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05-张氏医通 >

第31章

605-张氏医通-第31章

小说: 605-张氏医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喘定脉出此郁证。人所难知。非短气中之有余者乎。又一等似火非火。似喘非喘者。诸阳气浮。 
无所根据归。故上气而喘也。其人平日若无病。但觉气喘。非气喘也。乃气不归源也。不知者。以 
其有火也误以凉药清之。以其喘急难禁也又用四磨之类宽之。下咽之后。似觉稍宽。少顷依然。 
岂知宽一分。更耗一分矣。惟大剂参、 补剂。加补骨脂、阿胶等以镇于下。后以八味丸加五味、 
鹿茸。不时服之。又一等火郁之证。六脉俱涩。甚至沉伏。四肢 
悉寒。甚至厥逆。拂拂气促而喘。却似有余。而脉不紧数。欲作阴虚。而按尺鼓指。此为蓄郁已 
久。阳气拂遏。不能营运于表。以致身冷脉微。而闷乱喘急。当此之时。不可以寒药下之。又不 
可以热药投之。惟逍遥散合佐金丸之类宣通蓄热。得汗而愈。后仍以六味丸养阴和阳可也。 
喻嘉言曰。喘病无不本于肺。惟兼三阴者为最剧。而三阴又以肾为最剧。有此证者。首重在 
节欲。收摄肾气。不使上攻可也。故喘病兼少阴肾者为最剧。肾火动则水气升。其次则太阴脾。 
脾火动则湿气升。又次则厥阴肝。肝火动则风气升。是故治喘以治火为先也。然浊气既随火而升。 
火降而气不降者何耶。以浊气虽居于下。而肺之窠囊。可以侨寓其中。转使清气逼处不安。是虽 
以治火为先。然治火而不治痰无益也。治痰而不治窠囊之痰。虽治与不治等也。惟姜汁、竹沥。 
可以透窠囊耳。 
李士材曰。内经论喘。其因众多。究不越于火逆上而气不降也。虽然。火则一。而虚实攸分。 
每见世俗一遇喘家。纯行破气。于太过者当矣。于不及者可乎。余尝论证。因虚而死者十九。因 
实而死者十一。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 
退。良非易也。故辨证不可不急。而辨喘证尤为急也。巢氏严氏。止言实喘。独王海藏云。肺气 
果盛。则清肃下行。岂复为喘。皆以火烁真气。气衰则喘。所谓盛者非肺气也。肺中之火也。斯 
言高出前古。惜乎但举其端。未能缕悉。请得其详而言之。气虚而火入于肺者。补气为先。生脉 
散。有痰。六君子汤。阴虚而火乘金不得卧者。壮水为急。六味丸。虚则合生脉散。风寒者解其 
邪。华盖散。湿气胜者利其水。渗湿汤。暑邪者涤其烦。白虎汤。痰壅者消其痰。二陈汤。气郁 
者疏其郁。四七汤。肺胀者散其邪。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脉浮者。小 
青龙加石膏汤。肾虚火不归源。八味丸。肾虚水邪泛滥。济生肾气丸。此治喘之大法也。 
喘嗽气从脐下冲上。而尺脉洪盛或数。兼见盗汗潮热。属阴虚。六味丸作汤。加补骨脂、五 
味子。送下灵砂丹。误用四磨必死。若作痰治亦危。有因气而喘者。遇恼便发。脉必沉弦。此气 
滞其痰也。苏子降气汤。若但喘不嗽。不分远近。前汤吞灵砂丹。秋冬感寒。每夜连嗽不绝。大 
喘至天明方缓。胁动痞闷者。麻黄苍术汤。肺虚受寒而喘。参苏温肺汤。寒郁热邪。而喘中有积 
痰。遇冷即发。麻黄定喘汤。远年咳逆上气。胸满痞塞。声不出者。人参定喘汤。虚冷上气。劳 
嗽喘乏。千金用半夏一升。人参、生姜、桂心、甘草各一两。水煎。分三次服。喘咳上气不得卧。 
生姜、橘红、人参、紫苏各一钱。五味数粒。煎服。肾与肺胃俱虚。喘嗽乏力。人参一钱。核桃 
肉三枚连皮蜜炙。煎服神验。肾气上逆而喘。用连皮核桃肉三枚。生姜三片。临卧细嚼即安。七 
情郁结。上气喘急。四磨汤、四七汤选用。肥盛多痰。喘不得休。不能卧。人扶而坐数日者。千 
缗汤一服即安。或千缗汤合导痰汤尤妙。然惟元气未衰者宜之。虚人未可轻试也。喘而诸药不效。 
腹坚脉实者。神保丸大。便溏者勿用。气实人误服参、 而喘者。三拗汤泻之。但伏不得卧。咳 
逆上气。面目浮肿者。古今录验续命汤。气盛有余。脉来滑实者勿用。经年喘嗽。遇寒更甚者。 
九宝汤、宁嗽化痰汤选用。一切喘证。属有余者。治之即愈。若属虚证。误与泄气。祸不旋踵。 
即暴喘腹胀。大便实者。方可用药。加以溏泄。必死勿治。此阴火暴逆于手足太阴。所以喘胀。 
肾气失守。所以便溏。其人虽强。不久当呕血而死。 
〔诊〕脉宜浮迟。不宜急疾。喘逆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难治。上气面浮肿。肩息脉浮大 
