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无目的美好生活(完)作者:洪晃 >

第16章

无目的美好生活(完)作者:洪晃-第16章

小说: 无目的美好生活(完)作者:洪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  评论家还是主编?朱伟对木心的评论很正常,说实话,我很赞同。但是这不是看点,而看点是朱伟毙了M先生采访丹青的稿件。在我们的媒体里面,作者、编辑,记者,评论员甚至广告销售员,都可以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导致所有媒体人位置混杂,其尴尬的处境绝对比一个怀旧的木心要难受的多,也许这也就是“朱兄”无法出手的难处。
至于丹青哥哥戏说在春雨绵绵的北京,如果他和朱兄大打出手,我是助战还是劝架一问,真是让我想入非非,两位阿哥虽然不年轻,但是身子板都还非常俊俏,所有戴眼镜玩笔墨的女编辑都梦想与朱兄彻夜过招,而丹青哥哥更是所有时尚编辑的梦中情人,如果二人真的赤膊上阵,那来助战的何止我一个,那将是中国媒体的娘子军连啊!
当然,我们会带着爱心和紫药水;呵护两位阿哥心灵和身体上的每一处伤痛。

等待上海男人吵架
3月7日,周二,下午两点上飞机,去上海。一摞报纸,乱翻、狂看、娱乐版全部是奥斯卡。。。奥斯卡。。。奥斯卡。。。停!
有家英文报纸说李安是这么开篇的: An Lee is the pride of Chines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glory of Chinese cinematic talent。 (李安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是中国电影的荣耀。)要是我,说话就会小心点,《断臂山》不会在国内放映,想目睹一下我们的骄傲,唯一的方式就是去买个盗版碟,偷点“骄傲”的版税。还有,据我所查,“荣耀”的所有电影都不是中国人的投资制作,所以,也许我们应该反省,我们的“骄傲”和“荣耀”怎么全得靠别人发掘、培养?咱们说什么哪?老王没瓜,也能自卖自夸?
下飞机,行李放家,立刻出门和上海狐朋狗友聚会,一个多月没来了,想!
八个人聚集在彤彤酒家,有人说,看见没有,朱伟和陈丹青要在博客上打架了。为什么?为什么?七张嘴都抢着问。两个人我都认识,都敬佩,都是我的上海大阿哥。有人解释两个大阿哥争执的事由:丹青前些日子极力推出他的恩师木心的书,而朱伟在博客中写了一篇评论,基本意思是说木心很过时。此后,朱伟又在他掌门的《三联生活周刊》毙了一篇丹青有关此事的访谈,而丹青前两天把这篇访谈全文放在他的博客上,并且标出“平面媒体可以转载”的字样。两个上海大阿哥要开始博客相扑,好戏啊!
3月8日 周三
早上醒来,擦把脸,倒杯咖啡,立刻上网,看两个大阿哥是否开战。
极其缺乏文学修养,丹青那篇访谈居然没怎么看明白,朱伟那篇到是足够白话,看懂了。然后开始狂找木心先生的文字和报道。终于,看到一个不太像他本人开的博客,上面有不少文章,还有他签名售书的照片。先看了一篇《上海赋》(一),基本意思是说上海人只看得起穿得讲究的人;虽然作者好像不太确定这是正确的世界观,但是这篇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是讲老上海讲究穿的细节,而且能够大段、大段的朗诵各种面料。我的第一个反映是:一定把这文章给时装编辑,他们应该把这些面料全背下来。
