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无目的美好生活(完)作者:洪晃 >

第15章

无目的美好生活(完)作者:洪晃-第15章

小说: 无目的美好生活(完)作者:洪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笑完以后有几秒钟谁都不说话了,有人小声问:“真做啊?”之后,大家都沉默了,都在想:这是不是太戏过了。决定权在娜斯手里,她是所有《乐》中文版的主编,娜斯看了我一眼说:“算了吧,这可不是自嘲,这是嘲笑别人。”
我很幸运,在晕的时候,身边有清醒的人。

和潘石屹吵架
昨天我公司的两个小家伙急急忙忙找我说: “潘石屹在他博客里面说你说博客都是垃圾; 人家都向你扔板砖哪。”我这几天正好气不顺,看都没看就给老潘发了个怒发冲天的短信,说你TM还是朋友,招人在网上骂我,什么意思,你!然后他好一番解释,又短信,又电话,我也缓过来,上了他博客看了一眼,惭愧无比,闹了半天人家说了我好话。咳!昨天晚上跟龟孙子似的去他家吃饭,只好说,我这几天犯PMS,原谅!原谅!
这么丢人的误会我还有一次,大概二十年前去香港,叫了辆出租车到酒店,那司机就是不下车帮我拿行李,我立刻认为他是看不起大陆来的,拿英文冲他喊,这中年男人看着我这母老虎只好叹口气,打开车门出来,这时候我才发现,他缺了半条腿! 羞得我恨不得给他跪下。
你说我怎么就这么不自信啊,丢人。所以这博客多少是这么个激将法给逼出来的,我就是怕变成“文字拉稀”,让大家眼睛受累。

凹造型的八十后
对于八十后的作家我基本上不敢发表评论,一来他们的东西我看得太少,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小毛头屁股后面居然有那么多粉丝; 可以群起而攻,把我们这些老家伙开的博客都打关门了,厉害,厉害。今天我是纯属于找死,但是豁出去了,因为我刚在上海学了三个字,用来形容韩寒和Acosta再合适不过:凹造型。这词太好了,把有意塑造自己形象说得很通俗易懂,把我们这个象形文字的优越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史以来,凹造型的作家都是明星感觉比文人感觉多一点,这就遭人恨,也遭人骂。比如Truman Capote,(电影《Capote》里面的主角,这个电影这次还拿了个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当年凹得厉害,美国大作家Norman Mailer 曾经骂他没话找话:“最好的作家在他最坏得时刻都比这个Capote有话说。
Gore Vidal(也是大作家,其作品《Galigula》被拍成了一个非常流行的三级片,好像中文翻译为《罗马大帝》)也说:“Capote 把撒谎当成一门艺术。”
在一次作家聚会上,Harold Ross 头一会看见Capote的时候就大叫:“上帝,这是个什么东西?”
可是Capote 的书卖得比谁都好,而且他的《冷血》成了以小说形式写报告文学的典范。评论家们不承认这东西跟文学有关系,但是老百姓倒是非常爱看。
比Capote更早,而且造型凹得更狠的就属于海明威了,也是遭人骂,死了以后还有作者骂他。他把自己用实际行动凹成大男人作家,打仗、斗牛、玩女人。而Max Eastman曾经说:“海明威的文学风格就是(男人的)假胸毛。”Gertrude Stein是二、三十年代美国的传奇人物,她在巴黎的沙龙里不仅聚集了文学家,还有当代艺术的很多大师,她本人是个很严肃、较劲的作家,出得书都卖不好,她作品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她恨海明威到了给自己的狗起名叫海明威,一有人来,她就喊:“去玩去吧,海明威,凶猛一点。”
文人相轻是全世界文人的光荣传统,我觉得挺好,要不然文学青年就没热闹看了。我自己试着看过韩寒,没看进去,但是他和Acosta的博客倒是经常看。如果我想骂他们这两个凹造型的八十后,就可以借用Gertrude Stein 骂海明威的话:“发表点意见不等于文学。”但是我也可以用萧伯纳的话维护他们一下“年轻人唯一能为老家伙们做的事情,就是刺激他们,让他们不至于落伍。”

