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古帝王谱-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他们一东一西,平时很少见面,免得引起争端。但是三弟实沈认为大夏偏僻荒凉,父亲把他封在那里不公正,始终不肯就封。依然赖在帝都。森浸无奈,只好将三弟改封于宛丘东南的颍水北岸,实沈这才满意地迁徙到新的封地。
实沈到了新的封地以后,旧的封地却依然霸占着,并且在新的封地大兴土木,修宫室,筑城郭,建造了沈丘城。
森浸的二弟阏伯闻三弟自建都城,大怒,立刻前往帝都面见兄长姜森浸,请求出兵讨伐三弟。他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三弟自建都城,自立为王,就是反叛,绝不能姑息养奸,听之任之。但帝森浸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也不支持他出兵讨伐。他认为,都是自家兄弟,又何必互相残杀哪,更何况先父生前明确表示,允许两位兄弟独立治理自己的封国,那就更不应该加以干涉了,就由着他去吧。阏伯只是摇头叹息,无可奈何。后来,阏伯也在自己的封地修建了商丘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境内),而且还组建了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以对抗三弟姜实沈。
森浸见两个弟弟势力逐渐强大,实力都已经超过了他这个天子,便也开始担惊起来。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他采用联姻的方式,娶夸父氏女子为妃,与夸父族结盟。借助外族的力量来震慑两位弟弟,以巩固自己的帝位。
姜森浸三十八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一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森浸先二十年(丙申,前3025),终年五十八岁。死后遗体葬在宛丘城外帝喾陵,帝号森浸,尊号帝喾高辛氏。
森浸在位年表
前3044(丁丑)元年
前3043(戊寅)二年
前3042(己卯)三年
前3041(庚辰)四年
前3040(辛巳)五年
前3039(壬午)六年
前3038(癸未)七年
前3037(甲申)八年
前3036(乙酉)九年
前3035(丙戌)十年
前3034(丁亥)十一年
前3033(戊子)十二年
前3032(己丑)十三年
前3031(庚寅)十四年
前3030(辛卯)十五年
前3029(壬辰)十六年
前3028(癸巳)十七年
前3027(甲午)十八年
前3026(乙未)十九年
前3025(丙申)二十年
第168章 十四任帝姜谣()
在位起讫:公元前3025前3003年。
生卒年:公元前3044前3003年。
出生地: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立都: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迁都:亳城(今安徽亳州市亳州镇)。
年号:帝谣元年(丁酉,前3024)。
帝谣,男,姓姜,名谣,号高辛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喾高辛氏政权的十四任帝。
姜谣的祖父是帝喾高辛氏政权的十二任帝姜姗先,父亲是十三任帝姜森浸。
姜谣于森浸元年(丁丑,前3044)出生在帝都宛丘,他是十三任帝姜森浸的第七个儿子,是姜森浸宫中的一个妃子所生。姜谣虽然是排行老七,上有兄下有弟,但是由于他聪明伶俐虚心好学,他在十几个兄弟中各方面都独占鳌头。他很快赢得了父亲的青睐,把他封在了亳城(今安徽亳州市亳州镇),让他独力治理这一区域,以考察他的实际才能。姜谣果然是个奇才,放开手脚抓生产,改革不合理的旧制度,充分调动当地百姓的积极性,仅用三年时间便把亳城建设的繁荣昌盛。帝森浸十分高兴,认为他有治国的才能,便把他列为接班人的最佳人选,于晚年时正式确立他为帝位继承人。
森浸二十年(丙申,前3025),帝喾高辛氏政权的第十三任帝姜森浸在宫中去世,他的儿子姜谣继承了帝位,以丁酉年(前3024)为帝谣元年。
姜谣即位后,他的三叔实沈不服,意欲夺位,便率领本部军队征讨姜谣,逼迫他让位。姜谣是个极聪明的人,他深知二叔和三叔向来不和,便巧妙的利用了这一关系,任命二叔阏伯为护国大将军,派他带领本部军队迎战三叔实沈,让两个叔叔互相残杀,他则稳坐帝都,坐山观虎斗。
帝谣二年(戊戌,前3023),姜谣没有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突然决定将帝都由现在的宛丘迁到他原来的封地亳城。群臣很不理解,不知道这位新天子为什么要迁都。原来,他迁都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自身安全,因为他担心三叔会突然攻打帝都,自己实力不足,继续住在宛丘是很危险的。而亳城以北就是他二叔阏伯的封地,二叔精通兵法,善于治军,部下又有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迁都亳城,就可以借助二叔的力量抵抗三叔的进攻。
不久,姜实沈果然出兵攻打帝都,姜阏伯奉帝命出兵迎战,经过了数月的恶战,终于击败了三弟姜实沈。
姜实沈兵败服输,表示不再反对姜谣称帝。于是,战乱平息,叔侄和好。
姜谣虽然博学多才精明能干,但体质却很差,经常闹病。加上宫中美女众多,他又天性好色,造成严重的精气亏损,元阳不足,身体很快就垮了下来,刚过四十岁便一命呜呼了。
姜谣二十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三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帝谣二十二年(戊午,前3003),终年四十二岁。死后遗体葬在宛丘城外帝喾陵,帝号谣,尊号帝喾高辛氏。