再回朱伟的博,看他是否出手,没动静,再想去看木心,一不留神,从网上滑下来了。
下午,上海《新闻晚报》的谢记者和一位姓乐的朋友来我家,说是采访,但是结果是我们三个20,30,40的女人开始狂聊。谢记者20,是娱记,说起一个女作家,情不自禁骂她装逼,大家都觉得痛快。乐是30,大美女,穿得衣服连线头都是对的,是继承了木心老师拿不住是否正确的上海穿戴道德的女性,但是乐30可不是那种甜得发酸的上海小姐;,她经常在MSN上聊天时被别人感叹:哎呀,美女也能说粗口。因而决定,成立20,30,40女子粗口阻击小组。互相留下地址,策划小组下次活动。
晚上,请了100多朋友看《无穷动》,我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我在银幕上一出现就把我从影院里给吓跑了。一直等到电影放完才回去。大家反映说还不错,比预计效果要好,有人用上海话说:“可以吹吹牛皮的。”但是也有朋友发短信说:没见过一个电影里有这么多丑八怪。
几乎还是头天晚上原班人马,又出去喝了一遭。喝酒的时候大家说两边博客的看官们都在煽惑打架的事情。回家已经一点,又上网,朱伟大阿哥还是没有出手。想好了,如果开战,我庆战的博这样开篇:
“朱伟和丹青可能要在博客上开战了,我以美国卡车司机等待观看两个女人在泥里摔跤的心情,期待着两个上海阿哥一轮又一轮秀丽而尖锐的文字。。。”
3月9日
中午,沈鸿非介绍我去跟他和林栋甫一起录制上海台的电视节目; 开播之前,大家叹息上海一个用方言说黄段子的艺人居然公开表示要改过自新了,又少了个乐子。节目是用上海话,我结结巴巴,三个人说得难得开心,连摄影和制片都笑出声来了,这沈鸿非真是个奇才,他脑子转得贼快,不管你说什么他都在拐弯抹角的地方等着你。走的时候忘了问,我那两个上海大阿哥有没有在博客上面出手?
下午去找设计师吉吉,我们在一起策划一个好玩的事情,现在还不能透露。每次看见吉吉都有收获,他真是个伯乐;所有的中国设计师他都认识,真有好东西,牛得很的设计师;就在咱们身边;东西一点不贵!  外国媒体每个月都派记者来挖掘这些设计师; 吉吉一个一个给他们推荐; 可是要请中国媒体写点这些还没有红得发紫的人似乎难上天。媒体总是推说,没有知名度,不是国际名牌。我想一旦等这些孩子红遍外国,也拿个设计奥斯卡,我们的媒体就会开始说,噢!我们的骄傲!噢!我们的荣耀!这些设计师就会跟李安一样,从平面到电视到网站,从头版到娱乐到副刊,到处都是。可现在,甭想!
正说得欢,张永和来电话,说他从美国回来,周末见面,也有个好玩的项目一起做,高兴。张永和是我认识的人里最有趣的一个人,他盖的房子,写的书,策的展,交的朋友,都好玩。是他介绍我认识王一扬,王一扬介绍我认识吉吉.唯一不理解的就是他盖的房子里面的卫生间全是蹲坑,愁死谁!
该走了,去机场的路上朋友来电话,说和朱伟通了电话,不准备出手,要保持学术讨论的高度,不想下榻到娱乐境界。太扫兴了!
晚上十一点,飞机降落北京,发现三天以来,我象等待戈多一样等着两个上海大阿哥开战。
回来,赶紧写,不然明天找不找感觉了,现在是半夜两点,可以收笔,睡去了。明天上贴。

