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刘邦 >

第55章

刘邦-第55章

小说: 刘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做才好呢?他想了几日,才来到太公面前说:“当今天子虽是您的亲生儿子,但他终究是万民之君的天子呀,太公您虽是皇帝的父亲,但终究是个臣民呀!怎么能总教天子来向您拜跪请安呢?这样有失天子之尊呀!”

第122章 楚王被贬(12)() 
太公一听,吃惊不小,忙问:“哎呀,你要不提醒我,我倒是大意了,不过,这父子血统总也该有个什么礼节吧?你说,该怎样做才算彼此都妥当呢?”

    “不如我先教你这样做,你每次见到皇帝要来,就先拿把笤帚到门口去迎接,这就合乎礼仪啦!”

    “这样行吗?”太公用狐疑的口气问道。

    “唉,您就别问那么多了,这个办法准行。”家奴胸有成竹地回答。

    第二天,高祖按常理又是五天上朝一次,早早地太公就在门外等着,手中拿着把笤帚,等高祖一上朝便急忙拿着笤帚迎上前去。

    高祖正想先去拜见父亲,忽见老父持帚入朝,慌忙从车上下来,上前扶住太公,惊诧地问道:

    “太公大人,不知您是何意呀?”

    太公说:“皇帝是当今天子,万民的君主,百姓仰慕,怎么能因为我是你父亲,就总要拜跪于我,这不是乱了天下的法度了吗?”

    “噢,原来如此,那太公大人先请平身吧,我自会处理好这起礼节之事的。”

    高祖恍然醒悟,也明白自己平日对礼仪方面注意的太少,还多亏父亲及时提示,他忙扶太公入朝中,赐座。然后又对太公说:

    “父亲,这礼仪之事,您又是如何晓得的?”

    “唉,我也是平民百姓,怎会懂这些礼节之事呢。只是前日我的一位贴身家奴提醒我说的,他说万岁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怎能总是拜我这平民百姓呢,虽说我是你父亲,那也没有名分呀,这样我才依了他的主意,在门外拥帚而立呀!”

    高祖心想,这家奴可是位不俗之人呀。于是召来谋臣,商议私朝礼仪,并拟旨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总算太公也有了名分了。

    从此刘太公便坐享尊荣,不用再搞拥帚迎门的仪式了。

    汉朝虽说已建立一年多了,可因为高祖没读过多少书,对那些斯文的礼节也很厌烦,所以朝中一直没什么成文的礼法。结果,每次上朝议事,文武百官,你吵我叫,有时为了急功邀赏,还要武刀弄剑,这朝廷就像个没有规矩的闹市,常常使高祖不知如何才好。

    这次尊太公为太上皇后,高祖便有心整治一下礼仪制度,于是传出圣旨,召贤士定朝议。

    圣旨传下去没多久,便有一人自告奋勇地前来拜见高祖,这人身材不高,白净面孔,一副书生打扮,被召入朝中后,便对高祖说:

    “万岁,臣是薛地人氏,名叔孙通,原是秦朝博士出身,现在一心归汉,也身置博士之痊,被定封号为稷嗣君,平时比较喜欢研究礼仪制度,前日见您有圣旨传出,叫人入朝定礼仪,我便潜心研读了更多的关于礼制的书,又仔细考察了我们汉室的实际情况,也认为很有必要制定一套适合我们的礼法。一个朝廷无礼法必会大乱,自我们兴汉室以来,因为没有礼法一班功臣,举止粗莽,放荡不羁。有的大臣自以为自己在建国中立下功劳便目中无主,与人争功争利,有时还自作主张,任意行动,乱入宫殿朝廷等场合,也不知严肃行动,而总是喧哗吵闹,乱乱哄哄,不成体统。有的在宴会上喝醉了酒,出言不逊,动手伤人,大呼小叫,甚至拔剑击柱,闹得君不像君,臣不像臣,虽说秦时的朝中礼制繁杂严苛,但总是在起一定的作用,能维护天子和朝廷的尊严,依我之意,应制定宽的礼仪,既适合朝廷的口味,又能体现一朝之尊,不知万岁意下如何?”

