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做领导-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不论你是男是女,对于初来乍到的人,都应该主动地跟对方握手,用力不宜太重,或是太轻,只要能让对方觉得你的热情就足够了。
3.你要尽量争取直视对方的机会,大家目光相接的一刻,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令对方觉得你很尊重他。
4.人人都愿意受到别人的重视,你应该多向员工提出问题,以示你对他极为感兴趣。你不但可以提出一些私人问题,也可以问对方一些较深入的问题。
5.鼓励员工谈谈他的个人奋斗史或成功的故事,这必定使他眉飞色舞,越讲越兴奋,视你为他的好朋友。
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你应该努力挖掘员工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恭维他,对方必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7.平时需要多留意时事及任何新消息,使自己就各方面的话题都能跟员工沟通,建立一个博学的自我形象,令员工觉得跟你在一起,眼界顿开,如沐春风。
一句好话抵得上半年的口粮
“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要——认可和赞美”——这是美国年利润高达6亿美元的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经理说过的话。的确如此,金钱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赞美在这方面则表现得更为有力。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当老板赞扬员工时,不仅使他感到他的价值得到了承认和重视,同时也使他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得到了满足,从而使员工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神圣精神。他们会以加倍的热情努力工作。这也正是公司和企业所梦寐以求的效应。
有些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对“赞扬员工”有着一种担心。他们认为赞扬个别员工会使他们自己自我陶醉,滋生懒惰,不思上进。同时也后怕其他员工在背后议论,说对员工不能一视同仁,对员工不平等。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赏识,得到赞美,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地位卑微,也无论是刚入公司的小青年,还是即将退休的老员工,概莫能外。
上帝算是人之精华了。上帝是要人们赞美的。赞美能使百年冤仇顷刻顿消,赞美能使古板呆脸增添笑容。人们普遍地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美,对于赞美他的人,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人们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赞美时,担心是可以完全打消的。被赞扬的员工不但不会骄傲,反而会为受到赞扬而更加努力。
赞美是需要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当然还有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基于事实,切莫虚夸、枉夸。
老板赞扬员工,一定要在员工的工作成绩达到该赞扬的程度时才赞扬。只有这样,员工才会产生无限的喜悦和神圣的使命感,感到自己得到应有的承认,因而更加努力地去工作。
赞美或赞扬的价值在于真诚,即是说它不需要廉价地拍卖。不要以为赞扬便是“灵丹妙药”,包医百病。在员工没有好的表现和成绩时,你认为随便对其施加一通赞扬,员工便会信以为真而激发工作热情吗?很显然,若一开始他们还有所顾虑的话,他们很快就会不理睬你的话。因为他们认为你在搞阴谋,刻意讽刺。这是会影响老板在员工中的形象和权威的。
赞扬一定要有可赞扬的事实,虚浮的赞扬不仅不会产生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增加不信任因素。使赞扬者变成伪君子,使员工产生受捉弄感。在赞扬时,语言要发自内心,这是很严肃认真的,不能给人以造作感和过于随意感。如果老板在赞扬员工时漫不经心,一边读报、喝茶,一边说着几句赞扬的话,不但不会起到赞扬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员工的反感,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对他不尊重,久而久之,即使当你严肃认真去赞扬员工时,员工也会不在乎和不理睬。“人不畏惧倒下,但最怕人格和威信再也树不起来。”而人格和威信的“倒地”也就在不经意的琐碎事中。因而,赞扬不能不关痛痒,赞美更要显出真诚。
另外,以非常公开的方式对单独一个人进行表扬,会使赞扬的效果更加显著。一位国外的企业家说:“如果我看到一位员工杰出的工作,我会很兴奋,我会冲进大厅,让所有的其他员工都看到这个人的成果并且告诉他们这件工作的杰出之处。”这位企业家发现员工的成果及时给以表扬,并示之以大家的做法,会使其他的员工暗暗憋上一股劲,你追我赶,你赶我跑,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使整个企业在一件小事上得到最大的受益。相反地,老板如果只对这位员工进行私下表扬,暗暗努力的也许只有这名员工自己,达不到上面那样好的效果。
一般人都尊重领袖,自己内心也有一种领袖感。企业里的每位员工都是愿意“脱颖而出”的,老板们当众进行表扬是让他们“出”,有了成绩的员工被表扬,就等于在公司中树了一个榜样。
公司应该以定时的表彰大会和随时现场表扬相结合的方式,对工作优秀,有突出成绩的员工给予定时或及时的认可和赞赏,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加以奖励。就表彰的形式而言,应该以个人的表彰为主。尽管有时成绩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但赞美最好是个别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员工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表彰之后的员工闲聊中,管理者会发现,大家所讨论的焦点往往是优秀个人,而对集体只是在吹捧中才摆上用场的。因此,赞扬不仅要公开化,赞扬还要具体化。
需要指出的是赞扬是为了满足员工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在表扬和称赞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语言,采取不同的赞扬方式。
第47节:柔性管理,感情投资
请不要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一些较差、较为后进的员工,在员工的各项评比中总是处于劣势,时间一长他们便会心灰意冷,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这对企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激起他们的士气,克服他们的自卑感。在适当的时候老板可以故意地表现出自己的疏忽,让后进员工来提醒自己。这样他们就可慢慢地产生一种自己也是很能干的荣誉感,从而摆脱原来甘愿落后的思想而思索上进。
有一位企业家,他的员工和部下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所具有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能力。他在用人方面显示了超凡的艺术。他是怎样用人的呢?
