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孤唐明月 >

第22章

孤唐明月-第22章

小说: 孤唐明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看着台下的一众学子,想起了前世在考场上的自己,一时间竟是有些失神。

    “太子殿下,时辰已到,可以开始了。”

    同样站立在他身边的副官在他身侧低声提醒着。

    钟声一响,李承乾回过神来,从侍立在一边的太监手上拿过一个简易的话筒,走上前去俯视着台下的众人说道:

    “诸君,我,李承乾,你们今年的考官!”

    台下众人的私语全部消失,他们纷纷用着或是怀疑或是好奇的目光看着李承乾。

    “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看过了官府的公告,今年的考试与往年不同,你们是否被录取,并不取决于你们的名望,而是你们在本场考试的成绩!”

    台下顿时哄然声大起,一位看起来家世优越的青年越众而出,开口就是直接置疑李承乾:

    “太子殿下,往年评选都是参考名望,为何独独今年与众不同,此举恐怕有违祖制!”

    李承乾轻瞥了那青年一眼问道:“你是哪位?”

    那青年微微整理了一下衣冠,昂首傲然道:“吾乃太原王氏,姓王名恒字……”

    还未待那青年说完,李承乾侧首对着身边的副考官说道:“取消此人考试资格,郑泰你带人将他逐出考场!”

    郑宇峰踏步上前躬身行礼道:“属下遵命!”随后他大手一挥直接带着几名亲兵将那犹自乱嚷的青年王恒拖出考场外。

    郑宇峰的动作毫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得让李承乾都有些小吃惊,什么时侯这厮这么听话了。

    “太子殿下,此举恐怕有些不妥吧,陛下那边您恐怕难以交待吧。”站立在李承乾身边的副官,擦了下头上的冷汗低声提醒道。

    李承乾斜横了他一眼道:“交待?恐怕是你不好和太原王家人交待吧!本宫做事何需由你们来决定了?出了事本宫一并担着,干卿何事?”

    说完他径自无视掉这个副考官,向着台下的考生们解说了本次科学考试的注意事项与规章制度。

    经过李承乾先前的一番杀鸡儆猴后,成效显著,台下考生都静悄悄地,都在认真地听着李承乾讲解。

    虽然其中不乏有人不敢言,而敢怒,但那又何妨?

    “本次考试是全封闭式的,每个人都要换上本宫特意为你们准备的统一制服,考试期间饮食的提供,垃圾的处理均由皇宫内的太监们负责。”

    “这些每次进入考场的太监,都是抽签随机选取的。本次考试为力求公平公正将采取糊名誊录,虽然成绩出来的时间因此而被延长,不过为了公平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说完李承乾看着台下神色各异的考生们他微微一笑道:“那么本次科举考试现在开始!请诸君接受检查并更换衣物。”

    台下的考生们神色变幻,有的面露喜色,有的愤愤不已,不过这一切都影响不了李承乾愉快的心情。

    …………

    一名小太监匆匆忙地冲进两仪殿对着李世民禀报道:“陛下!太子殿下肆意地更改了科举的制度,激起了许多考生的不满,还请陛下移步前去察看!”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折,满怀深意地看了那名太监一眼道:“无妨,此事朕早已知晓,尔等无需多言!”

    “老王!”

    “陛下,老奴在!”

    “你去传朕口谕,春闺事宜皆由太子负责,他人不得阻妨。”

    “是,陛下!”

    老王快步上前对着李世民躬身行大礼后,他便领着一众小太监离开了两仪殿。

    路上老太监老王忽然诡异地一笑,发出一阵令人心寒的笑声。

    “小壮子,你可知刚刚那位的下场怎么样?”

    小太监王壮,他的姿态摆得极低,对着老太监回道:“王公公,咱家不知,还请王公公赐教!”

    老王拈了个兰花指,对着小太监王壮说道:“在这宫中,你要知道自己的地位,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都要知晓。”

    “一个失误,失去的便是性命!”

    老太监王公公慢悠悠地说着,随后他话锋一转道:“小壮子,你也跟了我两年多了,平日里你多伶俐乖巧,很是懂事。”

    “我欲收你为义子,你可愿意?”

第38章 问对病危() 
李世民看着面前厚厚的一打奏折,全是弹劾有关于李承乾监考一事的,他无奈地以手抚额叹息一声,随后他抬起头看向静静地站在他书桌前的李承乾。

    “这就是你监考的结果?”

    说罢李世民伸出手拍了拍那厚厚的的一打奏折。

    李承乾见状摇了摇头道:“那些弹劾我的多半是七宗五姓,寒门出身的很少。”

    “此举虽然一时间触犯了那些山东世族,关陇集团的利益,但从长久来看利国利民。”

    “本次春闺也暴露了一个事实,寒门子弟太少,贵族子弟过多,平民子弟难以学到学问,儿臣肯请父皇在全国各处开设书院供军中子弟,平民百姓免费学习知识。”

    李世民轻哼一声,反问道:“事情哪有你说的那么简单,我们李氏不也是出自关陇?开设书院免费就读?要花多少钱你知道吗?全国这么大需要多少教师你可曾算过?”