    “先生所言极是。我也正是这么想的。既然今日先生与我有共同的想法,那这制礼定仪之事就交付给你去做吧!但千万要改变秦朝礼仪繁琐的弊端,我最怕那些麻麻烦烦,啰啰嗦嗦的礼节,我想大臣们也不喜欢那种没完没了的礼节,请你在定礼仪时时千万注意。别太难为大家了。”

    叔孙通忙说:

    “万岁放心,虽说我们这些儒生在战争年代难以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功业,但在这种和平年代,我们一定会全心为您治理好国家的,我久读古书,对礼仪之事更是颇为重视,古书上曾写道:朝仪的制定,不应求同无异。五帝不同乐,三王不同礼,但他们都能使自己的礼仪为百姓所接受,为众臣所遵守,这也成了他们为后人所学的榜样。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适时而定,现在主上让我略采古礼,再同前秦之礼相折中,并将我们汉室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那样做出的礼法就一定会被大家接受的。现在我就请求您下旨派我到鲁地这个礼仪之圣地,征召一些儒生前来商议定朝仪的大事,另外还有我的一些门徒也一起召入宫来演习礼仪,您看如何?”

    “好吧,这事全委托给先生,望您勿负圣望,早日成功。”

    叔孙通很高兴地领旨出宫,当天就带着随从数人,收拾行装,前往鲁地,求贤纳士去了。

第123章 楚王被贬(13)() 
鲁,就是今日山东,当时只是指曲阜一带,因为这里是孔子的故乡,所以当地的人们尊孔重礼的思想很浓厚,这里也就成了礼的圣地。叔孙通到这里,便命侍从四处贴出告示,晓谕鲁人,有能为朝廷定礼制者可自告奋勇地出来报名。

    告示没贴出多久,鲁地就有很多儒生蜂拥而来,叔孙通一看,足有二三十位,便决定带这些人入朝去定礼仪,正在这时随从来见他说:

    “门外有两位儒生想见先生一面。”

    “两位儒生?”叔孙通不觉一愣,“那快请进来吧!”

    一会儿,两位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来到叔孙通面前,一齐拜见道:“叔孙先生,我们是本地的两名百姓,今见到您贴出的告示,心中便有一事不明,前来向您请教!”

    “两位有什么事,自管当面问吧!”

    “那就不客气了。我们只是想说一下心中所想的。”其中一位年轻人说道:

    “叔孙先生以前曾是秦的博士,后来又弃秦侍楚,不久又背楚投汉,历事数主,不能忠守一朝,不知是何道理?可就是您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人,如今又成了行礼心腹,重命大臣,恐怕这都是您这个人善于迎合奉承的结果吧!现在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死未尽葬,伤未尽复,当今天子刚从杀场上走出来,便就想兴师动众,大搞礼乐制度,谈何容易呀!”

    “另外,我还听说古来圣帝明君,都是积备百年的圣贤之人,然后再兴礼作乐,而当今天子还没有百年功德之业,就要做礼乐,我看这肯定是先生您在天子面前奉承献媚的结果吧。”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这通数落,羞得叔孙通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真恨不得立即将两人赶出,可一想到自己是堂堂朝中博士,怎能和平民儒生一般见识呢,于是只好强忍气愤,故作冷笑状,说:

    “哼,你两人乃凡夫俗子,根本不配和我谈什么国家大事,还是快回去务你们的农事吧,真是鄙俗小人,根本就不像有学问的人!”

    这两位年轻者也不在意叔孙通的嘲讽,自是离去便了事。

    叔孙通坐在原处生了半天气,但一想自己还有大事要做,便立即动身和其他鲁地儒生一同回朝,途中经过薛地又召集了自己的百名弟子,共同来到栎阳城外。

    栎阳位于长安郊外,叔孙通一行到这里后,就先用竹竿和茅草搭了一个草棚,然后百余人住在这里,开始制定和演习朝仪。

    演习和朝仪的初定搞了一个多月,叔孙通就请高祖来观看,高祖看罢,说:

    “这种礼仪都很简单,我能学会,大臣们也不会有多大的麻烦,好,那就照这样办吧!”

