。又诸疮溃后。风邪乘虚 
内袭。其候最急。往往视为寻常。致变种种。多有不可救疗者。亦有疮热郁结。多着白痂。疮口 
闭塞。气难宣通。而热甚生风者。或有用汤淋洗。湿气从疮口中入。其人昏迷沉重者。或有用艾 
灸火烘。火气逼入而烦躁发热者。但须辨疮口平无汁者。破伤风也。疮口边出黄水者。破伤湿也。 
疮口 肿赤色。破伤火也。其汤火之毒。亦与破伤风无异。其为证也。皆能传播经络。燔烁真气。 
是以寒热间作。甚则口噤目斜。身体强直。如角弓反张之状。死在旦夕。当同伤寒处治。有在表 
在里。半表半里之不同。河间曰。太阳在表者汗之。阳明在里者下之。少阳在表里之半者和解之。 
但患处复加肿赤。神昏少食。不分经络者。穿山甲一钱匙。蜈蚣末半钱匙。麝香一字。浓煎葱白 
香豉汤服之。患上用葱涕调炒飞面涂之。其但言三阳而不及三阴者。意谓风邪在三阳之经。便宜 
按法早治而愈。若待传入三阴。其证已危。惟天灵盖 一钱匙。穿山甲半钱匙。麝香一字为散。 
浓煎葱白香豉汤服之。或腹满自利。或口燥咽干。舌卷囊缩。额上汗珠不流。身上汗出如油。 
眼小目瞪。肢体痛剧而不在伤处者。皆死证也。破伤风邪在表者。九味羌活汤。半表半里者。小 
柴胡汤。大汗不止。筋挛搐搦。升麻汤加黄 。若服蜈蚣等风药过多。有自汗者。白术、黄 、 
防风、生甘草作汤温服。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或用热药自汗不休。宜速下之。先用芎黄汤二三 
服。后以大芎黄汤下之。若不愈。反作痉状。用羌独活、防风、杏仁、地榆水煎频服。名蠲痉汤。 
大便闭者。用胆导蜜导法。病久衰弱。当养血。以四物加 本、防风、细辛、白芷。疮疡破伤风 
邪。身体疼痛。风邪攻注挛急。皮肤搔痒。麻木不仁。头昏牙紧。以防风、 本、羌活、地骨皮、 
荆芥穗为末。酒调服。疮痂壅塞。内热生风者。九味羌活汤。伤湿而疮口常有稀脓者。先服除湿 
汤二三剂。后用一味白术膏。或浸酒亦可。伤火 肿赤色。时头病发热。甚则烦躁者。芎黄汤加 
薄荷、荆、防。不应。加酒黄连四五分。黑山栀二钱。兼小便不利。合导赤散。牙关紧急不开。 
用蜈蚣一条。焙干研细末。擦牙。吐涎立苏。或服左龙丸亦得。破伤 肿不能透脓。用朱砂、南 
星、独活、穿山甲、人指甲。炒研为末。酒调服二三次。外用南星、防风为末。姜汁调敷患处。 
石顽曰。破伤一证。金疮跌扑。与溃疡迥殊。金疮跌扑受伤。则寒热头痛。面目浮肿。胸膈痞闷。 
六脉浮弦。或模糊不清。其传经与伤寒不异。其势较伤寒更剧。故可用疏表之法。然亦不可峻用 
风药。以其经中之血。先以受伤。所谓夺血者无汗是也。若溃疡破伤。则患处忽复肿胀。按之不 
知疼痛。周身肌肉不仁。缓急引痛。胸膈痞满。神思不清。六脉弦细。或虚大模糊。虽风引毒瓦斯 
攻注周身。切不可用攻表药。汗之必肉 筋惕。甚则发痉。所谓疮家不可发汗。发汗必致痉也。 
轻者。葱白香豉汤加鲮鲤甲、白芷、蜈蚣之属。重则葱白香豉汤加黄 、肉桂、远志、防风、鲮 
鲤甲、犀角之类。甚则万灵丹。葱豉煎汤调服。呕逆不食者。此风引邪毒攻心也。急与护心散。 
外用葱熨法分解其邪。如大便不通者。切 
不可用芎黄汤。惟宜蜜煎导之。其势稍退。盒饭用保元。仍加远志、肉桂、犀角、鲮鲤甲等解散 
余毒。兼使参、 无壅滞之患。其间泻补。各随其人所禀之偏以为权衡。贵在临证之活法耳。 
〔诊〕脉浮而无力太阳也。脉长有力阳明也。浮而弦者少阳也。洪数者伤火也。沉细者伤湿也。 
虚细脉涩皆不治。虞恒德治一人。因劝斗殴。眉棱骨被打破。得破伤风。头面大肿发热。以九味 
羌活汤取汗。外用杏仁研烂。入白面少许。新汲水调敷疮上。肿消热退而愈。后屡试屡验。 

卷六诸风门
跌扑
属性:经云。人有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金匮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 
大黄一两。另用酒一大盏浸。及桃仁、蒲黄、甘草、发灰。以童子小便煎成。纳大黄。去滓。分 
温三服。先以败蒲席煎汤浴之。浴后服药。以衣被盖覆。斯须通利数行。痛楚立瘥。伤损气血凝 
滞则肿。或紫或青。痛不可忍。宜活血行气。最忌恶血攻心与破伤二证。凡血上逆者。即以逐瘀 
为急。口噤牙关紧。即是胃风。根据破伤治之。伤损着寒。痛不可忍。用葱杵烂炒热罨上。其痛立 
止。冷则温之。恶血上攻。韭汁和童便饮半杯。即下。从高堕下。腹中瘀血满痛不得出。短气。 
二便不通。千金桃仁汤。挫闪气血不顺。腰胁疼痛。或发寒热。香壳散加桃仁、苏木。胁痛。 
加柴胡、川芎。跌扑闪挫。瘀结腹胁。大便不通。调营活络饮。跌扑损伤。瘀蓄大便不通。红肿 
青紫。疼痛昏闷。内壅欲死者。当归导气散。跌扑闪挫。腰胁气滞。牵引掣痛。复元通气散。从 
高坠下。恶血流于胁中。痛不可忍。复元活血汤。被打伤破。内有瘀血腹胀。蒲黄生者 
筛取一升。当归、肉桂各二两。酒服方寸匙。日三服。丹方。治折臂断筋损骨。生地、大黄捣汁。 
和酒服一月即接连。仍以滓炒热贴之。 虫擂酒服亦可。焙干为末。每服一钱。入麝少许。温酒 
调服。接骨神效。跌折或金刃伤骨。用老鸦眼睛藤。和根叶细捣。封贴伤处。令患者痛饮至醉。 
此续骨法也。若筋断取筋相对。用旋花根(即缠枝牡丹。)杵汁滴伤处。将渣封疮上。半月筋自 
续。此续筋法也。又方。治筋绝取生蟹肉及黄。捣涂伤处。筋即续。亦治骨断。以蟹生捣和酒痛 
饮。并以滓 。干即再涂。骨连筋续乃止。诸伤损瘀血凝聚。痛不可忍。以大黄一两切。杏仁三 