他每次迎接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时,总是带着发自内心的会心的微笑,一一握着他们的手说:“我一直在等待着你们的到来。”那些自尊心很强的人,看到老总这般地赞扬、这般地亲切很是兴奋,决心以后要干劲十足。这位企业家不仅在口头上这样说,在具体工作中更是如此去做。他信任员工,大胆地让员工去做事情,给员工很大的自主权,使员工们真正感到这位企业家确实是“一直在等待着”他们的到来。
另外,他对那些成绩突出,很想成为领导,自信心非常强的部下也用这种方法,给他们以看似不是赞扬的赞扬,使员工部下感到自立的重要。这位企业家对那些有专业特长的人总是表现出谦虚的敬重的态度,他总是爱对他们说“虽然我不是专家,但是有你们的帮助,我肯定能够成功”之类的话。这位企业家所用的方法就是经典式的“怀柔政策”,用平淡的赞扬,以亲切耐心的态度去激励员工和部下。那些过于自信,过于固执的部下和员工也往往为其所“感动”,从而公司上下一条心,拧成一根绳,使企业蒸蒸日上,由此可见,赞扬是收费最小,收益最大的管理技术,不能不令人称道。
柔性管理,感情投资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无疑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身为领导者,无不希望下属对自己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忠地努力工作。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证明自己的管理是成功的,自己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可是,并不是每一位管理者都能实现这一目标,恰恰相反,成功的管理者往往只是少数人。古往今来,失败的管理者都是居于多数,不胜枚举的。
在这里,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就是管理者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运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这向来是管理学者们所讨论的一大重点问题。
自从管理学出现以来,许多管理学派相继登台亮相。从广义的范围看,人们研究管理学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狭义的范围看,则是追求最大的和谐与效益,为了提高本机构、本单位的工作效率。
正是在这种目的的驱使下,当今人类对管理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管理理论,当这些理论投入实践以后,人们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管理理论,都存在着许多的缺陷,没有一种是可以全部或大部分实现管理目的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管理学理论正不断推陈出新,以发展“精神生产力”为目的的“人本管理”,越来越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以至于美国人把“开发人力心理资源”列为21世纪的前沿课题加以研究,日本和其他许多发达国家也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展开潜心研究。
这种以发展“精神生产力”的“人本管理”,实际上就是当今某些国内管理者称为“柔性管理”的管理理论。
“柔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肯定重于否定,感情交流重于纪律改革,以情感驭人重于以权压人……
这些原则中所体现的魅力,集中到一点,就是以看重感情投资、通过感情投资达到管理的目的。
按理说,“柔性管理”尽管现在才被明确提出来,但它实际上早已被人类广为利用了。而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做得最早,像2000多年前《老子》、《论语》、《孟子》等书都涉及到了。
不仅如此,而且国人在这方面运用得最成功,看一看毛泽东的管理思想就会发现,他的确是“柔性管理”的集大成者,在这方面做得最好,成就最突出。
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柔性管理”不仅十分有效,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当代发达国家的管理学者,而且也最适合我国的国情,最符合国人的心理特点。
古往今来,凡是想成就大事的人,都不能少了“人才”这一条。“事业者,人也”,没有人,就不会有事业;没有人才,更无法成就事业。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事实上,不仅想“得天下”的领导需要得人心,就是一切想在其他方面有所得的领导,也必须做到得人心才可以。
可是,俗语又说:“人心隔肚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真正得到人心又谈何容易呢?不过,只要管理者善于运用感情投资这一方式,想得人心也并不是困难的事。
有不少管理者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真是时运不济,物色不到合适的人才,手下人一个个几乎都“低能”,工作起来不仅毫无生气,而且毫无创见……
这难道是事实吗?非也。至少,这种想法有以偏盖全之嫌,不能说明事实的全部。
事实是任何管理者的下属不会全是“低能”者,其中必然有出类拔萃的人。这是因为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