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一卡耐基其人 >

第80章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一卡耐基其人-第80章

小说: 卡耐基成功全集之一卡耐基其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乃是世界一流的大作家, 他多彩多姿的一生已被写为一本书,书中也未提及他的本名,而只写着 G·B·S,他就是乔治·萧伯纳。
萧伯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例如他只受过 5 年的学校教育,结果不仅成 为当代一流大作家,而且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最高荣誉。当时诺贝尔奖的 奖金是 3。5 
万元,但他既不重视此项荣耀,也不想接受奖金,不过最后还是 勉强地接受奖金,并于当场将钱捐给“英国·瑞典文学联盟”,奖金在他手 
上的时间,据说只有一秒钟的几分之一而已。
他父亲虽出身于爱尔兰名门,金钱上却相当窘困;至于母亲,只因结婚 对象不合富裕的伯母之意,而被撤销了伯母财产的继承权,一家人的生活因 
而显得捉襟见肘。萧伯纳 15 岁就开始出外工作,最初一年的月薪是 40 元 5 角,职位是事务员。
从 16 岁~20 岁期间,因为业务的需要,他被擢升为出纳员,而且兼办 杂务,因为职务加重,薪水也调升为周薪 8 元,但这种事务性的工作和他的 
兴趣可谓南辕北辙。他从小就在重视美术、文学及音乐的家庭长大,7 岁时 就已阅读莎士比亚文学、约翰·班森的《天路历程》、《天方夜谭》及圣经 等;到了 
12 岁,开始热衷拜伦的诗,然后又看了狄更斯、大仲马、小仲马的 小说,及雪莱的诗集;18 岁,读名登山家约翰·但德的文章,及约翰·斯图 
亚特·米尔的哲学、经济学作品,而除哲学、社会学外以进化论出名的哈巴 德·史宾赛之作品也曾拜读过。与这些名著接触过后,他的思想更往前迈进 
一大步,开始思考有关人生的问题。因此,他虽在不感兴趣的不动产兼金融 业工作好几年,但心灵上仍能经常脱离这些俗事,一头钻进文学、美术及科 
学、信仰的世界。
将满 20 岁时,G·B·S 在心中暗暗发誓道:“人的人生只有一次,我不 能以事务员的生活虚度这唯一的人生。”
1876 年,萧伯纳决心背水一战,当时他母亲正在伦敦教授声乐以维生 计,于是动身前往那儿,准备以文笔开拓自己的人生,这是他后来名闻于世、 
创造数百万元资产的出发点。
然而,在最初的 9 年间,如果只靠写作,根本无法填饱肚子。他当时的 生活重心就是写作,他鞭策自己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每天都要写 5 张稿纸, 而且是刚好 
5 张。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他说:“那个时候我尚未脱离学生气 质及事务员的习惯,如果已经写满 5 张稿纸,即使一句话尚未结束,我也一 
定停笔不写,留待明天再完成它。”
就在这种状态下,他完成 5 篇长篇小说,其中包括著名的《艺术家间的 恋情》。他把这些原稿寄给英国及美国的所有出版社,结果全都遭到退稿的 
命运。其中虽然也有几家出版社表示,希望还有机会拜读下一次的作品,但 不管寄多少次原稿过去,结果都不被采用。原因并不在于他的文章,而是思 想上的问题。
那时候,萧伯纳的经济情况极为窘困,甚至连寄原稿到出版社的邮费都
不够。从他立志要以文笔维生开始的 9 年间,因文稿而获得的收入一共只有
30 元,平均一天只有一便士而已。 他所穿的每件衣服几乎都有好几处破洞,连裤子及鞋子也都是破烂不