×他们我们×
我们VS他们
12岁的时候我就发现,美国人跟我们太不样了。
他们家的小朋友一点也不乖,根本不听话。 “乖”在英文里几乎是个贬义词——docile; submissive;而“听话”二字绝对是美国女人对男朋友的要求,对孩子并没有这么苛刻。73年我刚到美国就犯了一系列“乖”的错误,上课我们坐得笔挺,美国孩子横倒竖歪,结果老师反而问我们听课时候为什么象僵尸一样。
我们跟他们的第二个区别在于 “脸“这个字上。要脸的人跟着别人的感觉走,不要脸的人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我从小最怕给家长丢脸,12岁出国之前大人来来回回嘱咐:千万别给国家、人民、父母和全中国的小朋友丢脸,把我们吓得,步步小心翼翼,使劲琢磨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让别人夸奖我们,给脸上贴金。到了美国以后,发现他们不太讲究脸面,倒是对“fun”这个词挺强调的,我们学校的口号是:Learning is fun,家长送孩子上学告别时说:have fun,等他们长大了,连公司开个大会、培个训都要问:Are you having fun? 美国人对一个人最大的赞扬就是他是个fun人。
我们从小很现实,强调短期效益,小学成绩好是为了考初中,初中为了高中,高中为了大学,大学为了什么我们开始有点含糊,那就考研吧。而他们特别能作黄粱美梦,从小就开始。在家做美国梦,发明个因特网、窗户软件、苹果电脑什么的。到咱们这来就作中国梦,1。4亿人口左手可口可乐,右手麦当劳,脚上蹬着双耐克,耳朵和肩膀中间还夹着个莫托罗拉。
当年,这些区别多少给我们和美国小朋友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误会和困难,但是我们马上琢磨出来一套对付方法:首先,别那么乖,完美和人性是对立的,弄个七成人性,三成完美就足够了,太完美了反而招人恨,而且还把自己累着。第二就是要时刻大喊大叫:“I am having fun! ”我fun; 你fun; 我们大家都fun; fun; fun! 即给了他们脸,也给自己挣了脸,对付老美其实就这么容易。最后就是要忽悠一个梦出来,然后手拉手地说:“哥们,走,咱们追地平线玩去。”
但是现在这些区别越来越小了。我们的孩子越来越闹,他们的越来越乖。我们开始have fun; 他们倒开始要脸了,我们开始追梦,他们到变得挺现实,不追地平线了,追着“屁股线”(bottom line)满世界乱跑。世界真的平了。

逼娼为良
前些日子,我认识的一个外国电视记者,满脸沮丧地对我说:“中国媒体里面的新闻,80%是假的。”原来哥们被他英国老板逼得在中国到处找“带毛的”八卦新闻,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收视率。所谓“带毛的”就是小动物的八卦。哥们狂搜中国报纸,终于发现一条带毛的八卦:四川一个小镇上,一个女人和老公离婚打官司,原因是老公有外遇,“证人”是他们家养的一只鹦鹉,因为这倒霉鸟居然学会了她老公半夜和情人的绵绵细语。哥们想,这种故事百年不遇,真是一箭双雕,既有动物,又有绯闻,纯属于A类八卦,可惜不是明星,要不然就是十全十美的八卦了。于是乎,兴师动众,一个摄制组赶到一个小县城的法院门口,象当年等阿拉法特那样等鹦鹉。两天以后还没动静,哥们急了,毕竟他是放弃了一个正经的贪官污吏的故事来追八卦,要是没结果回去真不好交待,只好把报道这鹦鹉故事的中国报社记者揪出来试问,那记者满脸委屈地告诉他们,那故事是他编的,因为他的主编也追着要带毛的八卦。
窦唯的事情一出,更让我怀疑咱们这儿的新闻媒体有多少是真的,何况我自己也被媒体骗过不知道多少次:“谈谈创意产业吧”,大标题出来又是“前妻”:“说说中国女性吧”,上来第一句话就是名门;反正扯来扯去,总归落在八卦上面。本来想写篇文章好好骂一下这八卦媒体,做了点调查,发现这八卦不仅有点历史,而且是越来越火了。
八卦报纸英文叫tabloid; 19世纪就开始有了。第一张这种报纸比正劲报纸的尺寸小一半,正好是《新京报》和《人民日报》的区别。正经报纸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八卦报纸都是家长里短,但是那时候就卖得比正经报纸要火,是正经报纸六分之一的价钱,劳动人民特别喜欢看。美国的八卦大王是赫斯特,就是电影《公民凯恩》里面讲的主人翁。他是第一个把国家大事也当八卦来抄的。为了卖报纸,他曾经忽悠出一场战争。他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你给我一张照片,我给你一场战争。”这是赫斯特跟他一个记者说的。他当时在他拥有的《纽约日报》中煽惑美国跟西班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