十粒。研细。酒煎服。瘀血即下。若恐气绝。取药不及。先以热小便灌之。外用大黄末。姜汁调 
涂。一夜青紫即变。瘀积日久。青黑痛极。以附子一枚 咀。猪脂煎数沸。去滓取脂。和醋涂之。 
堕坠重伤。危在旦夕。用乌鸡连毛捣烂。和醋烘热。隔布熨之。甚则破牛马腹纳入。浸热血中救 
之。金伤肠出。以猪脂抹手推入。急用桑皮线缝合。即以热鸡血涂之。次入烧人屎拌涂尤妙。从 
高坠下。或行车走马。跌折筋骨。骨伤。自然铜散。筋伤。乳香定痛散。金刃出血不止者。紫金 
丹敷之。跌扑致衄。或吐血不止。浓煎苏木汤去滓。煎小乌神汤。下黑神散。促筋脱骱。用槿树 
皮捣烂。拌腊糟焙热涂扎。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但须分有瘀血停积与亡血过多之证。盖打扑堕 
坠。皮不破而内损者。必有瘀血。若金刃伤皮出血。或致亡血过多。二者不可同法而治。有瘀血 
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补调之。须察其所伤上下轻重浅深之异。经络气血多少之殊。惟宜 
先逐瘀血。通经络。和血止痛。然后调气养血。补益胃气。无不效也。 
〔诊〕金疮出血太多。其脉虚细小者生。数实而浮大者死。砍疮血不止。脉来或大或止者死。 
细滑者生。从高颠仆。内有血。腹胀满。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卷六诸风门
痉(与缵结二论痉例参看)
属性:经云。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金匮云。太阳之病。发热无汗。反恶 
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痉。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 
可发汗。汗出则痉。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 
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复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脉经云。痉家脉伏。直 
上下行。痉家有灸疮者难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 KT (音殊。)然。脉反沉迟。此为 
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 
之。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合上十一条推之。则痉病 
之属表者。宜用桂枝、葛根。属里者。可用承气。是为邪实者设也。若首二条之葛根、桂枝。所 
不待言。第三条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汗。桂枝附子汤。四条。真武汤。五条。附子汤。六 
条。芍药甘。草附子汤。七条。未发汗前。桂枝加附子汤。发其汗已。其脉如蛇。甘草附子汤。 
八条。干姜附子汤。九条是统言痉病之脉。无证可验。不得拟方。第十条言痉病之不宜用灸。灸 
则艾火助虐。一切辛烈。概不可施。所以难治。惟腹胀便秘者。庶可行下夺一法。虚者可用炙甘 
草汤。其脉经云一条与第九条不异。演文无疑。按痉病与金匮开卷第一证治。论证最详。而方治 
最略。以其证最危逆。难于造次也。观其论中。惟出太阳阳明邪实三方。不及三阴虚证之治者。 
以痉病之脉。皆弦劲伏匿。证多反张 
厥逆。是难议攻发。易于温散也。若不通篇体会。乌知先圣立言之旨。 
陈无择曰。夫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则痉。盖风散气。 
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痉。寒泣血。故无汗而恶寒。曰刚痉。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 
故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夫病疮人。及产后致斯疾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 
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张景岳曰。痉之为病。强直反张病也。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 
液枯燥。所以筋挛。观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风病下之则成痉。疮家不可发汗。 
汗之亦成痉。只此数言。可见病痉者。多由误治之坏证。其虚其实可了然矣。自仲景之后。惟陈 
无择能知所因。曰多由亡血。筋无所营。因而成痉。则尽之矣。但惜其言之既善。而复未有善者。 
曰。气血内虚。外为风寒湿热所中则痉。斯言不无有误。若其所云。则仍是风湿为邪。而虚反次 
之。不知风随汗散。而既汗之后。何复言风。湿随下行。而既下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