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坛经讲记 >

第11章

坛经讲记-第11章

小说: 坛经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邪念,为什么?《楞严经》云,小乘人的境界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可见,他是不是无念?他不是。他内守幽闲;换句话说,他还有‘幽闲’一念。有这一念就是邪念,就是迷,就是不觉,因此小乘人不能见性。他何以不能见性?诸位想想这个道理,自然就明白。他是被法束缚,即名边见。大乘法中处处提示中道,中道亦不能执著,古德常讲‘两边不立,中道不存’,为的是怕我们执著,怕我们在这些法相名词中起分别、起执著,那就错了!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这三句是显示无念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学佛,尤其是中国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法门,其殊胜处亦在此三句经文见到。我们真正悟无念,就万法尽通;不但是佛法通,出世间法通,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我们现在就是因为有知、有念,‘知’与‘念’就不能尽通万法,正是古德所谓‘有知有见,有所不见’。几时我们达到‘无知无见,无所不见’,就万法尽通。这是把修学的纲领和盘托出了。‘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十方诸佛的境界,几时我们能见到?只要我们彻悟无念,诸佛的境界原自现前。悟无念法者,自己就证到如来地,就证到佛地。可见‘无念为宗’,这句话没有说错;‘妄心不起为旨’,妄心不起就是无念,可见宗旨没有两样。能不违背这个宗旨,清净心自然现前,清净心所生的作用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正知。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这是说明,传道一定要传给见解相同、行门相同;换句话说,解行都相同,而且又能发大心来受持大法者。这样的人,学佛的态度,事奉老师就如同事奉佛一样,终身不退,这样的人必定能证入圣位,一定会有成就,这是可以预期的。我们从这几句话来看,一个人能不能有成就,能不能有最高的成就,就看他与这几句经文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我们就可以肯定下个断语:他一定成就。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默传’,就是指祖祖相传的‘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宗门的传授是在言语之外,所以叫默传。“不得匿其正法”,决定不可以吝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几句话说得尤其是好。他见解不同、行门不同,‘在别法中’,就是指不是学禅宗、不是学实相般若,就不能传给他。为什么?传给他,他得不到利益;因为他的解行与正解正行是相违背,他不但不能接受,而且还要毁谤这个法门。毁谤正法,将来所遭的果报是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个果报太严重,太可怕了!祖师在大梵寺所讲的长行文,到此地讲完。下面是偈颂: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这几句话是偈颂的前引。六祖大师说:‘我有一首无相颂’。《坛经》中所有偈颂,都称作无相颂。特别是此处十五首六十句,是《六祖坛经》的精华。我们要想研究《坛经》,应当先将这十五首颂文念熟,然后细心去研讨,这样你就晓得中国禅宗的旨趣。从此之后学佛,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尤其是禅宗,自然不会落于空谈。于学佛过程中,则不易受他人的欺骗,更不会自欺。可见这十五首颂文相当重要,是我们学佛的原理原则。大师这几句话嘱咐得非常好,教我们必须要记诵、要取法。无论在家修行或者出家修行,只要依照这十五首颂的原理原则去修行,必定有成就。若是不能自修,仅仅把这六十句颂文背得很熟,还是无有益处。

 

颂有十五首,大致分为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讲‘佛教教学的宗旨’,这一段只有一首颂。第二首是独立的一段,‘说明佛法理论的依据’。第三首以下到十三首,共有十一首颂,这一长段是讲‘修学的方法’。第四段是一首,是讲‘果证’。末后第十五首颂,是‘结劝’。颂文体系、组织以及义理,非常精严,有条不紊,不但便于读诵,也是行门重要的原理原则。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这四句,我们乍看起来似乎是很容易懂,实际上所含的意思是既深且广。“说通及心通”,‘说’这一个字不但包括言说,同时也包括佛法所有的教学,用‘说’字来代表。‘通’是通达无碍,《华严经》讲的四无碍辩才,这是通的意思。‘心通’就是宗通,心通与说通就是所谓宗门与教下,但是宗门与教下是一不是二。过去有人说,心通的人一定达到说通,而说通之人未必能做到心通。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层观察,就知道心通与说通有密切的关系;若心不通,说通是绝对做不到。由此可知,要想做到说通,一定要心通。如何才能做到通达无碍?下面一句比喻为我们点出来了。“如日处虚空”,像太阳一样,在虚空之中,意思是教我们要做到一法不立,才能做到通达。做不到,换句话说,纵然是以研学而通达三藏经论,或者通达世出世间法,自己并没有真正证得这个境界,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不能做到‘通’字;通,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亲证。心通者,证悟实相;说通者,解悟佛说。此地的‘通’,是指证悟之说才是说通,决定不是解悟之说。这个意思,从以下的句子我们能看得出来。

 