者危。上气喘息低昂。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手足寒者死。右寸沉实而紧。为肺感邪。亦有六部俱伏者。宜发散。大抵喘属肺中火盛。脉浮滑者可治。若沉滑为肾虚阴火上逆难治。 
短气 短气者。一属支饮。脉必弦滑。平人无寒热。冒眩。短气不足出息者。实也。金匮云。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仲景并出二方。分呼吸之短而治。 
妙义益彰。呼气之短。用苓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化。则小便能出矣。吸气之短。用肾气丸以 
通其阴。肾气通。则小便之关门利矣。又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胀满者。浓朴大黄 
汤。(即小承气汤。)一属气虚。东垣云。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 
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去茯苓加黄 。如腹中气不转者倍甘草。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倍参加白芍。 
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之。若失血后阴火上乘而短气不足以息。或肾虚发热唾痰者。生脉散加归、 、 
生地。病后产后。一切疮疽溃后。气虚不能接续。及年高病久。正气耗散之人。虽有痰火。不可 
作有余治。误用耗气之药。祸不旋踵。须大剂生脉散为君。少佐陈皮。扶接元气为主。 
少气 少气者。气少不足以言也。经曰。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又云。言 
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又云。气虚者。言无常也。又云。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 
病少气。其治法不离独参汤、生脉散、保元汤、异功散之类。 
逆气 经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下行。今逆而上行。故 
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而息有音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是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患也微。 
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 
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若四磨汤、七气汤。皆治阳 
明之气逆。杏子汤、小青龙汤、越婢汤、苏子降气汤。皆治肺络之气逆。麻黄附子细辛汤、肾气 
丸、灵砂丹。皆治肾气之逆。 
哮 哮证多属寒包热邪。所以遇寒即发。喉中水鸡声。有积痰在肺络中。必用吐法以提散之。 
不可纯用寒凉。常须兼带辛散。小青龙汤探吐最妙。年高气弱人忌吐。凡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 
主。既发时。以散邪为主。哮喘遇冷则发。其法有二。一属中外皆寒。温肺汤、钟乳丸、冷哮丸 
选用。并以三建膏护肺俞穴最妙。一属寒包热。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定喘汤。表散其邪。平时用 
芦吸散亦妙。古人治寒包热邪。预于八九月未寒之时。用滚痰丸下其热痰。后至冬无热可包。则 
不发矣。丹方治冷哮痰喘。用胡椒四十九粒。入活虾蟆腹中。盐泥 存性。卧时。分三次醇酒服 
之。羸者凉分五七服。用之辄效。若有伏热者误用。喘逆倍剧。不可不辨。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 
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 