    于是高祖下令朝廷中的全体文武大臣都来学习朝仪,并决定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刘邦当皇帝的第三年十月正式实行。

    文武大臣着实忙了一阵子,许多人一开始不能适应,但好在这套新礼仪不太繁杂,大家也只好遵旨而行,硬着头皮学习了。

    这演习场很开阔、平坦,四周有许多竖起的竹竿,这是固定位置的,另外用绵线搓成绳索,横缚在竹竿上面,互相连接,同时再剪下茅草,捆成束,分别植立起来,或在竿上,或在竿下,作为位次高低的标志,这一套演练方式,叔孙通给它命名为绵蕞可仪。

    布置好场地,先让好些弟子们充当文臣武将及营兵卫士,依着草拟的礼仪演习一遍。他们有前有后,有退有进,无论怎样动作有一定的秩序和规格;高祖和大臣看罢,便都觉得叔孙通的仪礼很好学,又能体现尊卑之序,心中对叔孙通先生很佩服。大家学起来也就很快了。

    到了十月初一这一天,正值秋高气爽,一派秋意浓浓,丰收喜庆之气。正好长安的主要宫殿乐宫也落成了。天还没大亮,朝拜的仪式便正式开始了。

    准备朝见皇帝的文武百官,个个身着官服,精神抖擞,他们按官职大小排好,在宫门外等候。宫殿外面,悬挂着五彩缤纷的旗帜,迎风而动。威武雄壮的卫士,立在旗旁,手执刀枪斧铖等兵器,排列两侧。

    这时,只听传命官一声口令:

    “传大臣们上殿!”

    大臣们便分两路进入大殿,太尉等武官立于西边,面向东;丞相等文官站在东面,面向西。等大家站定以后,传令官代表群臣请皇帝上朝。

    汉高祖这时已坐辇车由内宫来到殿上,接受群臣朝拜。参加朝拜的群臣,各人要自报姓名官职,恭恭敬敬地向皇帝行跪拜大礼,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朝拜完毕,汉高祖赏赐群臣饮法酒。群臣把酒杯举到和自己额头相平的高度齐声道:

    “谢酒!敬祝皇帝万寿无疆!”然后同饮而尽。

    其实,这酒是有限度地发到每位大臣杯中,完全是为了礼仪的需要,决不允许喝醉,所以称为法酒。

第124章 楚王被贬(14)() 
在朝拜过程中,御史负责执法,凡是在礼仪上出了差错的,就叫卫兵把他带出去,因此大臣们都很严肃认真地对待这次朝拜。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敢像往日一样喧哗失礼的,都是提心吊胆地行动,唯恐出错。

    朝拜仪式结束后,出身寒微的高祖十分高兴,他说:

    “今天我才真正感到一个做了皇帝的人有多么尊贵和崇高呀!”

    于是传旨,封叔孙通为奉常,专管朝廷礼仪的官职,后又改称太常,并赏赐他黄金五百斤。

    从此之后,高祖每次临朝,都有这样的礼仪,朝中大臣们再也没有乱哄乱闹的。

    而那叔孙通领旨后,便亲自来谢圣恩,并乘机进奏道:

    “这礼仪的制定和演习,并非我一人之功劳,我的弟子和鲁地的儒生们也都有一份功劳,他们也都付出了心血和代价,望圣上体恤下情,也酌情给他们一些封赏吧!”

    高祖笑道:“叔孙先生真不愧是仁义之人呀,有福不忘众人,好,就依了你的意思,封那些人为郎。”

    “谢圣恩!”

    叔孙通高高兴兴地退出宫来,这时他的随从们都正在外面等他,叔孙通便把自己的赏钱全拿出来分给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