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39章

605-张氏医通-第39章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食。或嗽而肛门发 者。皆在不救。医者不可不知。 
喻嘉言治一人。素有失血病。晨起陡暴一口。倾血一盆。喉间气壅。神思飘荡。壮热如蒸。 
颈筋粗劲。诊其脉尺中甚乱。曰。此昨晚大犯房劳也。因出验血色。如太阳之红。再至寝所谓曰。 
少阴之脉系舌本。少阴者肾也。今肾家之血。汹涌而出。舌本已硬。无法可以救急。不得已用丸 
药一服。镇安元气。若得气转丹田。尚可缓图。因浓煎人参汤下黑锡丹三十粒。喉间 有声。 
渐入少腹。顷之舌柔能言。但声不出。急用润下之剂以继前药。遂与阿胶一两溶化。分三次热服。 
半日服尽。身热渐退。颈筋渐消。进粥。与补肾药。多加秋石。服之遂愈。 
石顽治刑部汤元洲。年八十二。而痰中见血。服诸宁嗽止血药不应。脉得气口芤大。两尺微 
紧。面色槁白。屡咳痰不得出。咳甚方有黄色结痰。此精气神三者并亏。兼伤于热。耗其津液。 
而咳动肺胃之血也。因其平时多火。不受 
温补。遂以六味丸合生脉散加葳蕤。煎膏服之。取金水相生。源流俱泽。而咳血自除。不必用痰 
血药也。 
又治钱曙昭。久咳吐血。四五日不止。不时哄热面赤。或时成盆成碗。或时吐粉红色痰。至 
夜则发热自汗。一夕吐出一团。与鱼肠无异。杂于鲜血之中。薄暮骤涌不已。神气昏昏欲脱。灌 
童子小便亦不止。同道相商无策。因思瘀结之物既去。正宜峻补之时。遂猛进独参汤。稍定。缘 
脉数疾无力。略加肉桂、炮姜、童便少许。因势利导。以敛虚阳之逆。一夜中尽参二两。明晨其 
势稍定。血亦不来。而糜粥渐进。脉息渐和。改用六味丸作汤。调补真阴。半月而安。同时有胡 
又曾。亦患虚劳吐血。一夕吐出如守宫状者一条。头足宛然。色如樱桃。不崇朝而毙。 
陆晦庵曰。昔余患吐血。暴涌如潮。七八日不已。吾吴诸名家。莫能救止。有云间沈四雅寓 
吴中。延请调治。慨然担当。求其定方。用人参三两。附子一两。肉桂一钱。举家惶惑。未敢轻 
用。越二日。其血益甚。更请诊视。求其改用稍缓之方。彼云。病势较前更剧。前方正欲改定。 
始克有济。更加人参至五两。附子至二两。亲戚见之愈惊。彼曰。喘呕脱血。数日不止。且头面 
哄热。下体厥冷。正阳欲脱亡之兆。命在呼吸。若今日不进。来日不可为矣。子侄辈恳其稍裁参、 
附。彼坚持不允。力谕放胆煎服。仆当坐候成功。亲友见予势急。且见其肯坐候进药。料可无虞。 
遂根据方求服。彼欣出熟附二十余块授咀。面称二两。同人参五两。煎成入童便、地黄汁一大碗。 
调肉桂末冷服。服后少顷。下体至足微汗。便得熟睡。睡觉血止喘定。周身柔和。渐可转侧。因 
馈十二金。求其收功。不受。加至二十金始受。愈后。盛见垣先生见其一剂而效。心甚疑骇。询 
其居常无病时。恒服人参两许无间。今虽五两峻补。止煎数沸。其味未尽。犹可当之。至于血证。 
用附子二两。从古未闻。因密贻其制药者。云惯用附子汁收入甘草。其附已经煎过十余次。虽 
用二两。不抵未煎者二三钱。始知方士之术如此。 
飞畴治苏天若乃郎宾旭。新婚后。于五月中暴吐血数升。昏夜邀视。汤药不及。命煎人参五 
钱。入童便与服。明晨诸医咸集。以为人参补截瘀血。难以轻用。议进生地、山栀、牛膝等味。 
予曰。六脉虚微而数。无瘀可知。血脱益气。先圣成法。若谓人参补瘀。独不思血得寒则凝。反 
无后患耶。今神魂莫主。转侧昏晕。非峻用人参。何以固其元气之脱乎。遂进参一两。二服顿安。 
次与四君、保元、六味等间服。后以乌骨鸡丸调理而痊。 

卷五诸血门
溲血