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 
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遇浓味则发者。用莱菔子 
炒研一两。猪牙皂荚烧存性三钱。共为细末。姜汁调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沸汤或枳 
实汤下。名清金丹。消其食积。则肺胃自清。仍当薄滋味以清肺胃之气。伤咸冷冻饮料食而喘者。用 
白面二钱。砂糖二钱。饴糖饼化汁。捻作饼子。炉内炸熟。划出。加轻粉四钱。令患人食尽。吐 
出病根即愈。年幼体虚者。分三四次服之。盖咸哮肺胃受伤。白面、砂糖、胶饴甘温恋膈。使之 
留连病所。引领轻粉搜涤淤积之痰上涌。三涌三补。屡建奇功。补用五味异功稍加细辛服之。醋 
呛而嗽。甘草二两。中半劈开。用猪胆汁五枚。浸五日。火炙为末。蜜丸。茶 
清吞二钱。临卧服之。凡哮证见胸凸背驼者。此肺络败。为痼疾。不治。 
飞畴治韩顺溪内子。患喘证月余。服破气宽胸豁痰清火等药。不效。发表利水亦不应。其疾 
转急。稍动则喘难休息。诊之。六脉细数。而面赤戴阳。用大剂六味地黄作汤。加青铅两许。一 
服而缓。二服而止。 

卷四诸呕逆门
噎膈
属性:灵枢云。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虫为下膈。下膈者食 时乃出。 
食饮入而还出。气壅膈上。谓之上膈。然有虚实之分。若实而气壅。则食无所容。虚而气塞。 
则食不得化。皆令人食入即出也。至若食 时乃出。虫寒积聚而谓下膈。不过言膈证中有此一证耳。 
然有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脾胃虚寒。多致食 时乃出者。岂非下膈之证乎。读者不可专以虫为下 
膈而胶执也。 
素问云。三阳结谓之膈。 
三阳结者。大肠小肠膀胱结热也。小肠结热。则血脉燥。大肠结热。则后不圊。膀胱结热。 
则津液涸。三阳俱结。前后秘涩。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此所以噎食不下。从下而逆于上也。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不通者。浊气在上。肾肝吸入之阴气。不得下而反在上也。病在于胃。故饮食不下。 
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此言噎膈皆起于郁结不舒。胃气不能敷布所致。张鸡峰所谓神思间病是也。 
薛立斋曰。内膈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久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若脾胃气虚 
而胸膈不利者。六君子加丁、沉二香壮脾土以生元气。若用辛热之剂而呕吐噎膈者。异功散加当 
归、川斛益土以抑阴火。胃火内膈而饮食不入者。四君子加酒炒芩、连清火养胃。若脾胃虚寒。 
饮食不入。或食入反出者。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温中补脾。如过服润剂养血有伤于中州者。治法 
亦无越此。若内有实积。指迷七气汤。污血在胃者。局方七气汤加桃仁。与干漆同炒。去漆用之。 
若误服耗气之药。血无所生。噎膈而大便燥结者。四君子加当归、芍药补脾生血。若火逆冲上。 
食不得入者。四君子加山栀、川连清火养血。若痰饮阻滞而食不得入者。六君子加木香、山栀。 
补脾化痰。若不慎房劳。不节浓味。不戒气怒者。不治。年高无血亦不治。噎而白沫大出。粪如 
羊矢。不治。胸腹嘈痛如刀割者。死期迫矣。 
李士材云。噎膈反胃。总是血液枯槁。二证皆名为膈。内经总有三阳结谓之膈一语。洁古分 
吐证为三端。上焦吐者。皆从于气。食则暴吐。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或先吐而痛。或先痛而吐。 
下焦吐者。皆从于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大抵气血亏损。复因忧思悲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