姜谣在位年表
前3024(丁酉)元年
前3023(戊戌)二年
前3022(己亥)三年
前3021(庚子)四年
前3020(辛丑)五年
前3019(壬寅)六年
前3018(癸卯)七年
前3017(甲辰)八年
前3016(乙巳)九年
前3015(丙午)十年
前3014(丁未)十一年
前3013(戊申)十二年
前3012(己酉)十三年
前3011(庚戌)十四年
前3010(辛亥)十五年
前3009(壬子)十六年
前3008(癸丑)十七年
前3007(甲寅)十八年
前3006(乙卯)十九年
前3005(丙辰)二十年
前3004(丁巳)二十一年
前3003(戊午)二十二年
第169章 十五任帝亲义()
在位起讫:公元前3003前2971年。
生卒年:公元前3033前2971年。
出生地: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立都:亳城(今安徽亳州市亳州镇)。
迁都:高辛(今河南商丘市西南高辛镇)。
年号:亲义元年(己未,前3002)。
帝亲义,男,姓姜,名亲义,号高辛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喾高辛氏政权的十五任帝。
姜亲义的祖父是帝喾高辛氏政权的十二任帝姜姗先,父亲是十三任帝姜森浸,十四任帝姜谣是他的兄长。
姜亲义于森浸十二年(戊子,前3033)出生在帝都宛丘,他是十三任帝姜森浸最小的儿子,是姜森浸最宠爱的一位少妃所生。他从小聪明伶俐,帝森浸对他十分宠爱,意欲将来传位与他。谁知姜森浸不到六十岁就死了,他去世时亲义才只有九岁,根本没有称帝的能力。大臣们拥立他的七哥继承了帝位。姜亲义从小喜欢练武,和二叔阏伯很合得来,父亲死后,他索性就住在了二叔的都城商丘。姜亲义喜欢游山,他仗着自己武艺高强,经常独自上山游玩。在他二十岁那年秋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当地一名能征善战的少女。
当时姜亲义正带着两名随从在山上游玩,忽见树林间的一片草坪上,有三位少女正在舞枪弄棒,看样子也是一主二仆。那女主人看上去也就十七八岁,柳眉凤目瓜子脸,颇有几分姿色。两名女仆,一个薄嘴片,一看便知道是个能言善辩的主;另一个大眼睛,满眼透着机灵。姜亲义向来不把女孩子看在眼里,而是从旁说三道四,惹得三位女孩子都生了气。那薄嘴片女孩把手中棍一摆,喝道:“哪里来的胆大狂徒,竟敢在小姐面前撒野,你活得腻歪了吧!”姜亲义笑道:“你这小丫头还挺敢说话,这种话可不能乱讲,小心祸从口出,惹来杀身之祸。”薄嘴片女仆哈哈大笑:“瞧你那德性,一看就是绣花枕头,怎么,不服气?那就过来和本姑娘比试比试?”那大眼睛的女孩也摇了摇手中枪,说道:“有本事你就使出来吧,可千万别说你要当缩头乌龟!”姜亲义闻言大怒,挥舞手中大棍就冲了上去。
双方话不投机便打了起来。
两位女仆同时出击,一枪一棍两面夹攻,和姜亲义打在一处。
那小姐却十分冷静,不声不响地站在一边观阵。
姜亲义年轻好胜,见两名女仆武功平常,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越发狂傲起来,冲着旁边观阵的姑娘喊道:“丫头,你也上来吧,让我好好教教你们!”
姑娘羞得满脸通红,立刻恼羞成怒,喝令两名女仆退下,自己操起一根大棍便和姜亲义打了起来。姜亲义完全没把她看在眼里,心想,一个贵族家的小姐,每日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能有什么本事,不出两个回合就得认输求饶,到时候我在好好奚落她一番。没想到适得其反,几个回合下来,姑娘倒没认输,而是姜亲义自己连着吃了姑娘两棍,一棍打在了上,一棍打在了腿上。虽然姑娘手下留情,姜亲义还是被打的一瘸一拐的。他吃了一惊,这才不敢大意,使出了看家本事,结果还是被人家打败了,只好认输,向人家赔礼道歉。那姑娘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也向他倒了歉,双方和好。
通过相互问讯,姜亲义了解到三位少女果然是一主二仆,女主人名叫云,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也是贵族出身,幼年便从师学艺,练就了一身武功。不打不相识,此后他们便成了好朋友。
不久,姜亲义拜托二叔阏伯为他们做媒,他便娶了那位云姑娘为妻。二年后,云姑娘怀孕,于帝谣十四年(庚戌,前3011)生下了一名男孩,取名上施。
姜亲义在商丘居住的那段时间,一切生活费用都由二叔免费提供,他平时大多数时间是跟阏伯学习武艺,探讨学问。因此,他不仅是二叔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且是二叔部下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将军。
姜亲义原本已无心于帝位,只想游历江湖,交朋结友,逍遥自在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谁知他的七哥短命,四十二岁就死了。因为儿子年幼,他临终前没有确立帝位继承人。朝中群臣便推举他的弟弟姜亲义为帝。
于是,帝喾高辛氏政权的十四任帝姜谣死后,他的弟弟姜亲义便在亳城继承了帝位。以己未年(前3002)为亲义元年。
姜亲义即位后不久,又在亳城以北新建了一处新的都城,他将新都命名为高辛(今河南商丘市西南高辛镇)。
亲义三年(辛酉,前3000),姜亲义正式迁都于高辛。
姜亲义执政时期,非常倚重二叔阏伯,拜他为相,二人关系极为密切。阏伯晚年时热衷于天文观测,他在阎集北筑丘观测大火星。其丘高三十余米,底部周长三百三十米。大火星又称商星,因阏伯在此筑大土丘观测商星,故该地被称作商丘。此地名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今阏伯台上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