属性:经云。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可知溺血之由。无不本诸热者。多欲之人。肾阴亏损。下 
焦结热。血随溺出。脉必洪数无力。治当壮水以制阳光。六味加生牛膝。溺血不止。牛膝一味煎 
膏。不时服之。有气虚不能摄血者。玉屑膏最妙。方用人参、黄 等分为末。以白莱菔切片蜜炙。 
不时蘸末食之。岂非虚火宜补宜缓之意欤。然痛属火盛。则谓之血淋。不痛属虚。谓之溲血。二 
者不可不辨。溲血。先与导赤散加桂、苓作汤。若服药不效。此属阴虚。五苓散加胶、艾。下四 
味鹿茸丸。小便自利后有血数点者。五苓散加桃仁、赤芍。暴病脉滑实者。加大黄、滑石、甘草、 
延胡索下之。溲血日久。元神大虚而挟虚热。所下如砂石而色红。有如石淋之痛。神砂妙香散加 
泽泻、肉桂。病久滑脱者。去黄 、山药、桔梗、木香。加 飞龙骨、益智仁。即王荆公妙香散。 
虚寒。以此汤吞四味鹿茸丸。老人溲血。多是阴虚。亦有过服助阳药而致者。多难治。惟大剂六 
味丸加紫菀茸作汤服之。咳而溲血脱形。脉小劲而搏。逆也。溲血日久。形枯 
六味加五味子作汤。另用肉桂末三钱。飞罗面糊。分三丸。用煎药调下。甫入喉。其血顿止。少 
顷。口鼻去血块数枚而愈。自此数年之患。绝不再发。 

卷五诸血门
吐血
属性:(呕血 唾血 咳血 咯血 血溢 九窍出血) 
缪仲淳曰。吐血有三诀。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循经络。 
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宜补肝。不宜伐肝。经曰。五脏者。藏精 
气而不泻者也。肝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肝则肝虚不能藏 
血。血愈不止矣。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则火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 
无溢出上窍之患矣。降火必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不能归经矣。 
今之疗吐血者。大患有二。一则专用寒凉之味。如芩、连、山栀、四物、知、柏之类。往往伤脾 
作泻。以致不救。一则专用人参。肺热远伤肺。咳嗽愈甚。亦有用参而愈者。此是气虚喘嗽。气 
属阳。不由阴虚火炽所致。然亦百中一二也。刘默生曰。吐血一证。人惟知气逆血溢。火升血泛。 
不知血在脏腑。另有膈膜隔定。其血不能渗溢。夫膈膜者。极薄极脆。凡有所伤则破。破则血溢 
于上矣。故有阳络伤则血上溢。阴络伤则血下渗。已伤之膜。若有复伤。其吐必多。膈膜虽伤。 
伤处有瘀血凝定。血来则缓。若阴火骤冲破瘀积之血。血来如潮之上涌。自觉沥沥有声。彼时喘 
息不定。面赤如醉。烦躁不宁。心神昏乱。一皆龙雷之势。脉亦急疾难凭。少顷火退神清。面白 
气平。血亦渐止。方可诊切。用药须乘此时。瘀积荡尽。缓缓清理。徐徐调补。然不可骤壅。亦 
不可用耗气之药。悉知此义。治血有本矣。吐血者。一吐则倾 
血之在身。有阴有阳。阳者顺气而行。循流脉中。调和五脏。洒陈六腑。如是者谓之营血也。阴 
者居于络脉。专守脏腑。滋养神气。濡润筋骨。若是脏感内外之邪伤。则循经之阳血。至其伤处。 
为邪气所阻。漏泄经外。或居络之阴血。因着留之邪擗裂而出。则皆渗入肠胃而泄矣。世俗每见 
下血。率以肠风名之。不知风乃六淫中之一耳。或有风从肠胃经脉而入客者。或外淫风木之邪内 
乘于肠胃者。则可谓之肠风。若其他不因风邪。而肠胃受火热二淫。与寒热燥湿。怫郁其气。及 