“凹”得巴赫猜想
5月25日,大概下午
受高人点拨,让我评八十年代后。看了一天小说、博客,查了一天资料,憋出来一个贴子。
5月29日;上网看了一眼,果然不得了,从来没有看见这么多骂人的评论,再往下看,已经是写评论的人互相骂,跟我没关系了。
2006年5月31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个编导来电,对话大致如下:
编导:我们过两天做一个关于净化网络语言的节目,想在线采访你。你在网上被挨骂有什么感想?
我:很无奈。既然写东西,大概挨骂也是难免的。最受不了别人无缘无故伤害我的家人。骂我本人的无非是人身攻击,或者干脆骂大街。他们在暗处,你在明处,比较无奈。
编导:那你认为“净化网络语言”有必要吗?
我:怎么说哪,我觉得博客、网络给人一个说话的机会,挺好的。我们不会说话是因为这种机会以前没有,所以说话的素质比较低,变得不会表达观点,只会表达感情,说不出道理,只会破口大骂,这是没有思维能力的表现,说话机会太少造成了词语贫困化,突然爆发出来,肯定有不少排泄似的东西出来。但是提高素质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所以得有个过程,如果说把这个平台扯了我就不挨骂了,那我肯定还是宁愿挨骂吧。尤其不喜欢“净化”两个字,直接联想到半个世纪前,一个奥地利人要净化日尔曼民族,比挨骂要恐怖。
过了一天,编导说访谈推迟了,以后再联系。
2006年6月2日
一看官通过朋友递话,说喜欢我的博客,但是大可不必去评小孩,很无聊。
6月5日
下午两点,和潘石屹通电话。
潘老板:你跟韩寒吵架啦?
我:没有啊,我只不过写了篇博客说八十后。
潘老板:他回了你了,你不知道?
我:不知道啊。
潘老板:你快去看看吧,你。
我:好嘞。
下午三点,和王小峰终于短信认识了,我喜欢他写得东西,能让你笑得肚子疼。
王:洪晃老师,我是王小峰。我们现在非常困惑你的“凹造型巴赫猜想”,您能解释一下吗?
我:你好,我是洪晃,你是那个王小峰,我认识三个。
王: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朱伟手下的。
我:知道了,你说那博客吧?
王:是。
我:那你觉得哪?
王:我觉得你在骂他。
我:我特别喜欢你的博客,但是文章都是别人介绍的,我找不到你的博客。听说你老骂新浪。
王:是的,就是我汉语拼音的名字,然后“点”net。
我:我也不知道是骂还是捧,让大家猜去吧。
王:这就对了。
大概晚上七点,终于有时间上网,看了韩寒的博客。感觉好像他也不是100%肯定我在捧他。 这么多年,我也难得含蓄一回,就让大家都猜、猜、猜吧。