    李承乾面色自若,不慌不忙的回应道:“源自东晋的门阀世族势力逐渐没落但仍不可小觑,我们出自的关陇贵族却是逐渐新兴,此消彼长之下,朝堂早晚会被关陇势力给把控,这时就需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寒门子弟想要出头就只能依赖科举,而科举又是我们掌控他们的重要手段,必须抓在自己的手中。”

    “朝堂上如此便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方能平衡。”

    “至于教师,能教会学生识字诵读便可,不求学问有多么高深。可选取长安城四周的县做为试点由此逐步实现。”

    李世民托着下巴,仔细地思考着李承乾的话。他忽然说道:“你欲开民智?难怕不怕对我李唐的统治地位造成影响?你要知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且怎么应对关陇那边的发难,你还是没说。”

    李承乾思索了一会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本指人民守法善良的,让他们自主行为不要过多约束。

    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惩戒教导使其知晓过错。纵观历朝的历史,愚民政策未必见效。百姓关心的不是谁来统治他们,而是这个朝廷能否让他们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民以食为天,吃饭生活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一旦没了活下去的出路,又有谁会在意这个皇帝是由谁来做的呢?黄巾之事自然四起,前朝失鹿近在眼前。”

    “至于关陇那边的发难,父皇你平定东突厥正当携大胜之势,清理政局之时。又何须忧之?父皇你可以举办武举选拔人材。穷文富武,多了一个选拔机会,想必关陇那边也不会多说什么。”

    李世民听完李承乾的话眼前一亮,微微赞许地点了点头:“吾儿所思颇有新意,善。你能懂得平衡之道,方才是迈出人君的第一步。”

    “我实施科举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巩固帝制。将选举用人的大权集中到了尚书省下的吏部,加强了皇权。”

    “其次是为了思想的统一。科举选官有了统一的内容和共同要达到的标准,全国上下欲通过科举做官的人们将竭力适应并达到这一标准,这就在有形无形中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

    再次是广泛地向那些地主乡绅的各阶层和广大平民子弟打开了入仕的途径,使那些所谓的寒门,亦即中小地主和一般平民通过科举获得了参政的机会,甚至获得了高官厚禄。”

    “我推行科举制是为了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选士原则,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为国也是为家。”

    事实上自实行科考以来,一般都是地主乡绅们“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他们专心致志地考科举,尤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增强了朝廷的凝聚力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李世民顿了顿,抿了一口茶接着说道:“科举之事便由此放下,算来乾儿你快满十二岁了,我原本是定于二月为你举行冠礼与放榜一并举行,举国同庆。不过为了不夺农时,我打算将冠礼改在十月。你可有意见?”

    李承乾微微一征道:“全凭父皇吩咐!”

    李世民微微颔首道:“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乾儿代表我亲自前去慰问吧。”

    说完李世民叹息一声道:“克明危在旦夕,我怕他是挺不过这个月了,大唐正是兴盛之时,克明却不能亲眼见证,哀哉,痛哉!”

    李承乾听了也是神色一暗,平日里杜如晦对他也是颇多教导,他与杜如晦之子杜荷交情不错。

    杜如晦正当中年正是人生颠峰之时却要早逝,他怎能不痛惜,哀叹呢。

    想到这李承乾又忍不想到了自己的师父李纲,他无不担忧地对李世民说道:“李师,前年便是不能下地行走,怕是今年他就会……”

    话来说完李承乾已然有些哽咽,李纲这几年是全心全意地教导他,想将他的毕生所学尽数传授于李承乾,对于几次李承乾从他府中偷偷地溜出,他也视而不见,只是继续地教导他,教了他该学的,又给了他自由。

    可以说在李承乾心中,李纲就像他的亲爷爷一般,甚至比李渊还要让他敬重。

    李世民悲伤地感叹着:“这些王佐之才,竟都要离朕而去了吗?呜呼哀哉!”

    英雄不怕痛苦,只畏迟暮。

    贞观初年,杜如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时称“房谋杜断”。

    如此人物,也难逃病魔。李世民非常担心杜如晦的病情,曾多次派遣使者和名医前去救治杜如晦,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见。

    此番李世民让李承乾代表他前去探望杜如晦,八成在李世民心中,他已经有了最坏的打算。

    李承乾对着李世民行完礼后,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开两仪殿。

    他还要去探望杜如晦和老师李纲,纵使身为穿越者,他面对这种情况也没有办法。

第39章 非刘() 
杜府内,杜如晦的长子杜构将李承乾引到杜如晦的床榻前,杜如晦已然昏睡过去。此时他的次子杜荷正跪在杜如晦身前,神情悲痛。

    杜构正欲轻步上前唤醒其然,李承乾轻轻地抬手阻止他,冲着他们俩兄弟摇了摇头,示意他们噤声。

    随后他缓缓地退出房外,待至远处李承乾才沉重地开口问道:“杜尚书,他的情况如何?”

    杜构神情悲切,低声说道:“家父,性命堪忧。家慈整日悲痛不已,不能理事,无法见人。现在府内大事皆由我掌管,家父已经令我提前准备后事,奈何家弟尚幼父亲放心不下。”

    李承乾张了张口,发现他却无话可说,只能安慰杜构道:“但凡府内缺什么,知会我一声,立马送到。不久前我访来的神医孙思邈他是怎么说的?”

    杜构摇了摇头道:“孙神医早已看过,他说家父积劳成疾,早已病入膏荒,他能做的只能尽量延长家父寿命,说起来家父能撑这么久全赖孙神医的尽力扶持。”

    “家父早已和孙神医聊过,他对自己的病情十分清楚。他已经劝孙神医离开,去救治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