这十五首颂,《法宝坛经无相颂讲话》解释得相当清楚,也举出禅宗许多公案来证实,并且得到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的印证。书中举出禅宗嘉山和尚公案,公案的内容是说明一个人,他亲证的境界到什么程度?所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这两句话就是如日处虚空的意思,到这样的地步才可以说是亲证实相。证得实相之后,实相是体,演说是用。体是根本,说是末,本能摄末,所以心通的人自然就说通。说通的人,由说通而证得心通,这也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因为常常演说就是长时期的薰习,薰习时间长了,自然就能证悟。所以说,由说通至心通,这是菩萨的教法;由心通至说通,是如来的教法,我们应当从这里来观察。这是说明‘说’与‘心’是一不是二。前面两句是说明佛教教法的原则,一定要做到通达无碍。

 

下面这两句是说明佛祖立教的宗旨。“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唯’是唯独。‘传’是承传,辗转授受。‘见’是讲亲证。‘性’是指众生本具的心性,在唯识称作阿赖耶识。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它的宗旨就是传授见性之法。‘法’这个字是包罗万象,佛经里将这个字举作一切事物、一切理论、一切程序,乃至于虚空法界的总代名词。在这里,特别是指一切法里面的修行方法,尤其是指见性的方法。末后这一句,显示出佛法出世是普度一切众生。‘邪宗’,简单的说,凡是不以见性法为教学宗旨的,都是邪宗。在佛法中,未了心外无佛、心外无法的一切宗派,也是邪宗。佛法是无诤之法,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也看到佛法里有一些争论,这是为了普度众生、破邪显正不得已的一种方法,决不是佛法喜欢争论。

 

初祖达摩祖师的老师般若多罗尊者,当年在他的本国教化众生,那时有两位法师,一位名叫佛大先,一位名叫佛大胜,都曾经与祖师同学于婆陀罗,修学小乘禅观。后来,佛大先遇到般若多罗,于是舍小向大,与祖师同门并化,被当时的世人称为门下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却又分他的门徒成为六宗,所谓有相宗、无相宗、定慧宗、戒行宗、无得宗、寂静宗。祖师看到他这种分法,非常感叹的说:这位法师已经是落在迹象里面,何况再分而支离破碎(这是说佛大胜的六宗)。祖师就说:‘我如果不为他辨别,这些人必然是永远被这些邪知邪见所缠缚而不能超越。’于是他就发大慈悲心到彼师门徒之处,一一与他们辩论,破他们的知见,使他们能破迷开悟,再回到正知正见。然后他才从海路来到中国,这就是中国初祖达摩祖师。

 

禅宗所谓‘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性就是体,见性法才是真正如来家业。初祖分破六宗,已经给我们留下很好的榜样,所以说‘出世破邪宗’。佛门之外的邪宗,我们容易认识,而佛门以内的邪宗,我们不容易发觉,这是特别要注意到。凡是不以明心见性或者一心不乱为宗旨,皆是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这首偈是说明佛教的教理。‘法’是指见性之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法。一切法以及见性法,实在是说不上顿超与渐进。问题在哪里?迷与悟。有人很快就破迷开悟,有些人很慢才能觉悟,什么原因?“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佛在《法华经》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法确实是一,本无顿渐,只因众生迷悟千差,所以见道有早晚,这才建立顿渐的假名。‘见性门’是指东山法门。这个法门唯论见性法,不论禅定解脱,也是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不放下的,就是愚人,放下什么?佛门常说‘一切放下’,或者说‘放下万缘’,念佛法门常教导我们‘放下身心世界’。身是正报,世界是依报,正报与依报都是属于色法;心法是指八识与五十一心所。换句话说,不但外面的色法要放下,内里面的心法也要放下。放下就见性,放下就是见性门。由此可知,放不下的就是愚人。放不下,就永远被摒弃在见性门外,所以说‘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这首偈是行法的总说。‘说’是说法,也是指宗门对来机所说的话。如果把这个意思展开来讲,就包括佛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表示多,法门无量;但是它的原理是一个,所以说“合理还归一”,‘合’是契合,契合到真理是一。《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般若经》讲的‘一实相’,《维摩经》讲的‘不二法门’,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这都是讲到‘一’。‘一’,还是勉强的一个名称,古德说:‘本自无二,一亦不立’;这桩事情就是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言说思量所能达到。既然这种原本不可说,而勉强说之为‘一’,我们对‘一’也就不能执著,执著就归不了‘一’。在禅宗里,祖师大德为逗当机,有所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狗子无佛性,狗子有佛性’。从这些公案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诸佛如来、历代祖师所说之言词,句句都是活活泼泼,教我们契入一实相,决定没有一个死方法来教导人。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两句讲的是真性自用。‘烦恼’,一般来讲所谓七情五欲。在佛法里说得更为清楚,如《百法》讲的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