饮食不节。用力过度。伤其阴络之血者。亦谓之肠风可乎。盖肠风所下之血。清而色鲜。四射如 
溅。乃风性使然。素问所谓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是也。先与泻青丸一二剂。后与逍遥散。加 
酒煮黄连、羌、防、乌梅。虚人。人参胃风汤最捷。人所不知。若肛门射血如线。或点滴不已者。 
乃五痔之血。当详本门治之。血浊而色黯者为脏毒。蕴积毒瓦斯。久而始见也。宜小乌沉汤下黑神 
散。脉实便秘势盛者。脏连丸。肠风挟湿毒者。下如豆汁兼紫黑瘀血。此醇酒浓味所酿之湿。由 
足阳明随经入胃。淫溢而下也。脉细有寒者。升阳除湿防风汤。脉数有热者。去二术加黄连、当 
归、甘草。肠风下血。以刘寄奴半两。芽茶一两。墨灰三钱为散。分三服。乌梅汤送下。其血立 
止。后宜多服归脾汤调理。肠风下血。其血另作一派溅出。远射四散如筛。肠中作痛。乃阳明气 
冲热毒所作也。人参败毒散。不应。用升阳除湿和血汤。宿有血证。因时热下紫黑血。乃湿毒肠 
。阳明少阳经证也。升阳益肾汤。下血久而不已。面色痿黄。下元虚惫者。四君子加黄 、归、 
芍。下断红丸。虚甚。十全大补汤去茯苓加防风。洁古云。下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 
榆为下使。千金云。先见血后见便为远血。宜服黄土汤。先见便后见血为近血。宜服赤小豆当归 
散。(金匮以先便后血为远血。先血后便为近血。传写之误。因胃中受冷不能统血。失其营运而 
下。故宜黄土汤温之。若大肠受热不能摄血。营行过疾而下。故宜赤小豆当归散清之。)色鲜紫 
者为热伤阴络。槐花炒研。米汤服 
之。槐角煎膏尤妙。色稀淡者为脾虚。一味白术。米汤丸服。色瘀晦者为积血。以乱发二两。红 
花四两。入炀成罐中 过。去红花灰。止用发灰。研细分三服。空心炒黑地榆煎汤送下。三日必 
效。下血虽曰大肠积热。亦当分虚实。不可纯用寒凉。必加辛散为主。久之不愈。宜理胃气。兼 
升举药。故大便下血。多以胃药收功。不可徒用苦寒也。戴复庵曰。色鲜红为热。色瘀淡为寒。 
寒血因肠胃受冷。营行失度而下。四物加炮姜、炙甘草。热血因热毒之气。蕴于肠胃。或饮酒过 
度。及啖炙爆所致。四物加茜根、槐花、酒黄连、炒黑山栀之类。因冷冻饮料中寒。或杂食生冷。血 
为寒凝而下。必腹痛色晦淡。宜附子理中倍炮姜加酒连。阴结便血者。厥阴肝血内结。不得阳气 
统运。渗入肠间而下。非谓阴寒内结也。补中益气倍黄 加炮姜。上二证。诸家悉采宝鉴平胃地 
榆汤、结阴丹。从无言及其非者。敢力正之。内伤瘀血。胸胁小腹急痛。桃仁承气汤、代抵当汤。 
随痛之高下选用。大黄俱宜童便浸透。更用韭汁制。虚人。可略加桂、附二三分。若瘀滞色晦不 
鲜者。久当用温血药。始得奏效。血枯大便燥结而下鲜紫血者。此大肠燥结而下也。一味槐角膏 
凉润之。又方。真麻油冲入腐花。空腹食之。三日即愈。肠风便血。一味旱莲花。浓煎葱白汤过 
口。一服立效。又方。治肠风便血。刘寄奴半两。松萝茶一钱。乌梅肉一枚。煎服效。中蛊脏腑 
败坏。下血如鸡肝。如烂肉。心腹绞痛者是也。治用马蔺根末。水服方寸匙。随吐而出。 
李士材治一人。患肠风下血。久用四物、芩、连、槐花之属。屡发不止。面色痿黄。诊其脉。 
惟脾部浮而缓。此土虚而风湿交乘也。遂用苍术三钱。茯苓、人参、黄 、升麻、柴胡、防风各 
一钱。四剂而血止。改用十全大补汤。调理而愈。石顽治吴兴韩晋度春捷锦旋。患腹痛泄泻下血。 
或用香连丸。遂饮食艰进。少腹急结。虽小便癃闭。而不喜汤饮。 
面色痿黄。昼夜去血五十余度。邀余诊之。气口脉得沉细而紧。询其所下之血。瘀晦如苋汁。与 
理中加肉桂二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