捐书补碘
袁立在她的博客里面号召捐书,这是个好事情。我不仅有书要捐,还要捎带上几个朋友和我一起响应袁立的号召。
第一个就是沈宏非。我刚刚买了他的《笑场》,看了一小段,已经又笑翻了。这个喜欢穿背心戴帽子,会说广东话的上海人居然肚子里有这么多坏水和墨水,但是没有一滴酸水。我想号召他把自己写的书捐出来一些版本,现如今的孩子读到的东西酸性的比较多,而且缺碘。看沈鸿非,就像给食盐里加碘; 有助于不出那么多酸溜溜的傻子。
第二个人是小宝,就是上海季风书店的老板,也是专栏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幽默又很多种:irony 就是反语; 比如我八年来办的刊物的累计发行量不如我两个半月博客的阅读量大;这就是个irony; Satire 是讽刺; 比如有一次小宝问我;晃;你做杂志就是玩玩的吧? 这就是讽刺。 还有wit; 就是机灵; 文人加商人,没有机灵是不可能胜任这种双重身分的。 看了小宝; 就能基本掌握幽默的各种表达方式; 长大了骂人绝对不带脏字; 非常有助于文明; 和谐社会。 
第三个是伊伟,他再不捐书恐怕那天躺在床上会被他自己床头书架上的书砸死。他太爱买书,而且买了就看,我也爱买书,可是买了来不及看。我和他每个月第一个周六在灯市口的商务印书馆作一个读书的讲座,谈谈看书的体会,每次我都变成主持,他是主讲,因为他看得书太多,我根本没法跟他一般见识。伊伟曾经在ILOOK干活,但是因为背不出名牌,只好退出。让我吃惊的是,上个周末他居然跟我说,晃,推荐一本讲服装的书。我以为他要痛改前非,当时尚人士了,结果推荐的是沈从文写的中国服装史,里面还是没有名牌, 而这么厚厚的一本书,这个除了牛仔裤、T衫之外没别的行头的秃头小子,居然从头看到尾。
第四个人是俞俞; 当当的老板娘。我是当当的忠实客户,原因有二: 一是品种全,二是价格便宜。 我想当当作为全国大大大书商, 拿的价格比别人低,可以号召所有出版商都捐一点,应该是个做贡献的大头。     
至于我自己当然要捐,而且我可能有不少书是嘎本儿新的,我老买书,老来不及看,等到第二次逛书店的时候又买一本,比如刚才提到的老舍先生幽默文选,我就有两本。另外就是有很多书跟时尚刊物一样,内容重复,买了之后发现作者把我玩了,用出版旅游指南的方式出散文,每出一本新书就是在旧的基础上更改20% 的内容。 这就让我有很多重叠的书籍,也应该分享。
总而言之,捐书是个好事情,除了以上点名的重点对象之外,我们都应该捐。当然,如果你是不看书的人就别特意去买书了,把钱拿来也挺管用的。

文人剑出鞘
小时候,我的语文课本里面有一篇鲁迅先生《痛打落水狗》的文章,课文的左下角有一排小小的注,告诉读者,落水狗就是当时的教育总督,我的外公章士钊。我人小,不懂事,觉得课本里面有外公的名字是一种荣耀,总是大声朗读,一直到被大人拉到一边制止。这时候,我外公总是会挥笔写些东西,然后放弃,躺在床上,轻声地说“荒唐。”毕竟历史环境让他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郁闷地看着外孙女津津有味地读鲁迅骂他的文章。
我以为,只有当文人能够以字为剑,为自己的观点挺身而出,地位、面子、关系都豁出去了,这才叫真正有文人气质,生活才开始有文化了。而长期以来,文人都变得很乖,当面挥剑的几乎没有,背后扎针的无数,我们的文坛有呻吟,没有声音;有嘲笑,没有幽默;有文字,没有观点;有感觉,没有灵魂。
所以今天又有丹青、朱伟两位哥哥出来文字一搏,我当然是拍手叫好,想起当年大学时候发现王尔德和萧伯纳互相攻击的字句,着实盼望两位发扬当初爱尔兰前辈的精神,有啥说啥,哪儿软,就掐哪儿。可惜来了个记者杨青,像文革时候的工宣队,把近期来的人物全部归了两组对立面,用体育评论的方式分析文人的争执;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只好感叹,我们几十年来的阶级教育真他妈到位。
要我说两位阿哥的笔战有两个看点:
1.  丹青哥哥为什么隆重地推出木心先生?依我看一半是欣赏木心先生的文字,真的想分享;而另一半却是用自己现如今的影响力,还一份师生之情。前者无可非议,而后者却说明中国人再前卫,也摆脱不了裙带关系。
2.  评论家还是主编?朱伟对木心的评论很正常,说实话,我很赞同。但是这不是看点,而看点是朱伟毙了M先生采访丹青的稿件。在我们的媒体里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