堪,走在伦敦街上时,为了遮掩这些破洞真是煞费苦心。但在饮食方面倒不 成问题,因为母亲会到面包店或杂货店赊账购买食物,为儿子解决民生问题。 
在他写小说而无收入的 9 年期间,曾因帮某位律师写有关成药的文件,
而获得 25 元,又因担任选举时的投票数计算员,获得 5 元收入。 以这种状态要维持起码的生活都成问题,更遑论担负一家人的生活费用
了,所以他虽身为一家之主,却对家中的困难境况束手无策,而需由家人设 法解决。他自己就曾坦率地说:“我丝毫未曾为家人牺牲过,牺牲的是我的 母亲。”
后来,萧伯纳就以写戏剧、文学、音乐的评论维持生活。他最初建立名 气及在金钱方面获得成功的,并非是小说而是剧作。过去他的剧作也都以失 
败者为多,事实上,他和富家小姐结婚,就被人认为是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 其间一共经过了 21 年。
萧伯纳曾在多数听众面前批评现代的婚姻制度、教会组织及民主主义 等,对自古以来所重视的传统大肆攻击,在当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大 
胆。但令人难以想像的,萧伯纳其实是个内向胆小而且有点自卑的人。年轻 时,他偶尔会到住在泰晤士河边的朋友家拜访,他曾就这件往事回忆道:
“我是个很害羞的人,在鼓足勇气敲朋友家的门之前,已在河边徘徊 20 分钟之久,曾有几次我都想干脆回家算了,但转念一想,在一生中若想要有 
任何成就的话,实在不能这么懦弱,于是才断了打退堂鼓的念头。我想大概 没有一个人像我年轻时那么内向,也没有一个人像我对内向那么感觉羞耻。” 
另一方面,萧伯纳也特别注意在他人面前时的行动和态度,有名的大英 博物馆图书室内有关礼节的书,他每一本都看过,但真正管用的据说仅《上
流社会的习惯和风俗》一书而已。 后来,他终于想到克服内向及胆小的最好、最确实、最简单的方法,那
就是在众人面前演讲。于是,他参加辩论团体,在经过两三次的演讲之后, 他的态度果然变得沉着大方多了。有一次,他被要求担任下次辩论会的主讲 
人,这使得他的内心极为不安,到辩论当天,当他在会议记录簿上签名时, 手甚至还抖个不停。他为这次的辩论虽然准备了许多资料,但临场却紧张得 
没时间看这些资料,不过,并没有人发觉他的窘况,大家都为他的演说鼓掌 喝彩。然而,他还是决心要矫正自己内向胆小的个性,大凡伦敦所举行的公 
开讨论会,他一定莅临参加,而且在席中一定会发言。26 岁时,他听了美国 经济学家,同时也是“进步与贫困”的作者亨利·乔治,有关单一课税论的 演讲。
这次演讲促使他开始研究经济学,并且产生土地国有论的主张。他希望 在社会民主党的集会中做有关此主张的演讲,结果别人告诉他,仅研究享 
利·乔治一人的言论是不够的,还必须研读其他经济学者的著作,否则就没 资格谈论单一课税主义。于是他开始接触对俄国革命有极大影响的“资本 
论”,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他说:“读过‘资本论’后,我在观念上有极 大的转变,虽然到后来才知道其立论有许多错误之处,但至少它使我以另一 
种眼光看人类的历史与文明。”
从此,他心中开始有了一种信念,这个信念掩盖原本内向胆小的个性。
在将近 12 年期间,他每隔一晚,就会到英格兰或苏格兰各地,或在街头或在 礼堂、教堂的演讲台上,热心地阐述自己的信念,若有人反驳他的言论,他 
就会慷慨激昂地反击回去,最后终于成为当代第一的雄辩家。不断有人邀请 他演讲,每次的演讲会场都挤满听众,而会场外也挤满无法进场的人。会场 
内虽有人拿着帽子向听众募捐,但他自己却分文不取。
1896 年,萧伯纳认识一位名叫夏绿蒂·宾顿生的小姐。萧伯纳此时是个
40 岁的单身汉,对方则是 39 岁的老小姐。她的经济情况相当好,而萧伯纳 也因为自己有一出戏在美国极为卖座,一年间就有 10 万元的收入。她当时已 
厌倦社交界的奢靡生活,而萧伯纳正热衷于费边社会主义,因此她立刻就爱 上了他,经常向他吐露心事。
经过两年,萧伯纳仍然没有结婚的意思。1898 年 2 月,她为了做市政调 查而出发前往罗马,结果在她到达的同时,告知萧伯纳病危的电报也送到她 
手边。她只好匆忙地赶回伦敦,发现萧伯纳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床上,而且 情况非常严重。他是躺在脏得不能再脏的办公室里,宾顿生小姐看到那儿的 
情景着实吓了一大跳。
连萧伯纳自己也说:“除非让一颗炸弹在这里爆炸,否则实在无法弄干 净这间房间,如果找 7 个清洁工来,即使打扫 50 年,也不见得能够扫干净。” 
宾顿生小姐眨眨她的绿眼睛,告诉萧伯纳:“赶快搬离这个肮脏的地方,
到我的乡下房子养病吧!在你痊愈之前,我会好好地照顾你。”萧伯纳认为 既已到这种地步,就干脆结婚算了,于是派人去买结婚戒指,并领了一张结 婚证书。
萧伯纳说:“我们是因这个理由而结婚的,也就是关心对方比关心自己 更甚。”
幸福的婚姻生活维持了 45 年,1943 年 9 月 12 日,萧夫人终于与世长辞。 她的外表看来比丈夫年轻 20 
岁,所以大家都以为萧伯纳会先她一步离开世 间,但事实上,她只比他小 4 个月。
萧伯纳出生于 1856 年,直到现在他仍为工作而忙碌不已,根本没时间考 虑死亡之事。他说:“只要活着,我就感觉人生实在愉快,莎士比亚曾对马 
克白将军说道:‘人生是根短的蜡烛。’但我的情况并非如此,我觉得人生 就像支壮大的火炬,直到目前为止,我仍紧紧地握在手中,我要让它愈烧愈 
旺,然后再交给下一代的人。”
〔补注——G·B·S 死于 1950 年,留下的剧作约有 50 篇,但没有一篇 是宣扬社会主义者,而以暴露人生之虚伪及伪善之剧为多。著名的音乐剧“窈 
窕淑女”,即根据他的剧作“Pygmalion”改编而成。他也被认为是世界一流 的讽刺家,留下的讽刺名言有:“己所欲不可施于他人,因为他们的嗜好也 
许和你不同。”、“什么叫作爱国心?就是因为偶然出生于某个地方,而认 为自己的国家胜于任何国家。”、“能做的人会做,不会做的人会教。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
十五、爱德华·波克 Edward Bok


以 14 岁之龄就认识美国一流名人的儿童。
有一天,一个刚从学校放学回家的少年,因为肚子饿而在面包店前伫留, 目不转睛地盯视着橱窗内刚烤好的面包和奶油派。
面包店主人看到这种情况,就走出来对他说:
“怎么样?看起来很不错吧!”
“嗯,好像很好吃哩!”这位荷兰裔的少年回答道:“但是橱窗太脏了。”
“的确有点脏,你愿不愿意帮我弄干净呢?” 爱德华·波克就这样获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份工作,周薪虽然只有 5 角,
但对波克而言,却是一笔大收入。因为他们家实在太穷了,每天必须带着篮 子到街上,捡拾送煤车经过时所掉下的煤炭屑。
爱德华·波克一家人是从荷兰移民到美国,因此刚开始时完全不懂英语, 对老师所问的问题都无法作答。他一生只受过 6 年的学校教育,但后来却成 
为美国出版史上的一流编辑。
他自称根本不了解美国女性喜欢看什么书,但他所编的妇女杂志却是全 世界发行量最高者,而且份数不断地增加。当他退休时,销售量已达 200 万 
份,广告收入每期就有 100 万元。
他担任“家庭妇女杂志”的主笔前后约有 30 年,退休后就着手写自传, 书名为《变成美国人的爱德华·波克》。
从清洁面包店的橱窗开始,波克曾从事过各种工作,而不论从事什么工 作,都会专心投入,就像小孩子集邮票一般热心。他在礼拜六上午为报社送 
报;礼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